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世傑提出的「PQ」理念,其實就是佛教禪門早有的「止觀」法門
2012/11/05 11:57:32瀏覽538|回應0|推薦6

 

近日有位國小老師張世傑,因為給學生的特殊作業「老師的缺點」,獲得媒體的青睞,頓時暴紅。

張世傑的確是一位很用心的老師,很有人格教育的理想與理念。

 

他提出了一個「PQ」理念,「PQ」是什麼?
他在臉書上說(2012/11/4):

這個名詞在幾個月前我就發明了
我講的PQ是什麼
PQ就是覺察當下的智商(Presence Quotient)
PQ是一種觀察力的培養,以方向來說,
有向『內』觀察情緒、念頭、內在的身體;
有向『外』觀外面的一切現況,
以時間來說,它是將注意力存留於當下的一種狀態,
把過去和未來空白,心在當下安逸自在
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csc.jacky/posts/445827175454500

 

(據其解釋:PQ就是覺察當下的智商(Presence Quotient),

然則英文presence僅是「眼前」之意,quotient則是「商數」,

故「Presence Quotient」是不是可以等於「覺察當下之智商」的翻譯呢?)


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化除煩惱的方法。

 

然而,這其實是佛教禪門早有的「止觀」法門。也許他沒接觸,不曉得,所以以為是「自己體會」,並且「發明」一個現代名詞。

 

在他發表的臉書這條上面,我告知他後,他按了「讚」,但是沒有任何回應。如今又發表臉書:

 

張世傑說(2012/11/5):

「自鳴得意於自己完美的 PQ理念,

那是我用數十年的人生苦難所體會出的真理、救世理念」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46118752092009&set=a.106053032765251.4850.100000816657888&type=1

 

我相信他說的這個「真理」確實是來自於「自身的體悟」,

但他依然如此堅持是「自己發明」的,完全不提這個佛教早有的法門。

 

不論他是以什麼心態來「維護自己」,我必須在此弘揚佛法,以正視聽:

 

張世傑提出的「PQ」理念,其實就是佛教禪門早有的「止觀」法門!

或許「名詞」是他的「發明」,但「真理」卻是自古早有!

他只是體會而恰好契合之,並使用現代名詞而已。

 

~~~~~

 

何謂「止觀」,聖嚴法師說:

「修定的方法很多,如果歸納起來,
不外是『止觀』的修習與協調。
『止』是心念止於一境,
『觀』是觀照心念的動靜狀態,
在同一個焦點上不斷地反覆地止與觀,便能定心安心。」


詳見:

聖嚴法師解說:何謂「止觀」:

http://blog.yam.com/chanfaq/article/16249652

 

另外,六祖慧能說的: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法門理念也與此相同。

 

詳見自在老師的解說:

http://blog.udn.com/TztzaiMaster/4383957

〈自在說禪〉六祖壇經:「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 閒雲書齋──自在老師的國學禪房 - udn部落格

 

以下為部分摘要內容: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前念迷」,是因為「著境」,我們的心被那個事情的情境繫絆住了,在那裡打轉,在那裡糾纏,所以就有了苦惱,種種情緒隨之起伏,而無法解脫。

「後念悟」,悟了,就「離境」了,就是「菩提」了。

 

「悟」什麼呢?「悟」不是拿一堆道理來強迫自己遵守,如此就成為一種對道法的執著。

 

「悟」這個字,就是「吾心」,心回到自我內在的本源,而後觀照到眼前的情境──在觀照的當下,你的心就會離開那個繫絆,而不會因之而苦惱了。

生活中、人生中,也時常學習這種「暫停─後退─觀照」的方法,就能夠保持超然,自在,而得到喜樂平和了。(佛法稱此為「止觀」法門)


〈自在說禪〉六祖壇經:「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 閒雲書齋──自在老師的國學禪房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TztzaiMaster/4383957#ixzz2BJOen5Pb

~~~~~~~

 

故張世傑所謂的「PQ當下覺察」,即是禪門「止觀」之法,即是六祖慧能說的「離境即菩提」。

而所謂「當下覺察」,也早已是普遍的佛法修行方法,並非什麼特殊專有的名詞,搜尋網路即可證知。

 

 

人類渺小有限,太陽底下無鮮事。當我們囿於所知,因為沒接觸,而自以為某事是「自己發明」的理念,故無可厚非。但當被告知古人早有時,是否應該態度謙卑一點,或許可以謙卑的說:

「謝謝賜教!我真是孤陋寡聞,以為是自己發明的,原來古人早就說過了。如果早知道有這個真理,我就不用那麼數十年體悟的辛苦了。」

 

*特別聲明:

本文並非批評張世傑。

基本上,張世傑能提出這個理念,教育學生與大眾,是值得肯定的。

然其因為暴紅,媒體傳播影響廣大,本人為了弘揚佛法,須正視聽:

張世傑提出的「PQ」理念,其實就是佛教禪門早有的「止觀」法門!是普遍的佛法修行方式。不應堅持是「他自己的」。(或許只有「PQ」兩個英文字組合,算是他的「發明」。)

故此撰文發表。

 

阿彌陀佛!

 

自在老師撰文

(2012/11/5)

.....................................


(2021/11/3補記)

 

◎本文原為當日發表於「自在老師」粉絲專頁之網誌:(文下有張世傑的回應)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387388605773501/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ztzaiMaster&aid=7018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