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聆聽世間歎息的聲音——記2024創文退修會丨雙一
2024/06/24 16:06:32瀏覽322|回應0|推薦1

時隔四年,創文線下退修會在今年六月順利舉行。退修會以「聆聽世間歎息的聲音」為主題,圍繞「憐憫」和「重建」開啟六堂講座和內省書寫。讓我們一起來看退修會的報導。

四月,收到創文來信,內有2024年創文退修會的宣傳單——「聆聽世間歎息的聲音」。好有詩意的主題!細讀,幾行小字:「在這破碎、充滿暴力和傷口的世界,如何聆聽萬物歎息的聲音?如何善待自己,回應苦難,款待他人,並以山水草木為懷,憐恤大地?」

這句廣告語只兩句話,卻道出了世界的真實——我們自己,周邊的人,遠方的世界,都充滿破碎和傷口。而我們又該如何消化,如何以我們或許帶著傷口的心,去面對,聆聽,並愛護這破碎的世界?

營會有六堂信息,主題都與我們的心靈和生命息息相關,圍繞「憐憫「與「重建」,讓參與者進行內省與書寫。

一個微小的聲音從心中冒出來:「要不要去?」

過去四年,因為疫情,創文沒有舉辦過實體退修會,這將是疫情之後的頭一次,又逢創文16歲生日,所以,儘管6月份是我工作最忙的一個月,沒過多久,我還是下定決心:去!

五個半小時的飛機,一個多小時的計程車,終於抵達會場。退修會選址在加州洛杉磯橙縣的先鋒大學(Vanguard University),一個已有百年校史的私立基督教大學。因為來得稍晚,我直奔餐廳。杜永浩老師看到我,立即推開餐廳大門,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他早已為我預留了晚飯,我把行李放在一邊,立即加入。莫非老師和她的同工們我已熟識,又一次相見,倍感親切。還有三四十位新老同學,很多是咖啡屋社群的文友,雖從未謀面,但自報家門後,即「哦,是你呀」地笑起來。同學們都為參與「內省書寫」而來,雖然一半不相識,但在他們中間,我感到一種暖意。每一次我參加創文營會,都能感到這種暖意,這是一種特別的「創文」味道。

01 憐憫,一種生活的方式

這是莫非老師的第一堂資訊。神造我們時,把祂的形象放在我們裡面,使我們有恻隱之心。只不過,這恻隱之心殘缺不全,常被人「生而自私」之本性所壓蓋。文人天性敏感,易顧影自憐。然而,好消息卻呼召我們改變自我中心的自然傾向,變「顧影自憐」為「對他人的傷痛敏感」,即使要付上代價。

如何讓憐憫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聖經中的耶穌是最好的典範。神對我們的心意是要我們看到主注目的地方;要做到這樣,須調頻自己的內心,首先成為一個憐憫的人,才能聆聽,注意到人、動物、植物、周圍環境,乃至境外遠處的苦難。

莫非老師提醒我們,要對自己憐憫或不憐憫的根源進行把脈。反思自己,我作為男生,從小就被教育要做男子漢,要堅強,對經歷的痛苦,常常壓抑情感,不許哭。久而久之,折損了我對他人痛苦的感受能力,對他人的傷痛變得缺乏敏感。我們的成長環境和周遭的文化,也使我們背上包袱,影響我們憐憫他人的能力。

會上,同學們各自內省,每人畫一棵憐憫樹,反思自己有什麼樣的成長經驗可做憐憫之根,什麼樣的個性可做流通憐憫漿汁的樹幹,什麼樣的處境會挑戰我們向外伸出憐憫的樹枝之手,什麼樣的人或途徑能幫助我們生出進行光合作用的憐憫樹葉,又結出了哪些具體的憐憫之果。在小組分享中,我發現,每一個人的行囊都裝滿故事,每一個傷疤底下都是一個倖存者的經歷。這樣的內省,幫助我們梳理內心,發現裡面尚未處理的問題,為我們擁有或缺乏憐憫的根源提供線索。

02 愛護自己的羽毛

愛人如己是憐憫的根基,我們常說要愛人如己,可我發現,我們常常不知道如何愛自己。教會常常強調要捨己,「愛自己」看似與「捨己」矛盾。因此,莫非老師的這一堂講座,在我看來相當稀缺。

耶穌是捨己的典範,但他也會照顧自己的需要。聖經中有很多事例:他醫治各樣病人後,就退到曠野去禱告;講完道後,就去往橄欖山休息;知道法利賽人要除滅他時,就離開那裡;眾人擁擠他時,就到一隻船上去;走路困乏,就坐在井邊......

莫非老師列出了一系列自我照顧的事項:平衡的生活,足夠的睡眠和運動,健康的飲食習慣,特留的休閒時間,發展能滋養自我的人際關係,以及撥出固定時間做屬靈操練。所以我們需要花時間反省自己與自己的苦難保持怎樣的關係,是面對、逃避,還是否認?對自己的苦難是否有耐心和諒解?我們現階段最需要哪一方面的照顧?我們當如何安排生活和服事來滿足這方面的需要?

聖經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46:10)莫非老師用自己照顧年老失憶父親的親身經歷,分享如何聆聽自己歎息的聲音,如何善待自己,避免憐憫疲憊,令我獲益匪淺。這需要很多智慧,以及需放手時就放手的信心。

03 涉入苦難的河水

我們反思自身,讓憐憫進入自己被遺忘的角落,然後,我們才可以帶著憐憫,進入世界被遺忘的角落,進入他人的皮膚,感受他人的苦難,用愛去表達關心和照顧。講座中莫非老師引用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意義不會改變我們生活的細節,但它會改變我們對這些細節的體驗。」(Rachel Naomi Remen)我們對苦難的詮釋和態度,會影響我們用什麼樣的生命姿態進入陪伴,決定我們對別人是幫助還是傷害。

我出國二十多年,經歷了大大小小很多困難,很多事超出自己的掌控,很多事事與願違。在困苦之中,我曾抑鬱失落,一籌莫展,當時最常糾纏的問題是「為什麼?」多年以後再回首,我發現,那些「事與願違」,其實是讓我被動地接受上帝領我走一條我沒有想到的路;而那條路,在一段時間之後,才看出是一條對我更有益的好路。我感歎,祂對我的了解,實是超過我對自己的瞭解。這些經歷,讓我對苦難有了不一樣的眼光,讓我從曾經的悲歎,轉為對困苦的感恩。苦難之中,即使暫時不理解這個苦難的意義,但經歷告訴我,祂在暗中必有憐憫和帶領,這讓我對將來的不確定有一顆平安的心,對上帝的信,悄然增長。

莫非老師在講座中讓我們內省,反思自己生命中經歷的苦難給生命帶來了什麼樣新的意義,然後思考我們的痛苦經驗,如何可以幫助我們走進他人的苦路。沒有經歷過痛的人,很難體會別人的痛。我們所經歷的苦,往往可以讓我們生出理解他人、憐憫他人的能力,讓我們能夠涉入他人苦難的河水,生出安慰幫助苦難中人的負擔。

除此,莫非老師還提醒我們小心憐憫中的誤區,省察自己憐憫後面複雜的動機,辨明我們幫助人的合宜態度、方式和角色,避免過度介入、心理依附等問題,使這個信息更加平衡。

04 聆聽萬物的歎息

這一講,我們的眼光從人轉移到自然,以早晨觀察一棵樹開始。同學們各自認養校園裡的一棵樹,分享樹給我們的啟示。對於自然,若仔細觀察,一隻螞蟻,一個毛毛蟲,一片葉子,山,河流......在其中都可以發現神,領悟神。

我妻子曾是一個怕狗的人,但我們領養了一隻小狗之後,她才發現狗的可愛。狗的忠誠和積極樂觀給我們帶來的影響,自不用說,妻子因小狗純潔的眼神,生出無限憐憫,以至她看湖中的野鴨,灌木中的黃鼠狼,都覺得同樣可愛,生出同樣的愛憐。

「愛萬物,愛整體和每一顆粒......如果你愛一切,你就會在萬物中覺察到神聖的奧秘......一旦你覺察,你便會一天比一天更理解,更會用一種包容的愛來愛整個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

祂賦予我們管理萬物、治理大地的責任,大自然有太多奧妙值得我們尊重與學習:植物對人類的重要性,植物間的通信,動物間的愛與互助......我們愈研究,就愈謙卑。

然而,因著人的墮落,因著我們的無知、自私與貪婪,苦難進入世界——動植物的家園遭到毀壞,空氣、水、土壤遭到污染,生態被破壞。我們聽到萬物的歎息嗎?我們該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去挽救被我們破壞的自然?莫非老師分享了綠色消費觀和簡單生活觀。從愛人如己,到愛護自然,這是愛的自然延伸,也是生命的一種成熟。

05 大自然寫作

熱愛並珍惜自然,也能體現在我們的寫作中。退修會講座嘉賓張文亮教授,通過視頻錄像專門向我們介紹了他的大自然寫作。張文亮任教於台灣大學,是環境科學和生態工程專家,也是獲得過很多大獎的作家。他熱愛自然,喜歡到野外去。對於大自然的草木,他不是走馬觀花地欣賞,而是細緻入微地觀察。對於一株植物,他會在不同季節反覆觀察,一座山會爬一百次,為要窮盡可能地瞭解它。

聽張文亮教授的講座,你會立即發現他的童心。他對世界充滿好奇,愛問問題,從初始的第一個問題,不斷深入地問,結合專業科學訓練,搜集資料,記錄積累,就像挖井,一直深挖到水源冒出才肯甘休。作為老師,他曾給學生出考試題:《水滸傳》中武松在景陽岡喝了十八碗酒後,醉臥於一塊光撻撻的大青石上,那塊大石頭為什麼會是青色的?這是書本上沒有的,需要你思考發揮,講出個一二三來。怪不得學生都愛上他的課!

張文亮說,他之所以進行大自然寫作,是因為他喜歡孩子,喜歡給他們講故事。他認為自然寫作就是讓人認識上帝。他希望通過寫作把小孩子帶到耶穌面前,因為「這才是價值的所在」。因此,他認為自然寫作須追求「精確」、「準確」、「明確」。精確源於細緻入微的觀察,準確是尋求逼近真相,明確則是描述簡潔明瞭,不用多餘的形容詞來虛張聲勢。他為人低調謙卑,承認理性有限,每次下筆都仰望祂,永遠都認為自己的文字有錯,有可改進的空間。我喜歡張文亮教授的一句話:「科學是島嶼,文學是海洋。」面對大自然,我們應懷有謙卑之心,向自然學習,對自然聆聽,聆聽它的啟示,也聆聽它的歎息。

06 在關係中開枝散葉

我們看人的眼光,對人的態度,都是我們價值觀念的反映。對貧窮人、身體殘障者、精神障礙者,我們能否不給他們貼上標籤,而是透過憐憫的心,看到他們裡面神的形象,從而辨識出豐富的人性?祂的心意是希望我們可以拆下所有排他性的屏障,去接納並擁抱他們,一起分享我們的所有。

這可以從改變我們使用的語言開始,比如避免使用歧視性標籤性的詞語,如瞎子、聾子、殘廢等,而用視覺障礙者、聽力受損者、生活障礙者等詞語來替代。這些生活障礙者,之所以被邊緣化,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比他們強,生出優越感。而只要有優越感,邊緣化現象就永不會消失。

如果我們反省自己,就不得不承認,哪一個人沒有弱點?哪一個人不是殘缺的?只有當我們認識並接納自己的弱點,才可能接納他人的弱點。祂對那些想拿石頭砸死犯罪婦女的人群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他就可以先拿起石頭打她。」眾人「聽了這話,就從年老的開始,一個一個地都離開了......」(約8:7、9)。范尼雲在接受國家公共廣播電台採訪時說:「不認識、愛和接納我們自己卑鄙的一面,我們將繼續鄙視他人。」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與人的關係中,我們當投入憐憫;在事奉中,我們要慷慨投入時間、才幹和財富;在金錢投資上,我們也應投資到與我們信仰一致、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上。莫非老師在奉獻、金錢投資,以及身後規劃等方面,都給予了教導。

尾聲

從週五晚到週日中午,時間倏地就過去了。退修會六堂講座,信息豐富而濃縮。同學們進行內省書寫,檢視自身。從認識自己、憐憫自己開始,進而關注他人苦難,進入他人皮膚,由局外人變為局內人,並且愛護自然,聆聽萬物的歎息。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根基於人與上帝的關係。祂是愛,憐憫祂造的萬物,我們是祂的兒女,自當「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

創文旨在培養基督徒文字人,在人與作品兩者間,創文更看重人。現今的世代,人們更看重作品,只要作品好,作家的生命品質和私生活中的不堪都被接納和原諒。對比之下,創文的「工人先於工作,作者重於作品」的異象更能從神的眼光、從永恆視角看待文人的工作。「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秸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 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林前3:12-13)

我非常認同創文的使命。這次退修會,不是教導如何寫作,而是屬靈的造就,是餵養生命。

此時,正值創文16週歲生日,我祝創文生日快樂!為祂的國培養更多生命成熟的文字人!

2024年6月15日

於夏威夷檀香山

-END-



作者簡介

雙一

華裔詩人,本名楊靖海,現居夏威夷。作品曾在第二、三、四屆紐約法拉盛詩歌節中分獲一、二、三等獎;另獲漢新文學獎、全球華語詩歌獎等。

圖書推薦

《在永世裡拋擲一個身影》

莫非 著

不論我們或閱讀或書寫,

都不要忘記,

天地間用文字傳承生命的重要。

如司布真所說:

「我們努力的,不只為這個世代,更為在永世努力拋擲一個屬靈的身影!」

神揀選,神啟示,神揭露,神帶領,神也必定會完成!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DC007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074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