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鄭愁予的〈錯誤〉
2017/06/03 12:47:05瀏覽72075|回應0|推薦5

讀鄭愁予的《錯誤》/ 傅詩予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一、主題:

以戰爭的角度描寫閨怨。這首詩鄭愁予曾說,是描述他年少時戰亂逃難的記憶,所以是首戰詩。抗戰時作者的父親前往湖北抗日前線,鄭愁予和母親開始了逃難生涯。他們從南京到山東,再到河北,一路上戰火硝煙瀰漫,他經常聽到“達達的馬蹄聲”①。由此可知這首詩是作者捕捉母親翹盼父親歸來的心情。

二、結構:

這首詩只有九行,以二/五/二的結構分三段。第一段的兩行各低兩格排列,產生了視覺上停頓兩秒的效果,有如樂曲開場時的靜默,只見指揮擺二下的動作,接著音樂開啟,一個疏緩的樂句「達達達達達達」後(六字),又停頓兩秒,緊連著是一長串快速的音符「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達」(十五字),暗示馬蹄聲由遠而近,越來越密集,目的是引起注意;第二段的五行,包含一個承一個轉,「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承上句「季節裏的容顏」,「青石的街道向晚」一轉,代表時空的轉變,於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接著第三段破題,是為合(結束)。元代范德璣說「合要淵水」,意即要源遠流長,此處不只詩意餘味無窮,作者還巧妙的用了刪節號,表示馬蹄聲逐漸遠去而情緒亦繞樑三匝。

整個故事的結構由說話者「我」開展,「我」可能是個獨行狹,春天的傍晚途經一個江南小城(據詩人所言是南京附近小鎮),當他路過某戶人家,忽然原本緊掩的窗打開,他看見有如蓮花般的女子探出頭而又迅速關了窗,就在眼神交會的一剎那,說話者明白他不是女子所等待的那個人,而這女子也不知等待了多少個春去秋回?漫長的等待,女子的心已封閉成一座小小的城,甚至小小的窗,心情亦如青色石板路般冰涼,直到聽見石板路上的馬蹄聲,忽然整個空氣熱絡起來,跫音一響,東風吹柳絮飛窗帷揭,令人無奈的是終究是一場錯誤。女子必在窗內慨嘆為何他不是歸人?「我」也不免唏噓,為什麼我只是個過客呢?整首詩的結構有如攝影般,鏡頭由遠景拉到近景,再由近景到遠景,淡出淡入。

三、音樂性:

1. 如前所述,首二句的空格有樂句休止符的效果。

2.「走過」與「開落」韻母互押。 

3. 第二段「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可分成五音組,十五字中舌尖音有七字(ㄉㄋㄌ),由於不斷抵住上齒齦,產生綿密的效果,也與「達達的」,「我打江南走過」的「打」,聲母ㄉ遙相呼應;;

4.「季節」二字雙聲為舌面前塞擦音,音自狹縫中磨擦而出,亦有同效;

5. 第二段「不來、不飛、不響、不揭」,重複四個不字、「小小的」、「三月的」和「你底心」重複二次,有聲音疊沓的的功效;

6. 第二段「向晚」與「緊掩」押韻,「飛揭」韻母音近,五句形成ABCAC的押韻模式;

7. 東風二字同韻;

8.「你底」不用「你的」,亦見作者故意製造韻押;

9.「恰若」不用「恰如」,因「若」字與第一段「我」、「過」、「落」、第二段「寞」及收尾「錯」、「我」、「落」緊緊相扣;

10.「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與「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為倒裝句,倒裝後,使節奏跌宕起伏,擺脫了散文筆法;

11.排比句與對偶句的交叉使用:「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與「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使詩句有如旋律般盪漾開來;

12. 第三段「達達的」,是為狀聲詞,且為同聲母ㄉ,音效突出, 噠噠的馬蹄聲由遠而近, 由弱而強, 再由近而遠, 由強再變弱, 是本詩內在節奏的體現;

13.「不是」、「是」相疊,「與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中的「是」呼應;

14.詩尾刪節號的運用。刪節號有視覺節奏的效果,雖無聲,卻令人感覺琴音綿綿,滴滴點點的盤旋縈繞,配合達達的馬蹄聲,還可以將詩的節奏速度降到最低最慢,滴滴虛線彷彿蹄痕與聲音,正一點點地消失……。

四、意象運用:

這首詩作者運用了非常多的古典意象,江南、容顏、蓮花、東風、柳絮、小城、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馬蹄、歸人,使得全詩古意盎然。作者運用了這些景象物象,再配以他主觀的情意和象徵,交織成一首絕唱:

江南是整首詩的大背景,若照原意用南京地名,則無法喚起中國傳統文人對整部古詩詞曲的記憶。「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是讀此詩時,首先灌進我的印象。我雖沒去過江南,但唐朝白居易說:「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唐韋庄《菩薩蠻》說:「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也不免讓我產生極佳的美感,查查古歌,數不盡的江南背景描寫,詞牌名更有望江南、憶江南,可以說是文人仕子最愛的場域。這個地名被古往今來的華人賦予了美好的情意。

容顏是形容一個人的容貌(外貌)臉孔,如果用大白話講「那等在季節裏的臉孔如蓮花的開落」,詩的味道便少了幾分;蓮花早已被賦予了清新脫俗的象徵,「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蓮花高潔的象徵似乎在也無法推翻。 

東風即春風,是看不見的象,需靠觸覺感應的,作者不用春風,也許是因為春字已被濫用到不好的地方。《楚辭·九歌·山鬼》:「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脩兮憺忘歸。」,唐杜牧《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三國演義》四十九回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成語,可見東風象徵正能量。

柳,也是古典詩詞常客。柳絮一直被賦予柔弱多情的意象。

小城也是較古的詞,城是有護城河圍著的,現代只有小鎮,小城的古典意象似乎也被定型了,此詩城是寂寞的,暗示這個城的人似乎都逃難去了;青石是冷清色,有淒涼的意象;向晚,不用傍晚,也是古典用法,除了點示時間,還有意向的感覺;跫音、春帷、窗扉、歸人也都是古字, 作者不用腳步聲、窗簾、窗戶、回家的人,是為了統一整首詩的古典意象。馬蹄更是整首詩的關鍵,它被賦予情意,拉起了高潮,餘音亦裊裊。

五、藝術技巧:

(一) 修辭

1.擬人:蓮花會等人;窗扉會緊掩。

2.擬物:人如蓮花一樣會開落。

3.映襯: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達達的馬蹄」與「美麗的錯誤」對襯。

4.明喻:「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其中容顏、心是本體,如是喻詞,蓮花、城是喻體;「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是本體,恰若為喻詞,青石的街道是喻體。

5.暗喻:「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心是本體,是為喻詞,窗扉是喻體

6.倒裝:「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正常句式應為:「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應為:「你的心是緊掩的小小窗扉」,這兩句一經倒裝,不僅有衘韻的效果,就化死板為活,如楊牧所形容的,「以飽和的音響收煞」。 

7.層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三句由「城」而「街」而「窗」,由大到小,有層遞中的遞減效果﹔噠噠的馬蹄聲由遠而近, 由弱而強, 再由近而遠, 由強再變弱, 是層遞中先遞升再遞減,所謂升遞連用。

8.對偶:「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與「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9.矛盾:「美麗的錯誤」看似矛盾,卻無理而妙。語法矛盾的情境,經常會帶來驚嘆

10.對比:冷暖色彩的對比,向晚的夕陽與冰冷的石板路;歸人與過客;蓮花的開與落。

11.類疊:小小的「小小」,是為類疊。

12.排比:「東風不來,柳絮不飛,跫音不響,春帷不揭」四句。

13.借代:「季節」是「時間」的借代,「東風」是情人,「柳絮」是思婦。

(二) 象徵

1.蓮花:蓮花乃佳人之花、愛情之花,「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 。詩中蓮花象徵佳人,憐惜之情,容顏之美一語雙關。

2.「柳」與留念的「留」諧音,人們常用柳樹象徵留念和思念之情。《詩經•採薇》有「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古代人惜別時更喜歡折柳,隋末無名氏《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而此詩「東風不來」,使得一切情意均失去寄託,因而「柳絮不飛」,更顯出小小的城有多寂寞。

3.窗扉:希望的象徵。

六、語言用字:

1. 雙關語:蓮同憐,絮同緒,帷同圍,柳同留。

2. 為了押韻或雙聲,作者刻意用了一些字去呼應,如前所述,用打 (我打江南走過) 不用從﹔用東 (東風) 不用春﹔「你底」﹔不用「你的」﹔「恰若」,不用「恰似」﹔作者如此小心用字,都是有因可尋。

3. 如前所述,作者為了營造古典意象,撿用常出現在古詩詞曲中的字,將古字化用到現代新詩,使得此詩份外典雅優美而不失現代感,這就是作者高妙處。

七、結論:

據詩人所言,小時候隨母逃難到南京,寄居之處附近有湖名莫愁,由於住了一段時間,目睹蓮花的開開落落,這樣的潛意識就在適當的時候注入詩句,了解作者詩作背景,我們明白這不是一首普通的閨怨或愛情詩,這首詩背後的戰鼓聲、槍砲聲,均隱隱約約的交織在背後。「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曾被多少人拿來用作分手用語,想來多麼膚淺!

有些批評家用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這首詩,認為錯誤之所以美麗,是以男性觀點,所謂霸權主義。關於這種論述,我總覺得太牽強。詩中仍有著對閨怨的悲憫,「被壓抑的女性聲音」在第二段清楚的呈現。只不過詩中那位女子是否也覺得這場錯誤美麗呢?還是陷入更巨大的失望中?錯誤一點都不美麗,但一些無傷的錯誤,有如「忽見陌頭楊柳色」,不也讓漫長的等待激起一些短暫的波瀾?戰爭之前,覆巢無完卵,不是「悔叫夫婿覓封侯」那麼簡單,非常時代的兒女往往是身不由己。鄭先生長期捕捉母親的心情,必是出於更大的關懷而寫了這首詩,若能激起霸權的反省與體貼,不也是一種美麗呢?

20170601 6:47pm 初稿

     https://kknews.cc/culture/6znl3.html 2016鄭愁予:遠方在我的背包裡

     楊牧著〈鄭愁予傳奇〉,臺北志文出版社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ngFu&aid=10378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