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薩林納斯 (Salinas)-約翰史坦貝克 (John Steinbeck) 的故鄉
2022/10/04 03:38:00瀏覽6879|回應6|推薦120

薩林納斯 (Salinas) 是美國作家和諾貝爾文學獎 (1962年)、普立兹奬 (Pulizer Prize, 1940年) 得主約翰史坦貝克 (John Steinbeck,見下圖)  (1902-1968年) 的故鄉。這位世界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和短篇小說家於 1902 年出生於此。

1939年時的約翰史坦貝克 (公有領域)

約翰史坦貝克書中的許多故事都發生在薩林納斯山谷和濱海的蒙特瑞 (Monterey) 地區;前者是他生長啓蒙的地方,暑假也在當地農場工作,讓他接觸到了移工的艱苦生活,催生了「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人鼠之間 (Of Men and Mice)」、「伊甸園東 (East of Eden)」等鉅著;後者是他婚後長住的所在,也因此而認識了在生活底層度日的庶民,包括了製罐工和雜貨店主,鋪陳出了「製罐街 (Cannery Row)」、「薄餅坪 (Tortilla Flat)」、「珍珠 (The Pearl)」等一系列的名作。這些豐富的閲歷供應了他故事的靈感,因此他的作品包山包海,深入基層,題材非常廣泛。他運用了洞悉人性、寫實而富有想像力的筆觸,結合了同情的幽默和敏銳的社會認知,所塑造出來的一部部震撼人心、令人反思的小說及非小説,風霏了20世紀中期的美國,以至於全球。他的著作被翻譯成近50種語言,無遠弗屆地影響了全世界,讓世人對美國文化得到深刻的體認。直到今天,由於他的思想對美國社會產生的長遠影響,他在美國文壇的地位仍然是屹立不摇,被稱為「美國文學的巨人」(A Giant of American Letters)。

[約翰史坦貝克作品中的雙城記]

「薩林納斯」

薩林納斯風景如畫的開濶山谷是約翰史坦貝克出生和成長的地方,直到他在1919年前往史丹福大學就讀為止。寛廣無際的肥沃平原培養了史坦貝克深遠的視野和崇高的志向,他在13歲時就已經立志要成為一個作家。

薩林納斯山谷内的草莓田

「蒙特瑞」

太平洋叢林 (Pacific Grove,下圖),乃是與蒙特瑞市相鄰的一個半島上的小城。約翰史坦貝克與第一任妻子凱洛 (Carol) 於1930年婚後曾在此處他父親留下的海邊小屋裏住了六年之久 (1930-1936年),距離他汲取靈感來源的蒙特利市的製罐街 (Cannery Row) 僅有數街之遥。因為當時蒙特利市有繁盛的漁港和林立的罐頭工廠,凱洛便在蒙特利市到處兼差簿記打零工賺養家,好讓史坦貝克專心寫作,他也没有辜負所望。在前面出的三本書都摃龜之後,終於在1935年出版了讓他一舉成名的「薄餅坪  (Tortilla Flat)」,初嘗成名的滋味。

下圖為製罐街 (Cannery Row) ,位於蒙特瑞市的西邊由其向北望向街的盡頭,也就是現在的蒙特瑞灣水族館 (Monterey Bay Aquarium) 所在地 (下圖為公有領域)。

在「製罐街」 (Cannery Row) 出版之前,這條罐頭工廠林立的街道原本叫做「海景街」( Ocean View Avenue,見下圖,公有領域),後來因為書暢銷而聲名大噪,街名也隨著書名而更改。

製罐街上忙碌的沙丁魚製罐廠讓昔日的蒙特瑞有「沙丁魚之都」(The Sardine Capital of the World) 的美譽 (下圖,公有領域)

[約翰史坦貝克的著作]

在其波瀾壯濶的一生當中,約翰史坦貝克一共撰寫了33本書,可説是著作等身。其中除了一本與艾德華里基茨 (Edward Ricketts) 合著的以外,共包括了16部小說、六本非小說類書籍和兩本短篇小說集。他以漫畫式小說「薄餅坪  (Tortilla Flat)」(1935) 和「製罐街 (Cannery Row)」  (1945)、多世代的史詩小說「伊甸園東 (East of Eden)」 (1952) 以及中篇小說「小紅馬 (Red Pony) 」(1933) 和「人鼠之間 (Of Men and Mice)」(1937) 而廣為人知。贏普利兹獎的小説「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1939) 則被認為是史坦貝克的傑作,也是美國文學經典的一部分。 在它出版後的前75年裏,一共售出了一千四百萬冊。他自己最喜愛的一本心血是「伊甸園東 (East of Eden)」,自評這本書集他所有功力之大成,是他在寫作技巧最成熟、想像力臻於顛峯時的作品。

下面列舉了約翰史坦貝克所有的小説 (按照發行的年分),以及部分其他非小說的著作。

約翰史坦貝克的作品中有17部被拍成好萊塢電影,包括「人鼠之間 (Of Men and Mice)」(1939&1992)、「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1940) 、「薄餅坪   (Tortilla Flat)」(1942)、珍珠 (The Pearl)」(1947) 、伊甸園東 (East of Eden)(1955)「製罐街 (Cannery Row) (1982) 等。其中「人鼠之間」還被拍了兩次。

下面是1992年重拍的「人鼠之間 (Of Men and Mice)」的電影海報 (摘自 Wikipedia)。它的情節集中在兩個農場工人喬治 (George) 和智障的倫尼 (Lennie) 身上。在大蕭條期間,他們一起遷徙,一起工作,夢想有一天擁有自己的土地。這部電影探討了歧視、孤獨和美國夢等主題。該影片被提名1992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劇情片導演獎。

[約翰史坦貝克的一生]

約翰史坦貝克於1902年2月27日出生在薩林納斯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住在離繁華的主街 (Main Street) 幾個街區的地方。他的父親老約翰史坦貝克先在當地麵粉廠擔任經理,後來擁有一家飼料店,最終被任命為蒙特瑞縣的財務主管。他的母親原名奧利芙漢密爾頓 (Olive Hamilton),曾是一名學校教師,她督促孩子們念書,以高學術標準嚴格要求,並鼓勵他們熱愛文學。約翰史坦貝克有三個姐妹:兩個姐姐以斯瑟 (Esther) 和貝絲 (Beth);還有一個妹妹瑪麗,她和童年時代的史坦貝克很親近。

史坦貝克年輕時就已表現出對説故事和寫作的早期熱愛。在高中時,斯坦貝克最喜歡的一位老師將他的故事大聲朗讀給全班同學作為範例,一方面讓他由於害羞而感到尷尬,一方面又覺得深受鼓舞而願意繼續堅持下去。他帶著這種對寫作的熱情帶上史丹福大學主修英文文學,並參加了大學中許許多多的創意寫作和英語課程。然而,史坦貝克對畢業所需的的必修課程並不感興趣,因此他在1925年沒有完成學位就離開了。大學六年之中只選讀了他所感興趣的課程, 包括了海洋生物學,為他日後的海洋遊記奠定了科學的基石。 

丹佛大學的暑假裡,史坦貝克和農工一起下田,在朝夕相處中親身了解他們的處境和命運。這些體驗反映在他早期的小說中,故事是從他認識的真實人物建構而成的。

史丹佛大學校中心廣場

離開史丹福之後,史坦貝克前往紐約市,一邊嘗試寫作,一邊作記者或是打零工以支持生計。但是待了3年,並未能發表任何作品,他只好在1928年又回到加州,在太浩湖 (Lake Tahoe) 擔任導遊和看守莊園的工作,同時他仍勤奮地寫作。在漫長的冬季中,於與世隔離的莊園裏,他完成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金杯」(Cup of Gold),在1929年出版,可惜没有引起太大的迴響。

皚皚白雪覆蓋下的浩湖

後來他在太浩湖的魚孵化場工作,遇到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凱洛亨寧 (Carol Henning, 1906-1983年)。他們於1930年1月在洛杉磯結婚,同時他和朋友們試圖製造石膏人體模型出售來賺錢,但以失敗做收。等到積蓄用罄,他們只好搬回蒙特瑞半島的太平洋叢林 (Pacific Grove) 他父母擁有的海邊小屋居住,免收房租、供應手稿用紙,並且提供貸款,讓他可以不用找工作就可以專心寫作。凱洛當時替他完成了所有的打字工作,約翰過去常常在黃色的長紙上手寫草稿,她會做所有的更正和拼字,甚至於他的書名多是由她敲定的 (譬如最有名的「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所以她對他所做的一切至關重要。凱洛成為後來史坦貝克小說「製罐街」(Cannery Row) 中瑪麗塔爾博特 (Mary Talbot) 的雛型。

史坦貝克夫婦在太平洋叢林 (Pacific Grove) 的海邊所居住的小屋。

在大蕭條時期 (1929-1933 年),史坦貝克買了一艘小船,後來聲稱他能夠靠從海裡採集的魚蟹以及花園和當地農場的新鮮蔬菜為生。當財源窘困時,他們也會接受政府福利,但是窮歸窮,無論他們有任何食物,都會與朋友分享。 這段時間凱洛也四處打零工賺錢養家,讓史坦貝克專心寫作,並對當地的漁工、製罐工、雜貨商及其他庶民常作近距離的觀察,因而衍生出日後一系列以蒙特瑞為背景的小說。

凱洛亨寧 (Carol Henning,公有領域)

1930年時,史坦貝克遇到了海洋生物學家艾德華里基茨 (Edward Ricketts)。此後十年裏,里基茨成為斯坦貝克的密友和導師,向他傳授了很多關於哲學和生物學的知識。里基茨在蒙特瑞海岸經營著一個生物實驗室,向學校和學院出售小動物、魚類、鰩魚、海星、海龜和其他海洋生物樣本。在1930年至1936年間,史坦貝克和里基茨成為至友,凱洛也在實驗室擔任秘書兼簿記員。後來史坦貝克與里基茨在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灣 (Gulf of California) 乘船進行的為期六週的探險,在1941年寫下了「來自科爾特斯海的日誌」(The Log from the Sea of Cortez),出版於 1951 年。

艾德華里基茨 (Edward Ricketts,摘自Wikipedia)

史坦貝克在1932年出版「天堂的牧場」(The Pastures of Heaven) ,刊登了關於加州蒙特瑞山谷中居民的十二個相互關聯的故事,這些故事成為他後來許多作品的中心。接下來在1933年發行「獻給未知的上帝」(To a God Unknown) 描寫四個兄弟搬到加州的農場工作,當乾旱帶走了他們所有的農作物時,他們無助而掙扎的情形。這兩本書的市場反應也很冷淡。

史坦貝克没有放棄,繼續努力,終於讓他等到了1935年出版的「薄餅坪  (Tortilla Flat)」之大賣。此乃他第一部暢銷的作品,好評如潮,讓他初嘗成名的滋味。他本性内向害羞,成名後常常有人登門求簽名,反倒令他很不自在。「薄餅坪  (Tortilla Flat)」描繪了一群遊手好閒的西裔鄉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享受生活和美酒的日子。這些派薩諾斯 (Paisanos) 是不合群的人,他們瘋狂地狂歡,幾乎是亞瑟王圓桌騎士的漫畫翻版。有人說,這本書是對當時美國大蕭條陰霾的一劑受歡迎的解毒劑,於1942年被拍成電影。從此以後,他常常為他被搬上大銀幕的小說親自操刀,將其改寫成劇本,另外他也直接寫電影劇本,例如1941年上演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村莊」(The Forgotten Village),他更親自擔任製作人。

在史坦貝克職業作家生涯的這個轉折點之後,他開始創作一系列最著名的,以薩林納斯山谷為背景、移工為主角的作品,他先是在1936年為舊金山新聞寫了七篇關於移民農場工人的報導文章作為這些小説的濫觴 (這七篇文章在1988年被彙編書出版,名為「收穫的吉普賽人 The Harvest Gypsies」)。 此後問世的移工小説包括1936年的「在可疑的戰鬥中」(In Dubioous Battle」,1937年的「人鼠之間 (Of Men and Mice)」,1938年的「長谷」(The Long Valley) 以及1939年公認為最高成就的「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讓他攀到文學殿堂的高峯,奠立了他在美國文學界的地位。「憤怒的葡萄」得到了1939年的國家圖書奬以及普立兹奬的小說奬,一時風起雲湧,狂銷不已。這部鉅作也成為了他在1962年摘下諾貝爾文學奬桂冠的最主要依據之一。

先有大蕭條,後是沙塵爆,美國中南部如拉荷馬州的移工大規模地遷移到加州薩利納斯山谷。使得生菜工人的定居點迅速地增長。他們通常被稱為奧克佬 (Okies),在農場上受到歧視、壓迫、剝削等不公平的待遇。史坦貝克將他們的日常寫進了他的小説裏,為他們出聲,儼然成了他們的代言人。這些現象引起了美國社會的重視和反思,改革的聲浪層出不窮,示威和罷工風起雲湧,因此他也飽受既得利益者的攻擊。

薩利納斯山谷的奧克佬 (Okies) 家族和他們簡陋的居所 (公有領域) 

在名利雙收後,很不幸的是,史坦貝克與凱洛的婚姻反而分崩離析,亮起紅燈。他們於1943年離婚,同年史坦貝克得以與幾年前認識的格溫多琳康格 (Gwyndolyn Conger) 結婚。格溫多琳為他生了湯瑪斯史坦貝克 (Thomas Steinbeck, 1944-2016年) 以及約翰史坦貝克四世 (John Steinbeck IV, 1946-1991年) 兩個兒子,是他所有婚姻中的唯二子嗣,他們也都繼承了老爸的基因而成了作家。

隨著二次大戰的到來,史坦貝克的注意力轉向到製作支持美國為戰爭出力的宣傳片。他在1942年出版的「月落」(The Moon is Down) 講述了一個不知名國家 (雖然没有明言,但顯然指的是德國) 的軍隊對北歐一個小鎮的軍事佔領與英國、俄羅斯交戰的故事。這本書的目的是激發被佔領國家的抵抗運動,在全世界至少出現了 92 個版本。對於被佔領的歐洲來說,它成為了一部深受喜愛的作品,比在美國更受歡迎。即使被纳粹所禁,讀此書可被判入獄或死刑,它仍在鐵蹄蹂躪下秘密地傳遍了全歐。同年他又出版了一本非小說類故事「投彈完畢:一個轟炸團隊的故事」(Bombs Away: The Story of a Bomber Team) ,描述了史坦貝克與幾名二戰美國陸軍轟炸機機組人員的經驗。

約翰斯坦貝克於1943年搬到紐約市東51街330號,距離他的普立兹獎獲獎小說「憤怒的葡萄」出版僅四年。正是在下面這座1899年的磚砌聯排別墅中,他寫下了「製罐街」這一本名著。

1943年,史坦貝克親自請纓作為戰地記者,前往歐洲戰埸探訪,並為「紐約先驅論壇報」(New York Herald Tribune) 撰稿,報導在美國除俄克拉荷馬州以外的每個州同步發刊。由於是出自知名作家的戰地報導,所以引起很大的囑目。從戰爭中回來後,他的傷病和經歷使他陷入了持續一段時間的沮喪。

1945年,史坦貝克終於擺脫了戰争的陰霾,出版了「製罐街」(Cannery Row)。他認為在戰後時期,人們厭倦了戰爭,要求的是一些有趣的東西。他也参考了戰前他和艾德華里基茨在1940年前往下加利福尼亞州的旅行中收集海洋標本時所聽到的一個墨西哥民間故事,在1947年完成了「珍珠」(The Pearl) 這一部中篇小說,並於同年將其改编成一部由墨西哥導演埃米利亞諾費爾南德斯 (Emilio Fernandez) 的電影 "La Perla"。故事講述了採珠人奇諾 (Kino) 的故事,探討了人性及貪婪、對社會規範的蔑視和厭惡。 這個故事是史坦貝克最受歡迎的書籍之一,在初中和高中課程中被廣泛使用,有時它也被視為一部寓言式小説。

電影 「La Perla」的海報 (公有領域)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兩場悲劇在1948年同期發生,帶給史坦貝克嚴重的打擊:他的摯友里基茨被火車撞死,接著格溫多琳要求離婚,都讓他的心情跌到了谷底。那年晚期,史坦貝克重新回到了太平洋叢林的小屋,他曾在那裏度過了1930 年代的大部分時間。

1949年,史坦貝克認識了伊蓮史考特 (Elaine Scott)。他們在1950年結婚後,伊蓮成為史坦貝克的第三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也給他一分安定的力量。

1950年時的約翰和伊蓮史坦貝克 (公有領域)

「燃燒的光芒」(Burning Bright) 是史坦貝克在1950年出版的中篇小說,旨在嘗試以新穎的形式製作戲劇。他並沒有像一般的戲劇只提供對話和簡短的舞台指導,而是用角色和環境的細節來充實場景。目的是讓非戲劇讀者可以閱讀該劇,同時讓導演和演員有更大的自由和想像解釋的空間,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渴望孩子的老人的簡單道德劇,愛他的年輕妻子為了取悅他給他生孩子,被年輕助手懷孕。後來真相被揭穿了,幸有老人的老朋友幫助這對夫婦度過了難關。故事是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但使用了三幕不同的場景。最後一幕是在孩子出生的醫院裡,但沒有提及三幕的任何背景,因此同樣可以作為任何一幕的結局。

在1951年初,史坦貝克開始著手寫作生涯的史詩小說-「伊甸園東」(East of Eden)。這本鉅著借鑒了他自己的家族歷史以虛構特拉斯克 (Trask) 家族和漢密爾頓 (Hamilton) 兩個家族從南北戰爭到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長達半個世紀錯綜複雜、交織相生的紀事。他以隱喻的手法,深刻探討了善與惡的問題,重述了聖經上亞伯 (Abel) 和該隱 (Cain) 的故事。這部小說耗時近一年完成,於1952年出版。許多人認為這部作品是史坦貝克生平氣勢最恢宏的小說,而他本人則以此書為一生的代表作。他曾說:「這部小説囊括了我累積多年來所學到的一切技巧或專業。」後來又說:「我認為我寫的其他所有作品,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在為了這本書作準備而練習。」「伊甸園東」問世後,在一個月内迅速登上小說暢銷書排行榜的第一名。可是這部小說沒有受到評論家的好評,他們認為它在使用聖經典故方面過於嚴厲且缺乏說服力。然而它仍是閱讀大眾所喜愛的,至今被公認為是史坦貝克最好的成就之一,每年大約售出5萬本。 2003年在被選為奧普拉讀書俱樂部之選後,人氣再次飆升。足見它在這麽多年後,在普通讀者心目中仍是人氣不減。

史坦貝克設立「伊甸園東」故事的主要背景在加州的薩利納斯山谷,本書最初是寫給史坦貝克的小兒子湯姆和約翰的,當時他們分别是六歲和四。史坦貝克用意在為他們詳細描述薩利納斯山谷的景色、聲音、氣味和顏色。

下圖為美麗薩林納斯山谷内的葡萄園

下圖為由小説改編的電影「East of Eden」(1955) 裏詹姆士狄恩 (James Dean) (右) 和茉莉哈里斯 (Julie Harris) 在摩天輪上的經典橋段。電影採用了小説下半段的情節,著重在第二代兄弟之間的心结歷程。這是英年早逝的詹姆士狄恩一生所拍的三部電影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的一鳴驚人之作。原來默默無聞的他,把片中那個渴望父愛,本想一心報復,後來改邪歸正,重獲父親和女友信賴的小兒子卡爾特拉斯克 (Cal Trask) 演活了。在1956年,該片被奥斯卡提名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可惜只得了最佳女配角奬;但詹姆士狄恩卻是奧斯卡金像獎歷史上第一個死後的提名,因為他不幸已先於1955年9月30日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享年只有24歲。

「甜蜜星期四」(Sweet Thursday) 是史坦貝克1954年出版的小說。它是製罐街的續集,背景設定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描述主角醫生 (Doc) 在二戰結束後回歸罐街後與人們重温舊夢的故事。根據斯坦貝克的說法,「甜蜜的星期四」是在糟糕的星期三和等待星期五之間的那一天。

在整個1950年代和1960年代,約翰和伊蓮史坦貝克住在紐約市東72街和長島的薩格港 (Sag Harbor),並四處旅行,也寫下了他們去過的地方。

史坦貝克和伊蓮在薩格港的家

其間最引人注目的旅行是從1959年1月到1959年10月他們在英格蘭薩默塞特 (Somerest) 停留了10個月,在那裏史坦貝克試圖完成他從小就喜愛的亞瑟王故事的現代化版本。其實自1956年11月起他一直密集地在寫這本書,經過1959年的最後努力,終史坦貝克的餘生仍然不完整。但是它還是在1976年史坦貝克死後出版,書名為「亞瑟王和他的貴族騎士的行為」(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值得史坦貝克夫婦紀念的是,他們在此名勝古蹟裏夫唱婦隨,相濡以沫。從住的小屋可以看到亞瑟王故事中常出現的傳奇山丘「蓋世聖丘」 (Glastonbury Tor),他們還參觀了附近的卡德百利城堡山堡 (The Hillfort of Cadbury Castle),據說這是亞瑟王的卡米洛特 (Camelot) 宮廷的所在地。日後史貝克夫婦回憶起在薩默塞特走過的日子,咸認為這是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蓋世聖丘」 (Glastonbury Tor,下圖摘自Wikipedia)

卡德百利城堡山堡 (The Hillfort of Cadbury Castle, 下圖摘自Wikipedia)

接下來史坦貝克在1957年出版的小説「皮平四世的短暫統治:捏造」(The Short Reign of Pippin IV: A Fabrication) 是他唯一的諷刺政治的作品,探討如果一個普通人被選為法國國王會發生什麼事情,以此來取笑法國的政治。1958年出版的「曾經有過一場戰爭」 (Once There Was A War) 則是史坦貝克在二戰期間擔任歐戰前線記者時為「紐約先驅論壇報」撰寫的一系列文章。

1961年發行的「我們不滿的冬天」(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則描繪了一個長島男人,當他的家道中落,從貴族階層淪為中產階級時的挣扎。標題來自威廉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Richard III) 的前兩句:「現在是我們不滿的冬天/約克的太陽(或兒子)把夏天變成了光輝的一夏」("Now is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 Made glorious summer by this sun [or son] of York").。 此書乃史坦貝克唯一發生在東海岸的作品,背景設在紐約的薩格港 (Sag Harbor)。這也是史坦貝克輝煌生涯的最後一部小說,他曾表示,他寫這部小說是為了表達他對1950和1960年代美國文化中道德墮落的擔憂。這部小說於1983年被改編成電視電影 (Television Movie) 在「霍爾馬克名人堂」(The Hallmark Hall of Frame) 系列中放映。

位於紐約長島的薩格港

1960年初,史坦貝克感覺自己與自己的國家脫節了,更何况他是以寫它來謀生的作家;同時他也有嚴重的心臟病,知道己已來日無多,想最後一次好好地看看他的國家,所以他決定進行一次横越美國的公路旅行。他向伊蓮借了她的愛犬查理,開了一部小卡車改装的房車上路。耗時3月,經過40州,共跑了約一萬哩。他把一路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人事物搜集整理成册,在1962年中出版了「與查理一起旅行:尋找美國」(Travels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 的遊記;結果大賣,幾個月内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非小說類)排行榜」的冠軍。熱銷的現象,代表了美國大眾對於這位美國庶民代言人有關美國和美國人的最新觀察和省思有很大的興趣。史坦貝克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力之大,由此可見。

史坦貝克和伊蓮的貴賓狗查理在他們長島薩格港的家前合影。

1962 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作家約翰史坦貝克,得奬理由是:「他寫實而富有想像力的作品,結合了同情的幽默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移民和季節性工人的社會狀況成為史坦貝克著作中反復出現的主題,對受壓迫者和窮人的同情是他寫作的特點,在「人鼠之間」(1937) 和「憤怒的葡萄」(1939) 二書中尤為明顯。它們以富有同情心的幽默感和對社會和經濟不公正的敏銳眼光來表達。他的其他傑出作品被肯定的尚包括「伊甸園東」 (1952)、「薄餅坪」 (1935) 和「珍珠」 (1947) 等。1962 年12月10日,約翰史坦貝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接受了諾貝爾文學獎獎章 (下圖,公有領域) 和證書。

接著在1964年,林登詹森總統也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總統自由勳章是美國總統授予的獎項,旨在表彰「為美國的安全或國家利益、世界和平、文化或其他重要的公共或私人事業做出特別卓越貢獻的人」。 這是美國平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獎。它是由甘乃迪總统先提名,但是來不及頒發就遇刺身亡,而由詹森總統來完成。

後來,史坦貝克在1966年出版的「美國和美國人」(Americ and Americans) 中,藉由新聞記者生涯中的一系列文章表達他對美國人、美國文化以及1960年代中期的美國現況的看法。史坦貝克顯然對作為一個身為同民族的美國人表示同情,並寫下了他對美國人成就偉大潛力的信心。

史坦貝克的健康狀況在1960年代中期持續下降,最終於1968年12月20日在紐約市的家中去世,享年66歲。美國政府為了纪念這位一代文學大師,特地在1979年2月27日 (史坦貝克77歲的冥誕) 為他發行了15分的郵票 (下圖,公有領域)。 該郵票是新的文學藝術系列中的第一枚。

史坦貝克一生戮力筆耕,手稿無數,他在世時,很多未及付梓;因此即使在他離開之後,作品仍持續不斷地問世,不過都是非小說類的。除了上述在1976年出版的「亞瑟王和他的貴族騎士的行為」(The Acts of King Au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 以外,還包括了「小說日記:伊甸園東書信」(Journal of a Novel: The East of Eden Letters)(1969 年)、「工作日:憤怒的葡萄日記」(Working Days: The Journals of The Grapes of Wrath)(1989 年),「史坦貝克:書信中的一生」(Steinbeck: A Life in Letters) (1989年),最近的是2012年出版的「史坦貝克在越南:戰爭中的派遣」(Steinbeck in Vietnam: Dispatches from the War)。

[約翰史坦貝克的故居]

座落在132 Central Avenue, Salinas, CA 93901的這個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房子是作家約翰史坦貝克的出生地和少年時代的家 (下圖,公有領域),位於 Central Avenue 和 Stone Street 交會的街角。離市中心的大街 (Main Street,即現在的國家史坦貝克中心所在地) 很近,只有兩個街區的距離。 它建於1897年,後來賣給了史坦貝克家族,他們在1900年搬進了這所房子。

1968年史坦貝克去世後,由八位熱心的女士組成的山谷公會 (Valley Guild) ,購買並翻新了這所史坦貝克故居。樓下布置成餐廳,地下室裝璜成為禮品店, 然後在1974年2月27日—史坦貝克的72歲誕辰那天,對外正式開放。這所房子由志工經營,雇用最低工資的員工,並提供導覽服務。

開放時間:

1. 餐廳: 週二至週六供應午餐 11:30 am - 2:00 PM

2.「最好的酒窖」(The Best Cellar) 禮品店:週五/週六中午 12:00 pm - 3:00 pm

3. 參觀導覽:每個月的第1和第3個星期日 11:00 am- 2:00 pm。

 

這座建築於2000年被列入國家史蹟名錄。

屋前的這塊紀念碑是在約翰史坦貝克逝世一週年的1969年12月20日時設置的。

玄關

約翰史坦貝克在這個房間内出生,他在這裏待到他三歲時妹妹出生時為止。約翰史坦貝克没有兄弟,但有三個姐妹,亦即姐姐艾斯瑟 (Esther) 和貝絲 (Beth) 史坦貝克,以及妹妹瑪麗。母親對每個小孩的課業的督促都非常嚴格,所以他們長大了都上了很好的大學。

地毯花俏沉重、華麗的家具,許多小擺設,產生浪漫的、複雜的、溫暖的風格,和房子的外表一様,走的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路線。

樓下房間都完全翻修過,壁纸、地毯都是新装璜的,以前都没有。

原始的正式餐廳牆上掛著約翰史坦貝克的父親老約翰瞪著母親奧立芙漢彌爾頓 (Olive Hamilton) 看的像片,就像史坦貝克小時常笑老爸愛管老媽一樣,十分有趣。當時的牆角還有一架鋼琴,史坦貝克的四個孩子都在這裏學琴。據說約翰史坦貝的受洗也是在這房間内舉行的。

約翰史坦貝克的第一張自拍照。據他自述,他設立脚架,啓動按鈕後,趕快在五秒之内入鏡完成這張自拍。鏡頭中還有他的父母和妹妹瑪麗。

約翰史坦貝克三歲時的留影。

史坦貝克幼年和高中時的照片 (公有領域)

約翰史坦貝克19歲時上史丹佛大學唸英國文學,花了六年,還是没有畢業。年輕他三歲的妹妹比他晚上史丹佛,但是卻拿到了學位。

這是史坦貝克母親去世的房間,現為餐廳的一部分。聽說在此用午餐的人曾在天花板上看到靈異事件 (可能是史坦貝克母親顯靈)

這張長餐桌留给多人進餐之用。

雕花的門框

這件櫥櫃是原本史坦貝克小時就有的家具,後來跟隨他姐姐出閣,等到他姐姐過世時又捐了回來。

樓梯通往二樓

樓上房間在史坦貝克去世後曾被改成學生宿舍租給大學生。

史坦貝克在高中和大學時的房間。所有的擺設已非原來模樣。他常坐在窗前寫作,或者只是望著窗外的行人發呆。

「最好的酒窖」(The Best Cellar) 禮品店位於原來的地下室,入口在 Stone Street 上。它是一家令人爽心悦目的禮品店,提供獨特的禮品以及史坦貝克所有新、舊版本的書籍。並且也展出了史坦貝克家族的原創家具,包括約翰史坦貝克出生的床頭板和幼時所坐的摇椅。

史坦貝克幼時坐的木椅,椅面上的皮還在。

1902年2月27日,史坦貝克出生在此床上。

這裏有一幀史坦貝克兩個兒子的照片,右邊是大兒子湯瑪斯史坦貝克 (Thomas Steinbeck, 1944-2016年),左邊是小兒子約翰史坦貝克四世 (John Steinbeck IV, 1946-1991年),皆為第二任妻子 Gwyndolyn Steinbeck 所出,也都是作家。

[約翰史坦貝克的高中「薩林納斯高中」( Salinas High School)]

1919年,約翰史坦貝克從就讀的薩林納斯高中畢業,是位於 West Alisal Street 和 Church Street 的拐角處的薩林納斯高中的最後一屆。這座兩層紅磚建築 (下圖,公共領域) 是租借來的,如今已不存在。

現今的薩林納斯高中 (下圖) 位於726 South Main Street, Salinas, CA 93901。它是在1920年,亦即史坦貝克畢業後的一年建立的,乃典型的紅瓦白牆的西班牙式建築。

據說史坦貝克成名後曾返回這個新建的校園,参加過幾次重聚的活動,顯示出他是一個不忘本的人。

[國家史坦貝克中心 (National Steinbeck Center)]

「國家史坦貝克中心」是位於薩利納斯市中心主街一號 (1 Main Street) 的博物館和文化中心,是美國境内最大的單一作家文學博物館,創立的宗旨在向約翰史坦貝克無以倫比的一生以及他對美國文學和美國認同的深遠影響表示敬意。史坦貝克中心探索了他的生命願景,他對社會參與的承諾,以及他關心工人階層的許多故事,這些所衍生出的一切都對社會的現有體制產生了衝擊與質變;並確保他的作品與世界的潮流同步而息息相關。這座博物館的存在,認證了他洞燭先機的遠見、真知無私的貢獻以及悲天憫人的胸懷,是真正的薩林納斯的公民,加州公民,美國公民,更是世界公民。

在前門附近的庭園中有一塊碑石,謙卑地刻劃出史坦貝克恢宏的志願:

「我想我要寫下這個由所有小鎮組成的整個山谷以及荒山上所有農場和牧場的故事。我可以了解我要怎麼做,才能讓它成為世界的山谷。約翰史坦貝克

史坦貝克中心基金會成立於 1983 年,源自當地社區和公民領袖發起的一項倡議,旨在為約翰史坦貝克的作品創建一個論壇,用以激發民眾對文學的熱愛;提倡學習文學、人性、歷史、農業和藝術的活動;為公眾、學生和教師提供了許多教育課程,為本地和全國民眾提供多媒體體驗。不僅有助於振興蕯林納斯的社區,而且在訪問學者、演講者、客人和贊助人的啟發下,成為全球對話的場所。

國家史坦貝克中心的史坦貝克收藏始於接收了原儲存在薩林納斯公共圖書館的書籍。從不起眼的出身,經過了15年的籌備、收藏和管理,「國家史坦貝克中心」終於在1998年6月27日落成並對外開放。中心的建築包含一個劇院、一個二千平方呎的展覽館、一個小型展覽廳、一個檔案館以及一家禮品店。其中展覽館以不同的的主題區展示了約翰史坦貝克的生平和作品,是一般民眾參觀的重點。它按時間順序解釋他的生活,並通過引述、地圖、視頻剪輯和照片講述史坦具克最著名的作品的背景故事。小型展覽廳係作為主展館內的展品巡廻展出之用。檔案館則保管和收藏了美國最大的史坦貝克檔案,擁有超過 45,000 份歷史文件、家庭文件、書籍、手稿、日記剪報、信件、照片、電影、訪談和文物,所有這些檔案都與約翰史坦貝克及其家鄉薩林納斯的歷史有關。目前中心正在努力將其收藏數位化,並使其可在線上瀏覽分享。

2016 年,加州州立大學蒙特瑞灣分校 (CSUMB) 正式收購了包括國家史坦貝克中心在内的薩林那斯市中心 (Salinas City Center) ,國家史坦貝克中心仍以管理博物館和附屬項目的非營利組織繼續運作。

一進中心的大門就看到史坦貝克在天窗上以深沈的眼光注視著你。

這三幅蕯林那斯山谷的大壁畫後就是劇院,連續不斷地放映關於他生平的視頻。

展覧館的入口

進入展覧館後,向左沿著順時鐘的方向 (下圖虚線代表的流程) 參觀,展覧館依據約翰史坦貝克的作品性質共分為六大區:

1. 成長/伊甸園東 (Growing Up/East of Eden)
2. 靠土地的生產為生 (An’ Live Off Fatta the Lan)
3. 「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4. 製罐街 (Cannery Row)
5. 陸地和海洋的冒險 (Adventures on Land and Sea)
6. 史坦貝克的美國 (Steinbeck’s America)

入門玄關馬上遇到史老先生坐在書架下對您諄諄教誨:多看書、勤動筆、常思考…

跟隨著他的腳步走進繽紛的文學世界山谷。

史坦貝克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只要有心,您也可以像這樣的著作等身。

[成長/伊甸園東 (Growing Up/East of Eden) 區]

約翰史坦貝克幼時和青年時的故居,位於距國家史坦貝克中心以西兩個街區處,

史坦貝克的家族樹:父母親的父母、父母親、史坦貝克以及他的兩姐一妹。

史坦貝克的書桌和臥室的一角。

臥室牆上掛著史坦貝克和妹妹瑪麗兩小無猜、騎著小馬的照片。

這張小木椅雖然不能確定是否屬於史坦貝克家族所有,但它是在他的故居裏找到的。

展覧舘内到處都是描述史坦貝克作品精神的引語,譬始這面牆上的一段:

「我記得星期一的早晨是如何的灰暗和憂鬱。我可以躺在床上,透過生鏽的紗窗看著它…我知道接著會來的是學校的昏暗走廊…然後是老師們,再來的週末,出現在我們面前,比我們去面對它們更加恐怖。」「憤怒的葡萄」日記

我記得…

「我似乎有一個幸運的童年…在薩林那斯,在那碩大黝黑的核桃木書櫃和玻璃門中,總有奇怪而美妙的事物等著被發現。」「與查理一起旅行:尋找美國」

櫃子的抽屜裏装著史坦貝克在史丹福大學就讀時寫給佛洛倫斯塔米內利 (Florence Taminelli) 的信。

史坦貝克小時的薩林納斯 (Salinas) 小城。

昔日老城薩林納斯人口只有四、五千人,是今日的三十分之一。所以每個人幾乎都熟識。

原始版的「伊甸園東」小說

伊甸園東」是一部頌揚人類偉大靈魂的作品。特別是,它頌揚人類透過英勇行使自由意志來決定自己命運的力量。因此,這部小說代表了史坦貝克針對人類潛力概念的獨特發展,在故事裏他前所未有地賦予了男人和女人的行動力量來選擇善或惡,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

小說的背景設定在加州的薩林納斯山谷,主要聚焦在特拉斯克 (Trask) 家族兩代人中的兩對兄弟。此外,為了對比階級和其他差異起見,它也同時鋪陳了另一個定居在該地區的家族漢密爾頓一家的歷史。山姆漢密爾頓 (Samuel Hamilton) 和他的妻子麗莎先從愛爾蘭移民到薩利納斯山谷定居。雖然他們太窮,買不起好土地,但他們有九個孩子,全家一起在山谷的另一邊不屈不撓地勞作。與此同時,在康涅狄格州,塞瑞斯拉斯克  (Cyrus Trask) 在南北戰期間加入了聯邦軍隊。雖然他打仗打得並不怎麽樣,但他戰後卻成為了英雄。賽勒斯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兒子 (第一個妻子自殺了),一同住在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個農場上撫養他們。大兒子亞當 (Adam) 敏感而善良,而小兒子查爾斯 (Charles) 聰明但無情狡猾,帶有暴力傾向。

隨著兩兄弟長大,亞當對查爾斯顯露的暴戾性情產生了恐懼。查爾斯之所以常發脾氣,部分原因是他的父親對亞當的偏愛—儘管亞當並不想成為最受寵的人,也沒有去争取它。查爾斯的怨恨變得強烈到最終他試圖用斧頭殺死亞當,但沒有成功。為此塞瑞斯強迫亞當參軍,但讓查爾斯留在康州農場幫忙。在亞當不在家時,塞瑞斯成為華府的重要人物。

當亞當再回到康州的特拉斯克農場時,他的父親已經死了。然而,留給了兩兄弟巨大的遺產。亞當用他的那部分錢買了一個加州薩林納斯山谷的大農場,並且聘請李 (Lee, 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的華裔美國人) 和山姆漢密爾頓幫助整頓他的農場。他和他的新婚妻子凱西 (Cathy) 接著就搬去了那裏。

凱西是亞當在他康涅狄格州家的台階上所發現的。當時她被毆打得全身是傷,亞當對她一見鐘情,認為她是理想的身伴侣;但查爾斯認淸了她的本性其實是一個殘忍和掠奪性的女人,她為了脱離自己的父母而放火燒死了他們。到加州後,凱西懷孕了,她在前往加州的前夕與查爾斯有染,因此孩子的父親不明。當凱茜生下雙胞胎男孩後,她突然要棄家出走。在亞當試圖阻止她時,她朝他的肩膀放了一槍,逃到附近的薩林納斯市,成為一名性工作者。

亞當在意識到凱茜非他想像中的女人後,情感深受震驚且心碎沉淪,這對雙胞胎基本上靠李來撫養。幸有山姆漢密爾頓.即時幫助亞當擺脫困境,三個人將雙胞胎命名為迦勒 (Caleb,或簡稱卡爾 Cal) 和亞倫 (Aron)。隨著他們在李的照顧下繼續成長,這對雙胞胎很親近,但又因沒有母親而孤獨。亞倫的個性像父親亞當一樣陽光敏感,而卡爾則陰沈憂鬱,在身心方面都類似查爾斯

後來亞當發現凱茜是一名性工作者,他試圖忘記她,並告訴雙胞胎他們的母親已經死了。然而卡爾還是知道了他們母親的真相,只有阿倫仍被蒙在鼓裏。 卡爾認為他們的父親偏愛阿倫 ,而亞倫 (亞當以前一樣) 似乎並不在乎父親偏愛他,也没有刻意去争取。相比之下,卡爾愛他的父親,渴望得到他的關注。

亞當將他的兒子搬到薩林納斯市,這樣他們就可以上學並有更多機會。亞倫在學校很快就受到歡迎,並贏得了阿布拉培根 (Abra Bacon) 的芳心。阿布拉培根是一個讓阿倫卡爾都喜愛的女孩。卡爾努力結交朋友,而且他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後來亞倫早早就自高中畢業,前往史丹福大學神學院就

當亞當的生菜運輸業務失敗並導致財務破產時,卡爾試圖以追回這筆錢來贏得父親的愛。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投機豆類期貨,結果獲得成功。當阿倫回來暫住時,兄弟之間的舊傷開始惡化。 亞倫想輟學,但沒有機會告訴他們的父親,因為此時卡爾試圖把他賺到的錢給亞當卡爾急切地希望取悅他的父親。相反的,亞當對卡爾利用戰爭發國難財感到羞愧和震驚。亞當一直在徴兵委員會任職,對將年輕人送去服役並在戰鬥中死亡感到非常內疚;就在同時,卡爾從中獲利,這讓亞當想起了他父親在南北戰争期間的腐敗行為。

卡爾被父親拒絕後感到沮喪,認為這完全來自父親的偏愛亞倫。為了報復,他帶亞倫去妓院見他們的母親,她在謀殺了前任老鴇後,現在已取而代之。亞倫為這一幕所震驚,立即輟學參軍,將被派往歐洲戰場。卡爾試圖阻止他,但沒有成功。此後卡爾一直被罪惡感折磨著,因為亞倫在戰爭中喪生,再也見不到他的兄弟。在得知亞倫的死訊後,亞當中風了,導致他全身癱瘓。這時撫養亞倫和卡爾的哲學家幫手李確保卡爾與阿布拉來到他床邊。儘管卡爾對亞倫殘忍,但終能得到亞當的寬恕和祝福。祝福由兩個詞組成:"Thou mayest" (你可以)。”這句話來源於聖經中亞伯 (Abel) 和該隱 (Cain) 的故事:上帝知道該隱非常嫉妒他的兄弟,甚至動了殺機。因此,上帝使用希伯來語 "timshel" (Thou mayest) 告訴該隱,他必須在善惡之間做出選擇。

這部小說的中心主題揭橥了所有人性的掙扎就是在善與惡之間作出抉擇。史坦貝克以對比鮮明的善惡來呈現故事中的人物,他們的選擇塑造了故事以及他們的角色情節。為了要進一步與亞伯和該隱連結,「伊甸園東」的主要角色名稱都有第一個字母 A 或 C 來表示他們的善惡傾向。

展覧館内有很多與觀眾互動的裝置,下面是其中之一。這是一個珍貴的核桃木盒子,係由史坦貝克本人親手雕刻,送给本書的编輯兼摯友,後來被捐給了中心收藏。請掀開這個木盒子。

裏面有史坦貝克當年寫「伊甸園東」的手稿第一頁,可以看得出他的字跡十分工整秀麗。

在電影「伊甸園東」曾出現過的棚車在此複製重現。

車身上有電影的海報,中間的大電視正上映著詹姆士狄恩主演的「伊甸園東」電影。電影内容著重在小説版本第四段的故事。

下圖為由小説改編的電影「East of Eden」(1955) 裏詹姆士狄恩 (James Dean) (右) 和茉莉哈里斯 (Julie Harris) 在摩天輪上的經典橋段。電影採用了小説下半段的情節,著重在第三代兄弟之間的心结歷程。這是英年早逝的詹姆士狄恩一生所拍的三部電影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的一鳴驚人之作。原來默默無聞的他,把片中那個渴望父愛,本想一心報復,後來改邪歸正,重獲父親和女友信賴的小兒子卡爾特拉斯克 (Cal Trask) 演活了。在1956年,該片被奥斯卡提名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可惜只得了最佳女配角奬;但詹姆士狄恩卻是奧斯卡金像獎歷史上第一個死後的提名,因為他不幸已先於1955年9月30日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享年只有24歲。

史坦貝克就讀於史丹佛大學時曾在一個史普瑞科斯 (Spreckels) 的糖工廠作為化學家的幫手,測試甜菜收穫時的糖含量。

「它叫做 Model T (A Model T Named "It")」 

T 型汽車 (Model T) 是福特汽車公司於1908年至1927年間出售的車,它是最早製造的大眾化汽車。1953年約翰史坦貝克曾為 T 型汽車寫了一本短篇故事,其中一段是這樣形容它的:

"It was a mean car. It loved no one. It ran in spurts and seemed to be as much influenced by magic as by mechanics."

「這是一輛卑鄙的汽車。它誰都不愛。它横衝直撞,似乎受到魔術加持與機械的先進同樣地棒。」

[靠土地的生產為生 (An’ Live Off Fatta the Lan) 區]

“O.K. Someday—we’re gonna get the jack together and we’re gonna have a little house and a couple of acres an’ a cow and some pigs and...”

“An’ live off the fatta the lan’,” Lennie shouted. “An’ have rabbits. Go on, George! Tell about what we’re gonna have in the garden and about the rabbits in the cages and about the rain in the winter and the stove, and how thick the cream is on the milk like you can hardly cut it. Tell about that, George.”—Quoted from "Of Men and Mice"

「好的。總有一天—我們會搞定千斤頂,我們會擁有一座小房子,幾𠺖土地,一頭牛和幾頭豬,還有...」

「我們會靠這塊土地的肥沃過活,」萊尼喊道。 “我們有兔子。繼續,喬治!談談我們將在花園裡吃什麼,談談籠子裡的兔子,談談冬天的雨和爐子,以及牛奶上的奶油有多厚,厚到你幾乎無法切開它一樣。談談那個吧,喬治。」— 摘自「人鼠之間」

在史坦貝克的經典小說「人鼠之間」中,萊尼從不厭倦聽到他和喬治計劃「有朝一日」擁有的農場的故事。在那個農場,他們計劃養兔子,「靠土地肥沃為生」。也就是說,我你靠土地生產的東西為生。因此,他們的小農場將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依靠他們自己和他們自己的辛勤工作。這是在肥沃的薩林䋑斯山谷中,惡劣的工作生活條件下一點謙卑的夢,也孕育史坦貝克連结農場和勞工的故事群—1936年的「在可疑的戰鬥中」(In Dubioous Battle」,1937年的「人鼠之間 (Of Men and Mice)」,1938年的「長谷」(The Long Valley) 以及1939年公認為成就最高的「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人鼠之間」農工的服装及簡陋的住處。

紅馬」、「人鼠之間」等電影的海報。

紅馬 (The Red Pony)」

紅馬」是約翰史坦貝克於1933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是斯坦貝克在照顧他母親的疾病時的極度焦慮下寫出的,在這些故事中汲取了他對自己童年的記憶。前三章於1933年至1936年間在雜誌上發表,這本書有四個短篇故事,講述了小男孩喬迪蒂夫林 (Jody Tiflin) 在父親加州牧場的生活和成長的故事。其他主要角色包括喬迪的父親卡爾蒂夫林 (Carl Tiflin);馬術專家和牧場工作人員比利巴克 (Billy Buck);喬迪的母親蒂夫林夫人;喬迪的外祖父等。

「小馬」的四個故事以喬迪為中心。在每個故事中,喬迪都學到了重要的人生功課。首先,他了解到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比利巴克也可能會犯錯,而像一匹新生的馬這樣令人興奮和充滿希望的事情也可能以悲劇收場。喬迪與生與死的遭遇表達了史坦貝克小說中的一個共同主題:它們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在「小馬」的結尾,喬迪不再是那個曾經相信生活輕鬆而充滿幸福的孩子,充滿了失落感。他現在知道了生命的循環,生與死都是它的一部分。「小馬」不僅是讓史坦貝克成為美國主要小說家的主流人物,也塑造了20世紀中期明顯的流派核心,為兒童世界的虛構存在開闢了一系列新的可能性。

 

畜欄內的紅色塑膠馬可供小朋友試騎。

馬模型和電影「小馬」(The Red Pony) 中的牠非常神似。它是1949年的美國鄉村戲劇電影,以史坦貝克1937年的同名中篇小說為基礎,採用彩色技術拍攝。

[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區]

約翰史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是一部美國現實主義小說,出版於1939年,囊括了國家圖書獎、普立兹小說獎、並是他於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部小說以美國大蕭條時期為背景,聚焦於喬德 (Joads) 一個貧窮的佃農家庭,他們因乾旱、經濟困難而失業,被迫離開俄克拉荷馬州的家。再加上後來沙塵暴的肆虐,喬德一家與成千上萬的奥克佬 (Okies) 群起前往加利福尼亞尋找工作、土地、尊嚴和未來。

在旅途中,他們遇到困難、偏見和警察恐嚇。然而,當他們到達加州時,情況變得更糟。他們必須待在骯髒的難民營中,並發現為移工提供的工作短缺且報酬微薄。此外,除了在政府營地短暫停留外,他們還面臨當局的騷擾。當主角湯姆喬德為了自衞而殺死一名謀殺他組織罷工朋友的警察時,他必須躲藏起來,永遠離開這個家庭。小說以暴雨摧毀了這個家庭的最後廂型車内的財產而結束,迫使他們逃往高地,與一個飢餓的男人和他的孩子一起在穀倉裡尋求暫時的庇護。

移工家庭所住的帳篷簡陋,生活環境低下,完全不能擋風遮雨。

孤獨善良而受到歧視壓榨的移工在農場上工作的實況。粥少僧多,薪水微薄只夠果腹一兩餐且常被黑心農場主人扣剋減發或不發。

"How can you frighten a man whose hunger is not only in his own cramped stomach but in the wretched bellies of his children? You cant scare him – he has known a fear beyond every other." Quoted from "The Grapes of Wrath", Chapter 19

「你怎麼能嚇唬一個飢餓的人,他的飢餓不僅在他自己狹窄的肚子裡,而且在他孩子的可憐肚子裡?你不能嚇倒他—他知道這種超越一切的恐懼。」— 摘自「憤怒的葡萄」第19章

「奥克佬」(Orkies) 所寫的農場日記,記下了每天的工作項目和工時。點點滴滴,皆是汗水和血淚。

在出版時,這本史坦貝克的小說是一個全國矚目的現象。它被公開禁止和焚燒,在國家廣播電台進行辯論;但最重要的是,它被閱讀了,研究,思考了。這本書充满了史坦貝克對移工窮人困境的同情描繪而散發出强大的批判能量,引來了許多對他社會和政治觀點的攻擊。 這些攻擊中最激烈的來自加州聯合農民協會。他們抨擊書中描述的加州農民虐待移工的態度和行為是「一堆謊言」,並認定史坦貝克為共產主義宣傳。該書所激化的廣大罷工示威更得到政府和立法機關的重視與補救,造成了根本的改革。由於其歷史背景和歴久不衰的影響,「憤怒的葡萄」經常被指定在美國高中和大學文學課上閱讀,時代雜誌2005 年將這部小說列入「1923年至2005年100部最佳英語小說」

由於書的暢銷,「憤怒的葡萄」馬上被改編成著名的好萊塢電影版本 (見下圖海報,公有領域),由亨利方達主演,約翰福特執導,於 1940 年上映,這部電影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飾演湯姆喬德的亨利方達 (見下圖,公有領域),把史坦貝克小說中所刻劃的、不向命運與惡勢低頭的小人物演活了。

[製罐街 (Cannery Row) 區]

轉一個彎,就從山谷來到了海邊。啊,是蒙特瑞製罐廠 (Montery Canning Co.)! 

「製罐街 (Cannery Row) 的角色」

史坦貝克曾如此形容它:

「加州蒙特瑞的製罐街是一首詩,一種臭味,一種刺耳的噪音,一種光的品質,一種色調,一種習慣,一種懷舊,一種夢想。」

史坦貝克的一生除了薩林納斯山谷之外,對蒙特瑞的眷戀也是不可避免的。他曾住在太平洋叢林 (Pacific Grove) 區的一棟他父親擁有的木屋裏多年,每天聞著鹹味的海風,他寫下了一篇篇填滿了他所了熟悉的製罐廠工人和粗工的生動故事。

本名為海景 (Ocean View) 街的製罐街 (Cannery Row) ,激發了史坦貝克的想像力,他對那裏豐富多彩環境的喜愛催生了了許多故事和人物。1935年出版的「薄餅坪」(Tortilla Flat) 獲得了加州聯邦俱樂部頒發的加州作家最佳小說金獎,這個肯定標象徵史斯坦貝克踏出了職業作家生涯成功的的第一步。

「蒙特瑞製罐街的興衰史」

20世紀的前10年,太平洋底部富含營養的寒冷海水通過海底峽谷流入蒙特瑞灣海面,吸引了大量的沙丁魚洄游至此,導致了蒙特瑞漁業的迅速擴張,也連帶催生了沙丁魚罐頭工業和後來成為罐頭廠街的街道。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漁業和罐頭技術不斷改進,蒙特瑞也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沙丁魚罐頭需求激增拓建製罐廠。製罐街的戰時產量從1915年的75,000箱增長到1918年的140萬箱。戰後,製罐街繼續通過加工魚粉獲利。該行業在1930年大蕭條期間腳步放緩,但二戰期間罐頭行業又迎來了一次繁榮。

罐頭廠工人,主要是移民,被罐頭廠用口哨召喚工作,每個口哨都有自己獨特的聲音。工作日從夜間捕撈的到來開始,一直持續到白天製罐的完成為止。起初這個行業沒有時間和輪班的規定,在製罐廠工作通常很長、很冷、滿是異味且不安全。

二戰後,沙丁魚突然從蒙特利灣消失,蒙特雷的漁業從世界上生產沙丁魚罐頭的最高峯跌到谷底,給製罐街帶來了經濟災難,製罐廠開始離開。只剩下空蕩蕩的街道。到1960年代,許多製罐廠建築被燒毀,使得曾經充滿活力和繁華的海景街變成了鬼城。

1968年在蒙特雷長大的一位廚師 Bert Cutino 和一位企業家 Ted Balestreri 共同將眾多空製罐廠之一改造成餐廳開業,取名為「沙丁魚工廠餐廳」 (Sardine Factory Restaurant)。開始僅有72個座位,後來與渔船密切合作,經管成功,受邀在雷根和布希總統就職典禮上獻菜,成為知名的美國餐廳,並以全國首屈一指的葡萄酒供應項目而聞名。

「沙丁魚工廠餐廳」 (Sardine Factory Restaurant)

接著他們再接再勵成立一家「製罐街公司」 (Cannery Row Company),開始了製罐街社區的復興。隨後開設的主要項目包括蒙特瑞灣水族館、酒店、水療中心以及許多在以前的製罐廠中蓬勃發展的旅館、商店和咖啡館。製罐街現在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每年吸引了大約四百萬的遊客。

「製罐街公司」 (Cannery Row Company)

今天,遊客可以漫步在製罐街上,沉浸在過去、享受現在,並驚嘆於昔日叮叮噹噹、臭氣薫天的工作場所可以奇妙地轉型為一個現代化而且多元的休閒勝地。不禁令人因懷古而念今,向在這片歷史悠久的海岸沿線生活、工作和奉獻過的所有人致敬。

「製罐街」(Cannery Row)

1945年發行的「製罐街」(Cannery Row) 是史坦貝克最好的和最被廣泛閱讀的小說之一。書中所提到的製罐廠、妓院和簡陋房舍所構成的街區隨著書暢銷而流傳後世,成為美國最著名的街道。 

「製罐街」是一本沒有太多情節的書。相反的,它試圖捕捉住在蒙特雷的製罐街區的一些運氣不佳的人和感覺。主要情節的流程經常被簡短的小插曲打斷,這些小插曲向我們介紹了街上的各種居民,其中大多數與中心故事沒有直接聯繫。這些小插曲通常以直接或間接涉及極端暴力為特徵:自殺、屍體和自然界的殘酷。

「製罐街」的故事講述了麥克 (Mack) 和男孩們的冒險經歷。他們是一群失業但足智多謀的人,住在街上空地邊緣的一個改建的魚粉棚屋裡。麥克和男孩們想為醫生 (Doc) 做點好事,醫生是街上一家生物供應所的老闆,是一個溫柔而有學問的人,是所有人的朋友和守護者,但他似乎總是被某種憂鬱所困擾。他們計劃為醫生舉辦一個派對,並用心地為派對張羅食物。在這個過程中,當地唯一的雜貨商「李強雜貨店」( Lee Chong Groceries) 為了應付他們的需求也忙得不亦樂乎。

一天晚上,他們在 醫生的實驗室兼住所裏準備派對,當時他正要去一次標本採集之旅。派對開始時他們等待他回來。然而,醫生到天明才回來,而聚會也結束了,他的地方亂得像垃圾堆一樣。派對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一種不好的感覺瀰漫在街區中,流行性感冒流行和一些不幸的事件發生了。好在幸運的潮流及時回歸,街上的居民開始感覺好轉。感謝醫生治癒了他們生病的小狗,麥克和男孩們再次決定為他做點好事。聽從當地朵拉夫人 (Mrs. Dora) 的建議,他們決定舉辦另一場派對,這次是醫生可以參加的派對。男孩們因第一次失敗而受到懲罰,這一次的計劃和執行變得小心得多。結果晚會非常成功。小說在派對結束後的第二天早上結束,醫生清理了他的家並反思了他的生活。

史坦貝克中心所展示的當年製罐街區的模型。那時蒙特瑞灣水族館尚未創立。

左後方兩層樓的棕色木屋就是太平洋生物實驗室 (Pacific Biological Laboratory)。

今天蒙特瑞市的製罐街區

史坦貝克中心製罐街 (Cannery Row) 區一景

李強雜貨店 (Lee Chong Groceries) 供貨應有盡有。

「熊旗餐廳 (Bear Flag Restaurant)」 是當地的餐廳和妓院,由朵拉弗洛德 (Dora Flood) 擁有和經營。它被描述為「一個體面、乾淨、誠實、老式的運動館,一個男人可以和朋友一起喝杯啤酒…一個堅固、有道德的俱樂部」,不准褻瀆和烈酒。製罐街居民對它如果不喜歡也會尊重,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依賴著它。當疾病在罐頭廠街蔓延時,熊旗的女孩會在病人康復期間為病人送湯和陪伴,而在當地慈善機構或活動的慷慨捐助者名單上,熊旗總是位居榜首 。史坦貝克在小說中藉著它來表達一個事實:惡與善往往是一體的兩面,不是那麽容易區隔的。

「住在廢棄的鍋爐管間的家庭  (The Boiler Pipe Family)」

1932年,一個舊鍋爐搬進了李强雜貨店 (Lee Chong Groceries) 和熊旗餐廳 (Bear Flag Restaurant) 之間的空地,等待著如何從中賺錢的靈感。鍋爐看起來像沒有輪子的老式機車;它的鼻子中央有一扇大門和一扇低矮的防火門。 1935 年,山姆馬洛伊 (Sam Malloy) 夫婦搬進了鍋爐。

即使鍋爐沒有窗戶,馬洛伊夫人希望用窗簾裝飾爐壁。這只是她一種渴望在環境中紮根的願望。史坦貝克暗示著,人們即使生活在非常困頓的條件下,也能設法找到幸福的一種方式。

1954年出版的「甜蜜的星期四」(Sweet Thursday) 是「製罐街」的續集,寫的是主角醫生在二戰結束後回歸後,卻發現家鄉的一切都變了,他認識的人非死即離。 社區的轉變使他迷失、沮喪,沒有目標感。儘管醫生不知道是什麼引發了他內心的這種變化,但他決心恢復生活並找到幸福。後來經過僅餘的少數好友的撮合,他終於找到了真愛,製罐街温暖的感覺又回來了。

「艾德華里基茨 (Edward Ricketts) 」

艾德華里基茨 (Edward Ricketts) 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海洋生物學家,他在 800 Cannery Row 經營著太平洋生物實驗室 (Pacific Biological Laboratory,在「製罐街 Cannery Row」書中被改名為「西方生物實驗室 Western Biological Laboratory」)。儘管他在現實生活中並不被稱為醫生 (Doc),史坦貝克確以他為 「製罐街」(Cannery Row) 書中主角 Doc 的靈感來源。他們基於對音樂和藝術的熱愛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

里基茨帶著史坦貝克一起進行戶外探險,並向南到了下加利福尼亞州航行4,000哩,駛入加利福尼亞灣 (或稱科爾特斯海)。然後共同寫了「科爾特斯海」(The Sea of Cortez) 這部作品,於1941年出版。它不但是遊記,還結合了有關科學、哲學等的文章。

1948年,里基茨的汽車被火車撞倒,不幸去世。在里基茨逝世後,史坦貝克增加了新的章節「關於艾德里基茨」(About Ed Ricketts),並於1951年以新書名「來自科爾特斯海的日誌」(The Log from the Sea of Cortez) 重新出版。

史坦貝克中心模擬展出的西方生物實驗室 (Western Biological Laboratory) 和一些生物標本。

西方生物實驗室的書架直抵天花板,堆满了書籍、文件、参考文獻、詩集、戲劇和百科全書等等,到處是椅子、長椅、甚至床…房間裏甚至最多時候可以一次擠滿了40人。

 [陸地和海洋的冒險 (Adventures on Land and Sea) 區]

「科爾特斯海」(The Sea of Cortez) 的探險同行的有七人,右一為艾德里基茨,右二為史坦貝克。

航行路線繞著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州 (Baja California) 的沿岸以及加利福尼亞灣 (Gulf of California)  (或稱科爾特斯海 The Sea of Cortez)

「珍珠」(The Pearl, 1947) 是史坦貝克的一篇寓言式的中篇小說。是史坦貝克最受歡迎的書籍之一,也在同年被拍成墨西哥電影 "La Perla"上映而風行一時。

故事發生在一偏遠的海濱村莊,那裡住著一個三口之家:奇諾 (Chino)、胡安娜 (Juana) 和他們年幼的兒子科友提托 (Coyotito)。雖然他們很窮,但一家人過著幸福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科友提托被蝎子咬了,有生命危險。他們帶他去看醫生;然而卻因為沒有錢支付治療費用而被拒於門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奇諾划著獨木舟出海尋找可以賣給醫生的珍珠;胡安娜則在家祈禱她丈夫能找到一顆最大的珍珠。

胡安娜的祈禱得到了回應,奇諾發現了一顆碩大的珍珠,因而引起了所有村民的注意。有了這顆大珍珠,他開始夢想並吹噓他將用這筆錢做什麼。醫生聽奇諾說他找到了珍珠便應邀來他家裏治療他兒子,並說他會在一個小時內回來。與此同時,科友提托病得更重,奇諾便將珍珠埋在家裡的角落裏。當醫生回來時,他拿了更多藥物來幫助科友提托。當他向奇諾詢問珍珠的事時,奇諾向它的秘密藏地瞥了一眼。在醫生離開後,奇諾將珍珠重新埋在睡墊下。 果然奇諾的直覺是正確的,那天晚上有人入侵 (大概是醫生),在角落裡尋找珍珠,後來被奇諾擊退。

類似的事例層出不窮。奇諾的兄弟胡安托馬斯 (Juan Thomas) 警告奇諾,所有的經銷商都在串通一氣,在珍珠上抵制他的出價,奇諾因此決定他們應該去首都出售珍珠;胡安娜則對珍珠及它給家庭帶來的負面威脅感到不安,試圖偷走珍珠並將其處理掉。當奇諾抓住她時,他狠狠地打了她,把她留在海灘上流血。當他回到家時,他遇到了一群試圖搶奪他珍珠的人。在混戰中,他丟下了珍珠,竟然被胡安娜在回家的路上發現。看到丈夫因失去珍珠而心煩意亂,躺在一個死人旁邊;她心一軟,把珍珠還給了他。由於害怕遭逢更大的凶險,胡安娜警告奇諾,他現在將被貼上兇手的標籤,而且珍珠就是厄運。

當下夫妻兩人不約而同地決定他們必須離開。胡安娜決定回家收拾行李,而奇諾則去準備獨木舟。然而,他們都碰到了災難:奇諾發現獨木舟被毀,胡安娜發現房子被縱火焚燒而驚險逃脫,一家人躲在胡安托馬斯的家裡,直到可以安全地前往首都去賣珍珠。

幾天後,三人啟程上山前往京城。奇諾意識到他們被跟蹤了,於是他們快速地把胡安娜和科友提托送到一個藏身的山洞。 然後奇諾嘗試以虛假軌跡的以誤導跟踪者。當他終於循線找到這些人時,他試圖攻擊他們。然而,科友提托叫聲和槍聲在此時響起。當奇諾奮力殺死追踪者並衝回洞穴後,他的兒子已經回天乏術。

他們帶著死去的孩子出山,回到村子裡,社區默默地注視著他們。於是奇諾拿起珍珠,用盡全力把它扔回大海裏。

孩子走了,要珍珠何用?

史坦貝克常常親自將自己的小説改寫成電影劇本;另外他也直接寫電影劇本,例如1941年上演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村莊」(The Forgotten Village,下圖左),由他親自編劇及製作,描述了一個現代醫學來到墨西哥原住民村莊的故事。另外一個劇本是他生前寫好但延到1975 年才拍好電影上映的「薩帕塔萬歲!」(Viva Zapata!下圖右),這是一部有關墨西哥革命者埃米利亞諾薩帕塔 (Emiliano Zapata) 的傳記電影。

史坦貝克在「薩帕塔萬歲!」(Viva Zapata!) 電影中如此形容墨西哥鄉村市集物產豐盛的景象 (下圖)。

「俄羅斯日記 (Russian Journal)

約翰史坦貝克於1948年4月出版的非小説的報導文學「俄羅斯日記」(Russian Journal) 是他在冷戰初期穿越史大林統治下的蘇聯之目擊記錄,也是一份歷史文獻。在著名的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的陪同下,史坦貝克著手記錄生活在蘇聯統治下的人們的真實態度和生存方式。正如史坦貝克所言,這本書的宗旨是「誠實地報導,在沒有編輯評論的情況下記錄我們所見所聞,不對我們不充分了解的事情下結論。」

在他們短暫的蘇聯之旅中,史坦貝克和卡帕訪問了莫斯科、基輔、斯大林格勒等地。

在訪問基輔期間,斯坦貝克對烏克蘭被戰爭造成的破壞感到震驚,他寫道:

「如果美國從紐約到堪薩斯被完全摧毀,你就會知道烏克蘭的受損區域;如果有六百萬人被殺,不包括士兵,佔四千五百萬人口的15%,你就會知道烏克蘭的傷亡情況。算上士兵的話,還會有更多。有些地雷從未被引爆,因為德國人將數千具屍體直接扔進了豎井裏。」

對比今日的俄烏戰争中,烏克蘭的再度遭逢浩劫,人民何辜,何其苦難!

亞瑟王和他的貴族騎士的行為」(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

史坦貝克夫婦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常常結伴雲遊四海,其間最引人注目的旅行是從1959年1月到1959年10月他們在英格蘭薩默塞特 (Somerest) 停留了10個月,就是住在此屋。在此他完成了亞瑟王和他的貴族騎士的行為」(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 的大部分初稿。全書在他有生之年仍不完整,即使如此,它還是在1976年發行。

「戰地記者」

展覧館的正中央有一區專門展示史坦貝克擔任戰地記者時有關的經歷及著作。從珍珠港事件開始,他經常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對美國的戰爭進行熱情洋溢的描述,一直到了越戰也不例外。

二戰時,史坦貝克把注意力轉向歐洲戰場。他先是跟隨一個轟炸機隊出勤,並學會了轟炸和機槍的操作,而且善用寫作才能幫陸軍航空大隊製作訓練手冊。他把所見所聞寫成「投彈完畢:一個轟炸團隊的故事」(Bombs Away: The Story of a Bomber Team) 一書,在1942年出版。

1943年,史坦貝克成為戰地記者。在義大利薩萊諾 (Salerno) 的血腥登陸行動中,史坦貝克親自目睹了死亡和槍林彈雨的慘況,體驗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他把在主力艦上穿越敵軍轟炸的經過寫成報導,引起全國各地的迴響。

越戰期間,史坦貝克也是戰地記者。1966年12月至1967年5月,64歲的史坦貝克巡視了南越的主要戰區,並前往泰國北部和老撾,在一系列的專欄中記錄了他的經歷。但因健康原因,在他生前來不及結集刊行。直到他去世很久以後的1989年 (此時越南早已淪陷多年),方才以「史坦貝克在越南:戰爭中的派遣」(Steinbeck in Vietnam: Dispatches from the War) 為名問世。

1965年,約翰史坦貝克的小兒子約翰史坦貝克四世應徵入伍陸軍並被調往越南服役,時年19歲。 他的職位也是戰地記者。

在年輕的約翰完成訓練後不久,也就是他啟程前往越南的幾週前,約翰史坦貝克陪他的兒子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拜訪詹森總統。 下圖 (公有領域) 左邊是約翰斯坦貝克四世和他的父親約翰斯坦貝克三世 (中)。老史坦貝克是詹森總統的演講撰稿人兼朋友,所以有機會安排此一訪問,時間是1966年5月16日。

約翰的史坦貝克作品包山包海,上天下地,影響遍及全世界。 在這兩個書櫃中展出了兩本書在全世界各國所發行的不同語言的譯本-「製罐街」(Cannery Row) 和「甜蜜星期四」(Sweet Thursday) 。

「得奬區」

約翰史坦貝克在1940年憑藉「憤怒的葡萄」獲得了普立兹獎。在1943年,他首次獲得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然而經過多年的11次提名後,他終於在當年66名競争者中脱穎而出,實至名歸地奪得桂冠。他得獎的正式原因是「為了他的寫實和富有想像力的作品,結合了同情的幽默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

根據諾貝爾委員會的說法,約翰史坦貝克主要的得奬作品是「人鼠之間」(1937)和「憤怒的葡萄」(1939)兩本書。他的其他傑出作品包括「伊甸園東 (1952)」、薄餅坪  (1935) 和珍珠 (1947)。

自由奬章 (Metal of Freedom) 的頒給約翰史坦貝克是由甘乃迪總統 (下圖左) 所提名,但因他不幸遇刺,結果由詹森總統 (下圖右) 來頒發。總統自由獎章是美國總統在和平時期,頒授給美國平民為國服務的最高榮譽的勳章。

約翰史坦貝克又在天窗上向你致意。

[史坦貝克的美國 (Steinbeck’s America) 區]

「旅行本身就是一個人;沒有兩個是一樣的。」「經過多年的挣扎,我們發現我們不去旅行;旅行會帶我們去。」約翰史坦貝克

史坦貝克和貴賓狗查理的萬哩長征之路。他的旅行從紐約長島開始,大致沿著美國的外部邊界,從緬因州到太平洋西北部,下行到他在加州的家鄉薩林納斯山谷與它道别。然後穿越沙漠到德州。再經過大南方,往北回到紐華克 (Newark) 的終點。耗時3月,經過40州,共跑了約一萬哩。看了許多人事地物,與各地的民眾對話,親身體會自己國家即時的脈動,收穫匪淺。旅程是在秋季進行的,所以並没有風雪之擾。

這部全新的雪佛蘭小卡車被他改装成房車,就可以省去借宿的麻煩。

史坦貝克将此車命名為 "Rocinante" 唐吉訶德座騎的名字。因為有人認為此行是不切實際的,所以他戲稱它為「風車行動」。

旅行艙内有火爐、冰箱、水槽、桌椅,一應俱全;最重要的,還有他的打字機,讓他行萬哩路,寫萬言書。

他一路有查理為伴,並不寂寞。查理是他最佳的聽眾,且不會回嘴。後來有一天伊蓮在受訪時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當史坦貝克向她開口商借查理一用時,她很高興地説:「那是很棒的主意!萬一發生了什麽事,查理可以跑去尋找救援。」而史坦貝克卻很尷尬地回道:「伊蓮,我需要的是一個伴,而不是一隻靈犬萊西 (Lassie)!」

「如果故事不是關於聽眾的,他就不會聽。 在這裡我定一個規則—一個偉大而有趣的故事是關於每個人的,否則它不會流傳下去。」— 伊甸園東

最後展示的是約翰史坦貝克的生平大事表

禮品店入口

只有一名作者,就足以撐起一家書店,而且本本暢銷。

書架旁有個箱子展示了一些有關薩林納斯的族裔故事。

二戰時,住在薩林納斯的這對日裔夫婦 Eddie and Mary Iwamoto 因為民間仇日而於1941年時失去了他的運輸事業。但是他們的顧客替他們保管一切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後再歸還給他們。另外當地也有一對日裔兄弟 Sakasegara 從軍參戰,以宣示效忠美國的決心,終於得到紫心勳章。後來家屬把它捐給了史坦貝克中心。這個箱子所展示的是日裔美人在美日交戰時處境兩難的見證。

蒙特瑞的造船廠模型

參觀完了史坦貝克中心,經過滿滿的文學洗禮之後,再走到外頭的大千世界,彷如隔世。

最左邊這棟西班牙磚樓側面有一幅大壁畫,不可錯過。

「史坦貝克的街頭壁畫」

這幅大壁畫將史坦貝克的四本名著 "Portola", "Totilla Flat", "Travels with Charley" 和 "Pastures of Heaven" 都畫了進去,構圖細膩,並且非常壮觀。

[約翰史坦貝克公共圖書館]

離國家史坦貝克中心不遠的「約翰史坦貝克公共圖書館」是薩林納斯市四個公共圖書館之一,以約翰史坦貝克冠名。在1998年國家史坦貝克中心成立之前,它一直擔任著貯存並展示約翰史坦貝克的文物之重責大任。如今在卸任移交後,已恢復單純的公共圖書館功能,但仍保留著約翰史坦貝克的名號。

館前立有約翰史坦貝克的銅像

「書籍是您可以擁有的最好的朋友;它們會通知您,娛樂您,但從不頂嘴。」約翰史坦貝克

約翰史坦貝克全部作品的專櫃。

牆上有不少約翰史坦貝克不同時期的照片。

[約翰史坦貝克的安眠之地]

儘管斯坦貝克在紐約市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年,但他被安葬在離家和斯坦貝克中心不遠的薩利納斯。

下圖顯示了位於薩林納斯公墓「記憶之園」(Garden of Memories) 内的史坦貝克家族墓地。地址是:850 Abbott St, Salinas, CA 93901。

入園後的墓園情景。

因為是公墓,所以草皮照顧的不是很好,枯黄片片。

有這個指標,絕不會迷路。

令人驚訝的是,史坦貝克家族墓地看來很平常,不但不顯眼,而且有點謙卑。不過這與他一生為庶民喉舌的平民作風倒是十分相符,

家族墓區以母親的姓「漢彌爾頓」(Hamilton) 作為標記,可能是母親最早過世,先下葬於此之故。

在墓區内有父母親 (下左)、他的第三任妻子伊蓮 (上左)、他的妹妹瑪麗 (下右),還有他的外祖父,都安眠於此,和他 (上右) 長相左右。他的墓匾上有粉絲放了筆筒和筆,還有一個蘋果,徒留淡淡的追思。

[結語]

約翰史坦貝克一生多彩多姿,閲歷豐富,身分多重,不管任何角色,擧凡學生、農工、小說家、劇作家、製作人、戰地記者、國務院特使或諾貝爾獎得主,都扮演得淋漓盡致,有聲有色,留給世人無數珍貴的文學遺產。史坦貝克不僅對大蕭條、沙塵暴、二次大戰時期和戰後以及20世紀中葉的美國有著深刻的歷史洞察力;最重要的是,這些時代賦予他深刻的同情心,讓他的精神從不同時代的社會條件中演變出來,感動人心。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一字一句,清晰地呈現了普通人最脆弱時期的情緒和生活。讀著他的作品,就如同看到了自己,尢其是在困頓的一刻。

最後謹以約翰史坦貝克在舊金山唐人街傑克凱魯亞克巷 (Jack Kerouac Alley) 的城市之光書店 (City Lights Bookstore) 附近的詩牌匾  (下圖,公有領域) 上的金句,為這篇約翰史坦貝克遊記劃上美麗的句點。

「個人自由探索的心靈是世界上最寶貴的事物。」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NLONGLIN1&aid=177178919

 回應文章

阿妮子Anni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6/02 15:28
讀洛城兄的文, 總要特別找個清閒的午後, 邊喝著熱咖啡細細品味, 讀您的文總能讓我想起學生時代修完整個學分的充實感, 內心由衷讚嘆, 美國作家以前只愛少數幾個如歐亨利/海明威等, 對於約翰的了解不深, 非常感謝...接下來找時間多研究這個作家的作品~(雖然感覺您還在隱居中, 還是忍不住來留個言), 希望您一切安好~

Flying Eagl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0/09 17:04

非常詳盡的介紹和解析,我幾乎以為您的專業是歷史或文學了!


有個小問題想提出,還請您不要介意。我記得小說伊甸園東拍成電影仍維持原著名稱,中文或譯「天倫夢覺」,但您文中卻用了「伊甸園中」,不知是筆誤或刻意區分小說和電影之不同?



洛城聞笛 (淡淡三月迎杜鵑)(YUNLONGLIN1) 於 2022-10-10 02:32 回覆:

Flying Eagle 明察秋毫,真是好眼力!我大概是老眼昏花,打字和校對時都沒有發現到這兩處筆誤,謝謝指正,現在已更改過來了。這一篇由於常有中英對照,打字起來特别費勁,雖然已經盡力抓漏,但是前後不一致的地方仍在所難免,希望讀者諸君不吝糾出誤植之處,十分感謝。

電影台灣一般中譯為「天倫夢覺」而非「伊甸園東」,可能是因為劇情僅侷限在書的第四部分,卡爾争取父親亞當認同的經過。我則較偏向與原著連結,使用「伊甸園東」更能符合小説和電影英文的原名,而且能令人領會到史坦貝克寓意於聖經的典故。


博 真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0/06 08:55

很可惜,Netfilx 在北美和亞洲是不同的version,找不到「人鼠之間」。如果「伊甸園東」能夠拍攝成功,那就太好了。

自古兄弟鬩墻,不是新聞,嚴重到不能共同外禦其侮,也不少見。想看看Steinbeck和電影導演如何詮釋Thou mayest rule over sin。人性中的free will是否已經被damaged?在什麽情況下才能堅持擇善?罪惡在心中引誘時,又如何能夠堅定跟自己或他人説出:Thou mayest?

謝謝洛城聞笛精闢的解説。

洛城聞笛 (淡淡三月迎杜鵑)(YUNLONGLIN1) 於 2022-10-07 08:03 回覆:
心存善念知易行難,因為每天都要面對外界那麽多的誘惑動摇自己的信心。意志力薄弱的人,一不小心就把魔戒給套上了。這就是人性的挣扎,人性一旦沈淪失去,獸性遂取而代之。因此人就退化成甚至不如禽獸了。希望我們每日三省吾身,祛除非分之念,讓這個社會或家庭更祥和。

tz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0/05 07:23
感謝,花這麼多時間介紹好文分享 👍❤️
洛城聞笛 (淡淡三月迎杜鵑)(YUNLONGLIN1) 於 2022-10-05 12:32 回覆:
Hi Tzi,


謝謝您的再度耐心閲讀,知道您喜歡讓我很有成就感。今天再度校對一次拙文時,看到貴賓狗查理的部分,突然想到您的愛犬,它也曾陪伴您度過十七年的快樂時光。您所花的心血,不亞於養育自己的孩子。我想喜歡狗的人都有悲天憫人、仁民惜物的襟懷,像史坦貝克一樣。這一點令人非常欽佩。

博 真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0/04 18:07

Awesome!Good job! 這麽詳盡精彩的報導,佩服。Steinbeck 若是靈裏有知,想必也會感謝閒雲的知遇之恩。不知道Steinbeck有這麽多的作品拍成電影,看來他的小説真是雅俗共賞,很接地氣。

謝謝閒雲放出 Cal State 紀念中心的天窗照片,讓人猶如身臨其境,體驗文學家深邃凝視的眼光;是那雙眼睛讀懂為生存而掙扎的市井小民,道出他們自己説不出來的心聲。

洛城聞笛 (淡淡三月迎杜鵑)(YUNLONGLIN1) 於 2022-10-06 00:04 回覆:
Hi Felicia,

謝謝您的支持和指教。書是與古人交流的最好工具。我到史坦貝克中心走了一遭之後,有如把以前所讀的點滴,都連成一線;再把所知的線索,都串起成面,對他的多元思想終於有點整體的認知,真是不虛此行。以後如果有幸在天上遇到他,一定會多謝他留給後世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薩林納斯有了他,今天才能發光發熱,像一顆明珠,照亮了晦暗不明的世道。

史坦貝克小說改編的電影在各大串流平台上分別有提供,像 Netfilx 上就可看到1991年重拍的「人鼠之間」。最近聽說Netflix 正在出資拍攝最新的「伊甸園東」迷你劇集,即將推出,令人期待。

我對那張史坦貝克居高臨下,注視眾生的照片也很有感覺。這是中心的畫龍點睛之作,讓他的真知灼見,永遠和芸芸眔生長相左右。謝謝您的靈感和鞭策。祝 文安

ellen chou 雨僧 晴時多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0/04 10:19

此篇與伊甸園東等長,可以作為博士論文發表,

對中文讀者來說,貢獻實在偉大!

我們1964年畢業的ㄧ屆,手上已經有中文譯本可讀了


洛城聞笛 (淡淡三月迎杜鵑)(YUNLONGLIN1) 於 2022-10-04 15:05 回覆:

您說的沒錯。記得在約翰史坦貝克得到諾貝爾獎的1962年前,台灣印行他作品的中文譯本很少,但得獎後它們就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了。我在台灣時只念到了「人鼠之間」和「小紅馬」,好像是正文書局出版的。出國後斷斷續續地看了不少原著,「珍珠」還好,「憤怒的葡萄」粗鄙的對話、「伊甸園東」複雜的隱喻等都看得迷迷糊糊、一知半解的,要假以時日,一看再看,才能勉強搞懂。他真是一位才華洋溢、天馬行空、格局宏大的文學大師,透過書和電影,他的思想仍然影響著我們,直到永遠。這就是文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