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6/12/13 16:02:22瀏覽3011|回應2|推薦33 | |
吳濁流是新竹縣可貴的文學瑰寶,雖然遲至37歲才發表第一篇文章,卻是擲地有聲,40年文藝生涯,以「亞細亞孤兒」為代表作;民國65年,因病以77歲高齡辭世,這些年來設館紀念聲浪不息,如今連吳家人也為此著急。 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大茅埔,與桃園龍潭相鄰,巨埔里的吳濁流與龍潭文壇大老鍾肇政,剛好都居住在這條交通線上,這種地理因素,讓吳濁流對後進鍾肇政惺惺相惜。 吳家在巨埔里大茅埔家境不差,排行老四的吳濁流也很爭氣,念書期間以優異成績自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如果不是被日本人批評他民族意識太強,不會被分發到苗栗任職。 吳濁流在教書期間,親眼目睹日據下台灣社會的不平,還有日本殖民地思想作祟,讓台籍人士彼此仇視,皆記在心裡,一直到37歲時,被學校日籍女教師刺激他不會作文,吳濁流方執筆發表第一篇文章「水月」。 在成熟的中年開始寫作,吳濁流從第一篇文章開始,就確立了自己人生觀,而且思路清晰,兼有堅忍不拔的性格,這也是後來被稱為「鐵血詩人」的由來。 民國29年,吳濁流在教育界任職20年獲得敘勳,但看不慣日本督學肆意凌辱臺籍同胞教師,吳濁流辭職,一度到大陸擔任南京「大陸新報」記者,光復前再返台繼續文學之路。 在這段時間,他開始寫作「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原以書中主角胡太明為名,寫盡臺灣社會諸樣相貌,道出臺灣人的悲歡離合命運;光復後的民國35年,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各界注目。 對於文學之路的執著,吳濁流再創辦「台灣文藝」雜誌,培養鄉土文學作家為目標,可惜在經費短缺下,「台灣文藝」反而讓吳濁流為此負債,為了節省經費,再度搬回新埔老家安居。 吳濁流的姪子吳載堯回憶說,吳濁流返回新埔老家至德堂,帶回來不少書籍與書櫃,希望繼續耕耘文學這塊荒土,可惜民國65年就因病辭世,目前在家裡還有他騎過的單車等器物。 讓吳家人惋惜的是,早先宗族不曉得文物保存之必要,只把至德堂稍加整理,期待政府協助成立吳濁流文學紀念館;如今宗族同意至德堂設吳濁流文學紀念館址,宗族才驚覺昔日能保留的文物太少,甚至於吳濁流的照片,也只剩下大廳裡放大的寫作照。 吳濁流辭世30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文壇上與吳濁流往來者,仍有不少人健在,真要替吳濁流的一生作記錄,現在執行仍不嫌晚,如果還淪為紙上談兵,再30年怕也無法蒐集。(之五)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