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8/10 12:57:15瀏覽441|回應0|推薦4 | |
第十一章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約1156),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生活在兩宋之間。李清照天資聰慧,博學強記,從小受到父親的薰陶,對詩、詞、書、畫、音樂無所不通,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她的詞風委婉,音調優美,語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摯細膩。最難得的是她將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與完美的寫作技法融匯一體,渾然天成,是婉約派中「易安體」的開創人。在中國歷史上,她被譽爲「宋代最偉大的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
《宋史。藝文志》記錄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與《易安詞》八卷,現均已遺失,現在坊間流傳的《漱玉集》詞集,是後人的收集,共有詞五十餘首。
北宋之亡 (960-1127)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經過「五代十國」等近百年的混亂,後周將軍趙匡胤於西元960年,取代了五代中的後周,建國為宋,定都開封。趙匡胤建國以後,又經過了十九年的南征北討,才將其他「各國」一一征服,統一了天下。
雖名為「天下一統」,而實際上北宋的疆土遠不如其他各朝各代。北宋立國 167年,先後與東北的遼(契丹)、金,西北的西夏,西南的吐蕃和大理等少數民族為鄰。北宋重文輕武,軍事力量薄弱,又因建國後一直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以致強敵壓境,長期生存於北方民族的武力與威脅之下(註1)。
「燕雲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等地,因地勢險要,幅員遼闊,歷來是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間的天然屏障。遠在宋朝立國前的五代十國,天下大亂,五代中的後晉開國皇帝 -- 沙陀人石敬瑭(892- 942年),為了取得皇帝寶座,求助於契丹(遼),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並將「燕雲十六州」讓給契丹作為回報。
宋朝開國之初 (西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就曾移師幽州 (北京),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不幸兵敗,宋太宗中箭負傷,乘驢車逃走,後來還死於此一箭傷。
以後的皇帝不是不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只是以文立國,武力不強,再加上各位皇帝多不喜打仗,以致每有戰爭,總是敗多勝少,為了息事寧人,北宋與各國訂立和約,開放邊界貿易,送上大量的金銀玉帛,以換取較長時期的和平。
北宋末年 (1115年) ,東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首領「完顔阿骨打」建立金國,向南進兵,屢敗遼兵,於1125年滅了遼國,然後乘勝攻宋,進逼汴京,在慌亂中,徽宗讓位給兒子欽宗。1127年,靖康二年,發生了歷史慘劇「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金人俘擄北去,北宋亡。
南宋之建立 (1127-1279)
西元1127年,金國攻破了汴京,徽、欽兩宗被俘,皇子公主也都被押往燕京,大多受盡屈辱而死,日後徽、欽兩宗被金人囚禁於黑龍江五國城,並死於五國城。
當金人攻破汴京,徽欽二宗與諸位皇子皇孫被押往燕京時,只有徽宗的第九子趙構,因為在外當人質被放,得以幸運逃脫,後在應天府 (今河南商丘) 登基,是為高宗。
可惜高宗趙構曾在金國作人質,見過金人的殘暴,有嚴重的恐金症。1127年秋,金兵派兵南下追殺,高宗一路逃亡,一路求和,最後由於廣大民眾的奮起抵抗(最有名的是韓世忠/梁紅玉的黃天蕩一戰),再加上南方天氣潮濕、河道密佈,不利騎兵作戰。恰在此時,金國國內發生政變,金世宗完顏雍被立為帝,在前線攻打宋軍的廢帝完顏亮又被部將所殺,高宗才得以站穩腳步,在1132年建都臨安 (杭州),是為南宋。現在的民間故事「泥馬渡康王」,就是講高宗(康王)得泥馬之助,逃過金兵追捕的神話故事。
李清照的一生
李清照生活於北、南兩宋之間,她的人生也因北宋之滅亡,而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覆巢之下無完卵,在國破家亡以後,她由一個中年的郡守夫人,變成了顛沛流離的難民,丈夫在上任新職途中,又不幸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苦伶仃,孑然一身。到了「風住塵香花已盡」的老年,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寫下了發自內心深處的悲痛,這些傷痛,就在千年之後,叫人讀來,依然感同身受,不能不為她的悲苦一掬同情之淚。
第一階段:快樂的童年與幸福的婚姻
李清照家學淵源,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是蘇軾的學生,官至「禮部員外郎」,「京東路提點刑獄」,母親系出名門,父祖輩皆進士及第、官至宰相等(也有人說她是狀元王拱宸孫女)。由於先天的才華,與父親的影響,李清照從小就能文善詞。在李清照五、六歲時,李格非到汴京(今開封) 任職,李清照因而在汴京度過了一個非常快樂的少女時期…..「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十八歲時她與二十一歲的太學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也是山東人,父親趙挺之也是進士出身,當時任「禮部侍郎」 (後來官至右丞相),只是在黨爭之中,趙父是新黨,而李父屬舊黨,各有不同的政治理念。除此以外,趙李兩家的聯婚可以說是門當戶對,珠聯璧合。「眼波才動被人猜」《浣溪沙》… 婚後,她與趙明誠志同道合,鶼鰈情深,是一對叫人羨慕的文學夫妻。
結婚兩年後 (西元1103年),趙明誠從太學畢業,開始出仕,同時也開始了他的金石研究(研究銅器與石刻上的文字),夫婦同心,合作無間,經過二十餘年的共同努力,兩人合著了金石考據的一本重要著作《金石錄》(註2)。
第二階段:顛沛流離與喪偶之痛
宋徽宗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卻是一位治國無方的亡國之君,由於他的奢侈浪費,荒淫無度,好大喜功,用人不當,寵信蔡京與童貫,不但斷送了大宋江山,更使宋朝臣民遭到空前的大浩劫,受盡了恥辱與痛苦。李清照的後半生也就因國破、而家亡、而顛沛流離,最後在江南去世,卒年七十餘歲。
徽宗即位以後,重用蔡京,蔡京一再地將元祐黨人(舊黨)列為「奸黨」,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爲蘇門後四學士之一,在「奸黨」的名冊上屢屢名列前茅,因而被免職罷官,遣返原藉居任,李格非在李清照約24歲時,在家鄉原藉去世。
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原屬新黨,曾極力排斥元祐黨人,但自任右相後與左相蔡京不合,1107年趙挺之被罷相,不久後去世,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受到牽連,被迫回到青州(今山東益都)鄉下,一住十餘年,此時,趙明誠先後被任命為山東萊州與淄州郡守,都是「衣食有餘」的清閒工作,因此這十餘年就成為他們夫妻研究金石最有成績的一段歲月。
1127年汴京失守,高宗在應天府即位,金人南下,在一片戰火中,他們夫婦兩人輾轉逃到建康(今南京),第二年趙明誠被高宗任命為建康知縣。同年年底,青州淪陷,他們暫時留在青州「十餘屋」的書冊器物,盡毀於戰火。
兩年後 (1129年),趙明誠受高宗之命任湖州(吳興)知縣,李清照暫住安徽池陽,不幸趙明誠在隻身赴任途中感染瘧疾與痢疾,八月中旬在建康去世,年49。趙明誠死後一個月,金兵南犯,燒殺擄掠,烽火連天,46歲的李清照孑然一身,帶著沈重的書籍文物,茫茫然不知何去何從,只好將夫婦兩人多年來精心收藏整理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派管家帶去寄存在趙明誠妹夫家中,當時趙明誠的妹夫任兵部侍郎,在洪州(江西南昌)護衛高宗,不久金兵打到洪州,這些寄存也就毀於戰火,蕩然無存了。
在兵荒馬亂中,李清照投奔弟弟李迒,然後他們跟在高宗後面,一直向南方逃亡:從台州(浙江臨海)、嵊縣、黃巖,再雇船到溫州,又至越州(紹興)、衢州,於1132年赴杭州。 在會稽(紹興)時,鄰人在牆上挖洞,把她隨身攜帶的五大箱文物偷走,賣給了別人。後來她遭人誣告,說當年趙明誠病重時,曾請人送玉壺給敵人,有通敵之嫌,李清照在害怕之餘,只好將家中的銅器等文物捐給朝廷,這批銅器文物最後也全落入他人之手。
到了人生的晚年,在孤苦零丁、受盡苦痛以後,她沉痛地吟出了一生的悽楚: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
關於李清照的一生,坊間眾說紛紜,不衷一是,我以為她在五十二歲時所寫的《金石錄後序》,應當是她最正確的「自傳」。至於她是不是在晚年嫁給張汝舟,有過一段不幸的短暫婚姻,因各家筆記記載之不同,而難有定論 (這包括因同情她晚年的不幸遭遇,刻意避談的人)。
但自宋室偏安杭州後,南宋政權日漸鞏固,北宋官員,紛紛逃到江南,相信李清照的物質生活一定有親友照顧,不致於匱乏窮困。她晚年詩詞中所寫的寂寞、痛楚與淒涼,應該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質的。反諷的是,給李清照晚年一再帶來禍害、使她痛上加痛的,正是她身邊的一些「物質」,也就是她愛不釋手的幾件文物。
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兩人,志同道合,相知相惜,是歷史上最叫人羨慕的一對神仙伴侶,我們無論讀李清照的詩詞或是文章,都能感受得到趙明誠的存在。試想,在男權為中心的封建時代,若非趙明誠有超時代的胸襟與氣度,李清照怎能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才華、攀上詞壇的最高峰、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位?曾經滄海難為水,趙明誠在李清照心中的地位,應該是生生世世,無人可及、無人可替的。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