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見山不是山」時,當如何?
2020/07/31 22:20:06瀏覽1883|回應0|推薦6



「見山不是山」時,當如何?


 


在「臉友」的臉書,看到其友談笑留言:

「我的人生就是見山又不是山,見人又不是人,該如何?」


有趣的禪宗問題!

 

我想,此語若是來問我,當如何答?

吾當以「反問」答之,曰:

「見山又不是山時,汝所見為何?見人又不是人時,汝所見又為何?」

禪機就在反問、反觀自己的一念中啊!

 

此禪宗公案出於《五燈會元》卷十七:

青原惟信禪師

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可說是學佛參禪之修行人,必經的一個過程。

 

如蘇軾詩: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以及禪宗名言:「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此等皆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花不是花,見竹不是竹之修行過程中思維佛法之境界也。

 

如何達到「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境界?

《金剛經》佛言: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當明心見性、開悟本心,契入實相無相時,於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見,沒有妄想妄見,此即「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之境也。


 

凡夫修行,尚未臻於「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之境,當如何?

此亦無妨,無須憂慮煩惱。此時當反觀自問:

「見山不是山,所見為何?見水不是水,所見又為何?」

時常反觀反思,如此,當可漸漸入於真道也。

 

阿彌陀佛!

 

.......................................


(附錄)


【禪宗公案「見山是山」典籍出處】


查了很多資料,找到禪宗「見山是山」公案之明確出處。

以下錄自網路原典(標點符號為筆者修訂):

 

《五燈會元》卷十七:

青原惟信禪師

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指月錄》卷二十八:

吉州青原惟信禪師

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更參三十年迥無入處在)。」

 

 

自在老師思惟錄

(原2020/7/30

2020/7/31整理於自在精舍)

 

.....................................................

 

◎圖:「明心見性」,自在老師書法及攝影(2017/04/18

◎文字原發表於個人臉書:(未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tztzai/posts/3254468591242776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ztzaiMaster&aid=14622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