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05 06:42:54瀏覽10782|回應0|推薦14 | |
讀鄭愁予〈如霧起時〉/ 傅詩予 如霧起時 ◎鄭愁予 一、主題:笑談海上景色,實則讚賞情人的容貌與飾物。這首詩是詩人1954年的作品,作者出生於民國二十二年 (1933年) ,當時他虛歲二十二,因此「二十二」,又暗指他出生的民國年代,又指詩人寫作時的年華,同時也暗示詩人帶回二十二個海上的故事,或者二十二個晨昏,或者真是他觀察中的二十二顆星。故事幕起於作者歸來後,當情人問著他「航海的事兒」,他「仰天笑了……」,為什麼笑了?作者故意留白,我們卻在以下的細細訴說中,心領神會。 二、結構:這首詩只有十一行,以五/三/三的結構分三段。「我從海上來,帶回航海的二十二顆星。」是為起,「你問我航海的事兒,我仰天笑了……」是為承,「如霧起時,」 開始,到「嗔人的晚雲,」,作者一連七轉八彎,就是在雙邊影射海與情人的美,最後用「不敢輕易近航的珊瑚的礁區。」合,結束的非常含蓄。整首詩結構完整。 三、音樂性: 1.類疊,即重複詞句的節奏法。如:「最細最細的」;又如,「我從海上來」首尾各用一次以遙相呼應。 2.敲「叮叮」,為狀聲詞,清脆而響亮。 3.兒化韻:事兒音值為ㄕㄜ'ㄦ,與下句「我仰天笑了」,亦與「珍奇太多了」韻近。兒化韻可以使語言活潑生動,音節響亮。 四、意象運用: 處理意象,有三種手法,意象層遞、意象並置與意象疊合。這首詩一開始意象就不斷的層遞上來,從「二十二顆星」開始到最後的「珊瑚的礁區」,意象不斷湧出,作者將兩種本質不同的事物因聽覺、色彩、形狀加以錯綜比喻,並置疊合意象,豐富動人。筆者把有關情人的描寫用 A 表示眼前實象,有關海景的描寫用 B 表示回憶的虛象,從第三句到第十一句,都以A B或B A的方法並置或疊合。三種意象處理的技巧,這首詩中作者竟然一口氣都做到了,真是鬼斧神工。分析如下: 如霧起時(A B疊合,實象是情人的眼神,虛象是海上大霧。) 五、修辭技巧: 1.借代: 又稱提喻,是指不直接說出原本的本名或詞語,而以事物的特徵、材料或部分等,借用與其關係密切的名稱或詞語來代替的一種修辭技巧 (維基) 。以下括號內為本體部分: 二十二顆星 (二十二歲) ;如霧起時 (情人的眼神) ;耳環 (警鐘) ;髮叢 (夜海) ;噓息 (海上微風) ;燈塔的光 (眼睛) ;潤紅的線 (雙唇) ;子午線 (事業線) ;珍珠 (虛線與眼淚) ;海上的珍奇 (情人的美) ;珊瑚的礁區(X) 。 2. 借喻: 借喻與借代不同於借喻可還原,還原後無傷句型。如: 編貝 (皓齒) ,晚雲 (紅暈) ,省略了本體 (皓齒、紅暈) 和喻詞,只留喻體。還原應是,迎人的皓齒如編貝,嗔人的紅暈如晚雲。 3.暗喻: 赤道是一痕潤紅的線;子午線是一串暗藍的珍珠,本體是赤道和子午線,喻詞:是,喻體為潤紅的線和珍珠。 4.擬人: 編貝會迎人;晚雲會嗔人。 5.類疊: 最細最細的,是詞的類疊。 6.誇張: 赤道是一痕潤紅的線,將紅唇僅抿的線,比喻為赤道。 六、語言用字: 1.一痕潤紅:不用一條潤紅,痕字,是痕跡,若有若無,有朦朧美。 七、結論: 余光中老師曾在《被誘於那一泓魔幻的藍》的序文中提到這首詩時說: 「作者竟能無中生有,化抽象為實景,真是匪夷所思,功力不凡。」,確實這首詩真是情詩中的極品,真是兼具「情趣、情懷與情思」①。 ① 鄭愁予在在新竹中學的演講〈失去的感性〉。http://reader.roodo.com/worms80/archives/100598.html 20170603 初稿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