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要不要把銀行國有化?
2009/03/07 05:12:50瀏覽1744|回應0|推薦43

解決金融危機的方法IMF的建議 :

1. 有生存能力的金融業注入資本;

2. 剝離不良資產—延長債務期限;

3. 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刺激消費!!

美國財政部已要求19家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的銀行全部都將參加“壓力測試”(stress-testing)

若需要更多資金的機構將向財政部發行足夠數量的可轉換優先證券,同時有不超過6個月的時間來募集私人資金  如果他門不能達成(募集私人資金),財政部將可轉換證券“根據需要”轉換為股權。

這一波的救援行動必需是這三項行動同時有效的進行,各銀行有6個月的時間來募集私人資金,避免資本重組  當然,金融系統不穩定前幾乎不可能見到基本實體經濟的復甦

************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2009-03-06 

 

共和黨參議員林塞•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前任美聯儲(Fed)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以及羅奈爾得•雷根(Ronald Reagan)的第二任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James Baker)表示支持

現任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以及自由派民主黨控制的美國政府表示反對  是什麼使他們產生了分歧?  答案是“國有化”(Nationalisation)

1978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通脹事務顧問阿爾弗雷德•卡恩(Alfred Kahn)使用了“蕭條”(depression)這個詞。  總統對此大為光火,於是卡恩開始用“香蕉”(banana)一詞代替。  不過卡恩預言的蕭條還是發生了。  同樣的事情很可能發生在“國有化”身上。  事實上國有化已經發生了:不然你要如何描述聯邦政府針對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美國國際集團(AIG)以及越來越多地對花旗集團(Citigroup)採取的行動呢?  難道國有化不是已經成為巨大的金融香蕉了嗎

爭論大多是語義層面的。  但其中暗藏著至少兩大問題。 

誰來承擔損失 

什麼是銀行重組的最佳方式

銀行就是我們。  經常,人們在進行討論時,就好像懲處銀行可以不對普通人造成任何損失。  可如何銀行出現虧損就必定有人要承擔損失  實際上,政府的決定是讓納稅人承擔了本應落在債權人肩上的虧損。有些人主張股東也應得到援助。  不過這種情況沒有發生(理應如此):股價確實出現了暴跌  這正是股東存在的意義所在。

不過,絕大多數銀行業資產的籌資方式是借貸而不是發行股票*(Yet the overwhelming bulk of banking assets are financed through borrowing , not equity.; 可翻譯為 :  絕大多數銀行的資產通過借款提供通融資金不是股票自有資本)  因此確保債權人毫髮無損的決定具有深遠意義  如果我們認為,伯南克關於“國有化”的定義就是決定要“清除私有股東”,那麼我們可以把這種行為稱為“社會化”。

(I.E. 銀行業資產有兩種 : 借貸自有; 借貸指的是存款人的儲蓄;自有指的是擁有股票的股東;銀行業的資產龐大負債也龐大;自有資本---發行的股票---佔總資產的比例很低  這就是我們金管會要檢查銀行及保險業者的適足率”(BIS ratio--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ratio)---準備資金---規定最低比率為8%適足率則財務杆桿無力抵擋擠兌的壓力!!  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瞬間崩潰就是財務杆桿太高---甚至超過100---目前正在降低中注入資本吸收存款需要投資存款人的信心;另一個困難的情況就產生了適足率提高了資金鏈的流動資本就減少了人們的購買力下降了,製造業的庫存就增加;然後幾年前修訂的10號會計準則就必須反應在季度的財務報表必需收縮產能裁員就是必然的手段整個基礎的經濟活動報表就是淒風苦雨”!!   股票指數是資金水位的指標---海邊退潮時,偶而也會有幾波浪頭,但,海水的水位趨勢是下降的---這就是股票市場的實際情況不懂就去海邊看看漲落潮”!!)

那麼它有何利弊呢?

最大的弊端有兩個。

第一,將損失社會化會降低超大型銀行的融資成本,從而有選擇性地補貼其資產負債表。  這反過來又會加劇“過於龐大而不能倒閉”的問題。(I.E. 形成不公平的競爭成本的降低不是經有效率提高得來的!!   效率越低落就越要救援---形成大者恆大的惡性循環)

第二,這種做法留給了股東上行的選擇,而在當前的市值下,幾乎沒有任何下行風險。  這將鼓勵“孤注一擲”(going for broke)的行為。  因此將損失社會化提高了控制管理層的必要性。  美國四大商業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花旗集團(Citigroup)、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和富國銀行(Wells Fargo)——的資產占美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64%(見圖表)。  如果這些企業的債權人不可以蒙受巨額虧損,那就稱不上市場經濟。

局部社會化的好處是,它能消除債權人再次恐慌或恐慌情緒蔓延至銀行債券投資人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的風險。  由於銀行債券占美國投資級別公司債的四分之一,恐慌的風險真實存在。  在雷曼倒下之後的混亂時期,人們似乎認定,除了無序破產之外別無選擇。  這讓人不寒而慄。

第二大問題是如何重組銀行

有一點很清楚:一旦我們決定拯救債權人資本(結構)重組就無法以破產中通常採用的債轉股形式進行

如此一來就只剩下政府資金私人資金可以利用。  在實踐中,這兩種選擇在美國都至少受到部分阻礙。  前者的阻礙--政府資金--政治怒火

後者的阻礙--私人資金--是一系列範圍廣泛的不確定性不良資產的價值股東未來的待遇以及經濟可能的發展路徑 

這使得貝克32在英國《金融時報》所發表文章中譴責的“僵屍銀行”(zombie bank)成為可能的後果。 

哎呀,這種資本不足的僵屍銀行還很難核銷虧損或是擴大放貸規模(I.E. Alas, such undercapitalised banking zombies also find it hard to recognise losses or expand their lending.應翻譯為 :  哎呀,這種資本不足的僵屍銀行還很難區別虧損或是增長他們的借貸)

美國財政部的對策是“壓力測試”(stress-testing)  全部19家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的銀行都將參加測試。 

財政部要求它們估算在兩種情況下可能出現的虧損。  其中比較糟糕的一種情況相當樂觀地假定,2009年第二和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最大同比跌幅為4%(見圖表)。(I.E. They are asked to estimate losses under two scenarios, the worse of which assumes, quite optimistically, that the biggest fall i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will be a 4 per cent year-on-year decline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rs of 2009 (see chart). 應翻譯為 : 財政部要求它們估算在兩種情況下可能出現的虧損比較糟糕的一種情況假設(已經是)十分樂觀的,2009年第二和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最大年度比跌幅為4%(見圖表)。)

監管機構將決定是否需要注入額外資金。  需要更多資金的機構將向財政部發行足夠數量的可轉換優先證券,同時有不超過6個月的時間來募集私人資金  如果機構破產,可轉換證券將“根據需要”轉換為股權。(I.E. If they fail, convertible securities will be turned into equity on an “as-needed basis”.  應翻譯為 : 如果他門不能達成(募集私人資金),可轉換證券將“根據需要”轉換為股權。)

這就是實踐中的損失社會化(loss-socialisation)——它將確保債權人得到公共資金的保護。  最終可能會讓政府得到一些機構的控股股份:比如花旗集團。  但吹毛求疵的人表示,這不是國有化。

那麼,與直接全面接管金融機構相比這種手段的利弊又是什麼呢

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e)的道格拉斯•艾略特(Douglas Elliott)在一篇頗有意思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問題*  他指出,答案的一部分是,目前還不清楚銀行是否資不抵債

如果紐約斯特恩商學院(Stern School)的魯裏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是正確的(迄今為止他一直是正確的—I.E. 走向金融災難的12 就是他的預測),銀行就已經資不抵債 

如果魯比尼錯了,它們就沒有資不抵債。  因此,魯比尼建議最好再等上6個月 

在他看來,到那個時候區分資不抵債和有償付能力金融機構的困難就會消失了所有機構看上去都將是嚴重資本不足

在那種情況下,“國有化(nationalisation)的概念應該被視作重組(restructuring)的同義詞  很少有人認為,銀行最好是由政府無限期管理下去(雖然近來銀行的表現讓人對此略有遲疑)。 

那麼,國有化的優勢就是,它可以使資產和負債重組為“好銀行”和“壞銀行”。

而其最大的劣勢是組織接管、然後重組如此複雜的機構所固有的劣勢。(I.E. The big disadvantages are inherent in organising the takeover and then the restructuring of such complex institutions.  應翻譯為 : 最大的缺點在固有的組織內進行接管然後重組如此複雜的機構。)

如果我們做不到迫使債權人承擔虧損,政府完全可以(I.E. 應翻譯為 : 政府只得)長期擁有大型銀行,直至有能力讓它們重歸市場。(I.E. the state could well own huge banks for a long time before it is able to return them to the market.)  去年之前,美國最大規模的銀行重組是在1984年接管伊利諾伊大陸銀行(Continental Illinois)  當時該行是美國第七大銀行,而重組花了10年時間才完成。  那麼重組並出售擁有龐大全球業務的花旗集團要花費多長時間呢  在此過程中,會對該行的業務及運營造成怎樣的損害呢?

我們痛苦地認識到,世界上的超大型銀行結構過於複雜難以管理、規模過於龐大不能破產、重組過於艱難。沒有人會願意從這裏開始。  但是,正如股票市場中的憂慮情緒所顯示的,銀行必須以一種有序和系統性的方式得到修整。  壓力測試的難度應該高於目前的計畫  隨後必須進行資本重組  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管它叫香蕉。  銀行必須開始自行重組

*《銀行國有化:這是什麼?我們該不該這麼做?》(Bank Nationalization: What Is It? Should We Do It?) www.brokings.edu

譯者/管婧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2717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