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婦女節特刊】走回家庭的路丨莫非
2024/03/08 10:54:30瀏覽1211|回應0|推薦3

以家庭、孩子為重是傳統觀念對女性的期望。然而,對受過高等教育並在事業上小有發展的女性來說,回歸家庭意味著什麼?這和傳統觀念對女性的期望有何區別呢?

瞭解文化動脈,開啟信仰對話,掌握媒體影響。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eC120課程《流行文化知多少》。

婚後,有一次與母親談到日後小家庭的計劃。我提到日後一旦有了孩子,會把工作辭掉自己來帶孩子,未料,引起母親強烈的反應。她說:

「辭掉工作?那我當初何必讓你念那麼多書?」

一句話問得我愕然。想到母親自己雖多年做事,但在我上小學以前,我和哥哥都是被她一手拉拔大的啊!問起這些,她更不平,說:

「你怎麼能和我那時候比?我們那個時候留在家是因為別無選擇啊!你現在有那麼好的工作,為什麼不做?」

母親的口吻,讓我想起婦女解放運動下的一些聲音。是啊!我們奮鬥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幫助女人走出廚房,擁有一份職業,且盡量和男人爭取同工同酬。你又為何如此沒出息地「走回」家庭,甘於作社會眼中的二等公民呢?

況且,我算是在西方文化洗禮下長大的女孩,對中國女人的「賢妻良母」、「三從四德」等觀念一竅不通,一向都追求著女人的經濟獨立和生活自主。不但如此,在關係上我還特別「後現代」,過去是渴求一份感情,卻怕作婚姻的承諾;婚後又深怕被孩子纏絆,對生育總是能拖就拖,不輕易把麻煩往自己身上攬。這會兒,我又為何會興起連我母親都不大能接受的「走回家」的想法呢?

這要追溯到一個有著心理學背景的牧師所說過的一句話:

「母親若能在孩子出生後的前三年,不出去工作,專心在家照顧孩子,那會是送給孩子最好的一件禮物!」

而他所根據的,是心理學對幼兒成長發育的心理研究報告。其中一再指出,孩子一至三歲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是他日後人格和自我形象的重要基石。所謂「三歲定八十」,母親對孩子那種及時回應的愛與照顧,可以賦與孩子一個健全的自我形象和安全感,使得孩子即使日後遠離家鄉,漂走天涯,思念必有所歸,心亦必有所屬。母愛在孩子心中所埋下的「家」,使孩子不管闖蕩至哪都能有一個「在家」的感覺。日後,也能比照心中那個「家」的模式,為自己創造一個有愛和溫暖的家。

在聽到那牧師一席話後,我當時便想到:原來上帝創造萬物,各按其職成為美好,女人在身體與心理上的特殊結構,便全是為了肩負「母親」這一神聖的角色啊!

單就懷胎來看,嬰兒便必須借母體孕育生命九個月,落地之後一啼哭,母親身上暖暖的奶汁便會涓涓滴下。不管現代奶粉有多進步、多方便,專家學者的研究報告中,均一律指出母奶的營養價值勝過一切。

而上帝的精心設計,尚包括了嵌在女人心裡那濃濃密密的奇妙母性,不管女性主義者如何貶低婚姻與母職,女人一旦身為人母,對孩子的眼淚與微笑便很難不動心軟化,會自動繳械,並對孩子懷有莫大的愛和犧牲的心。山是山,水是水,祂在女人身上這原始的設計,本就具有其神聖的意義啊!

但在我們生活的四周,只要有辦法的女性都會出去上班。女人好不容易由文化的捆綁下掙脫出來,處處講究尋求自己的天空,若再把自己埋回尿布、奶水之中,不是有點在時代中開倒車嗎?

更何況我還不那麼愛孩子呢!多年所學棄而不用,去作自己並不擅長的事,不可惜嗎?在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之間,我反覆掙扎了好一陣,但女人身負母親這樣的角色與孩子確實有其需要的事實,是不會因著不同的社會結構和經濟形態而有所改變!

再加上由一本書上,我讀到女人的一生好比不同的「季節」,這種為了一個孩子三年,兩個孩子五年的在家時間,好比一個暫時隱退、另結生命果子的季節。在這季節之中,女人可以把握時間多認識、瞭解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並花工夫來發掘、培養孩子的潛力和恩賜。等孩子長大入學之後,女人再投回工作巿場發展自己,便不會有「一輩子」陷在家中不見天日的窒息感覺了。

自忖:為孩子付上一個季節、五年的生命,這樣的代價在我數十年的生命裡應當還是捨得起的吧!

當然,這些反覆思量,在孩子紅彤彤的小身體一送到我的懷抱中時,皆煙消雲散,愛得無怨無悔了。於是在和先生溝通之後,我鄭重地放下工作,走回家庭。

不可諱言,為這個決定所擺上的心理代價實在不小。

一開始面臨的,便是放棄我的經濟獨立。

我十八歲來美,大學都是半工半讀,連對父母伸手要生活費都難,獨立一直是我的自信和驕傲。現在卻得面對毫無收入,被另一個人「養」的日子,心中要跨越的,不只是向人伸手的感覺,尚包括在這經濟不景氣,人浮於事的現象裡,對另一半謀生能力的信任與交托。

好在另一半在此事上與我有共識,對我走回家庭表示諸多感激,從不對我擺出賺錢的人聲音便大的模樣。這也是婦女解放後的現象吧!過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職分,現被視為是我為家庭所擺上的「犧牲」。所以他常宣稱那唯一的一份薪水,是兩個人合力賺的,只是各人賺錢的崗位不同。他下班在家之時,也盡量幫著做家事,照顧孩子,真正做到聖經中所提到的「同負一軛」。

我知道我很幸運,有一個溫柔體貼的現代男性作另一半。對那些不瞭解妻子留守家中的重要性,而擺出大男人作風的丈夫,我總覺得悲哀。因他們不知尊重的態度,常把太太逼出了家庭,犧牲了對孩子可貴的照顧,多令人遺憾!

至於由兩份薪水縮減為一份,在現在的消費水準下,生活方式便需要做些調整。過去買車,只要拿著廣告目錄挑車型、選顏色的日子不再,現在我們必須先作些研究比價的功課,再尋求合適的車子。生活方面,我們開始學著作有計劃的算計,再作有智慧的運用。正合了一位姊妹所說的,我們可以藉此機會變成一位有智慧的「管家」,更妥善地運用祂託付給我們的各項資源。

這中間,我們發現人生活上的彈性可大可小,真是所謂「蛇有多大,洞便有多大」。在這種小心運用金錢的生活裡過了一陣子後,我們忽然對金錢開始有概念起來,發現一塊錢若能用得得當,可以發揮很大的功用,用起來也特別能享受那個中的滋味。就像餓的人永遠比飽的人,要更懂得欣賞食物的真正魅力一樣。所以,我的名言便是對先生說:

「你只要儘管賺!我來負責幫你花!」

這是一種用金錢來服事家庭,而非以家庭來服事金錢的生活方式。現看到許多人為了賺錢打拚而犧牲家庭,到頭來,很可能會用整個婚姻的代價換來財富,值得嗎?

生下老大六個月後,過去工作時的老闆來電問我生活情形,我說好忙。他居然笑起來說:「別開玩笑!在家怎麼會忙?想不想回來啊?」

是啊!在家怎麼會忙?同樣是家事、孩子,我全天都有時間在家裡做,別人是下了班才得空做,喊忙有理由嗎?連我自己過去尚在工作時,對那些家庭主婦喊累都曾生過疑問。

但母親角色的含義是那樣多樣,且全不是用金錢買人力可取代。我們是媽媽,是廚師,是醫生,是司機,是清潔工,又是老師......一天不知換多少頂帽子,作起來又比雇工多份愛和心力,怎會不忙呢?

我想,我老闆問話的底下,暗藏許多文化期望的涵義,是他自己所不知的。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時間就是拿來賺錢的,愈忙表示賺錢愈多,也表示愈重要。那不賺錢的母親,怎麼會忙呢?

不同於一般的是,別人是投資生命在金錢上,在家的母親卻是投資生命在「孩子的身上」。別人的回收可以用幾塊錢來衡量,我們的回收卻是看不見,衡量不出的生命成長。有時候短期還看不出孩子有什麼差別,不都說教育的成果要看三代才看得出嗎?家庭主婦若對為何留在家裡沒有清楚的認識,自我形象很容易走下坡。

好在吾道不孤。

九〇年代的美國,婦女角色有漸漸走回家庭的趨向,叫作「擺回家」(Swing Back Home)。這和近來鼓勵用布尿布而非紙尿布(為了環保),餵母奶而非奶粉(因研究調查顯示母奶營養價值高)等,是同樣的復古作風。好笑的是,女人走了一大圈,經過各種調查、研究、教育訓練後,發現對家庭和孩子的一些看法,竟和我們的婆婆、祖母輩沒有太多不同。

上帝最原始的設計,很經得起時代的考驗。

這些走回家庭的婦女,大部分是已受過高等教育,在事業上小有發展,回家全憑著一股使命感,把母親當作另一份工作、另一個管道來發揮自己的知識和精力,心態上自不同於那些因找不到合適工作,又不清楚自己在家的意義,以致常常「身在」而「心不在」的婦女了。

想到母親那一代所掙扎的問題是:要不要出去工作?做什麼?

而現在我們面對的則是:要不要留在家裡?留多久?

兩代之間的差別,已不再是女人是否被解放或爭平等了,而是,女人是否在上帝所創造的角色中,能有選擇的自由,得到真正的釋放!

所以,我「選擇」回家。

(本文選自《莫非愛可以如此》,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電腦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037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