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引用文章社論-馬政府謗議沸騰的內在原因
2014/04/22 07:44:19瀏覽192|回應0|推薦0

引用文章社論-馬政府謗議沸騰的內在原因

引用文章 社論-讓青年住得起,做得到才說

引用文章追求統一 國民黨義不容辭


社論-馬政府謗議沸騰的內在原因
2014年04月22日 04:10 工商時報 本報訊

 

這次太陽花學運之所以能引起廣大青年學子的共鳴,原因不少,其中固然有政治因素,但若沒有經濟因素糾結其間,絕不可能形成燎原之勢。所謂經濟因素,簡單來說,就是台灣近十年來青年的薪資日降、就業日難,但房價卻急速升高所形成的青年三大困境。

台灣購屋難度有多高?上週內政部公布去年第四季台灣房價所得比,台北市升至15.01倍、新北市12.67倍,兩者分居世界第一、第三,甚至台灣各縣市平均的房價所得比也高達8.37倍,三者皆遠遠超過南韓首爾的6.0倍,購屋之困難程度,於此可知。

青 年購屋問題於週日國民黨的青年論壇中也成為焦點,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將採取政策工具,希望能壓至十倍以下,但這個希望若沒有周延的政策,希望終究會變成失 望。須知,台灣房價所得比並非原來就這麼高,民國92年調查之初,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僅5.3倍,台北市與新北市也僅6.1倍、5.1倍。短短十年狂升至 此,顯示十年來政府健全房市政策全然失效。面對這樣的經濟環境,青年人如何不絕望?如今謗議沸騰,怨嗟盈路,豈偶然哉?

台灣的房價並非全 球最高,房價所得比卻居世界第一,主要原因在於十多年來薪資呈現停滯,其中尤以青年人的情況最為嚴重。依官方的調查顯示,台灣各行業初任人員的月薪,十多 年來幾乎原地踏步,具大學學歷者88年還有28,551元,而至101年卻降至26,722元;其它各學歷情況相去不遠。青年人欲以遞減之收入購狂漲之住 宅,直如夸父追日,是以學運期間怨誹洶洶,理之必然也。

政府也許會認為長期以來投入高教的預算持續提升,國內各大學每年培養了二十多萬名 大學畢業生、六萬名碩博士,依經濟學家梭羅所言,本世紀經濟決勝關鍵不就在人力資本?政府已盡力了,何以高教經費的投入無法轉化為經濟競爭力?這確實是今 天的大問題。政府已檢討了十年,也提了許許多多方案,但情況未見好轉,以致派遣人力中居然也有五千多名碩博士,四萬多名大學畢業生。如此優異學歷而屈就於 如此低薪工作,自然有生不逢時的怨懟。這雖是十多年來的老問題,不可盡責於馬政府,但馬英九總統已執政六年,自然要概括承受外界的指責。

台 灣這十多年來的經濟環境,已讓世代間的所得、財富差距逐年擴大。這個經濟上的不公平,除了影響總體經濟,甚至也已影響到青年的婚育思維。依據日前行政院主 計總處甫完成的婦女婚育調查報告,去年女性未婚率已升至32.55%的歷年新高,其中「經濟因素」已躍居未結婚的第二大重要因素,顯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許 多政治紛擾、社會問題,究其根本實為經濟失衡所致。

我國世代間的統計並不周延,但勉強可自現有統計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依據最近一次的人 口與住宅普查,34歲以下年輕世代家庭裡,擁有住宅的比例僅6成,遠低於全體平均住宅自有率8成。然而,擁有住宅並不意味著幸福,反而代表每月要承受龐大 的房貸壓力;依最近一次的調查,台北市購屋者的貸款負擔率高達63.4%,新北市53.5%,這意味著家庭每月收入有超過半數要償還房貸本息,繳完房貸後 得學會撙節度日。眾所周知,民間消費是台灣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動能,台灣近年經濟之所以低迷不振,房價過高所引發的消費排擠效果,必然是重要原因。

長 期以來,我們比較注意富人與窮人之間的財富分配,卻忽略了青年人與中壯年不同世代間的財富分配。每個世代所處的境遇不同,老一輩曾歷經兩岸烽火的歲月,中 壯年者也曾走過篳路藍縷的時光,今天年輕人呱呱落地時正值台灣經濟最繁榮的年代,以童年及青少年階段而言,中老年世代不如今日年輕世代;但以走出校園的際 遇而言,則恰恰相反,今日年輕世代不如昔日。昔日青年人帶著希望走出校園,今日青年懷著恐懼面對未來,不幸中之大幸是,今日代際財富分配,尚可透過父母的 資助而延緩擴大的速度。但長期而言,世代間的財富分配問題終將持續擴大,洶洶怨誹將如同湧流的石油,只待一個政治事件、或者一個社會事件的激化,即可呈燎 原之勢。此次太陽花學運已展示其威力,執政當局萬不可低估其後續的衝擊。

我們認為,十多年來執政當局對青年議題過於輕忽,如今亡羊補牢, 由總統率閣揆與青年對談,其立意雖佳,但仍不夠全面性。如同一年前我們曾提過的建議,政府有必要定期辦理青少年的專案調查,藉此理解這一代青少年的價值觀 與對經濟的看法。唯有讓困擾青年的民生經濟問題得到解決,紛紛擾擾的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才不致再掀起滔天巨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22000026-260202 

 

 

 
社論-讓青年住得起,做得到才說
2014年04月22日 04:10 中國時報 本報訊



 營建署日前公布台北市房價所得比為15.01倍,想在台北市買房,要不吃不喝15年;新北市也高達12.67倍,雙北房價有如台北101,高不可攀。(劉宗龍攝)


太陽花學運學生霸占立法院24天,引發黑衫軍號稱50萬人上街頭,其導火線雖為反服貿,背後顯露的世代不正義問題,亦相當嚴重。江揆針對青年們訴求工作難找、起薪低、買不起房、不敢生兒育女等問題立即回覆,願意幫助青年就業與買房,甚至表示,大台北地區房價所得比15倍,希望可以壓到10倍以下。

美國長期以來房價所得比3倍,2008金融海嘯來到6倍,現在降回4倍多。但一般認為,東亞國家合理倍數應是8到10倍。去年第3季台北市為14.88倍,僅次於香港,是排名全球第二。但最近公布的去年第4季北市房價所得比已經達到15.01倍,成為全球最高的城市。青年人買不起房,勉強買房,背了個重殼,也是負擔沉重。年輕人為了房事問題不敢結婚或結了婚不敢生小孩,這些社會問題,都環環相扣。

長期以來,台灣房地產約7、8年一次景氣循環。但從SARS以後,除了金融海嘯造成一次短暫下跌,反而因為政府在海嘯後的一些政策舉措,更是推高房價,讓房價走了十來年的多頭。這裡面包括政府希望海外資金回流救市,將遺贈稅率從最高的50%降到10%,吸引大量資金回來。但回流的資金,沒有好的投資標的,紛紛投入房地產。

金融海嘯後,美國聯準會大幅降息,到幾乎零利率的水準。台灣因為跟國際市場連結緊密,利率跟著連動。炒房最大成本─利息支出大幅降低,只要懂得利用財務槓桿,就可以大舉囤房。炒房及買氣旺盛,就逐步推高了房價。

加上兩岸三地房地產政策,房屋持有成本偏低。雖然台灣仿效港、星提高交易印花稅,做成奢侈稅政策,但是缺乏更有力道的打擊,持有只要超過兩年,就沒有稅賦上的負擔。所以奢侈稅雖然造成市場上投機交易量減少,但熬過來的賣家,不願降價求售,房價不但沒有鬆動,還是持續往上推高。

目前的解決方法,不少人認為要打擊囤房、空屋,要靠中央出手設特別稅對抗房地產的囤積居奇。立委也提案修房屋稅第5條條例抑制囤屋,財政委員會將於23日開始審查。將自住與非自住房屋訂定差別稅率,自住房屋維持1.2%不變,但非供自住的房屋,例如出租供他人做住家使用者,其稅率調高至3.6%。因為過去地方政府通常沒區分自住與非自住,一律只課1.2%。另外財政部長和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也討論,以地段率及豪宅稅來平抑過高房價。

然而,我們要指出,一般幾萬塊錢的房屋稅,就是漲3倍,對房市獲利動輒以十萬、百萬計,影響有限。以馬政府剩下兩年任期,要讓台北市房價所得比從15倍降到10倍是不可能達到的。因為房價所得比的分母是所得、分子是房價。在所得難以大幅提升的前提下,必須讓房價下跌三分之一。房價暴跌,恐將引爆本土金融風暴。建設公司,銀行都將難逃激烈衝擊,讓目前困頓的經濟更形萎縮。況且如何認定囤房也是一大問題。一般人名下房屋逾一戶,但與子女或父母等直系血親同住一戶,該如何計算?單純以戶數計算囤房,恐引起廣大民怨。

我們認為,要控制房價必須多管齊下。例如政府應增加住屋供給,透過直接興建或BOT等方式,由地方政府興辦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及興辦以出售為主的「合宜住宅」。而且供給擴張,有利成長,繁榮經濟。而囤積房地產,要大幅累進課持有稅及因為實價登錄資料的逐漸完備,著手規畫實價課稅,將買賣的資本利得,併入個人的綜合所得稅,讓炒房者藉由漲價歸公,利潤變薄,才是阻止炒房最重要的方法。

目前是執政黨聲望最危急的時候,奉勸江揆等政府首長,務必謹言慎行。誠如昨天陳長文先生在《中國時報》「天堂不撤守」專欄中,對馬總統的坦率建言:「只說做得到的事」,達不到的承諾,只會讓人民更失望。我們同樣期許江揆,收回壓低房價比談話,優先以務實的政策增加住屋供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22000503-260109

 

 

 

 

 

 

 
追求統一 國民黨義不容辭
2014年04月22日 04:10 中國時報 王大千



國民黨與馬英九更應緬懷先烈,承擔終極統一重責大任,以免淪為歷史罪人!  圖╱本報資料照片


拜讀林金源教授〈如果學生沒錯,一定是國民黨錯?〉,心有戚戚!國民黨錯得徹底,錯在「道」的渙散,卻避重就輕、自欺欺人!

國民黨具備光榮歷史傳統,有三民主義作為中心思想及國家建設指導原則,這應就是林教授所謂的「道」了。

國府退守台灣後,在凶險局勢中,仍不忘將台灣建設為未來「三民主義新中國的模範省」。即使李登輝接任伊始,為凝聚共識而制定的《國統綱領》,也是依據憲法精神而來。

兩蔣主政40年內,我們曾遭重大衝擊,終能化險為夷,使台灣在安定中勵精圖治。由於國家目標明確,軍民意志集中,人人都知為何而戰與為誰而戰,這就是「明恥教戰」的意義所在。文革結束不久,蔣經國號召軍民「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孫運璿院長也說:「中國人的希望根苗在台灣,中國人的事業前途在大陸。」他們眼光高遠、器度恢弘,何曾標榜「愛台灣」?然而在謀求全體中國人福祉的同時,不也就為台灣鋪設了康莊大道?

李、扁20年,為實現台獨迷夢,不惜挑起省籍情結,操弄民粹,推行「去中國化」,以致民眾國家認同日益混淆,社會撕裂成對立兩半。「愛台灣」與「傾中賣台」變成政客詆毀他人利器與極力撇清的咒語。群眾黨同伐異,但問立場、不論是非,早將民主、法治摧毀殆盡。

反觀對岸結束文革後,鄧小平力主「改革開放」,甚至指令「政治學台北、經濟學台灣」,使大陸脫胎換骨,卓然崛起,如今已有舉足輕重地位。由此產生的自信,大陸無論官方或民間,都有回歸孔子所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趨勢。

孔子「中道」的真諦,是走「正確道路」,並非「中間路線」。「正確」與否的判準,就是憲法與歷史文化。2008年,國民黨贏得立院四分之三席次,馬英九以絕對優勢當選總統,這是他依據憲法、利用民氣、恢復國統會運作、走「正確道路」的絕佳機會。惜恐被指「傾中賣台」,遂採「不統、不獨」的所謂「平衡原則」為大陸政策定調。殊不知這是曲解「中道」涵義,有負多數國人厚望。

孟子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大陸學者張鳴曾說:台灣雖小,卻對大陸有影響力。台灣走過的路,大陸正在走,台灣要有更宏觀心態,引領大陸。我們實不應妄自菲薄,而要善用本身優勢,發揮槓桿作用。

兩岸分頭並進,朝《國統綱領》楬櫫的民主、自由、均富的新中國努力,這才是兩岸的雙贏戰略。

近來,綠營有識之士也已明白台獨走不通。國民黨與馬英九更應緬懷先烈,承擔終極統一重責大任,以免淪為歷史罪人!

(作者為屏東商業技術學院退休副教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22000496-260109

 

 


時至今日還在過度美化馬英九是不對的,這跟造神有差嗎? 

林金源教授?心有戚戚焉?唉,不能認同! 微調歷史課綱不是撥亂反正,而像是獨台! 中國空軍軍歌 變成國外了,不是嗎?

中國空軍軍歌- YouTube

 引用文章 買房難 建商:因土地漲、薪凍漲


買房難 建商:因土地漲、薪凍漲
2014年04月17日 04:10 工商時報 記者蔡惠芳/台北報導



內政部營建署昨(16)日首度公布按實價登錄的房價所計算出的房價所得比,結果台北市以15倍,再度寫下台灣奇蹟。不過,看在房地產業者眼中,難免失真;因為造成數據突然大暴衝,主要是政府釋出國有地斷貨多年、造成北市土地供給大斷層,房價當然急漲。

嘉磐建設董事長、台中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魏嘉銘表示,如果營建署最新公布的實價登錄版房價所得比是客觀的話,房市不就早就泡沫化了?現在房市不但沒有泡沫化,反而建築材料、原物料和人工成本都在漲,主要都會精華地段房價也沒有下跌條件。這一波12年的大多頭、房價急漲是集中在最近5年,但所得卻跟不上房價漲幅,所以房價所得比大暴衝。

魏嘉銘分析,造成房價所得比高得嚇人,主要是政府降低贈遺稅、推動海外OBU,吸引海外資金大舉回台購屋置產,推升需求;加上土地供給嚴重緊縮,薪資幾乎不動,造成房價所得比大幅拉高。

冠德建設副總洪錦欽表示,實價登錄房價所得比之所以大暴衝,主要是近5年政府停止釋出公有地、都更牛步化,造成北市土地嚴重缺貨,結果新屋價格動輒跳到每坪100萬元以上,薪資沒漲之下,造成房價所得比跳躍性成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7000029-260202

 

 


歷史課綱微調,聯合.中時比較II

善用文化優勢 別自我窄化
【聯合報╱王靖/玄奘大學副教授(新竹市)】
   
2014.02.07 02:13 am
 

台灣和香港都有歷史教科書爭議,日本也有,但形態不同。相較下,最可悲的就在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對待自我主體性的窄化,對一己認知的窄化。

在台灣教歷史和教台灣歷史不同,前者重視野,後者重認同。目前爭論集中在統不統獨不獨。集中在如何對待日本和台灣的歷史論述,既涉及如何教歷史也涉及認同和解釋。

從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去日本化,意味著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顯有不同的主張,何來去意識形態的可能。

去中國化是陳水扁執政公然強調的,也有支持者,走到今天,他們會同意去自身的意識形態嗎?他們能說什麼呢,就是攻擊這是民主倒退,以民主論述強化自身的意識形態。

馬英九改教科書是執政第六年,這說明馬英九在這件事上很有策略,更多的是怯弱,即不願招惹爭論。以回歸憲法和去日本化為論述中心的修訂教科書不是早該做了。日本以戰爭取得台灣,台灣人能和日本人平起平坐的是那些人?

反對者不以去日本化為題而以去台灣化為題,這既有迴避也有攻擊,所以迴避者不宜公開倡言去日本化不妥,所以視同去日本化就是去台灣化。其旨則在去中國化。

從爭論焦點可看出,歷史教科書反映的是現實。兩岸該解決的事很多,退一萬步言,蔣中正挾大量細軟來台,黃金和人才不論,故宮珍寶難道是假的,就抽象意義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證物。如何去中國化?

不論從兩岸、從東亞或從全世界審視台灣的處境,台灣享有的最大優勢就是傳統中華文化薈萃於此的優勢,以及結合傳統民俗從而營造出的民主體制,雖然大家都不滿意,能走到今天也不容易,說明這些只能是相對的優勢,要能善於借力使力。

歷史教科書不只是解釋權和認同,也是競爭力的表現。台灣倒向日本和美國,最多只能是分身、應聲蟲和看門狗。這非僅難有主體性且易淪於後殖民而不自覺。台灣的要務在能從教科書出發,擴大主體性的基盤。

【2014/02/07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善用文化優勢 別自我窄化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69046.shtml#ixzz2saLvSTGz
Power By udn.com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69046.shtml

 

 

課綱爭議/說慰安婦被迫 違本土觀點?
【聯合報╱謝明輝/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台北市)】
   
2014.02.07 02:13 am
 

最近教育部對高中社會科課綱進行微調,其主軸是希望回歸憲法,卻引起某些人士反彈,說背離本土觀點,是去台灣化!

為此,我特別去查閱了課綱微調的內容,想檢視一下到底這次微調犯了什麼樣的去台灣化的大罪,我左看右看,終於找到了一些「證據」。

在 課綱微調中,我發現在慰安婦問題上,特別要求要寫明慰安婦阿嬤是「被迫」的,這樣的寫法到底違背了什麼樣的本土觀點?我也發現微調的課綱把原來只列為「說 明」欄裡諸多項事件中一件的二二八事件,提升到「主題」欄,這樣增加二二八事件分量的作法,又違背了什麼樣的本土觀點?

我也注意到了,此次微調在台灣史的部分,增加了不少台灣人民英勇的事蹟。例如,台灣人民協同清朝時期的劉銘傳,在對法戰爭中擊退法軍。又例如,台灣人民參與了辛亥革命,協助中華民國的建立。再例如,台灣人民赴大陸參與對日抗戰,協助政府取得最後的勝利。

這種稱頌台灣人民偉大事蹟的作法,也是違背了本土觀點嗎?難道只有歌頌殖民者才叫做本土觀點?

至於最被大聲撻伐的,就是將「中國」改稱「中國大陸」。原公民課綱中有關兩岸的用語是「台灣的中國政策」與「中國的台灣政策」;微調的課綱則改為「我國的大陸政策」與「大陸的對台政策」。

這 個修正的確很關鍵,任何人都可看出,雖然獨派人士在扁政府時期也不敢公開搞台獨,但原課綱明白採取了一邊一國的立場,微調後的課綱則恢復到憲法增修條文和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邏輯,也就是把對岸稱為「大陸地區」。於是我終於搞懂了,原來歌頌阿扁一邊一國的主張,才叫做本土觀點與台灣化,否則就是去台灣化,就 是非本土觀點!

但中華民國憲法是主張一邊一國的嗎?課綱作為中華民國政府的教育部頒布的文件,可以不表現中華民國立場,不遵守憲法規範 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七次,它已經是一部完全立足於台灣的憲法,而且它是保護台灣人民安全、維繫兩岸和平,更讓台灣人民享有主權的保護神。這樣的憲法我們 維護還來不及,怎麼會日日想要踐踏它、否定它?

真正愛台灣的人,會認為這次課綱的微調,是提升台灣,而不是去台灣化。

【2014/02/07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課綱爭議/說慰安婦被迫 違本土觀點?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69051.shtml#ixzz2saMRttcV
Power By udn.com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69051.shtml

 

 

 

 課綱爭議/政黨意氣之爭 學生最倒楣
【聯合報╱林澤/教(台南市)】
   
2014.02.07 02:13 am
 

當課綱調整引發社會對立,並預定在一○四年實施,一○七年學測與指考將依此課綱命題時,筆者擔憂持續對立最後受害的還是學生。

猶記當年教科書一綱多本初期,家長深怕各版本內容不盡相同,擔憂別人有讀到,自己小孩沒念到,只好將每一版本參考書買給小孩練習,勞民傷財,學生無奈受害。

現在民進黨執政六縣市宣布聯合抵制新課綱,將採用原課綱教學,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學生要怎麼考試?政治對立持續下,夾在中間的學生最倒楣!

可以預見,這批夾心餅乾的學生只好買兩套參考書,一方面遵守縣市抵制政策,用原先課綱的教材應付學校考試;另一方面又要為大學學測、指考奮鬥,只好再讀新課綱的新教材。學生只好用雙倍金錢與時間滿足政治上「大人們」意識形態的對立,三聲無奈又能如何?

教育不應流於政黨意氣之爭,更不應獨斷獨行,有容乃大,廣納不同意見,異中求同。任何的對立,最後倒楣的一定是無辜的學生!

【2014/02/07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課綱爭議/政黨意氣之爭 學生最倒楣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69053.shtml#ixzz2saMjCsm1
Power By udn.com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69053.shtml

 

 

 

 

 民進黨從「本土化」躍向「擁殖民」?
【聯合報╱社論】
   
2014.02.07 02:13 am
 

高中歷史新課綱最近進行微調,主要目的,在修正原教科書中對日本殖民的過度美化。不料,此舉竟引起民進黨的強烈反彈,中常會更決議,要求綠營執政的六縣市集體抵制新課綱,沿用舊教本。

正逢選舉年,民進黨抓到任何可以發揮的題材即發動杯葛,製造政治對立,其動機可以理解。然而,民進黨這回宣示反對歷史課綱,能稱得上理直氣壯嗎?恐怕不然!

觀 察這次高中歷史課綱的修改,除了將「中國」改稱「中國大陸」,因而碰觸到民進黨「反中情結」的敏感神經外;其他重大的修正,都集中於日本當年在亞洲的侵略 與對台的殖民統治,包括:將「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更貼近史實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對日本徵用慰安婦增加了「強迫」二字,對日本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 野心加入「侵略」二字。這些用詞,放在東亞被侵略任何國家的教科書上,都是絕對客觀的描述;那麼,在台灣的教科書上,為何獨獨民進黨要禁止我們的下一代認 識歷史真相?

試問:日本在台灣的五十年統治,難道不是「殖民」?難道沒有在各地進行武力鎮壓,並「掠奪」台灣的寶貴資源?日本徵用台、韓 慰安婦,如果不是強迫,難道是這些婦女志願前往服務的嗎?日本發動戰爭,鐵蹄踏遍中、韓、台、港、星、馬、菲、緬、法屬印度支那,直抵荷屬東印度;這樣的 行動若不是「侵略」,難道是「和平統一」大東亞,或各國甘願獻上自己的土地向它臣服?

民進黨當年揮舞「本土化」的大旗,來挑戰國民黨的 「外來政權」,確有其戰略上的成功之處;因此強化了台灣的「本土意識」,亦自有其正面意義。但是,要把「本土意識」當成「反國民黨」、「反中」籌碼,進而 達成追求「台獨」的目標,這是一回事;但為了要「反中」而肆意扭曲歷史,甚至要刻意「美化」日本在台灣的殖民,藉以醜化國民黨的治理,這又是另一回事。民 進黨的問題,是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和外在的客觀事實混為一談,以為扭曲外在現實即可實現主觀意願,這是典型的鴕鳥作風。

再說,民進黨將「本 土化」和「反中」畫上等號已成慣技,也就罷了;但因「反中」要進而與「擁日」畫上等號,這又是什麼巫毒邏輯?如此一來,民進黨還找得到自己本土政黨的原初 立足點嗎?為了「反中」而「擁日」,是矇住自己的眼睛,更矇住下一代的眼睛;連一句「殖民」都不敢說,連一句「侵略」都不敢說,連「光復」一詞都不許用, 連慰安婦「被迫」都不能說;那麼,民進黨宣稱的台灣「主體性」在哪裡?台灣的後殖民反省又要植基於什麼史觀?這也難怪,在東海釣魚台主權之爭時,民進黨除 了高聲責難國民黨和中共,對於野心勃勃的安倍卻說不出一句譴責的話。

這次高中歷史課綱的修正,是在去除民進黨執政時代課綱對日本的過度美 化,主要是文字上進行微調,連「日據」、「日治」之爭都已放過不提。孰料,民進黨卻揚言要在立法院、街頭和綠執政六縣市開啟「三大戰場」;蘇貞昌更稱,台 灣好不容易走出「教育為政治服務」的威權年代,絕不容許台灣再走回頭路。這番說法,恰恰是民進黨自打嘴巴;試想,民進黨區區十幾人的中常會,就可以任意下 令,指示某些縣市採用這樣或那樣的教科書,這不正是在強迫「教育為政治服務」嗎?然而,民進黨自己的耽溺和迷失,能夠強迫學生照單全收嗎?

問 題的癥結是:民進黨在現實上走不出「反中」的迷宮,只能在歷史教科書上利用文字來自我麻醉;一旦走上這條自欺欺人之路,又逼得自己必須一路倒向「親日」的 不歸路,最後,竟連台灣遭到日本「殖民」的歷史都要一起抹殺。這種不許說「日據」、不許談「殖民」的心態,才是民進黨最大的蒙昧與悲哀。放眼整個東亞,所 有遭受過日本鐵蹄踐踏的國家,民進黨的媚日史觀真可謂絕無僅有了。

【2014/02/07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民進黨從「本土化」躍向「擁殖民」?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469070.shtml#ixzz2saN90ev3
Power By udn.com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469070.shtml

 

 


 

引用文章教科書只需回歸真實

引用文章名家專論-三個甲午,兩種選擇

引用文章熱門話題-課綱微調 國史正名有何不對

引用文章 短評-綠營舊史觀該改了


教科書只需回歸真實

中國時報 戚嘉林 2014年02月07日 04:10


教育部在農曆年前通過的高中課綱調整案,尤其是高中歷史課綱的調整,因為統獨國族認同的矛盾,雖說是「微調」,卻不但引發綠營強烈抨擊,且民進黨宣布執政六縣市將抵制新課綱,教育部主管官員則認為是「違法抵制」,屆時對不按課綱教學的教師依法可記申誡,一時激起千層浪。

首 先,「中國」改成「中國大陸」,事涉憲政根本定位,在現行「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諸多相關法條,其定位應是「中國大陸」,如果 定位成「中國」,豈不違憲違法,我們總不能教育學生違法吧!至於其餘諸項,則屬技術性層次,有意見可各自表述,但不能無限上綱,調整的課綱說成「錯誤史 觀」,尤其不可搞執政六縣市抵制,製造社會動盪不安氛圍。

其次,對年僅16歲的高一學生,他們應該不會因為歷史名詞的微調而改變其國族認 同。綠營不要擔心他們讀了「明鄭統治」就會傾向統一,藍營也不必憂慮他們讀了「鄭氏統治」就成了台獨。如果高中歷史教育如此神奇有效,那麼民進黨六縣市首 長昔日少年高一時不都經過國民黨執政時的歷史教化,如果高中歷史教化有效,今天怎會有主張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六縣市首長﹖

名詞的內涵更重 要,例如「中華民國」一詞夠中國化的吧,綠營在大型集會時一片綠海飄揚,無一面「中華民國」國旗,心中也無「中華民國」?其「中華民國」的內涵已從昔日以 中國自居以中國為傲,異化成廣義的台獨。同理可證,「鄭氏」與「明鄭」的歷史名詞並非重要,重要的是彰顯該名詞的內涵為何?

國族認同 主要在大學後

再者,不同年齡對歷史的理解不同,就如16歲看紅樓夢,和36歲看,和56歲再看紅樓夢,理解是不一樣的。因此,歷史教育至少應在大學習修台灣歷史課程或30、40歲時再接觸台灣歷史時的成人再教育,其理解方才較為成熟,影響才至關重要。

例如昔日戒嚴年代,島內外出留學學生,不乏因為在海外讀到George Kerr所著《被出賣的台灣》或史明《四百年台灣》等書,受其影響方才改變國族認同,走向台獨。

影響人們改變其國族認同的重要階段,可說主要是在大學階段、尤其是日後30、40歲成年人,當他們重新接觸到深入全面的台灣歷史時,才是影響其國族認同的重要時刻。

最 後,筆者呼籲現階段重要的是歷史必須回歸史實,回歸歷史真相。例如在歷史真相下,日本統治時期本質就是殘酷的殖民統治,當然也就無所謂的「扭曲台灣人的價 值觀培育」。至於政府遷台後歷史,也就無所謂的「重返威權時代的思想教育」。因為,真歷史本身就能彰顯台灣歷史的客觀性,彰顯台灣歷史的正義性,彰顯台灣 的主體性。唯有真歷史,才能反映我們祖先在兩岸踏過的腳印,才能感性內化兩岸400年血脈相連的國族認同。

(作者為大學教師)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7000877-260109

 


名家專論-三個甲午,兩種選擇

中國時報 林金源 2014年02月07日 04:10

 

今年農曆年,歲次甲午。回顧歷史,這是第三個攸關台灣命運的甲午年。

第一個甲午1894年,日本藉口朝鮮問題,掀起中日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台。日帝武力鎮壓、殖民開發、皇民同化三管齊下,從此台人的中國意識逐漸流失,對日好感勝過對祖國的孺慕之情。即便台灣光復超過一甲子,此情況並未改變。獨派甚至仍在拉日抗中。

第 二個甲午1954年,原已放棄蔣介石政權、等待中國內戰「塵埃落定」的美國,在韓戰爆發後,決定利用蔣來反共、牽制中國大陸。韓戰停戰後,更在此年與中華 民國簽定《中美協防條約》,正式將台灣編入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此後不但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美國對台政治、軍事、文化的操控,也堂皇進入台灣。美 式自由、民主、進步,一直以扭曲方式,襯托中國的極權、專制、落後。兩蔣的反共宣傳,續以李、扁的反中教育,加上美國的潤物無聲,台民今天仍以中國為榮、 願意統一的比率,只剩1成。

回顧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原是自給自足、厚往薄來、不具侵略性的文化國。日本脫亞入歐,發展為工業化、以鄰為壑 的民族國家。《馬關條約》逼中國賠銀二萬萬兩,三國干涉還遼再賠三千萬兩,兩數加總約等於當時日本國民所得的二分之一,或進口額的4倍。日用此資金發展紡 織、鋼鐵工業。戰敗中國則雪上加霜,負債累累。被割讓的台灣也在乙未之役中,遭日殺戮超過當時人口的百分之一。更嚴重的是,台胞的國族認同從此錯亂。

以呂秀蓮為首的台獨人士,指台獨情緒之濫觴,來自李鴻章在戰敗割台時說:「台灣是蠻荒之地、化外之民;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並不可惜。」呂說,翻開史頁,如何讓台灣人愛北京?

獨 派完全忽視遠在甲午之前,李鴻章「海防(防日)重於塞防(防俄)」的主張,以及劉銘傳等人在台的積極建設,反愛引用前述汙衊李的虛構之言,再以悲情史觀滋 潤台獨。需知《馬關條約》割讓的不只是台澎,若非三國干涉還遼,連滿清「龍興之地」也不保。中央政府何嘗獨薄台灣?中國是百年來受日迫害最深的國家,台灣 作為中國一省,被日殖民50年,受害亦深。但1945年以來至今的台灣,卻是全球對日最友善、最「以德報怨」的地區。

執行日帝殖民政策, 來台督造嘉南大圳,提升台米產量與銷日數量(台民卻吃番薯果腹)的八田與一,已成台灣民族英雄。從扁、馬兩任總統以降,全台對八田的感念,遠超過開墾台灣 400年來任何一個中國人。知名導演監製新片《KANO》,敘述1931年日人和台民合組棒球隊,代表殖民地台灣赴日參賽故事。該片文宣強調球隊體現族群 融合,又找回「台灣的美好年代」。八田與一、嘉南大圳竣工、農業豐收、球隊凱歸都巧妙交集在《KANO》。

從總統到民間,族群融合、攜手共進成為台灣的美好境界。但台人願與之融合、共進的對象,卻是殖民異國日本,絕非艱苦抗戰八年光復台灣的同胞中國。

回 頭再看中美台關係,美國當年能把台灣納入圍堵中國第一島鏈,起因於國共內戰。1954年簽署的《中美協防條約》雖已廢止多年,但台灣融入美、日陣營的心 態,並沒改變。內戰使台民混淆了國家與政權的分野。當國共兩政權的爭鬥勝負已分,當對岸已成為較能主導民族復興的政權之後,台灣人仍同仇敵愾,把此岸政權 置於國家民族之上,仍視對岸為敵。

台灣如願統一,大陸是否民主、自由、樂利,便是一國內部的「民權」、「民生」問題,台灣有權督促改進。台灣若引外力拒統,便是逼對岸解決「民族」問題。拒統的台灣,必須依附美、日,不但無顏面對抗日台灣先烈,對大陸內政也無置喙之立場。

鴉 片戰爭之後第一個甲午,台灣淪為日本禁臠。第二個甲午,台灣成為美國棋子。第三個甲午,中華民族展現復興契機,但中日間極可能因釣魚台擦槍走火。屆時台灣 只有兩種選擇:置國家於政權之上,參與民族復興;或繼續自外於中華,與祖國為敵。台灣同胞請慎思。(作者為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7000878-260109

 

 


熱門話題-課綱微調 國史正名有何不對

中國時報 董佩芬/退休公務員 2014年02月07日 04:10

   

教育部經各界仁人志士建議,綜觀大勢所趨,依據憲法,把李登輝時期的日本化、陳水扁的台獨化高中歷史教課書課綱微調回來,竟然遭到綠營人士反對,其中民進黨執政的六縣市教育局,竟然要教育部懸崖勒馬?

一部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來制定學校歷史教本綱要,有何其錯?微調課綱正踩到台獨欲行獨立,刻意抹煞國家歷史,以遂其滅中華民國,先滅其史的痛腳,其不數典,更要忘祖,昭然若揭。

台灣之居民均為大陸遷徙過來,原住民亦為雲貴從中南半島北上台灣定居,因此無論就血源、文化、文字、風俗都是同一民族、同一國家,這是無法磨平的刻痕。

記 一家的古往今來叫「譜」,一個地方的古往今來稱「誌」,一個國家的古往今來名為「史」,不可混淆。台灣不是一個國家,是中華民國一省,省以下有各縣市,中 華民國視台灣省,如同古「天子視諸侯」,台灣省視各縣市,如古「諸侯視大夫」。今修國史,當以中華民國的古往今來;今修地方誌,當修台灣省古往今來;今修 一個家族,當修該家族的古往今來,分不可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7000882-260109

 

 


短評-綠營舊史觀該改了

中國時報 編輯部 2014年02月07日 04:10


教育部決定微調歷史課綱,最重要的改變,是將「中國」改稱「中國大陸」,此舉有史實和憲法依據,但在綠營反對下引發爭議,顯得波濤洶湧。

歷史教科書是塑造民族記憶和建構國家認同的載體,任何修改哪怕只是「微調」,都會牽動敏感的神經。台灣如此,大陸也不例外。

上 海曾在2006年推出淡化中共革命史的新版歷史教科書,結果掀起了軒然大波,最後緊急叫停。相較教科書,辭書的社會影響力更大,修改相對較不敏感,也比較 容易,其修訂更可以見證政治和社會的變遷。大陸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辭書《辭海》,主編巢峰最近出版了專欄合集《辭書記失》,回顧了「抗日戰爭」條目在歷代 《辭海》的演變。

最初,《辭海》對抗日戰爭的闡述非常片面─不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不提正面戰場戰績,還把中國共產黨說成是抗日戰爭唯 一的領導者。從第4版開始,該條目有了較大修改:補充了以國共為主體的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也闡述了國民黨軍隊的戰況和戰績,更關鍵的是將中共的 「領導」改為「宣導」。第6版《辭海》對該條做了進一步修正,明確抗戰的性質是「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國 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共同進行的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更重要的是釋文還補充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日本在台灣50年殖民統 治,使台灣回到祖國懷抱等內容。

當然,時至今日,兩岸對抗戰等歷史問題的理解和闡釋仍有分歧。但我們可以看到,幾十年來大陸正在逐漸修正 歷史觀,努力向「實事求是」4個字靠攏。兩岸政治雖然仍有分歧,但同屬文化的、感情的、共同利益的廣義中國,卻無庸置疑,最近蔡英文開始以「對岸」稱中國 大陸,這是實事求是的表現。

蔡英文展現了改變,自由時報及其他綠營人士的歷史觀也該與時俱進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7000886-260109


歷史課綱微調,聯合.中時比較

 

引用文章 3高中生 臉書力挺教育部撥亂反正

1>請問是中國(中華民國)史觀 ,或是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

2>教科書不應討好各種史觀?還是請問是中國(中華民國)史觀 ,或是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

3>我國正式國號是什麼?總統府官網的對嗎? (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 英文版(http://english.president.gov.tw/ Republic of China(Taiwan),台灣為什麼比例那麼大?漫畫版嗎?韓國總統府 青瓦台(網址: http://english.president.go.kr/ )THE REPUBLIC OF KOREA  , 中華民國國名後斷不可(台灣)或(Taiwan)

4>台日,台美,台韓,台台台...未見改善與統一使用,好像也不改了,的確很台灣!

 

歷史課綱微調,聯合.中時比較III

 

史學爭議/日據時代 94歲母親的真體驗
【聯合報╱黃瑞祺/退休人士(高雄市)】
   
2014.02.09 04:09 am
 

家母九十四歲,出身高雄濱海鄉下農家,不識字,當她尚能清楚表達其思想時,聽到人家說日本時代多好,她不以為然,多次說道:日本人只有一好—蓋廁所,去掉尿桶。

至於日本人不好之處,大家可能想像不到:坐在牛車上,會被日本警察打腳脛;要買些糖,就要遠繞岡山機場到岡山去;自家做農種稻,卻不能吃米,家中只得偷偷地將些稻穀藏在牛糞堆下,生怕被日本人查到…是什麼原因導致有這些事情,我不清楚,但你能說這不是日據時代的事實嗎?

對日據時期的評論,你能說崑濱伯的看法才對?李登輝總統的說法才正確?甚至家鄉與她一溪之隔的杜正勝部長說的才是?她不是歷史學家或教師,沒有史德、史識、史才、史觀的問題,她只是一個文盲,根據其生活體驗,反映一個庶民的觀點,沒有黨派或偏激的立場。

一個庶民的觀點到形成歷史教科專書的觀點,恐怕中間是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而一個未受過日本教育的村婦,與諸多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的想法,為何不同?有時想來也是有趣,有時也讓人沉思。歷史教育影響人的一生,影響整個社會的未來啊!

古 代知識分子閱讀史書,除了科舉功名外,多在汲取歷史教訓,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匹夫匹婦則隨波逐流而已。現在時代改變,國民接受義務教育,人人都是知識分子 了,有了學校歷史課,教育的宗旨方向不一樣了,到底歷史課要帶給學子什麼東西呢?是麻木不仁、事不關己的純歷史知識的販賣?或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親切溫情 體認?如果我們不能秉持親切溫情來釐清國家民族文化種族的觀念,好好上歷史課,卻一直以政治鬥爭來互相糾纏,那麼課綱問題,可能無解,政黨輪替,課綱也跟 著輪替。或甚至中華民國亡了,台灣共和國也完了,就不會有課綱問題了,這才真是台灣人的悲哀。

明末清初顧炎武說:「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現代的肉食者是各級公務人員及民意代表,國家的興廢靠他們;至於歷史文化的存續,歷史學者、教師以及如我般匹夫匹婦,能負擔什麼責任呢?

【2014/02/09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史學爭議/日據時代 94歲母親的真體驗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72958.shtml#ixzz2smQ216lD
Power By udn.com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72958.shtml

 

 

 

史學爭議/還給我們乾淨的歷史
【聯合報╱王俊翔/高中生(台中市)】
   
2014.02.09 04:09 am
 

高中歷史課綱微調鬧得沸沸揚揚,作為一個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我不願捲入這些相當政治化的爭辯,我只想說「請還給我們乾淨的歷史」!

我 尊重每個人的認同,但我認為藍綠統獨的意識形態不應該全面滲透生活的所有層面,也不該汙染我們的課堂。在大多數高中職生看來,「日本統治時期」和「日本殖 民統治時期」、「日治」和「日據」並不會造成文意理解上太大的差異,也不影響對我們歷史知識的認知。我相信大多數學生並不想培養像極端人士那樣敏感又激烈 的政治神經。至於增加日本時代兩岸互動的若干內容,我們私下只會抱怨「噢!考試範圍又增加了!」其實很少人會在意背後有著怎樣精緻隱晦的政治象徵。

看到報紙上充滿火藥味的爭執、政府黑箱作業的過程時,我感到非常失望。歷史原是現代與古代的對話,是幫我們檢討過去展望未來的明鏡,相信所有熱中了解歷史並以此充實人生、促進包容的民眾,都想向企圖政治化歷史的有心人士們高聲吶喊:「請還給我們乾淨的歷史!」

【2014/02/09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史學爭議/還給我們乾淨的歷史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72961.shtml#ixzz2smQqb4fC
Power By udn.com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72961.shtml

 

 

 

史學爭議/日毫不避諱殖民史實
【聯合報╱翁御棋/日本北海道大學工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日本)】
   
2014.02.09 04:09 am
 

教育部修訂高中歷史課綱引發爭議,或許各個政黨有其立場和政治人物自我判斷考量。不過在日本本土對於「殖民」字眼,其實一點也不避諱。

在 日本人文科學研究大師梅棹忠夫編著的「日本文明七十七個關鍵」一書,其中就有一點是針對殖民地對於日本近代化演進意義的探討。該文認為,殖民地的占領,是 日本在十九世紀擺脫被西方列強殖民危機的一個表現,也不諱言,在該世紀日本和列強一樣對殖民地進行物資和人力的經濟面掠奪是在當時強國表現的一個時代價值 觀。但該文也指出,日本在殖民後期對各殖民地也開始有更細緻的經營和尊重。甚至在關東大地震災害後,東京的復興計畫也參考殖民地成功的都市規畫經驗;曾擔 任台灣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也將台灣經驗應用在東京重建計畫。因此,「殖民」如果是連日本都不避諱的史實,自然在受害地域沒有特別爭論的必要。

如 聯合報七日報導「學者:看不出新課綱『去台灣化』」中,中研院研究員張茂桂先生指出,微調後的課綱若想對特定議題指定意識形態的標準,可能在現代開放性言 論的社會裡就不是適當的事。當今學生資訊來源多元,也不可能單方面接受教科書內容,相關政治人物不宜過度反應,讓社會失去理性討論的空間。

【2014/02/09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史學爭議/日毫不避諱殖民史實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72959.shtml#ixzz2smRHVJc2
Power By udn.com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72959.shtml

 

 

 見證台灣光復 「台灣的嘴巴」要拆了 
【聯合報╱記者許瀚分、郭建伸、邱榆蕙/連線報導】
   
2014.02.09 08:03 am
 

八十年歷史的基隆港西二、西三碼頭倉庫見證台灣歷史,最近面臨拆除,文化界請命,希望保存現狀活化利用;圖為西三碼頭倉庫。
記者許瀚分/攝影

民國四十三年一月廿六日韓戰反共義士回到基隆港碼頭,受到國人熱烈迎接,如今碼頭倉庫也將走入歷史。
記者邱榆蕙/翻攝自「抉擇」一書

基隆港西二、西三碼頭倉庫以鉚釘銜接鋼梁建造,每支鉚釘的距離都是七公分,工法細膩,全台碩果僅存。
圖/莊耀輝提供
八十年歷史的基隆港西二、西三碼頭倉庫,見證台灣光復、日本人戰敗返國、國民政府百萬大軍撤退來台,及韓戰反共義士投奔自由等關鍵歷史,即將上映的國片「KANO」也在此取景,但兩座倉庫面臨拆除,電影畫面將成最後身影。

李乾朗:台灣之嘴 拆掉後悔

古蹟學者李乾朗說,這兩座碼頭倉庫是「台灣的嘴巴」,是當年登台唯一入口,見證歷史,「如果拆掉,將來一定後悔。」

一九三○年代,基隆港是日本的「殖民港」,當時蓋了八座碼頭倉庫,現在只剩西二、西三兩座。兩座倉庫都被列為都更對象,基隆港務分公司拆掉西三倉庫要蓋客務中心和海港大樓,基隆市府尚未完成西二倉庫的細部規畫。

韓戰反共義士 在此回歸祖國

「當 年一萬四千七百多名韓戰反共義士,從西二、西三碼頭登陸回歸自由祖國。」台北榮家主任熊啟志說,民國四十三年一月廿三日起,義士們分三批返國,也是一二三 自由日的由來。八十三歲反共義士張步庭說,「我們還在船上時就興奮討論去台灣要做什麼,到了碼頭,船外傳來鼓掌聲,碼頭人山人海,大家抱在一起說『我們終 於自由了』」。

台灣光復 日人在這搭船撤回

李乾朗說,台灣光復後,日本人在這裡搭船撤退;四年後國府百萬大軍也從這裡登台,西二、西三碼頭及倉庫都是歷史見證者。後來台灣子弟到馬祖當兵,這裡是淚別家人、情人的「惜別海岸」。

基市府決議 僅保留五組跨梁

雖具歷史意義,不過基隆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日前仍決議「有條件通過」拆除案,西三倉庫僅保留五組跨梁,作為日後蓋新樓時「構建保存」的鋼梁。李乾朗說,保存五組鋼梁是應付輿論的作法,保存歷史不能只象徵性地保留殘件。

鉚釘銜接鋼梁建造 碩果僅存

基 隆港務分公司總工程司魏震坦言,原本也未執意要拆舊倉庫都更,但基市府決定都更,才讓舊倉庫走上絕路。基隆市文化局長張建祥表示,文化保存和都市發展應共 生共榮,保留五組鋼梁將融入新建築,「換一種方式來說老倉庫的故事」。港務分公司表示,這兩座倉庫以鋼板樁打入岩盤,再以鉚釘銜接鋼梁建造,全台僅存。

【2014/02/09 聯合報】  @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見證台灣光復 「台灣的嘴巴」要拆了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472976.shtml#ixzz2smRgNEjx
Power By udn.com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472976.shtml

 

 

 

課綱微調 全國教育會議吵一團
2014/02/08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張錦弘、周毓翔、陳信利/連線報導】

教育部通過微調高中歷史課綱,昨天多名學生到教育部力挺此次修改。 記者王騰毅/攝影
教育部微調高中歷史課綱的話題持續延燒,藍綠對決也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演。綠營六縣市教育局長昨提案要求重審課綱,新竹縣教育處長王承先卻力挺課綱。

另外,由一群高中、大學生組成的「抗獨史陣線」,昨天力挺教育部微調高中歷史課綱,並痛批民進黨美化日本對台殖民統治,對不起當年被鎮壓屠殺的原住民。

昨天的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中,高雄市教育局長鄭新輝指出,這次課綱微調爭議太多,老師有疑慮,教育部應傾聽多元意見,不要急著調課綱。

台南市教育局長鄭邦鎮也質疑蔣偉寧微調課綱合憲的問題,他反問:「合憲是合什麼憲?憲法本身就有問題。」他也說,如果說日本統治台灣是殖民,也要提「國民黨軍隊來台非法占據台灣也是殖民,才能平衡。」

竹 縣教育局長王承先則力挺教育部,他表示,不談史觀,只就課程來看,微調過的課綱讓學生學習更連貫、完整,且讓台灣的主體性更清楚。他舉例,補述中法戰爭時 台灣的地位、定位日本統治是「殖民」等,都是從台灣主體性出發。原本課綱提到「當代中國與台海兩岸關係」會讓人誤解「當代中國」是中華民國,微調成「當代 中國大陸」,就不會造成誤解。

教育部上月微調高中歷史課綱,回歸憲法史觀,民進黨及台獨勢力全力反對。

由三名高三生兩年前在臉書所成立的「學生捍衛國史同盟」,最近在網路號召連署支持「撥亂反正」修課綱,獲台大中華復興社等青年團體響應,合組「抗獨史陣線」,昨天十幾名代表到教育部門前批台獨、力挺部長蔣偉寧。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昨天再批這次改課綱是「謊言、洗腦的教育,非常可惡」。前主席蔡英文也指課綱修改程序與實質都不具正當性,籲請綠營縣市長要挺住,要求教育部重新審議。

蔣偉寧表示,微調課綱目前照程序往下走,不會暫緩,教育部會盡努力讓爭議減到最小,各界意見會納入下一波課綱修訂的考量。

全文網址: 課綱微調 全國教育會議吵一團 - 新聞追追追 - 文教要聞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8157#ixzz2smgfqrRl
Power By udn.com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8157

嘉南大圳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www.boch.gov.tw

八田與一故居群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www.boch.gov.tw

引用文章明鄭與光復

引用文章根本大法的教科書

引用文章 去台灣化? 微調課綱爭議大

引用文章謝大寧:課綱不合憲 就要修正

引用文章 段心儀:以學生為本 意識形態退位

引用文章陳儀深:對課綱議題 要謙虛思考

引用文章高孟琳:名詞修正 影響考試有限


明鄭與光復

中國時報 劉廣定 2014年02月09日 04:10





今年 元月27日教育部召開12年國教課程審議會,通過高中國文科與社會科課綱的「微調」。據報載,由於有些人認為此「微調」乃「去台灣化」,例如歷史科規定須 用「明鄭統治時期」而非「鄭氏統治時期」,須用「光復」而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或「終戰」等語詞,乃紛紛表達了抗議。甚至台南市長賴清德竟 公開表示台南市立高中將拒絕使用依此新課綱編寫的教科書。再早些時,以紀念鄭成功為名的成功大學,有些學生因不滿校方某項行政措施而將該校「光復校區」外 圍牆上「光復」兩字毀去,也獲得不少人的聲援。此等行為,令人不解。

據筆者讀史所知:鄭成功本名鄭森,之所以稱為「國姓爺」乃因南明隆武 帝(唐王朱聿鍵)賜姓朱,名成功,並封忠孝伯。「延平郡王」之位係南明永曆帝(桂王朱由榔)所封,也是清廷所認同,故台南市才有清同治年間新修之「延平郡 王祠」。況且鄭氏三代(成功、經、克塽)皆奉永曆正朔,迄永曆37年(康熙22年,公元1683年)鄭克塽降清乃止。因此,稱為「明鄭統治時期」才是正確 的,合乎史實的,也是尊重當時統治台灣之鄭氏三代的。實不能理解何以原課綱必稱之為「鄭氏統治時期」。

再者,澎湖至遲於南宋理宗時已入版 圖,元順帝至元年間且設巡檢司。雖明太祖洪武年間廢設巡檢司,但明神宗萬曆32年鎮守福建海疆的沈有容曾諭退了侵犯澎湖的荷蘭人(時稱「紅毛番」)。萬曆 30年他也消滅了侵佔台灣(時稱「東番」)的日本海賊(倭寇)。在在表示視澎湖與台灣為一體,皆為大明之所有。無怪乎當年鄭成功之《與荷蘭守將書》中說 「然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光復故土是鄭成功之一偉業,沈葆楨書「延平郡王祠」對聯云: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

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

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稱讚鄭成功雖然反清復明未成,卻為漢民族光復台灣,是治理台灣的創始者,在台灣開發史上意義重大。

故「成功大學」宜有「光復校區」也。日本戰敗投降,佔據50年的台灣又重歸中華民國所有,稱「光復」應該沒錯吧。

筆者就讀台灣大學時之系主任潘貫教授(1907-1974),台南人,台北帝國大學畢業。日據時期曾任「台南高工」(成功大學之前身台南工學院舊址)教授,也是第一位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台籍學者。

潘教授的《凌雲詩集》有三首有關「延平郡王祠」之七言律詩,謹錄於下。

◆謁延平郡王祠(1933年)

託命深情國士恩

狂流逆挽日黃昏

擎天壯氣猶留蹟

闢地宏圖尚印痕

矢志難回明社稷

忠魂永鎮漢乾坤

雄心萬里埋鯤島

千古孤忠一廟存

◆光復紀念日謁延平郡王祠

(民國34年10月)

(一)廟宇蒼然掩翠苔

禁門今日笑顏開

因公始識尊民族

建國偏生命世才

三紀沉淪愁漢土

一聲光復慶全台

漫天遍地歡騰裡

謹向英靈報喜來

(註:延平郡王祠久為日人所鎖故曰禁門)

(二)大義超然國姓祠

河山光復倍威儀

千秋抑鬱三更夢

一代豪雄百世師

滅虜難回明社稷

開台不愧漢男兒

願王莫記當時恨

笑看青天白日旗

可見前輩台籍學者對「光復」及對鄭成功的認識。

反對新微調課綱者的一個理由,是無台灣史專家參與規劃課綱。但依上文所述,淺見以為用「明鄭」,用「光復」都沒有錯。

謹向台灣史專家請教,不知尊意以為然否?

(作者為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9000388-260109

 

 

 

 

根本大法的教科書

中國時報 楊子圭 2014年02月09日 04:10


教育部微調歷史課綱引發極大爭議。(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史課綱微調,台獨六縣市強行反對,全部不施行。 這證明了,原先的違憲版本,是台獨史綱,是民進黨的黨史,故該黨權力所在地,全力抗國。

問題來了,那中國國民黨當政,也六年了,怎麼坐視這種違憲台獨史綱,獨化那麼久?

馬英九一當政,在新春與上將們會餐時,就有將軍站起來說:「總統,亡人國必先亡其史,您為何不把教科書撥亂反正,改過來?」

郝柏村有天問孫女是哪國人,答不出來,郝把她的教科書拿來看,才知他與孫女不是一國人了。

終 於,教科書做了微調,做了合憲、去倭獨、復台灣,回到比較正確的中國史觀。這是「微」還沒「著」,還是相忍為國,微調後教科書寫日治和日據都可以,只是加 入「殖民」兩字,談到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加入「侵略」兩字,慰安婦加入「被迫」,這都是呈現事實,但對長期以來積非成是的台獨史觀者就受不了,六縣 市就揚言要退出「小台灣共榮圈」,獨行其非了。

蘇貞昌提出的3大違背,違背程序、規定、事實,正是講以前的台獨教科書,當年編寫的教科書就是如此,是重回殖民時期的大和史觀,無視客觀事實,純粹是為達成「去國家化」的政治目的。

但 當年民進黨推行的黨史版,在多數仍是國民黨當政的縣市中,卻仍然遵守程序規定,乖乖的採用教育部定的非憲的教科書,未聞要在其執政縣市、立法院、街頭開闢 「三大戰場」,也沒說要立「中國私塾」,仍用以前的國立教科書的。結果就是在這種姑息逆受之下,反而造成了以誤為正,弄得連台灣的光復都幾說成是淪陷了。

教 科書微調這事,充分顯示了台灣已是一島兩區,一邊一區,南北迥異,現在只是中國大陸在保衛中國的國號和歷史,使這種分裂不敢法理化而已。至於民進黨縣市的 學生將來考試不知是寫國史版還是獨史版的問題,其實是小事,反正黨史版也不要丟,過兩年政黨輪替,又會改回來,那是讓中國國民黨主政的地區的學生去頭殼壞 去了。

不過,至少這兩年,讓青史不成灰,讓我們的教科書不與根本大法相背,不再荷、西、日治,不再雜種多元,好好回復數典記祖,知道14日是元宵節,不只是情人節吧。(作者為公務員)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9000389-260109 

 

 

 

 

 
去台灣化? 微調課綱爭議大

中國時報 胡清暉、朱芳瑤╱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09日 04:10

過去曾有台灣的教科書提到「台灣婦女自願到海外從事慰安工作」,污化台灣婦女,此次課綱修正加入「被迫」2字。圖為前慰安婦鄭陳桃(右)與菲籍前慰安婦Estelita B.Dy(左)出席獻花追思過逝的台灣阿嬤。(本報資料照片)

中國時報總主筆戎撫天

作家丘秀芷

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

北一女兼任教師段心儀

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

桃園縣教師會理事長高孟琳

台大學生侯漢廷

中研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陳儀深

教育部上月27日開會決議微調高中國文、社會科課綱,引發外界質疑「去台灣化」。參與課綱修訂的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強調,課綱修訂是依據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並把228事件、白色恐怖各列為一個主題,堅持台灣人民的主體性。

這 次的課綱微調把「中國」改成「中國大陸」、「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對於慰安婦的描述增加了「被迫」2字。關於台灣史時期的稱呼也有更 動,「荷西治台」改為「荷西入台」,「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清代統治」則改為「清廷統治」,引發正反不同看法。

有鑑於此,本報7日舉辦「高中社會科課綱微調面面觀座談會」,邀請王曉波、謝大寧,以及中研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陳儀深、作家丘秀芷、內壢高中公民老師高孟琳、北一女兼任教師段心儀、台大政研所學生侯漢廷,期望藉由討論,讓更多人瞭解這個議題。

課綱合理回歸憲法

王曉波說明,這次課綱微調是堅持中華民國憲法、台灣主體性的2大原則,現行憲法在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的執政期間,歷經7次修憲,民進黨也參與其中,因此,課綱回歸憲法是很合理的。

寫明慰安婦是被迫

王曉波認為,過於美化、歌頌日本殖民統治的皇民化史觀,根本是在矮化台灣。他痛批,過去課綱沒有明確指出慰安婦是「被迫」的,曾有台灣的教科書提到「台灣婦女自願到海外從事慰安工作」,污化台灣婦女,因此,有必要在課綱加入「被迫」2字。

調整為更接近歷史

生 於日據時期的丘秀芷指出,當時一些窮人家的女孩被強迫或騙去前線擔任慰安婦,她自己的哥哥10多歲被拉去海南島當軍伕,日本戰敗後,把他丟在當地,靠著行 乞回廣州找親友,才輾轉返回台灣。她感慨的說,日據時期有很多歷史被更改,甚至把抗日份子說成土匪,因此,此次調整是還原為更接近歷史。

228事件也增篇幅

謝大寧指出,228事件、白色恐怖本來都是放在原本課綱內容說明的小項目,現在增加篇幅為一個主題,這是「去台灣化」嗎?

侯漢廷憂心,這波課綱微調的反彈聲浪,其中有些人是假多元之名,實際在鼓動反對中華民國憲法之實。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9000351-260102

 

 謝大寧:課綱不合憲 就要修正

中國時報 胡清暉、朱芳瑤╱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09日 04:10

 

主持人戎撫天(右3)邀請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右2)、北一女教師段心儀、作家丘秀芷、中研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陳儀深(右)、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左2)、桃園縣教師會理事長高孟琳及台大學生侯漢廷發表意見。(劉宗龍攝)


民進黨執政的南部6縣市抵制這次高中國文及社會科課綱的微調,不過,參與這次課綱修訂的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表示,教育部公布的課綱本應合乎憲法,但原有課綱內容的脈絡是基於「一邊一國」的觀點,並不合憲,因此才做了這次微調。

謝大寧強調,教育部公布的課綱需要合乎中華民國憲法,這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原有課綱確有需要修正的必要性。

謝大寧舉例,在公民科談到兩岸關係的單元,原課綱提到「台灣的中國政策依據」、「中國的台灣政策依據」,可以看出是基於「一邊一國」在編寫,因此,現在調整為「我國的大陸政策依據」以及「大陸的對台政策依據」,符合憲法增修條文的法律規範。

另一位參與課綱修訂的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回應,部分媒體對於課綱修訂的報導不實,他願意和不同立場的反對者公開辯論。

王 曉波說,台灣是民主多元的社會,各黨派、甚至個人意見都不同,所以只能根據憲法。憲法是民主產生的,少數服從多數的全民共識和國家基本大法。另 外,1960年聯合國就通過《反殖民地宣言》,認為殖民主義破壞人權,違反聯合國和平的宗旨,所以美化日據殖民統治不但違反台灣人民主體性,且違反聯合國 的普世價值。

台大政研所學生、台大中華復興社社長侯漢廷認為,這次歷史課綱微調是對民進黨執政時期「去中國化」一系列更動所做的修正與反省,調整後符合中華民國憲法,也還原歷史。

侯漢廷指出,有些人認為課綱缺乏多元觀點,但教科書本來就是要彰顯國家意志,「若不教導中華民國憲法史觀,是要教什麼呢?」

他也批評,主張將台獨路線納入教科書的說法「荒謬至極」,全世界的國家對於重大國家認同議題,不可能在教科書中公然鼓動學生推翻國家。

不過,中研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陳儀深回應,「一邊一國」就像是東德、西德的相互尊重與承認,不必醜化,也不要簡化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對於本土化的努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9000361-260102

 

 
段心儀:以學生為本 意識形態退位

中國時報 朱芳瑤、胡清暉╱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09日 04:10



這波高中社會科課綱微調,教育部強調一切都合法、合乎程序,但部分高中老師反映,並未被告知相關訊息,感到不受尊重。北一女兼任教師段心儀則呼籲,課綱修訂應該回歸以學生為本位,讓意識形態退位。

桃園縣教師會理事長、內壢高中公民教師高孟琳不滿的說,此次課綱微調沒有發函各校請老師表達意見,學科中心也沒有告知相關訊息,過程非常倉促,而且是由上而下,導致很多基層教師是看報紙才知道修訂的內容,「高中老師難道就要逆來順受嗎?」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認為,這次課綱微調過程欠缺少歷史學者參與,且資訊不夠透明、公開。

關注課綱議題的台大政治所碩士生侯漢廷認為,這波課綱調整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精神,但如果過程中溝通有不足,未來可多加強。

段心儀提醒,課綱若不斷微調,只會浪費國家資源,也耗費許多參與教授的心力,每次有要調整課綱的訊息,也讓教學現場的老師心一沉,疑惑又會有何變化。

她認為,政府應該盡量減少課綱的變動,制定時就要兼顧教師專業、學生需求,以及社會各階層對歷史的情感。

對於目前研擬的12年國教總綱,段心儀期盼所有意識形態能夠退位,讓課綱回歸以學生本位、學生競爭力為主體。

參 與這次課綱修訂的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回應,課綱微調是持續進行的工作,自然、數學先前已完成微調並公告實施,教育部去年8月發函給國家教育研究院,檢討其 他科目是否需要微調,因此,由宜蘭高中校長王垠組織高中課務發展工作圈,進行4個月的研究,認為有其必要,因此,教育部才組成工作小組,程序沒有問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9000363-260102

 

 

 

 
陳儀深:對課綱議題 要謙虛思考

中國時報 朱芳瑤、胡清暉╱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09日 04:10


近來高中社會科目課綱微調引發軒然大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指出,現況是,中華民國有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且中華民國及其憲法已具有「台灣性」,但這次課綱要把「中國」改為「中國大陸」、「清代」改為「清廷」等,無疑又傾向「中國性」,不合時宜。

陳儀深表示,李登輝時代以來歷經多次修憲,礙於國際壓力,修憲難以徹底,而保留中國一體性的殘餘,例如「兩岸關係」此類的稱呼,然而,不應放大這些缺憾及未盡之功,而阻礙台灣化。

他說,現況是,中華民國有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且中華民國與其憲法具有台灣性,不能視而不見,高中課綱去強調中國大陸與台灣是一體的,又是回頭傾向中國性,已不合適。

有人質疑將台灣主體意義放入課綱恐是鼓吹推翻國家,陳儀深不認同,更直言,如果仍停留在兩蔣時代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才是推翻現狀。

陳儀深表示,有關教科書課綱的議題,「深藍」或「深綠」都要謙虛一點,稍微退一步,對於中華民國與台灣的調和、珍惜現有民主自由價值等方面,都要謙虛思考。

北一女中國文兼任教師段心儀,從國文科教學的立場來看,將「中國」改為「中國大陸」會比較妥當,否則國文課本中的李白、杜甫等文學家如同「外國人」。陳儀深則回應,政治討論與文化史觀是兩回事。

桃 園縣教師會理事長、內壢高中公民教師高孟琳質疑,這次之所以鬧出這麼大的風波,原因就在於高中國文和歷史課綱在民國100年公布後,實施不到2年就說要 「撥亂反正」,外界不明白微調的必要性在哪裏?況且,目前高中社會科的教學現場並沒有教不下去,教育部明知歷史課綱的變動勢必引發紛爭,為何急於此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9000364-260102

 

 

 

 
高孟琳:名詞修正 影響考試有限

中國時報 朱芳瑤、胡清暉╱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09日 04:10

   

課綱是教學及升學考試的依據,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強調,這次高中國文及社會科課綱微調,部分內容是基於教學現場的需求,刪去太難或是跨科重複的內容,不但可減輕教學現場的負擔,而且有利於學科間的橫向整合。

謝大寧指出,公民科與地理科的學科中心都相繼表達課程份量太重、教不完,因此,這次讓通論地理刪除將近2個單元,並調和原先公民科太複雜或太簡單的部分,減輕教學現場的負擔。

同時,課綱微調也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整合,謝大寧舉例,公民、歷史2科都談到「天賦人權」,相同的內容會在公民科刪除,避免重複。

至於氣候變遷、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謝大寧認為,這些在社會脈動上的重要議題,也都放入課綱中。

內壢高中公民老師高孟琳提到,目前公民科的範圍包括政治、經濟、法律、心理、社會等領域,形同是大學的「社會科學概論」,份量過重,且許多高中公民老師未必每個領域都能夠精熟。

高孟琳說,公民老師在教政治、國家認同或是統獨爭議時,不會只講一個觀點,而會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名詞修正的部分,其實對於升學考試沒有太大的影響。

國文科課綱也有部分內容調整,北一女中兼任教師段心儀表示,這波國文科課綱調整更動小,她沒有疑義。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9000365-260102


歷史課綱微調,聯合.中時比較II

# 見證台灣光復 「台灣的嘴巴」要拆了 

# 嘉南大圳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八田與一故居群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台灣人民主體性?依據中華民國憲法? 金馬地區(閩)居民呢??

還依據憲法?中華民國憲法整天"台,台,台"嗎?

我沒見到改了什麼,倒是很會感念保存日本人,八田與一,見證台灣光復倒是要拆了,很好!!

還扯到深藍深綠?你甘願做皇民?

要改,還要多改一點! 要拆一起拆," 大日本帝國  台灣總督府 "呢?

那麼 以韓國來說,紀念韓國義士安重根也錯了?是意識形態?安重根是賊?是恐怖份子?韓國人活該倒楣?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