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在老師講述:《金剛經》般若深法與《心經》要義
2010/07/26 10:14:45瀏覽1128|回應0|推薦7

自在老師講述:《金剛經》般若深法與《心經》要義

上一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從理論層次來析義。文末提到,下一篇將舉生活例子來說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金剛經》這些「玄義」,究竟是在說什麼? 

我們分幾個步驟來講——

壹、〔般若深法如何了解〕

一、「心」與「大腦」之區別

般若深法,之所以讓人覺得玄之又玄、莫測高深,是因為這些「本心實地」的道法,不是尋常理路,用「腦袋」的「邏輯推演」所能解釋得出來的,只能用「心」去「契入」、「印證」。或者用一些例子來說明,就容易明白了。 

般若深法,「指入」的是我們內在深層深處的「如來藏性」(注意,這些名詞只是經典的「權設說法」,真法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表述的。)、「根本覺心」。這個「真實心」是清淨的。 

在此須強調, 「心」與「大腦」是不同的 。「心」是「覺性」的作用,「大腦」則是經由後天學習與認知的「意識」。般若深義,實相無相,是要在「心」(覺性)這個層面來觀照與領會的。在「心」(清淨的般若覺性)的觀照之下,從「眼耳鼻舌身意」所攝入的「色聲香味觸法」,都只是存在於「大腦」意識層的「影像」罷了。 

任何從眼耳鼻舌身以及意(思考),進入「大腦」意識層的,都會留下一種「影像」,佛法稱之為「相」。而在「心地般若覺性」的觀照之下,這些存留的「影像」,都是「幻影」,如同夢境一般。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者,凡能夠為眼耳鼻舌身意所攝入的萬事萬物,統稱「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同海水的表層,有波浪、有光影……,搖動不定;覺性般若,則是潛泳入海底,寧靜無波,觀照表層意識,不過皆如幻影。

又如我們看電視電影,看完後,劇情人物還會留在腦海中打轉,如果不能醒覺跳脫,就會陷入劇情的情緒中,所以有人看到激動處要砸電視,有人跟著劇情迷戀男女主角……,這就是「執迷」,待醒覺跳脫,才知不過是「戲」。能如此以「心」來觀照身內身外一切事無非是「大腦」意識作用、如「戲」、如「夢」、如「幻」,就「契入」了「般若深法」。

二、《心經》深義與「無住生心」、「實相無相」

當「心地般若覺性」觀照凡進入「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切世間事物,就會了知一切皆是「幻相」,既知是幻,則知是「空相」——這就是《般若心經》所要說的根本深義。能夠照見諸法「空相」之當下,就是「本心覺性」光顯照耀之時,如同暗室燈亮,看見室內一切,須知是有燈光在照——這就是何以此經要稱作「 心經 」之意,就是要修行人在「照見」「諸法空相」之當下,能夠 「返悟」 自己的這個「 覺心 」啊!

了知幻相、空相,就不會為其所迷、所憂、所惱、所懼,所以《心經》說「般若波羅蜜」能「度一切苦厄」,能使修行人「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而得「究竟涅槃」無上安樂! 

由以上所解釋,再來看《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比較清楚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停滯執著在『腦袋』裡的一切從『眼耳鼻舌身意』所攝入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影像』之中,那只是『腦海』裡的『幻相』,不是真正的『覺心』。唯有當你『遠離』了這些『影像』時,真正清淨的『本心』『真實心』才會透顯出來,而像雲開霧散的日光,照見萬象萬物。」這就是所謂的「大圓鏡智」,所謂的「色即是空」而「空即是色」,所謂的「真空」而「妙有」了。

所以,「實相無相」就是說——「 心地 覺性起作用時,是沒有 腦袋 意識層所認知影像的」。

用這樣來體會般若法門、如來藏性、心地實相的經典,就不會覺得玄之又玄、莫測高深了。 

...........................................................

貳、〔般若深法的平常處〕

從以上的了解,接下來看今天的主題——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一、法理釋義——腦筋轉個彎!

《金剛經》裡頭,最常出現這樣的語句:「所謂□□,即非□□,是名□□。」讓人不知何意,以為佛陀在跟你玩「腦筋急轉彎」。沒錯!佛陀是在教你「腦筋要轉彎」!怎麼轉?轉到哪裡去?從上一段的解說,就可以明白,佛陀教我們要從「腦筋」的層面,「轉回」內在的「真實心」!所以,讀佛經,尤其是般若法的經典,「腦筋」一定要能「轉彎」!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是說:「我所謂的佛法,不是用大腦邏輯思維推演,也沒有一個叫作『佛法』的概念意象,是直然呈現、以心契入印證的道法,這才是真正的佛法。」經中這樣的語句,都要這樣來體會,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如「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等等,都應如此來明白了解——佛陀要教導我們,藉由這樣的「倒轉」來「認識」、「開啟」自己內在的「真實心」!

二、道在平常處——當下的「真實心」!

舉一些容易明白的例子。 

1. 善法——

《金剛經》 說: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 

每個人都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意識」裡頭,都「被教導」「認知」要「做善事」(這樣才會有「福報」)。先存有此「念頭」,而去「做善事」,而不是「發自真心」的「自然行善」,就不是「真善法」,不是如來所說的「善法」! 

因為心中已經先有了「為善」的「意念」,就有了「動機」、「意圖」(不管是為了修福、修善、修法、利他,還是個人名利),就不是「無心」、「無念」、「清淨無染」的「真實心」了。所以雖勉力行善,乃是為善而善,而不是「真善」!(讀者可參考《了凡四訓》) 

那麼,如來所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一個人在「無心」「無企圖」之下,偶然遇到需要幫忙的事,直然去做,做完了,也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腦袋」事前沒「念頭」要做,事後也不存有「我做了善事」之「相」,清淨無礙,這就是「真善法」,是為如來所說的「善法」。所以說: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 

2. 忍辱——

同理,「 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也是相同的解法。所謂的「忍辱」,心中及腦袋沒有「要忍辱」的想法念頭,甚至也不覺得有何「受辱」,而是以「慈悲」「智慧」來觀照對方,因而「包容諒解」對方,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有何損傷,連「忍辱」也不需要——那就是真正的「忍辱波羅蜜」。

譬如一個有修養的大人,遇到一個無知小孩對他無禮,他一點也不需要生氣,也不會有「應該忍辱」的念頭,只是慈憫小孩無知罷了,不會跟他計較。這才是真「忍辱」。 

3. 經中的例子——

《金剛經》本身也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例如: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不,古文同『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就是說,修行到了某個位階的聖者(聲聞乘位階在此不討論),如「阿羅漢」位階的聖者,心中及腦海裡,已經沒有了「我」的這個「意念」,而「阿羅漢」這個名稱,也只是「文字權設」,他們心中既沒有所謂的「我」、所謂的「阿羅漢」之名,更沒有所謂的「得」「不得」的「意念」。一切「無所有」「不可得」。那麼,佛世尊稱讚我的種種,在我心中,也沒有這些「念頭」「想法」——不僅心中所無,觀照世尊所譽亦空,無念亦無相,這才是真正的「阿羅漢」。所以說「 實無有 」,說 「不作是念」—— 這就是經中深法奧義的 關鍵義理 所在啊!

整部《金剛經》要把握住這個義理來讀,來體會了解,就能明白了 。 

經中類似這樣的例子語句很多,讀者依此來領會,在此不一一解說,以免篇幅太長了。 

4. 孝順——

再以人們熟知的「孝順」為例。一個真正「真心」孝順父母的人,心中沒有「孝順」的「想法」,也不是因為聖賢師長所教「要孝順」——「腦袋」裡也沒這些「教條」;也不是圖一個「孝順」之名,好被人稱讚……,這些「念頭」「想法」(佛法稱為「妄念」)都沒有。只是發自「真心」「自然而然」念著父母,想著父母,念念要為父母做些什麼,一切是這麼自然、毫不勉強的去做,做得很歡喜,也不抱怨、也不覺累,心中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孝順」「不孝順」的。對於別人的稱譽,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好被讚美的。——這就是「真實心」,就是「實相」,「不覺得有什麼」就是「無相」。於是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所謂孝順者,即非孝順,是名孝順。」

——舉了這些平常的例子,這樣,是不是比較明白了呢?

5. 念佛——

再舉念佛人最常有的例子—— 念佛。

你都怎麼「念佛」呢?拿著一串念珠每天念,還要用計數器記下一天究竟念了幾百幾千幾萬遍,看著這些數字,就像看銀行存款數字一樣,越多就越「安心」,想著不知道要念到「多少」,阿彌陀佛才會接我去極樂世界?——好像要多少存款才可以買移民護照一般!

你若是這樣「念佛」,那就太辛苦了!你可能念得很勉強、很吃力,一天沒念就要覺得罪過不安,怕阿彌陀佛不接引你;念的時候,家人打擾了,就要跟家人起衝突,怪家人妨了你的功課……,你念得不快樂,念得更加焦慮不安!

或者,你以為自己很有「修行」,能夠一天念多少萬遍,在同修面前「一較高低」,很炫!以為往生極樂非我莫屬了! 

你若是這樣「念佛」,只是像小孩子在學數數一般,只在「數字遊戲」上打轉罷了,阿彌陀佛可能還收不到呢! 

什麼是真正「念佛」呢?「念」就是「想念」「思念」。不是口唸的「唸」。「念佛」就像 遊子思家念父母 般「 想念佛」 思念佛 」。真心念佛的人,自然而然的,時時刻刻想著所思念的佛,沒有一個「要念佛」的「功課」想法,也沒有什麼企圖意念目的,很「單純」的就是「想念佛」。雖天天「念」,時時「念」,也不覺得自己有在「念」,越念越歡喜,越念越與佛感通,越念越與佛相契,漸漸也與佛心的慈悲、智慧相應……,而仍然不覺得自己有念佛,對於別人的稱譽也不覺得有何可稱道者——這就是 「實相無相」 「念佛三昧」 。(讀者可參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於是,這裡,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所謂念佛者,即非念佛,是名念佛。」 

(「念佛」與「稱唸佛號」,以及使用念珠等,另有如「修定」、「攝念」等修持意義,不在此討論之列。) 

...........................................................

參、〔結論〕

從以上的釋義,以及舉例說明,我想,讀者同修們對於《金剛經》以及般若法門的義理,應該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與把握了。 

修行人把握住 「清淨真心」、「實相無相」 「信解」 之後,依此而修持,在 生活中 「行證」 ——如禪宗所說 「穿衣吃飯 無非修行」 ,則漸次可達「無修無不修」「無行無不行」,「自然而然」呈現 「真心」 ,流露「歡喜」,「自在自得」而「心無掛礙」了。這就是禪宗所說的 「明心見性」 的境界了。

肆、〔如何修持〕

唐朝禪宗祖師馬祖禪師說過:「 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染污。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為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 

這是到了一個境界的修行之法。初學者還不能把握。在此簡要提出幾個修行法門,供同修們參考——

1 • 依於佛 。末法眾生障礙較多,難以單靠己力而修,一定要歸依於一尊佛菩薩,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依念佛而仰仗佛力來修。 

2 • 誦持經咒。 平常給自己一個 靜心沉澱 的時段,藉由誦經持咒來 沉澱、觀照、淨化內心紛雜的念頭 。誦經的目的要放在這裡,而不是唸給佛聽,或視為一項功課差事,隨便唸唸交差了事。 

3 • 念佛除煩惱。 除了固定時段的靜心誦經,平常有煩惱障礙出現時,可藉由念佛或某一咒語來化解。重要的是,事情當下要能「 提醒 」自己來念佛持咒。 

4 • 攝念止觀修定。 暫停念頭,迴觀自己的心,收攝外馳的雜念,學習專注當下。達到這個目的的法門很多,誦經、寫經、靜坐、散步、畫畫、寫字、插花……等等。總之,運用做任何事情的當下,來學習攝念靜心。

5 • 不為法門所拘。 《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修行的過程中,不必執著於法而貪功勉強自己,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各種情感情緒,要能找出情緒或問題的「源頭」,去紓解調理它,要能順應自然的調適自己的心,而不要去否定壓抑!要能肯定接納自己,然後漸漸突破成長!只有 能夠接納肯定自己 的人,也才能接納肯定他人,也才能得到 真正的歡喜悅樂 安然自在。

 

──以上為自在老師十餘二十年實地修持體悟之闡述。

阿彌陀佛!

 

自在老師謹述

                                      (2007.06.08)

◎本文已收錄於自在老師著作《自在點燈》書中。(2020/5/4更新)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ztzaiMaster&aid=426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