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15 15:06:46瀏覽1414|回應0|推薦29 | |
為了推廣地方產業,新竹縣在省府時期於竹東、關西設置產業中心;凍省後,產業中心無以為繼,轉變成今日樹杞林文化館、關西迎風館營運,變遷過程可以看出政府決策多變,反讓地方徒呼負負。 新竹縣以頭前溪為界,溪北的關西六鄉鎮有仙草、鹹菜、柿餅等特產;加上橫山內灣風景區、尖石溫泉區,產業特色明確。溪南七鄉鎮的竹東,過去是林業重鎮,湯圓節的號召力強,加上北埔、寶山的農特產,兩地分庭抗禮本錢十足。 產業中心的建制,在凍省前由省府核撥經費執行,仍只夠完成硬體建設,內部的軟體設置,凍省後並沒有強化,於是產業中心後天失調,一度成為蚊子館。 溪南的竹東鎮各界認為,農產品展售中心擺盪於兼顧「農產」與「文化展演」的相異功能,造成使用方式欠佳或空間閒置等問題,所以灌入社區營造精神,重新定位及規畫為「樹杞林地方文化館」。 93年7月10日樹杞林文化館掛牌啟用,空間規劃上1樓是展覽館、2樓是表演廳,由竹東鎮公所主導全年度的藝文表演活動,將各類活動採配套方式帶動人潮,期望與竹北的縣文化局串連,成為新竹縣發展藝術文化的「雙核心」。 關西迎風館則牽涉到當年土地取得、使用執照核發問題,一直到今年10月起,才確立協助地方產業發展的定位,同時提供各界展覽場次使用,從仙草節開始,產業與迎風館間取得更和諧的共榮。 這些作為仍讓文化工作者感受到,蛻變的產業中心仍難脫「蚊子館」陰影,尤其迎風館如果沒有產業節慶,也變得欠缺活力,少有人潮。歸究其原因,「文化」與「產業」的脫節情況嚴重。 最近農委會核定「全國10大經典農業產銷班」,新埔鎮果農產銷班第18班長邱海增獲獎,主要理由是71歲的邱海增,仍學習操作電腦,利用電腦吸取農業新知,還會製作多媒體電腦教學,讓41公頃農地的班員,人人懂得種植果樹技術。 試想,兩地的產業中心,如果能夠與各農會合作,以邱海增為師,輔導農民利用電腦網路,作為知識和產銷的通路,難道這不能增加農民收益嗎?如此主動出擊,不也是社區營造的另一種模式。 如果公部門無法執行,是不是可以結合各地社區大學的師資,從實用角度來輔導農民,這樣絕對會比單純的販賣功能來得有活力。(之六)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