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八章 蘇軾
2018/07/20 12:37:46瀏覽203|回應0|推薦1

宋神宗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自柳永以後,長調慢詞已蔚為風氣。「歌詞」詩化的道路,在經過了漫長的演變之後,到北宋中葉時,已經到了求新求變、更上一層樓的階段。

恰在此時,一位文學藝術的天才橫空出世,他的學問淵博,見識卓越,興趣廣泛,個性豁達豪邁,更有一顆永遠不變的愛國愛民之心。

 

然而這顆文壇巨星的後半生,卻仕途坎坷,在「朋黨」與「變法」之間,一再的被貶下放。在被貶謫期間,他寫詞自娛。由於他的學識胸襟,創作才華,和豁達的個性,他的詞章,完全改變了「艷詞」的原貌,改寫了詞的歷史。

 

他開創了與傳統「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他「以詩為詞」的寫法,突破了音樂的束縛,使「歌詞」的「詞」開始走入了文學的殿堂,和「詩」並稱為「詩詞」。

 

這位文壇巨星就是家喻戶曉,為人熟知的蘇軾。

 

蘇軾的生平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學藝術奇才,無論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無所不精、無所不通。在文學史上,他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與曾鞏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與他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書法則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他二十二歲時就進士及第,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龍圖閣學士,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著有詩文集《東坡全集》及詞集《東坡樂府》等。南宋時被追諡「文忠」。

 

朋黨與王安石變法

 

蘇軾生活的北宋中期,是一個政治多變,人事動蕩不安的時代,對當時文人影嚮最大,傷害最深的莫過於「朋黨」與「王安石變法」了。

朋黨:宋朝重文輕武,在朝中當政的文人,個個都是學問淵博,有見地有理想的大學問家,他們對自已的看法,當然十分執著,但是人人堅特己見、爭論不休的結果,免不了會分黨分派,形成「朋黨」。

 

有了朋黨,朝廷之中每有爭議,大臣就分成黨派,互不相讓、互相傷害。蘇軾有學問、有才華、有能力,當然也不例外,在他的後半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捲入政治風暴的漩渦之中。

 

王安石變法:到了第四位皇帝仁宗趙禎 (1010-1063) 去世時,宋朝已建國一百年,立國時的種種弊端都顯露了出來,例如官場腐敗,冗員過多,國庫空虛,貧富不均,百姓生活困苦等等,樁樁件件,問題重重,不但對內有農民起義,對外與遼(契丹)和西夏的戰爭也頻頻失利。仁宗時就和范仲淹、狄青等人推行過新政,由於反對勢力實在太強太大,只好不了了之。

 

繼任的英宗也有改革之心,可惜身體欠佳,才當了五年皇帝就病逝了。他二十歲的兒子趙頊(音序)即位,是為神宗。

 

年輕的神宗有理想、有抱負,少年時就有富國強兵之心。所以他當了皇帝以後,馬上採用了王安石的意見,開始了被當時認為是「驚天動地」的大變法,無論在政治、經濟、與軍事等各方面都做了很多的改革。這些改革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熙寧是神宗的一個年號)。

 

對當時已經百病叢生的宋朝來說,這場變法確是一劑強心針,使北宋又重新恢復了生機與活力,然而,由於改革的範圍非常廣泛,改革派又求好心切,變法變得太急太快,不但影響了既得利益者,就連一般的人民也無法適應,由是全國嘩然,反對聲浪四起。朝中大臣也分成「變法派」(新黨)與「保守派」(舊黨),彼此結怨,互相攻擊。蘇軾的後半生就夾在新舊兩黨之間,時而朝廷,時而被貶,甚至有一次被捕入獄,差點喪生。

 

顛沛流離的後半生

 

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1066年,蘇軾三十歲),蘇軾的父親蘇洵在京師去世,蘇軾兄弟扶柩返蜀。三年後,蘇軾守喪期滿還朝,新繼位的神宗已經採納了王安石的變法主張。

 

蘇軾首先寫了「議學校貢舉狀」,反對王安石變科舉,受到神宗的接見和鼓勵。接著他又寫了〈上神宗皇帝書〉,及〈再上皇帝書〉,對新法作了全面的批評,他這一連串的批評,引起了變法派的不滿,他祇好請求離開朝廷,出任地方官,先後擔任杭州(今浙江杭州)通判,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今江蘇徐州)、湖州(今浙江吳興)的知州 (縣市長)。

元豐二年(1079),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按慣例他向皇帝(神宗)上表致謝,謝表中有幾句牢騷話被變法派指為譏諷朝廷,對新法不滿,請求嚴辦。御史李定等人,更從蘇軾其他的詩文中找出種種詩句,斷章取義,說他影射皇帝。朝廷便將蘇軾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御史台(類似監察院)審訊,幸賴親友多方救援,才免於一死,而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因御史台多柏樹,常有數千隻烏鴉在樹上棲息而得名。)

西元1085神宗去世,年僅三十八歲。十歲的哲宗趙煦繼位,由反對新法的高太后聽政。高太后起用司馬光為相,並陸續召回因反對新法而被逐的大臣,蘇軾也被召還朝。

 

重回朝廷的蘇軾,日子並不好過,因為他雖反對變法,但認為新法也有可用之處,不能全盤否定,結果他不但得罪了新黨,也得罪了主張盡廢新法的司馬光,甚至被舊黨視為「又一王安石」。

 

在新舊兩黨的夾擊中,蘇軾又只好請求外放,先後擔任杭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揚州(今江蘇揚州)、定州(今河北定縣)知縣,奔波於朝廷和各地之間。在擔任地方官時,蘇軾在各地興修水利,救濟災民等等,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所到之外,都深受民眾的愛戴。

 

元祐八年(西元1093),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貶逐高太后所用之人(即元祐黨人),第二年,蘇軾以譏諷先朝(神宗朝)的罪名貶知英州(今廣東英德),尚未上任,又被貶惠州(今廣東惠陽)。

不斷被貶的蘇軾,就這樣奔波於地方之間,一直到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歸。西元1101年,蘇軾在北歸途中病逝常州(今江蘇),享年六十六歲。

 

蘇軾的詞 

蘇軾四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貶謫中度過的。然
仁宗知道以後,天崩地裂,震驚無比,在悲忿中,遷怒晏殊。晏殊曾奉命為李宸妃寫墓誌,在墓誌上說李宸妃無子,晏殊因而被仁宗皇帝兩次流放外地,前後十幾年,最後抱病還京,一年後去世。而蘇軾豪放豁達、幽默風趣的個性,也是歷代文人之僅見。雖然挫折不斷,他愛國愛民的情操始終如一,他直言敢諫的個性也從未改變,他的豁達使他提得起、放得下,在飽經憂患之後,反而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 


「烏台詩案」之後,他被貶謫到黃州的時期,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也是他文學創作的最高峰,其中〈赤壁賦〉是他巔峯之最的作品;也就在黃州,他寫下了有名的詞章:〈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才,文學造詣極深,他的詩文海闊天空,豪放自如,任何題材,都能入文入詩,是一個「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文學大家。他的詞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使人耳目一新,因此蘇軾在中國詞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蘇軾千古傳誦的佳作極多,其中以〈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最為有名。現存的《東坡樂府》,有詞三百四十多首。 

蘇軾詞選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艣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蝶戀花 

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杳。多情卻被無情惱。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歎。 

定風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不覺。已而遂睛,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崗。

 

 

 

 

 

附錄

 

朋黨論 (歐陽修)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自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夫治亂興亡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aKuanBlog&aid=113448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