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05/20 09:02:10瀏覽758|回應1|推薦7 | |
從阿難不受歸依,認識正確的三歸依
前幾個月讀佛經,讀到阿難不受歸依一事,十分感動! 尊者阿難尚且不受歸依,想到當今佛教道場,為信眾舉行歸依儀式,是歸依「某道場」、「某法師」,這根本是錯誤的。
佛經記載,佛陀涅槃後,有一位外道,向尊者阿難請教問題,阿難回答之後,外道很信服,說要自歸於阿難。 阿難說:「你不可以歸依我,你要歸依佛陀。」 於是這位外道就依照佛制,自歸「佛、法、及比丘眾」。
這段經文是這樣的: 《中阿含經二二0例品見經第九》 「我聞如是: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阿難遊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於是,有一異學梵志,是尊者阿難未出家時友。中後彷徉,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語尊者阿難:『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阿難答曰:『梵志!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中間梵志問法,阿難回答,此略) 「異學梵志白曰:『我今自歸於阿難。』 尊者阿難告曰:『梵志!汝莫自歸於我,如我自歸於佛,汝亦應自歸。』 異學梵志白曰:『阿難!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惟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詳見:
【註】 1.「中後彷徉」:中後,日中過後。彷徉:徘徊不進貌。 2.優婆塞:指已皈依佛法僧之在家男性佛教信徒。即男性居士。
【解說】
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歸納幾個重點: 1.佛制三歸依,是歸依「佛、法、及比丘眾」。 此「比丘眾」或稱「聖眾」,是指已經證果的聖僧眾,不是「任何出家人」。 如《長阿含經》卷一五記載:「我今重再三歸依佛、法、聖眾,願佛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 故今日佛教徒「歸依某某法師」,是錯誤的。
2.歸依是「自歸」,只要自己「表示」歸依即可,並不需要什麼儀式。但必須是誠心的自歸。
3.歸依「佛、法、及比丘眾」,是精神上、形象上的歸依,不是具象、狹隘的歸依「某尊佛、某部經典、某位出家僧」。 具象、狹隘的歸依,就會形成門派,造成門戶之見,或宗教式崇拜。 佛法本不是「宗教」,而是佛陀的「教育」,這觀念十分重要。
故中國歷代祖師大德,為了避免具象、狹隘的歸依,乃倡導「自性歸依」,將三歸對象由「佛、法、及比丘眾」的外在三寶,轉成法理的「覺、正、淨」之內在「自性三寶」。
如唐朝禪宗六祖惠能言: 「授無相三歸依戒: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 「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詳見:《六祖法寶壇經.懺悔品第六》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ixthPat/sixthpatSutra.htm#ch6)
近代慧明法師亦講「無相皈依」: 「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覺;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淨。」 (詳見:《慧明法師開示錄》:http://book.bfnn.org/books/0144.htm#a03 )
當代淨土宗淨空法師講〈三歸傳授〉也說: 「三歸依第一是歸依佛,佛是什麼意思呢?佛是覺悟的意思。」 「三歸依講的佛,是自性佛,就是你自性的覺悟,也就是本覺。 依你本有的本覺,這叫歸依佛。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歸依佛,並不說你歸依我釋迦牟尼佛,佛沒有這個說法。這非常重要的,歸依自性佛,就是回頭依靠自性覺,千萬不能搞錯了。 第二是歸依法。法是正知正見,這叫法寶。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真實智慧。依靠自性本有的智慧,這叫歸依法寶。 第三是歸依僧。僧是什麼意思呢?是清淨的意思,是從染汙回歸到清淨心。 歸依佛,覺而不迷;歸依法,正而不邪;歸依僧,淨而不染。所以三歸依是覺、正、淨。 這是給諸位授受真實的三歸依,是歸依自性三寶。」 (以上節錄,詳見: 〈三歸傳授〉淨空法師講https://book.bfnn.org/books/0157.htm)
~~~~~~~~~~~~~~~~
綜上所說,我們可以歸納以下結論: 一、「三歸依」是修學佛法的入門。 二、佛制三歸依,是歸依「佛、法、及比丘眾」,是外在的歸依。 三、歷代祖師大德說的「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是內在歸依。 四、外在的三歸依,是啟發、引導的歸依;內在的自性三寶之歸依,才是佛法教育的宗旨與精神所在。
故知,現今佛教道場舉辦「歸依某法師」,是錯誤的。 尊者阿難尚且不受歸依,後人又何以敢受人「歸依」! 如淨空法師也說:「我是你的證明老師,是傳授你三歸依的老師。說是歸依淨空法師,那就錯了,那就大錯了。我們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佛教徒或修學人,如果想歸依,而沒有遇到正法的道場舉辦正確的歸依儀式,可以自行在佛像面前,真誠表示「自歸依三寶」,心靈上確實歸依,如此即可,不一定要去參加道場儀式。
在實際修學上,可以跟隨學養俱佳、修持境界高的老師(出家或在家)學習,猶如一般「拜師學藝」、「從師問學」,但絕不是「歸依某師」。 這個觀念一定要正確,一定要分辨清楚。 這就是佛說「依法不依人」教誡的重要意義。
自在老師撰述 (2018/5/20於自在精舍)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