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12 10:41:34瀏覽1312|回應0|推薦2 | |
美國作家克羅伊·班傑明的小說《永生者》通過猶太四姊弟被預言擊中的經歷來探討如何過好一生。本文另有思考,是否觸動了你?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悲歡離合、生離死別的情景每天不斷上演。無可諱言,我們多少都會經歷死亡如影隨形的恐懼與不安。死亡,總叫人措手不及。試問:「如果能預知自己的死期,你想知道嗎?知道了,你又會如何過接續的人生?」 這是大哉問,也是我們讀書會讀的一本小說——美國作家克羅伊·班傑明(Chloe Benjamin)《永生者》(The Immortalists)所要探討的主題。 《永生者》,理想國 故事的展開充滿張力,牢牢抓住我的目光。1969年夏天,紐約下東區一個猶太家庭的四姊弟,聽聞有位神秘靈媒,擁有預言人死期的能力。他們禁不住好奇心的誘惑及驅使,決定一同敲開那扇窺視命運之門。 靈媒預言13歲的大姊法芮雅會活到88歲;11歲的二弟丹尼爾將在48歲去世;9歲的三妹克拉拉只活到31歲;而最年幼的,7歲的賽門得知後,拒絕說出自己的死期。 縱使事後大姐認為整件事荒誕至極,靈媒不過是個故弄玄虛的騙子,二弟更是嗤之以鼻;然而,靈媒斬釘截鐵的預言,卻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裡,埋下恐懼不安的種子。 整本小說最吸睛的部分,就是作者企圖探索四姊弟往後50餘年的人生,在不同信念與選擇下,個人的命運將會如何。有人將死亡預言轉化為推動自己前進的能量,但也有人拒絕相信,卻在無形中受其牽制,無法動彈。 時間快轉來到1978年。父親的死,猶如一條切斷傳統的鎖鏈,為《永生者》的四場死亡預言揭開序幕。 最先受到衝擊的是16歲的小弟賽門。正值青春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年紀,他卻被多年前的死亡預言所攪擾,因為他離那預言的死期,只剩短短4年時間。 在讀書會討論中有人指出,身為同志的小弟,其實「相信」被預言的死期。雖然心中恐懼,卻激發他追求自己人生的決心。他斷然離家,跟隨三姐前往三藩市尋求自由解放,渴望在有限的年日追求愛情,盡情享樂人生。 作者絲絲入扣地描繪1980年代三藩市卡斯楚同志區,公園盡是找對象的同性戀和毒販。賽門最終在墮落、放縱情慾中,準確地在預言當日去世,死於當年無藥可救的愛滋病。 讀到此,不勝唏噓。值得眷戀的人生,究竟是簡短而燦爛,抑或長壽而平凡? 小說裡的賽門,一生短暫,勇敢真實地活出自我,臨死也不後悔追求自己的人生。反之,若沒有預知死期,賽門可能終其一生被傳統及責任所束縛,在家鄉隱藏性向,繼承家業,過著平凡卻不快樂的人生。 這讓我反思,抱持錯誤世界觀去追求血氣夢想的賽門,尚且如此義無反顧,那麼有著真理異象的我們(基督徒),不是更應有屬天的勇氣,為主勇往直前,去實現祂所命定,所託付給我們的使命嗎? 死亡彷彿有魔力,緊接著第二場死亡預言,指向愛幻想又輕率的老三克拉拉。克拉拉高中畢業,便追隨外婆離開家鄉。她一心想成為魔術師,渴望在虛實之間尋找生命的意義。然而,小弟在預言日過世,成為她的夢魘,鎮日活在罪咎與悔恨中,轉而到魔幻的假像中追尋永恆。 她自稱是「永生者」,永遠不死;堅信自己像座橋樑,可以連接事實與幻象、現在與過去、今生與來世。可悲的是,她被預定的死期所轄制,在酒精與虛幻的驅使下,一步步走向自殺的不歸路,印證了靈媒的預言。 時光飛快來到第三場死亡預言,主角是48歲的老二,軍醫丹尼爾。 生在猶太家庭,卻排斥宗教傳統禮儀,丹尼爾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命運,只相信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當他得知弟妹皆在預言之日去世時,表面上抱持不相信,內心深處卻恐懼萬分。更因他是始作俑者——當年,是他因好奇慫恿姐弟們去找靈媒——而充滿罪咎。 隨著預言死期的逼近,丹尼爾心中對死亡的恐懼害怕,逐漸升華為對靈媒的憤怒報復。他以受害者自居,行法官之權,判定靈媒有罪。劇情發展有點像好萊塢復仇片,丹尼爾拿槍對準靈媒,正在緊要關頭,被警察擊斃。他,最終也難逃預言的枷鎖,以悲劇收場。 故事至此,讓我有種喘不上氣的感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說:「性格決定命運。」丹尼爾相信人有選擇,如果他願意選擇放下,寬恕自己,寬恕別人,而非仇恨、定罪,是否能翻轉悲劇的命運? 就像一位書友的分享:丈夫已去世多年,每到他祭日前後,她總會陷入不安的情緒當中。今年因為要處理有關丈夫的一些事宜,她多次陷入抑鬱,內心非常苦惱。她很真誠地在神面前尋問,經聖靈光照,才明白她不肯放下的,就是對丈夫的那份責怪。丈夫去世之後,她也發現對丈夫不夠好,卻已無法補償。當她決定寬恕丈夫並寬恕自己時,生命就被更新了。 沒錯,放下與寬恕帶來生命的醫治,命運就重新洗牌了。 到了《永生者》的第四場死亡預言。大姊法芮雅在父親死後,眼看著弟妹一個個死去,她因懼怕死亡,於是投身延壽、抗衰老的研究,希望減輕獨活下來的罪惡。 為了活得更久,法芮雅選擇如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不婚、不孕、嚴格限食、不與人連結......可以說,她拒絕享受一切美好的事物,活得很壓抑。 一直到看見實驗室的一隻獼猴自虐自殘,危及性命,法芮雅才體會到生命無法掌控,開始接受「活著就會死」的自然法則。她學習到「生命不是活到天長地久,而是停止感到憂心」,並且與過去和解,由此迎來新格局,繼續餘下有盼望的人生。 故事中除了大姊法芮雅,其他3位預知死期者,坦白說,都活在死亡的不安及恐懼中。 本書作者在接受《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採訪時說:「我本來期待寫完這本書可以消除我對未知的疑慮,但很可惜並沒有。不過我認為,這本書讓我能更透徹地直視內心的不確定感。如今我更能理解這些不確定,我明白它們所為何來。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有相同困惑的讀者得到同樣的啟發。」 其實,有生必有死。對死亡的未知,在提醒我們思考人生的兩大課題:如何活得有意義?如何預備自己,面對死亡仍能坦然淡定? 有書友不解地問道:「為何取名《永生者》呢?書中沒人永遠不死啊?為何英文名The Immortalists是複數呢?」大家熱切地討論著。 原來《永生者》,不是談長生不老,而是談如何活。如何挑戰自己,超越死亡,活出永生的意義。 就像小說中的拉傑(克拉拉的先生),出身印度貧民,千辛萬苦來到美國,脫離了種姓制度的枷鎖。他很務實地生活,帶著女兒一步一腳印地走上國際知名的「拉斯維加斯賭場秀」舞台。 就像露比(克拉拉的女兒),不留戀光鮮亮麗的舞台,而是想當平常人。她領悟到真正活著不能只靠魔術,而是要努力經營親情。她去養老院當義工,陪伴祖母,過有意義的生活。 就像蜜拉(丹尼爾的太太),學會放手,讓過去成為過去,重新去愛,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就像葛蒂(四姊弟的母親),經歷過失業、喪偶、送別兒女與失智。在法芮雅告訴她,這一場接一場的失去,竟因孩子們年幼時的一次算命冒險,她選擇原諒,且淡定地說:「不要相信算命,那是鬼扯。」 這些虛構的平凡小人物,恰恰在現實人生中處處可見。 一般華人很忌諱談論死亡,因為在華人的文化中,「死亡」是不吉利的,是可怕的。然而,死亡是必然的,因此要面對死亡的現實,才能夠好好地活出當下。 聖經傳道書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強調的是要人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活在當下,用敬畏的心生活,因為死亡不是結束,也不是一件可怕的事。無論知不知道什麼時候離開這個世界,重要的都是活出一個平安喜樂,有信心盼望的人生。 -END- 作者簡介 以望 喜愛閱讀,熱愛排舞,更愛全家一起旅遊,放眼天下。2011年加入創文服事團隊,負責創文網路事工及讀書會。 圖書推薦 《書蟲落網有出路》 莫非、馬睿欣、譙進 著 從讀經、讀書 到用屬靈眼光 閱讀萬事。 本書探討 現代基督徒 如何透過閱讀, 在思想和生命上, 學習做大人。 購買資訊: 台灣:道聲出版 https://www.taosheng.com.tw/search?q=%E6%9B%B8%E8%9F%B2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