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3/06/16 08:36:38瀏覽1282|回應0|推薦2 | |
女兒離棄信仰,父母還能持守信仰,為她的靈魂守望嗎?芭芭拉出走八年,她的父母等回了她。一起來看這篇讀書筆記。 「我逃離祂,日日夜夜; 我逃離祂,歲歲年年; 我逃離祂,心中轉折萬千; 淚水中、笑聲下,我逃避躲藏...... 躲避那緊跟著我、強有力的腳步......」 這是英國詩人弗朗西斯·湯普森的名詩《天堂獵犬》。 瘦小、靦腆的芭芭拉,在八年級課堂中,對全班同學介紹:「這首詩是關於一個浪子,想盡辦法逃離愛他的天父;然而祂總不放棄,如獵犬般緊緊跟隨。無論他浪蕩到天涯或海角,天父總在那裡出現,與他相遇。最終,天父的愛折服了他,帶他回到家中。」 接著,她朗誦了全詩。當時情景深銘心中,然而14歲的芭芭拉絕對想不到,這首詩描述了她接下來十來年的人生歷程。 芭芭拉生長在牧師家庭。她的父親,傑克·米勒(Jack Miller),在費城擔任牧師多年,也是西敏神學院的教授。米勒牧師與妻子育有五個孩子,芭芭拉排行第四。他們注重孩子的教育、信仰,全家關係緊密,是個和樂敬虔、充滿愛的家庭。 然而,看來中規中矩的芭芭拉,卻在進大學那年全盤翻轉,成為一個父母不認識的孩子。 「我有我的想法,我要自由!」 那個夏天,在他們的度假小屋中,18歲的芭芭拉坐在床沿,對父母咆哮:「我不要聽你們的什麼道德規條,我不要再假裝是基督徒,我再也不要了!」爭吵的起因,是芭芭拉悍然堅持,她在與異性交往及關係上有「個人自由」。 米勒夫婦提高了聲調,換來的卻是「砰」的甩門聲;芭芭拉頭也不回地衝出門外去。 「到底出了什麼錯呢?」他們向來以為與芭芭拉關係良好;芭芭拉是他們的好朋友,不是嗎?她當然是基督徒啊!之前她還熱心參與服事教會,帶人信主...... 或許,這只是過渡期,是噩惡夢一場吧? 然而,這不是惡噩夢,而是為期八年的拉鋸戰。 《回來吧,芭芭拉!》記錄了米勒夫婦與芭芭拉走過的心路歷程。從開始的衝突、傷害,到內心掙扎、多年演變,一直到最終芭芭拉與父母和好,並與父親攜手寫出這本書。 每章內容先由米勒牧師書寫,從為父角度敘述經過;之後由芭芭拉回應,從她的角度,追憶當時情況。父母的痛苦掙扎,女兒的任性悖逆,兩條崎嶇線交織糾結,匯成一個恩典故事。 這本書不是青少年教養秘訣,或父母勵志文集,而是述說一位呼喚浪女的父親,最終發現,真正帶領女兒歸家的,是詩人湯普森筆下的「天堂獵犬」。而「天堂獵犬」首先呼喚回轉的,是父母自己。他們迫切禱告,祈求神上帝引導悖逆女兒;但在過程中,他們覺察到自己也離開了天父,在外流浪。於是,這段歸家的歷程,不僅是關於女兒,也是關於他們自己。 那年初秋,米勒夫婦開車送芭芭拉到大學。當女兒的倔強身影消失在宿舍門內時,他們就知道,女兒執意要走自己的路了。 接下來的日子,芭芭拉刻意疏遠他們,追尋她自由奔放的人生。她盡情享受異性的關注,與男友同居,結婚又離婚;之後與另一以販毒致富的男友同居,過著跑車豪宅、極盡奢華的生活。 米勒夫婦心中糾結著混亂與迷惘,他們憤怒,他們擔憂,他們心碎。而最令他們恐懼的,是他們不再能影響女兒,只能眼看她滑向黑暗深淵。這全然無助的光景,好似對父母下了死刑宣判,他們等待著最糟的情況發生。 然而在這低谷中,信仰發出了另一個力量。 米勒牧師寫道:「對基督徒來說,『死』中總是隱藏著『復活生命』, 這就是基督信仰的道理:有死的一面,同時也有復活的一面......芭芭拉拋棄了信仰,對我們是『死』;她否定我們過去對她的教育,是另一個『死』;而最徹底、終極的『死』,是我們無法再影響她人生任何的抉擇。然而,正因這『死』,我們開始經歷聖經上所說的——『叫我們不倚靠自己,只倚靠那叫死人復活的神。』當在一切都失了盼望時,天父成為我們盼望的來源。」 天父引導米勒牧師反思:我所愛的,是芭芭拉的本相,還是自己我心中理想的她?我能否無條件地愛她、接納她?能否對她不施控、不評論,並願花心思認識她的朋友,進入他們的生活圈?我是否傷害過她,並願意為此請求饒恕? 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他們不斷地付出,但芭芭拉並未因此心生感激或有所改變。在一次次失望中,他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愛是帶著堅忍的力量的,不在乎對方多悖逆、多頑強。 米勒牧師也主動與芭芭拉溝通。女兒犀利直言,她厭惡父親那種無所不知、永不犯錯的形象:「我知道你的弱點!沒有人是完美的!」 米勒牧師他心中一震,知道自己過去任何表裡不一的行為,都對女兒造成了傷害。他真誠地向女兒道歉。 米勒夫婦開始經歷了新的自由。因為相信天父掌管一切,他們能夠「關心,但不憂心」; 因為領受天父真正的愛與完全的饒恕,他們能越過芭芭拉的景況來愛她,不計過去的傷害,脫去「我是對的!」的驕傲和「我被虧待了!」的苦毒。 這位「天堂獵犬」藉著困境把米勒夫婦帶到盡頭,使他們重新回到天父家中,以信心、盼望,來面對女兒的情況。雖然在實際情況上,芭芭拉仍在罪中打轉,甚至陷入更深的幽暗,但他們相信「天堂獵犬」必會帶領她,重整人生路。 天堂獵犬的腳步確實出現在芭芭拉所踏過的每一巷道!她追逐世上享樂,但虛空感總是如影隨形;每段個不正常的關係,都以痛苦收場。無論她轉向何處,天堂獵犬都在那裡,不斷地暴露罪的黑暗,也讓她看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得不到真正的滿足。正如湯普森的詩句: 「祂從容地追趕, 鎮定的步伐......逼近; 祂腳步聲拍打著—— 有節奏般的聲音發出: 『背棄我的,也遭萬事背棄。』」 漫漫八年,千回百轉,浪女終於歸家了。 芭芭拉在書中寫道,這段歷程中最震撼的,就是父親為自己的過錯道歉,及母親向她坦承自己在信仰上的軟弱。父母並未隱藏心中掙扎,而是靠著信仰繼續成長、改變;他們多年來堅定的信心與盼望,深深打動了她。「上帝神使用我的父母追尋我,向我展現祂的愛;『天堂獵犬』經由他們,最終找回了我......」 「我決定不再禱告了。」那天午飯前輪到女兒禱告時,她突然這樣宣佈。 通常我們飯前的習慣,是從爸爸到孩子,一個個輪流禱告。這從小建立的模式,即使當孩子們處於信仰危機時,也從未受到挑戰。 我和先生抬起頭望著她,接著是一段難堪的沉默。 她平靜地告訴我們,自己想了很久,既然懷疑神的存在,禱告是沒有意義的。 女兒的信仰狀況我們知道,然而一直以來,她還願意按家中傳統,極簡地含糊兩句,我們就「得過且過」。現在,我們不得不誠實地面對她的誠實。 《回來吧,芭芭拉!》幫助我思考孩子離開信仰的問題。我與先生回顧過去對孩子的信仰教育,常常是著重外表:固定聚會,固定讀經,行為順當,就以為穩妥。我們並沒有探入內心,關注他們動機與價值觀的問題。 當孩子提出挑戰,甚至離開信仰,基督徒父母當如何以面對?我們是否願意了解他們,按本相接納他們?我們的信仰,是否真實無偽、言行一致?我們能否在孩子面前坦承過錯、請求原諒?這些問題在我心中不斷反覆。 孩子的心、父母的心,都需要回轉;而心的轉變,唯有天父能作成。這位「天堂獵犬」總是跟著祂兒女,在生命轉角處與我們相遇;順境或逆境,都是祂帶我們歸回的工具。米勒牧師寫道:「天父借著悖逆的孩子,尋回我這個悖逆的父親;改變芭芭拉的同時,祂也在改變我。祂用這八年的挫敗,使我謙卑順服......」 自那天午餐起,我們仍舊作做飯前禱告,只是女兒不參與。尷尬的感覺漸漸消失,我們和女兒仍能敞心分享,談生活瑣事、未來方向,及人生信仰。我們與女兒給彼此空間,也相互察驗。我們禱告、等候,心中有篤定的盼望,因為知道祂正「從容地追趕......逼近」。 或許,你生命中也有位「芭芭拉」,而你正揪心、正竭力呼喚。你聽到「天堂獵犬」的腳步聲了嗎? -END- 作者簡介 羨曦 來自台灣,大學後赴美讀研究所,在留學期間信主。現在與先生及三個孩子住在密西根州。以前學的是分子生物,有了孩子後成為全職媽媽,孩子獨立後開始擁有自己的空間,尋回以往喜愛的讀與寫。 圖書推薦 《書蟲落網有出路》 莫非、馬睿欣、譙進 著 從讀經、讀書 到用屬靈眼光 閱讀萬事。 本書探討 現代基督徒 如何透過閱讀, 在思想和生命上, 學習做大人。 購買資訊: 台灣:道聲出版 https://www.taosheng.com.tw/search?q=%E6%9B%B8%E8%9F%B2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