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金石入画吳昌碩
2018/03/16 00:16:31瀏覽220|回應0|推薦2

 

末民初,上海畫壇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畫派』。『後海派』領袖吳昌碩無論在詩、書、畫、印上都有極高的造詣,使他成為近代中國藝壇的一代巨人。他以『作篆之法作畫』的畫法,改變了金石書畫的形式和內涵,

他給中國藝術史帶來新的生命,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尤其他在印石篆刻上的崇高成就,至今仍無人能望其項背。他的篆刻藝術,在日本受到特別的尊敬,因此他被日人奉為印聖,與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相提並論。

吳昌碩的生平

昌碩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一日生於浙江省安吉縣彰吳村的一個讀書人家。鄣吳村位於浙江西北,風景秀麗,與安徽省接壤,是一個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深山小村。

1850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起事,不下數年,太平天國就席捲了半個中國。1860年,也就是吳昌碩十七歲的那一年,清靜美麗的鄣吳小村,忽然變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太平天國從安徽直指浙西,清兵尾隨而來,殺人放火無所不為,人民不堪清兵蹂躪,四處逃亡,他家兄弟姐妹先後死於饑饉,他又與家人失散,獨自一人四處流浪,替人打工維生,經常以野菜生果,草根樹皮充饑,在湖北、安徽等省流浪,達四、五年之久,歷盡了千辛萬苦,到二十一歲才萬劫歸來。回到家鄉時,全村一片焦土,一家九口全死於戰亂,僅遺下他與老父兩人相依為命,耕種度日。

吳昌碩是大器晚成型的藝術家,他自稱『三十始學詩,五十始學畫』,確實不是自謙之語。但他出生於書香之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前清的舉人,分別著有『天目山房詩稿』,『半日村詩稿』,吳家在明朝中葉,還曾出現過父子叔姪四進士的盛況。生在這樣一個詩文傳家的環境中,雖然一時受到戰亂的折磨,有志難伸,然而文學藝術的種子,早已在他心中蠢蠢欲動,蓄機待發了。

他從小喜歡讀書,小小年紀,為了要去鄰村的私塾上學,每天翻山越嶺,來往十多里路,不論風雨,從不間斷。他流浪歸來後,在家鄉耕讀十年,耕作之餘,以讀書為樂,但因家貧,無力購書,常要去朋友家借書,一走幾十里路,從不以為苦。他二十二歲時在學官的逼迫下,參加了鄉試,中了秀才,以後就絕意試場,不再赴考。

他二十九歲離開家鄉到人文薈粹的杭州、蘇州、上海等地去尋師訪友,刻苦學藝,以刻印為生,因號『五湖印丐』,他先跟經學大師俞樾〔曲園〕學辭章訓詁之學,日後又向書法家楊峴請教書法,打下了扎實的文學藝術的基礎,他待人誠懇,求知若渴,各地藝術界人士都樂於與他往來。

他正式學詩是受到師友金鐵老〔樹本〕的影響,他接受金鐵老『學遊還學詩』的勸告時正是三十一歲。第二年,他就有了『紅木瓜館初集』詩稿手抄本的問世。

三十九歲時,他攜家遷往蘇州,為了一家大小的生活,不得已謀了一個『左貳小吏』〔縣丞〕的小差事,自嘲為『酸寒尉』,過著『饑看天』的苦日子。

四十歲〔1883年〕是吳昌碩人生的轉捩點。他在上海等船赴津沽,朋友高邕介紹他前去見前海派領袖任伯年,兩人一見如故,任伯年為他作『蕪青亭長四十小像』,以後吳為任刻印,任為吳作肖像,來往密切。

吳昌碩四十三歲時〔1886年〕舉家移居上海,他正式向任伯年學畫,任的老友,老畫家胡公壽就說:『你學畫未免太遲了罷』。任伯年替他說話:『胸中有才華,筆底有氣韻,遲些又有甚麼關係』,並建議他以『篆籀寫花,草書作幹』,以書法篆刻的方法繪畫,從此任吳兩人成為至交,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

吳昌碩五十六歲那年〔1899〕被推舉為江蘇安東縣令,但只上任一個月,就因個性不合,辭官而去,自此以後他專心藝術的創作。

吳昌碩出生清寒,自奉節約,生活簡樸,然而一旦親友有急,他都樂於相助。他對貧苦後進之提攜,更是不惜餘力。他曾幫助一個在藥鋪當學徒的青年,將他介紹到老友家去學篆刻。日後這位青年成為一位知名的篆刻家,那就是別號『泥道人』的趙石農。

吳昌碩對有志於藝術的青年極為愛護,他不但仔細觀賞他們的作品,而且還指點他們未來發展的方向,於是各地青年,紛紛托人介紹,前來請益,他都不辭辛勞,一一加以指導。

1923年,吳昌碩已八十歲高齡,二十七歲的青年潘天壽初來上海,經人介紹來拜訪吳昌碩,吳昌碩把他帶來的畫仔細觀看後,讚歎不已,立即寫了一首『讀潘阿壽畫山水鄣子』的長詩相贈,日後潘天壽果然博採眾家,大膽革新,獨闢蹊徑,成為一代大師。

吳昌碩的學生眾多,其中造詣特殊的,前期有陳師曾〔衡恪〕,後期有王个簃,可惜陳師曾不長壽,四十八歲就去世了,陳師曾是齊白石的至交,他就是勸齊白石改畫紅花墨葉,對齊白石一生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吳昌碩七十以後耳聾,自稱『大聾』,就不大喜歡與人交談,但是遇到少數知己,還是健談如舊。

1927年11月6日,吳昌碩突患中風,這位才藝出眾,為人愛戴的一代金石家、書法家、畫家、詩人在上海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吳昌碩的書畫藝術

昌碩的藝術背景與一般畫家大不相同,他是由金石〔篆刻〕→書〔石鼓文〕→詩→畫,然後將詩、書、畫、印四者融而為一,走出金石書畫的一條大路。

他的書法以篆書最有名,他從小對於書法用功極勤,早年家貧,無力購買紙張,他就在屋前的大磚石上,用破筆沾水寫大楷,每天清晨認真摩臨,連寫數小時而不間斷。他最愛臨石鼓文,日後他以所臨石鼓文,融合篆刻,自成一家,他的書法『嶙煉道勁,貌拙氣酣』,極富金石氣。

吳昌碩的畫受徐渭〔青藤〕和八大山人的影響最大,他最擅長寫意花卉,由於他書法篆刻的功力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法,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風貌,他常用『篆書』寫梅蘭,『狂草』畫花卉木石,筆力厚重老辣,力透紙背,氣勢雄渾,他喜用『之』字、『女』字等,對角斜勢的格局,又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特別愛用西洋紅,色澤強烈鮮艷。

他屬於苦思派的畫家,他對畫面的構思布局力求新穎,處處苦心經營,不落窠臼,充分顯示出『自我作古』的獨創精神。他每作一畫,必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構思,一旦到胸有成竹,靈感湧現,不可遏止時,就凝神靜氣,振筆揮灑,一氣呵成,整體完成後,再對細節作小心的收拾。收拾時用心沉思,凝神專注,所以常見他筆頭顫動,躍躍欲試,但好久不著一筆。一畫完成後,畫幅上所題的詩句,和所蓋印章,都一再推敲,力求與畫面密切配合,顯出詩、書、畫、印的整體和諧美。

他的大寫意花卉,雄健渾古,尤其他六十九歲以後的作品,更是老樹著花,爛漫天真,他的畫風『剛而柔,蒼而潤,老而嫩,古而秀』,他『以作篆之法作畫』的畫法使中國畫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形成中國畫壇上的一個重要流派,在近代畫壇上,因學吳昌碩的畫風而卓然有成的人很多,其中齊白石就是最有名的一個例子。

吳昌碩的金石藝術

昌碩以詩、書、畫、篆刻著名,其中以篆刻的造詣最高。他的篆刻以他精研石鼓文的心得,運用在篆刻之上,把筆墨的情趣發揮得淋漓盡致,形成了蒼渾、拙樸、厚重,以墨取勝的篆刻造形,為後世開闢了一條以墨趣為主的篆刻坦途。

他是天才型的金石家,十多歲就好刻印,他師塾的老師怕他耽誤功課,一再的勸阻,但他還是背著塾師『磨石奏刀』,久而不倦,幸得他父親在家指導,經常廢寢忘食,研習不斷。

當時他家境清寒,無力購買印石,偶爾得到幾塊印石,就如獲珍寶,反反覆覆,刻了又磨,磨了又刻,磨到只剩下薄薄的一小片,一直到手指都無法握住時才停止,有時找不到印石,他就把磚瓦都拿來作雕刻的材料,不斷的練習。

他也無錢購買刻印的印床,只得用手緊握著刻刀來刻印,有時刻得太久,刻得手腕酸軟,兩眼昏花,仍不罷休。有一回,刻刀不小心戳在他的無名指上,傷口極深,流血不止,他忍著十指連心的巨痛,繼續練習,後來傷口雖然痊癒,但那個指甲卻從此不能再生,為他的勤學苦練留下了一個永遠的紀念。

吳昌碩認為學習刻印的先決條件在於精通書法,特別是篆書,因為刻印和書法是相通的,寫字的運筆,與刻印用刀的基本技法是相同的,熟悉了字體章法,移用到印章上去,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他刻印用『圓桿鈍刃』刀,刀口平直,幹圓便於運轉自如,鈍刀刻出來的字特別蒼勁渾厚,富於古拙之趣。

吳昌碩每作一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等到心有所得後再在紙上起稿,在起稿時還得再三修改,有時起稿十數次,直到完全滿意時才摩寫到印石上去。因為計劃周詳,胸有成竹,到奏刀時大膽落筆,疾如風雷,刻印時聚精會神,全身精力集中於指端腕底,一氣呵成,不多加修飾,自然生動,顯示出充沛旺盛的生命力,尤其他晚年的作品,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妙境。

光緒三十年〔1904年〕葉品三等金石名家,聚于杭州西湖人依樓,探討治印藝術,發起創立一個研究金石篆刻的學術團體,請吳昌碩參加,1913年的重陽節,鼎鼎有名的『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各地金石學者紛紛參加,一致推崇吳昌碩在金石藝術上的卓越成就,推選他為社長。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aKuanBlog&aid=11111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