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22 12:11:07瀏覽16631|回應1|推薦9 | |
詩韻禪心─「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自在老師 / 撰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終南別業〉
………………………………………………
﹝自在說禪﹞
一、詩境賞析:
很多人都喜歡王維這首詩,尤其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兩句,經常朗朗上口。王維這首詩,究竟呈現了什麼樣的意境,傳達了什麼樣的禪機呢? 我們都知道,大詩人王維是佛教徒,學佛修行的境界也很高深,他的許多詩,都呈現了修行人平和沉靜的心境,透顯了佛道的風格,所以被譽為「詩佛」。 現在我們來悠遊散步於這首詩境中,隨著王維「坐看雲起時」吧! 首先,這首詩的題目〈終南別業〉,是王維在終南山的一棟別墅。「別業」就是「別墅」。王維從年輕開始,就仕途顯達,但也飽嘗了官場風味,所以中年以後,就不做官了,皈依佛門,隱居在終南山,在山水間,過著禮佛參禪、恬淡平靜的生活。這首詩,就是描寫他悠遊於山水間隨緣而自得的心境。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這首詩,首先說明了他中年以後的生活情形:中年開始,他非常嚮往佛道的思想,於是就辭官隱居在終南山。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興致來了,常常就獨自一人出門去遊山玩水,而一路上所看到的美景,因大自然所感受到的當下的禪機喜樂,只有自己心領神會而沒有人可以分享啊。 南朝陶弘景的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就是這個意境。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隨興隨意走走賞賞,不知不覺走到了水流的盡頭,看看沒有路了,那好吧,就不走了,坐下來歇會兒吧!一邊歇歇腳,一邊抬頭看看天空,深呼吸一下,就這麼坐著坐著,看著白雲悠悠的從山間升起,隨風而去……。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坐了好一會兒了,再起身走走晃晃。走著走著,無意中遇到了一位住在山上的老先生,啊,現在終於遇到人了,可有人說話了,不然,「勝事空自知」,還真是寂寞呢。於是就和那老先生聊了起來,聊得很起勁,真是開心極了,彼此說說笑笑,都忘了要回家了。
二、禪境體會:
這首詩就是敘述這麼一件簡單的事,好像一篇日記。但是,從這麼一件簡單的事中,卻傳達了一份學佛行者參禪修道的境界,一切都是無心、無造作的。 沒有事先的計畫預期,隨興而遊,自得其樂,即使「行到水窮處」,也沒有懊惱。因為本來就沒有什麼計畫企圖,所以不知不覺「行到水窮處」也沒有關係,那就隨順當下的機緣,既然沒路了,就不走了,就坐下歇歇,欣賞山間風景,看那雲起的飄然。 一切都這麼隨遇而安,沒有心機,而悠遊自得自在,享受每一個當下! 後來值遇林叟,一切也都是偶然。彼此聊聊,竟然還聊得忘了回家,可見對於聊什麼,也都是隨緣隨興。「詩佛」不一定要跟他談禪論道,不一定要跟他講學問論作詩,人生話題很多,天南地北、兒女妻子、人生遭遇與體會……等等,無所不聊,聊得忘歸。所以,偶遇林叟聊天,也是無心機、無拘礙的,一切自由自在,而沒有身份地位的分別心,也沒有時間早晚的念頭了。 禪家與道家的思想修行,就是無為自然,法自然、師造化,沒有企圖與心機,沒有造作與技倆,一種返璞歸真的純然之心,與天地造化合一,呈現的是一種曠達自適、恬然自安,悠遊自得、行雲流水、心無掛礙的人生心境,以及生活禪境。 這首詩,就是這樣境界的代表作。比起蘇東坡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故作灑脫,更要自在無礙呢! 另就修道層面來說,「坐看雲起時」,也意味著對於我們煩惱的觀照。煩惱之來,有如雲起,不必掛礙,就坐看它起,而雲自來自去。所謂「青山原不動,白雲自去來」,就是以如如不動之心,觀照煩惱妄念的自來自去,不受影響而安然自在呀。
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牽掛煩惱不完的事情,「行到水窮處」時,何妨歇歇腳、歇歇心,喝杯茶,來「坐看雲起時」吧!
自在老師講述於閒雲居 2009/4/21 (文章有著作權,引用請註明)
※本文原載於「閒來無事心靈禪境──自在老師的禪修道場」部落格: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