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6/09/02 11:40:50瀏覽1493|回應0|推薦0 | |
他也必拿上好的麥子給他們吃, 神的話語雖然比蜜甘甜,但卻也有如從盤石中擷取蜂蜜,吃來實在不易。 這是因為《聖經》是一本奇特的書。雖然說是一本書,內容卻又不只有一卷書,其中內含形同一小型圖書館量的書卷,舊約39本,新約27本,一共66卷書。作者也不只一位,大約40位; 寫作時間跨越不同時代,前後約1500年。而且還先後用三種語言寫作:希伯來文、亞蘭文、希臘文。文體又呈現多樣:敘事、律法、歷史、詩、故事、書信等。訴諸的讀者群跨種族、也跨時代。主題雖然繁多,然而貫穿整本大書的主題卻又只有一個:就是神和神子民之間的關係。是這樣一本書,任誰拿到手上都會覺得挫折,不是嗎? 不只如此,聖經還有一個特性。就是世上書籍雖然卷軼浩繁,但都是出自人手的寫作,唯有聖經雖然作者很多,真正的原創作者卻只有一個──上帝。正如保羅在提摩太後書中所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
提摩太後書裡也提到讀經時會發生幾件事: 教訓,使我們可以瞭解神的心意和藍圖應該如何。 督責,每次讀經,都會檢驗我們的生活和心思意念是否作到? 使人歸正,若有偏離之處,也可在每日讀經中開放自我,讓神來在我們裏面工作,歸正我們。 教導人學義,教導的原文有「訓練」的意思。在希伯來文化裏,是指對一個嬰兒的養育,一直到成長。那是一種固定、持續、每天的餵養,是在時間裏來塑造一個生命。 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這些都在讀經時會發生,因為神話語具有如此生動的啟示,和作工的特性。 整本聖經簡單來說,即記載神如何介入人類歷史,在其中揭露人類處境的真相和顯示神如何和人同在。啟示神是怎樣的神?人是怎樣的人?人和創造主間又有甚麼樣的關係?總結只有兩個字:「救贖」。 有人抱怨在聖經中好似會讀到許多關於戰爭和毀滅的記載,但更多的是,神的慈愛和憐憫。雖然處處皆是遠古前以色列民如何學習跟隨神,但在其中也可看到神對今日、此時的我,有甚麼樣的教導。書雖寫於千年前,但至今聖經仍在對我們說話,才會有「活文字」(Living texts)一說 。 不只如此,聖經傳達給我們的信息絕非簡單答案,也不從卷首就開始陳列,而是一頁頁慢慢地展開、呈現。在我們反覆仔細閱讀中,一點、一點地摸索神的大圖畫。大部分時候,可能只能抓住鳳毛麟角,稍微瞭解一點神是怎樣的神。 很喜歡這段談神的話語的經文: 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希4:12-13) 這裡說的「活潑」(英文是quick, living, alive)、「有功效」(英文是full of power, powerful, active),指神的話語在我們生命中,會主動又有創意地帶出神的旨意,而且神會隨著祂的話語作工。但此處說的,並非因為一本書因著我們的年齡閱歷不同,每次重讀會讀出新的洞察。而是真正因為神的話語是活的,隨時會和我們說話。這和我們的吸收程度無關,而是和神要對我們表達甚麼有關。 此處用「兩刃劍」來形容神話語的銳利,可以直接刺入、並剖開魂與靈,骨節與骨髓。但骨節的作用為何?為連結不同部位好使之能恰如其分。骨髓則是指一些東西的「本質」。放到生命中,形同我們整個人的生命架構需要被神的話語刺入、剖開。 是否想過?我們每個人裡面都有一「觀念架構」形塑我們的外在世界。這「觀念架構」涵蓋了習慣、態度、觀點、關係互動和反應機制,會影響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對自我的瞭解,以及對他人的解讀。每天生活裡,「觀念架構」就這樣深深影響我們這三種關係的互動,也制約我們對生命處境的反應和回應。 很不幸地,這些架構可以、也大部分時間會化為我們靈魂的監獄。使我們的自我受這些架構捆綁,未來則成為過去的重播。而聖經在靈命造就的角色之一,就是一次次斬開、切除這些「觀念架構」,幫助我們從這些捆綁中被釋放出來。也不只是釋放,同時也發展、並餵養我們裡面不斷改變和擴大的生命。 但要作到這些,首先要打斷讀經時,重複使用自己的生存處境和目的來建立觀念架構的習慣。讓神的話語真正地走入我們的核心,斬斷個人各樣「觀念架構」的連結,觸摸形成自我的真正本質。然後,所有心中意念和思想全都能瞬間辨明,包括我們對神的懷疑、防衛,甚至抗拒。 希伯來書的作者繼續說,「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v13這是一種親密又重要的關係。 「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v13 「赤露敞開」又是甚麼樣的一種姿態?這用語和場上爭鬥或祭壇有關。在祭壇前,獻祭的牲口姿勢是頭被往後拉,露出喉嚨好下刃。場上爭鬥,則是被打敗的鬥士躺在勝利者的膝下,喉嚨被暴露在被致命一刺的情況下。希伯來書的作者建議在神話語之前,我們應該要有的姿勢即是如此全然、絕對、且無條件地脆弱。 可以想像,生命中若讓自己全然脆弱地暴露出來,實不易,但那卻是在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啊!儘管,神話語和我們相遇時可能會充滿讓人痛苦、被切、被剖的形象; 儘管切入的是我們生命的核心,處理我們心思意念的辨明; 儘管,我們全然脆弱面對的是一把銳利的劍,但這些卻不是為了摧毀我們,而是為了我們的完整、我們的再生和轉化。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擊! 而且,也只有生命中那些和神心意不合的部分才會被攪擾、置換和毀滅。當我們將自己交到上帝這位靈魂手術醫生的手中時,是出於一種完全地信任, 相信神會一刀切除我們嚴重的問題,取走靈魂中不健康的部分。神的話語,即好似活潑又有功效的手術刀,在神慈愛的手中切入我們的核心來潔淨、並醫治我們。 然而,大部分基督徒的靈魂面向神時,並沒有採取赤露敞開的姿態,反而會封閉遮掩。並且對聖經以主人姿態,濫用、錯用或誤用。然後闔上書說:「我讀過了!和我原來想的差不多!」或是:「這是一本還不錯的書,讀讀總會有點幫助。」 如此地以蠡測海,向壁虛造,或如瞎子扣盤捫燭,以偏概全, 真真地入如寶山而空手回,怎不叫人抱憾、扼腕?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