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都是從「母親的吳宅」開始的
2019/05/27 12:22:30瀏覽172|回應0|推薦1

都是從「母親的吳宅」開始的

 

有一天,我老公在世界日報上偶然看到為了慶祝G20在杭州舉辦,由浙江省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浙江省教育廳,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等四個單位聯合舉辦的鄉愁徵文,我本己寫了一篇「父親的甌江」,但到了最後一分鐘,我臨時請纓,又寫了一篇「母親的吳宅」,想不到就是這篇「母親的吳宅」,最後不但獲得徵文一等獎,兼「美麗浙江對外文化傳播使者」的榮譽稱號,還找到我母家的根,引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尋根奇緣。

 

我自小到臺灣,和大陸親友們台海相隔,沒有來往。吳家老屋是吳家人的精神堡壘,所以兩岸一開通,我媽就飛奔杭州老家。回來後,感嘆不已,原來吳家老宅在文化大革命時遭到嚴重破壞。不知從那裏冒出一百多名陌生人,把吳家人趕走,在屋裏燒火煮飯。 百人之中,還有人開了一家金屬工廠,想不到的是,多年來,被外人霸佔的吳宅,居然平安無事,保存良好,後來被政府收回,開了一座玉市場。現在,這座吳宅是目前杭州市保存得最好、最完整的明朝建築。

 

我母親過世後,我才看到她的家譜。家譜上說吳氏一族來自徽州休寕商山,遷杭第一世恆吾公,在萬曆中期到杭州作木材兼鹽商生意,因見橫河橋塌,獨資改建橫河橋壩,被人稱為「吳公新壩」,自此定居杭州。到我己是第十四代,原來我就是常聽人說的徽商的後代,也就是胡適常說的「徽州的駱駝」,只是我從未想到我媽的祖先居然不只是窮書生而己,還是名震一時的「徽商」。

 

徽州曾是古徽州的一府六縣,是北方士大夫南來避亂的世外桃源。但因山多田少,人口繁衍,生活日漸困難,徽商子弟,不得不外出經商。幾年前我曾隨洛杉磯作家協會與北京作協的交流,參加過過黃山江南遊,到過黃山山腳下的徽州,聼導遊說安徽休寧可不是一般的小村小莊, 此地曾出過十七位文狀元,是「中國第一狀元縣」,是一個文化底蘊極深的地方。

 

浙江日報編輯收到我的「母親的吳宅」後,很快就在世界日報登出來了。幾天後我就收到一位我從未謀面的表弟的e-mail,這位表弟看了世界日報,又看了我的形容,確定那幢房子就是他幼時所知的吳宅,我也在家譜中找到他的名字,確定他是我的表弟無誤。他現住舊金山。

母親的祖宅是我媽五世祖吳曼雲的胞弟吳仲雲(嘉慶十九年,1814年進士,官至雲貴總督),在清咸豐三年 (西元1853) 退休時以退休金所購的宅第。母親小候時跟著外婆,去過祖宅,記得還被「阿太」邀去同住,說有單獨的邊門可以進出。但畢竟住在大家庭中,規距太多,外婆就就婉拒了,那時候吳宅當家是的是第十一世吳士鑑,他是榜眼及第,翁同龥的學生,光緒皇帝的太子侍讀 (南書房行走,翰林院待讀)

 

從明萬曆年間,恆吾公遷杭,到滿清滅亡,吳家十二代之中,一共出過四代三進士,八代舉人。當時坊間曾有「學官巷吳家,門第爲杭城之冠」的美譽。呉氏家族在這老宅己連續住了二百年,以時間推算,四百年老屋也算是古蹟了。古蹟最怕人踐踏、幸虧玉巿塲生意清淡,所以木質老宅完好保存至今。

 

自我加入了吳家的微信群,家譜上的兩支後裔都找齊了。舊金山的表弟就在老屋的四軒堂召開了二百年來的第一次的宗親會,如今吳家子弟散居世界各地,有澳洲、英國、美國,我們家是唯一去了台灣的一家。

 

宗親會參考古禮古法,親人繫黃絲巾,在祖宗住過的四宜軒開宗親會,從世界各地趕來的宗親有六十六人,錄取我文章的浙江日報也派人來報導、錄影。幾位姪女還記得小時候在吳宅住時,紅衛兵來勢洶洶,家中藏書一箱箱擡到巷口燒掉,包括家譜在內。幸虧我母堂兄吳廷瑜事後憑記憶,寫下家譜的簡明版。

 

在宗親會中大家一致決定,修家譜,分頭去找已丟失的祖先作品,想不到,祖宗作品易找,而家譜卻意外的困難。原來遷杭第八代有吳曼雲、仲雲兄弟兩,兄弟情深,曼雲早逝、仲雲後為雲貴總督,對曼雲子孫,一直照顧有加、視如已出。所以兩支從未分家。仲雲公後代出了三代進士,而我祖曼雲公一支卻因代代早逝,所以家譜混亂,到我母親,更因海峽分隔,就更沒人記得祖先的事了。幸虧仲雲公一支人丁旺,資料多,家譜保持完整,我和表舅廷珷合作,連猜帶研究,至少搞清楚了我們這一支的來龍去脈。古人詩歌來往,有如家書。我們這一支家譜之所以後來搞清楚了,都靠祖先詩稿。

 

我先祖曼雲公的詩集《硯壽堂詩鈔》八卷和詩餘一卷,我在日本國會圖書館找到了,而且已經完全掃描,不但可以閱讀,還可以下載。我就靠這個掃描本拜讀了我祖吳曼雲的詩詞,因曼雲公二十三歲中進士,他的學問必好,只是我後輩學問差,所以我看他的詩詞,用典用詞都是古字,不查字典還不好懂。而我最不明白的是誰會把這本詩詞集帶到日本,並捐給日本國會圖書館?我們作子孫的,自已都未收藏,甚至不知道自已祖上寫過這本詩集,反是外國圖書館謹慎珍藏。

 

我也因為閱讀了祖先詩集,而見識了晚清詩風。唐詩自盛唐以後歷經宋、元、明三朝,到清朝再度興盛,乾隆帝最愛寫詩,走到那題到那。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每一代都各有文學特色,而有清一朝,人人寫詩,可以說是第二次唐詩的髙峯,但清朝的詩用的是唐詩格式,詩風複雜多変,歷史學家形容清詩,風格多樣多元。但因受文字獄的迫害,限制了清詩的發展。

 

曼雲公另外還有一本詩集, 《江鄉節物詩》用七言古詩形式敍述杭州的風物習俗。原是《紅復園板橋詩》之附錄。後因被人引述多,現代出版社都以《江鄉節物詩》單行本印行。我在哈佛大學網上圖書館找到原詩集的掃描本,因而拜讀了祖先的詩,此詩集也不易讀,古字太多,但語多幽默,當時曼雲公因愛喝酒,身體欠佳,寫這些詩時,臥病在家,有鄉親來看他,閒來無事而作。詩集中我最喜歡的是「壓歲錢」一首,也是目前詩集中網上查閱最多的題材,詩曰:「兒童度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線置之臥所,曰壓歲錢。『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枕角自收藏,商量爆竹餳簘價,添得嬌兒一夜忙。』餳(音形)是麥芽糖,餳簘是賣芽糖小販吹的小竹簘。寫這首詩時,詩人已三十四、五、病得很厲害,他四十歲去世,但詩中看不出一點沮喪之情,反在序中寫下「歸帆未掛,鄉夢先通」等感人的句子。

 

清詩受文字獄的影響,人人自危,由是地方詩集興起,吳家遠自遷杭第六代吳灝開始,帶領子孫收集《國朝杭郡詩》的詩集,因吳家中舉的人多,認識的詩人也多,到第八代,吳仲雲編續輯與三集詩歌系列,歷時五代,跨越一世紀,從清初到光緒初年,包羅杭郡八千詩人詩作的時代巨作。其中最難得的,是收集了閨秀與方外僧道的作品。目前以此書作研究寫的論文有十二篇之多。

 

不久前傳來杭州電視新聞,杭州市政府擬收回吳宅玉市場,作文化之用。又傳來好消息2000 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發佈前朝(清朝)詩文總集,由中國人民大學與北大聯合主持,整理清詩稿,由上海古藉出版社獨家影印出版,全書收集清代詩稿文4000種共800冊,按作者出生年月日排序。吳家入選的有吳曼雲的《硯壽堂詩抄》詩八卷、詩餘(詞)一卷收入第516冊。吳仲雲的《花宜館詩鈔》16卷、續存一卷。《無腔村笛》二卷收入第576冊。

 

從二年前老公無意中看到今日浙江徵稿、到我自動請纓連投兩稿、到表弟的找到我、宗親會的召開、家譜的收集、祖先作品的收集、到吳宅玉市場之收回等等,環環相扣,冥冥中似有天意,只是想不到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從我的一篇不打眼的文章,「母親的吳宅」開始的。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aKuanBlog&aid=12696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