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在說禪〉六祖壇經:「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2010/09/05 07:09:07瀏覽10955|回應2|推薦11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六祖壇經

 

………………………………………………………………………………

 

﹝自在說禪﹞:

 

在人生中,我們常有許多理想目標要去追求;在生活中,我們也有許多繁雜的事情要處理,有各種人事要面對。煩惱,各種各樣的煩惱,不時在心中起伏。喜怒哀樂的情緒、事情好壞成敗的得失心、追求不完的享受、追求不到的怨懟、不知自己何以如此的茫然……,交織成了生活中種種的糾結苦惱。

 

六祖慧能給我們啟導,他說: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凡夫與佛,其實沒有高下;煩惱與菩提,本來也不是批判。佛法,本是指引我們的心靈,一條出離苦惱的道路。

佛法的本質精神,就在於「出離」二字。

「出離」什麼呢?就是「跳脫出來而離開」那個苦惱困境。是心靈的「出離」。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前念迷」,是因為「著境」,我們的心被那個事情的情境繫絆住了,在那裡打轉,在那裡糾纏,所以就有了苦惱,種種情緒隨之起伏,而無法解脫。

「後念悟」,悟了,就「離境」了,就是「菩提」了。

「悟」什麼呢?「悟」不是拿一堆道理來強迫自己遵守,如此就成為一種對道法的執著。

「悟」這個字,就是「吾心」,心回到自我內在的本源,而後觀照到眼前的情境──在觀照的當下,你的心就會離開那個繫絆,而不會因之而苦惱了。

如同我們看電視劇、看電影、看小說,看的當時,心思總隨著劇情故事而起伏,而產生各種情緒。

當你關上電視、離開電影院、闔上書本,如果你的心仍隨著其中的情境打轉,那麼就是「著境」而迷失了;如果你如夢境醒來,知道這些故事劇情都是虛幻不實,而不受其影響,那麼就是「覺悟」了,當下就是「離境」了,就自然清淨清涼而沒有掛礙。看電視的時候,自在悠遊其中,隨之喜怒哀樂;看完了,清楚覺知其境是幻,不受影響,心無掛礙。

看電視是如此,生活中、人生中,也時常學習這種「暫停─後退─觀照」的方法,就能夠保持超然,自在,而得到喜樂平和了。(佛法稱此為「止觀」法門)

這是慧能大師此段話的意義,也就是《般若心經》的主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話的精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一層層的「暫停─後退─觀照」,回到心的真實本源,這個時候,就會清楚觀照覺知外境有如夢幻一般,能如此覺照時,紛擾的心就「出離」了紛擾之境,而得到寧靜、平和與安適,所以說「度一切苦厄」,所以說「離境即菩提」。

在我們的人生中、日常生活中,應該要時常反思反問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要像剝竹筍一般,層層追溯自己的欲念來源,如此就會發現,很多是無謂的追求,於是能漸漸放下這些無謂的追求,而得到身心的輕鬆自在。

事情漸漸少,越來越輕鬆自在,就能夠從容於生活,從容於自我內心情緒的觀照,時時刻刻「暫停─後退─觀照」,過著醒覺的生活,這就是「菩提」,這就是「佛」了──「佛」者,覺者也。

 

阿彌陀佛!

 

──自在老師說禪  於閒雲居

(2009/4/15)

 

(系統之故,字體大小不一,請見諒)

◎原文已收錄於自在老師的佛法心靈智慧書《自在點燈》:

http://blog.udn.com/TztzaiMaster/7072247

(2019/4/21更新)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ztzaiMaster&aid=4383957

 回應文章

SAND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6 00:21
感謝老師   寫的好棒    豁然開朗   ROES恭喜恭喜
自在老師(TztzaiMaster) 於 2014-10-26 09:17 回覆:

感謝來訪推薦及回應!

祝您平安喜樂!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鴻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苦在不智不慧中
2010/09/13 12:23

於我!總是文字好解、境遇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