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20 00:57:02瀏覽1743|回應0|推薦12 | |
詩、詞、戲、曲向來都是押韻的,一直到文言文被打倒,白話文成了主流顯學,白話新詩才有了用不用韻的分別;最極端的主張,甚至“不准押韻!”詩詞戲曲之外,“韻文”在中國文學的傳統之中,也是源遠流長的。一方面廣見於成語、俗語、歇後語、順口溜等等之中,一方面也不時或偶爾夾雜於散文、駢文的作品之中,乃至於夾雜於不用韻的新詩之中。 例1.老子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例2.解說“易經”的“文言傳”: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聖人作或作“聖人出”,就是隱韻了。) 例3.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菁菁… 例4.劉勰“文心雕龍”中,曾用16字真言,點出了藝術創作的神髓: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 例5.謝勳“早安,布達佩斯”一詩,用了韻的最後一段:滿城楊樹/輕盈的花絮飛舞/彷彿,彷佛是漫天/飄泊的音符。 這幾例就像(散對對散聯的)律詩還沒有定型、定死之前,散聯、對聯可以隨意夾雜;韻文、非韻文的段落亦然。 我們在前面曾經一再嘮叨:(聲之)韻就是形式反複、內容不反複的聽覺感知。所以押韻與否,是由耳朵聽出來的,而不是(查了韻書)用紅筆圈、點看出來的。聽不出韻味,雖不是韻盲,至少還不是知音。換言之,押韻與否,是由句尾、行尾的同音、諧近之音的反複與否決定的。而決定的不二法門,則是拉腔以聽、聽出韻(轍)來。 (2).什麼是韻轍 轍,讀音(―文言古音)為“徹”,語音(―白話今音)為“折”。雖然兩可,這裡我們建議唸“折”。本義是車輪的軌跡,引申為車路、路子。沒轍了,就是沒路可走了。京戲有“13轍”之說,就是說京戲的戲詞共有13種韻。押韻沒押錯,就叫“合轍”;押得不對,就叫“出韻”。 中文一字一音(一方塊)的結構。其標準完整字音=字頭+字腹+字尾=聲母+介母+韻母。韻母,就是押韻的母音嘛。韻母有幾,韻轍不就有幾。ㄚ(a)、ㄛ(o)、ㄜ(e)、ㄝ(ê),ㄞ(ai)、ㄟ(ei)、ㄠ(ao)、ㄡ(ou),ㄢ(an)、ㄣ(en)、ㄤ(ang)、ㄥ(eng),ㄦ(er)。正好13個轍。 但是實際的韻情哪有這麼簡單!首先,加上了介母ㄧ(i)ㄨ(u)ㄩ(ü),就形成了複合母音,與單韻母未必就是同韻(轍)了。其次,從古漢語演變到今天普通話的語音,“入聲音”消失了,卻多了4個捲舌音ㄓ(zh)ㄔ(ch)ㄕ(sh)ㄖ(r),再加上原來的3個對稱平舌音ㄗ(z)ㄘ(c)ㄙ(s),組成了7個聲母而可兼韻母之音,(也就是英文沒有的子兼母音,充其量出現在漫畫之中,聊相呼應,包含以zzz…表睡著打呼聲,rrr…表惡犬咆哮聲,mmm…表嗯嗯沈吟聲)。換句話講,這七個音也都是可以成韻而且都屬於“日(ㄖ,r)”韻這一韻轍的。 到了漢語拼音,似呼是怕跟國際語音的母音定義接不上軌,所以規定兼作韻母時,一律要加上(英文母音)i,成為zhi、chi、shi、ri、zi、ci、si。“看”起來就是母音了。(據說習近平第一次訪問印度,有一個小播音員不認得xi就是(ㄒㄧ)習,就認成羅馬數字而稱之為中國的11主席,還因此丟了飯碗。) (3).介母加入增加了韻母的韻轍 所以除了聲母所兼的捲舌、平舌7個韻母之外,介母介入之後,ㄢ(an)、ㄣ(en)這兩個韻母,拉腔可以聽出2個韻轍;而ㄥ(eng)這個韻母,還可以拉聽出3個韻轍。 民國以來,普通話語音最教人搞不清楚的韻轍,就是加了介母ㄧ(i)ㄨ(u)ㄩ(ü)的ㄢ(an)、ㄣ(en)、ㄥ(eng)。更何況ㄣ(en)、ㄥ(eng)系列還有可以互相通用的韻轍。如果沒有拉腔聽韻的法門,可以據以辨別、校正,聽起來、用起來就更加撲朔逆離了。 〔ㄣ(en)音舌根下壓而入鼻,ㄥ(eng)音舌根上翻而入鼻。例如天“津”與天“京”之難以區別。再加上舌尖活頂上顎、移動發出的ㄓ(zh)ㄔ(ch)ㄕ(sh)ㄖ(r)4個捲舌音;還有相對強硬的ㄜ(e)與輕軟的ㄦ(er)。譬如:你“餓”了吧,“兒”啊。有些(南方)人唸起來簡直就像挨整唸繞口令。這3者可謂學習普通話語音的3大難處。〕 甲. ㄧ(i)ㄨ(u)ㄩ(ü)+ㄢ(an) 先請讀胡適“嘗試集”中的“蝴蝶”一詩:兩隻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一隻忽飛還 剩下那一隻,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好孤單 我們在這裡完全不論作者的才情、功力,也不論作品的境界、高下;而只管就韻腳字眼“天、還、憐、單”拉腔聽韻。結果“天、憐”拉出來的是“烟(ㄧㄢ、ian)韻,而“還、單”則是“安(ㄢ、an)”韻。所以這首詩並不是押“安(ㄢ、an)”韻,一韻到底;而是ABAB,“烟、安”交錯韻。 “彎(ㄨㄢ、uan)”韻亦屬“安”韻。“安、烟”韻以外,還有一個“冤(ㄩㄢ、üan)”韻。但因為“衣(ㄧ、i)”“迂(ㄩ、ü)”兩韻非常諧近,幾乎聽不出差別,實用上“衣、迂”兩韻互相通用而不分,所以“冤”韻也就併入“烟”韻了。 乙. ㄧ(i)ㄨ(u)ㄩ(ü)+ㄣ(en) 跟“安”韻相同。除了併用“暈”韻的“因”韻,還有包含“溫”韻的“恩”韻。而“因”韻與“英”韻,“恩”韻與“亨”韻〔或ㄥ(eng)韻〕又可互相通用。 丙. ㄧ(i)ㄨ(u)ㄩ(ü)+ㄥ(eng) 首先:ㄧ(i)+ㄥ(eng)=-ㄥ(ing)=“英”韻,與“因、暈”韻互相通用。 其次:ㄨ(u)+ㄥ(eng)=ㄨㄥ(ueng)=“翁”韻,自成一個韻轍,而不像“溫”韻屬於“恩”韻。也就是說,ㄨㄥ(ueng),ㄥ(eng)(或“翁、亨”)是兩個韻轍。 介母不算,所有聲母+ㄨㄥ(ueng)拉腔所聽都正常拉“翁”。唯獨ㄅ(b)ㄆ(p)ㄇ(m)ㄈ(f)4個老大+ㄥ(eng) 有人唸ㄥ(eng) 、拉ㄥ(eng) (或“亨”)韻;也有人唸ㄨㄥ(ueng) 、拉“翁”韻。似乎就像(龢的簡體)“和”,或唸“核”、或唸“漢”。(大陸的字典早就沒“漢”了,台灣至今還沒統一。) 就以“風”為代表,一探究竟。或唸ㄈㄥ(feng) ,拉ㄥ(eng)(或“亨”)韻;或唸ㄈㄨㄥ(fueng),拉“翁”韻。常常“碰”到的還有唸ㄆㄥ′(peng′)或唸ㄆㄨㄥ′(pueng′)的朋,唸ㄇㄥ‵(meng‵) 或唸ㄇㄨㄥ‵(mueng‵)的夢。 平常講話的時候沒有問題,兩音並存、各從其好就是了。但到了用韻或讀韻的時候,夢之為ㄇㄥ‵(meng‵) 或ㄇㄨㄥ‵(mueng‵),風之為ㄈㄥ(feng) 或ㄈㄨㄥ(fueng),可是屬於兩個韻轍。拉腔拉“亨”或拉“翁”,除了(ㄢ(an)ㄣ(en)ㄤ(ang)ㄥ(eng))鼻音隱隱雷同,其實是相去甚遠的。 就用韻、讀韻、聽韻、享受聲韻之美的觀點而言,ㄅ(b)ㄆ(p)ㄇ(m)ㄈ(f)+ㄥ(eng),個人是提倡唸“翁”而反對唸ㄥ(eng)的;最好新版的字典也能像和(ㄏㄜ′,he′)字不再唸“漢”一樣,改俗而回歸於雅。 理由是這樣的:無論是口鼻內之狀還是發出來之聲,“翁”音都比ㄥ(eng)更接近自然原聲。帳篷,烹煮,怦怦心跳,風洞等等,都是狀中空振動之聲。聽一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吧,聽一聽出“洞”而入“松”的“風”聲吧。吟成、聽成ㄈㄥ(feng),可就啞了、聾了一半。更何況我們鍛鍊身體,要修鍊到“卧如弓,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才顯得出身上有功。 然後:ㄩ(ü)+ㄥ(eng)=雍(ㄩㄥ,iong)韻。它其實屬於“翁(ㄨㄥ,ueng)”韻而並非通用於(ㄧㄥ,ing)韻。似乎是為了讓“熊,雄”保持三拼ㄒㄩㄥ′(權拼為xüeng′)而不成為四拼的ㄒㄧㄨㄥ′(權拼為xiueng′)而把ㄧㄨ(iu)簡併成了ㄩ(ü)。漢語拼音拼作xiong′,多少還原了四拼的原音。 總之,除非是鑽研聲韻或注音符號的專家,以上嚕嚕嗦嗦的細節,一般看官大可一晃而過、不必深究;囫圇吞棗,跟出迷宮即可。只要大致知道了韻轍─尤其是介母韻轍的梗概,體會了“拉腔聽韻”的法門,遇韻拉腔而聽,就可以見招拆招,越用越會了。 (4).16個實用普通話語音的韻轍表 1.ㄚ(a)啊韻 2.ㄛ(o),ㄜ(e),[ㄦ(er)]喔、鵝(兒)韻 3.ㄝ(ê)耶韻 4.ㄞ(ai)哀韻 5.ㄟ(ei)欸韻 6.ㄠ(ao)敖韻 7.ㄡ(ou)歐韻 8.ㄢ(an)安 9.ㄧㄢ(ian),[ㄩㄢ(üan)〕烟(冤)韻 10.ㄣ(en),ㄥ(eng) 恩、亨韻 11.ㄧㄣ(in)[ㄩㄣ(ün)],ㄧㄥ(ing) 因(暈)、英韻 12.ㄤ(ang)昂韻 13.ㄨㄥ(ueng),[ㄩㄥ(iong)]翁(雍)韻 14.ㄧ(i),ㄩ(ü)衣、迂韻 15.ㄨ(u)烏韻 16.ㄖ(r)日韻 不以注音而以字稱呼韻轍,可以隨意方便選用,通常多用第一聲的常用字。 可以互通的韻轍,簡併為同一個韻轍。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