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母親節特刊】孩子,我可以留什麼給你?丨莫非
2023/05/14 08:30:02瀏覽694|回應0|推薦1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那麼,我們該在孩子生命戶頭裡,投資怎樣的寶貝?哪些投資是不會朽壞、能長久存留的?

下筆為文,不在贏得一個論點,而在改變一個人的生命立場。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W230《語文智力課》。

現在有些父母很有先見,會為孩子設立信託帳戶;自己若有個什麼三長兩短,孩子不會因此流離失所,無法生存。這算是我們對孩子的生命投資吧!

但是,這是有形又有限的投資,只能提供暫時的照顧,對孩子的一生,不見得有長遠留存的價值。資源一旦用盡即結束了。

為孩子長遠著想,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投資一些不會朽壞、可永久存留,且可傳承的東西在生命戶頭裡。這種投資像種子,會發芽、滋長又增生。不但能對我們的孩子有長久的意義,對他身邊的人,對社會和國家也能帶來希望和祝福。

有哪些呢?

建立在愛裡的美好回憶

有些人如我,母親已經回天家了。每當我們懷念母親的時候,通常都不會冒出她曾送我們去學過什麼才藝,給了我們什麼衣物首飾之類傳家寶的記憶。真正在我們心裡常想到的是:她曾說了什麼愛的語言,做了什麼愛的表示,小到曾對我們說過哪句話,大到曾幫我們解除什麼危機。

外子每次提到他母親(也已回天家)就很有敬意。常說的一個故事是,小時鄰居家著火,他母親無畏地用身體推開籬笆,然後把家裡的東西一件件抱出去。那時外子還小,幫不上什麼忙,但很被母親的勇敢折服。這是發生特殊狀況的時候,自然印象深刻。但大部分時候,我們對母親的回憶累積在平常生活裡。我常自我提醒,不要讓孩子的回憶中都是我布滿俗慮,緊張又疲倦的一張臉。

所以,你傳給孩子的是什麼回憶呢?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還是情緒化易怒、一開口就沒好話?是隨時願意傾聽孩子?還是,每次和孩子說話都在罵功課、罵不學好?切記,孩子日後記得我們的,不是我們給了他們什麼東西,而是我們這個人對他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當我們還來得及投資一些值得回憶並對他有益的回憶時,就要把握機會投資美好的回憶。

提供正面的生活環境

這裡有一首詩談孩子如何在生活裡學習,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及精神治療師羅樂德(Dorothy Law Nolte)所寫:

孩子從他們的生活裡學習

如果孩子活在批評裡,他們就學會定罪。

如果孩子活在敵意裡,他們就學會鬥爭。

如果孩子活在譏笑裡,他們就學會退縮。

如果孩子活在羞恥裡,他們就學會罪惡感。

如果孩子活在容忍裡,他們就學會耐心。

如果孩子活在鼓勵裡,他們就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活在讚美裡,他們就學會欣賞。

如果孩子活在公平裡,他們就學會公義。

如果孩子活在安全裡,他們就學會信心。

如果孩子活在認可裡,他們就學會自愛。

如果孩子活在接納和友誼裡,他們就學會在世界裡找愛。

讀來可以看到這是很簡單的邏輯。孩子不是從我們嘴裡告訴他「你要有公義、有信心,要自愛」來學習這些價值觀,他們是由生活環境裡學習。如果他天天被你批評,他也就學會怎樣為他人定罪。如果家中有些隱藏的罪使他引以為恥,長大後他就一直會有驅之不散的罪惡感。

我有位朋友童年時,父親為了謀生打算開賭場,製作了造假機關準備詐賭。小孩不懂,天天玩這些機關像玩玩具,只覺得新鮮。結果賭場還沒開,有一天他爸爸忽然收手,把這些機關全拆了,賭場也不開了。這對我朋友影響很大,說這讓他對父親多了一分敬意,因為父親看到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會在哪。

如果,我們都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正面的生活環境,充滿容忍、鼓勵、讚美、公平、安全、接納和友誼,我們的孩子便沒有理由不變得自信、自愛、有公義,並對世界有基本的安全感和信心。

因為我們提供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孩子就會學到什麼樣的價值觀。

在信仰中拋錨

「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就沒有比這個大的。」(約三1:4)

這裡提到一個父母可能有的最大喜樂是什麼?就是聽見兒女按真理而行。既然是「聽見」,便表示兒女的表現不在眼前。是在兒女長大離家後,有人傳言過來,說:「你的孩子是按真理而行喔!」若真如此,你會有那麼高興麼?而且有的是喜樂中的大喜樂嗎?

通常我們若問一個母親,你孩子做了什麼能讓你有最大的喜樂?她的回答很可能是孩子能上一個好大學,畢業後能有一份高薪工作,再找一個好配偶。當然若還能孝順母親,生個娃兒抱抱,就可以讓母親笑得合不攏嘴了。

這其實很人性,很基本,我們希望孩子衣食無缺,生活安定,然後不忘本。這可能是每個父母的喜樂和滿足。但是,許多罪也就在安定富裕中產生,所謂的「飽暖思淫欲」。很多時候父母的滿足,往往是孩子的不滿足,他們要的比這些更多或更少。

聽過「三低族」這個詞嗎?是指父母一路供孩子讀書讀到高學位,畢業後孩子卻不思進取,只想隨便找份工作,不會太辛苦,也不用打拼。他們只想打卡混日子,下班還可以繼續跳舞或和男女朋友約會。「三低族」的意思就是薪水低、職位低、企圖心低。

所以父母的滿足,是孩子的不滿足。父母的喜樂,也可能是孩子的痛苦。孩子很可能不想從事醫生、律師,或任何會賺錢的行業,但為了父母,只好去讀、去追求、去掙扎一生。有位母親和我哭訴,因為先生是醫生,他便要求所有兒女都要從醫。但並非每個孩子都讀得出來,只有她女兒讀出來了。但女兒心中卻消極抗議,把自己吃得很胖,且考醫生執照一再不過,弄得父女關係斷絕,全家人都很痛苦。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愛沒有這麼極端,不一定會要對方怎樣。但是,我們會希望孩子在未來的生命裡至少可以「有選擇」。

當然我們都知道,父母的選擇會影響孩子一生,比如說移民。遷移到異鄉,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環境。就像許多父母選擇移居美國,其實不是為了自己。若按自己的意願,可能還是在國內生活比較容易,因為有自己的文化語言環境和社會條件。但是為了孩子,他們選擇移民,想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也擁有父母自己沒有的選擇。

我們教會就曾經幫過一位新移民。我們親眼目睹她到病入膏肓的階段,既無健康保險,也無親人照顧,卻還撐著不回國。因為她來美,就是想幫兒子辦到美國身份。現在死撐著不敢撒手,是怕枉費自己辛苦的這些年。還有許多像這樣的移民悲劇,夫妻兩地相隔,父母兒女無法團聚,都是為了給孩子的一生提供更多選擇。

但是,做父母的最大目的,說實在不只是要讓我們的孩子可以有更多選擇,更要建立孩子做正確選擇的能力。

有選擇遠遠不夠,孩子還需要知道什麼是對錯,怎樣判斷,如何選擇,而且是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就不是提供外在物質可以擁有的了。

所以如何做正確的選擇?如果,我們真正認識什麼是真理,瞭解我們的信仰可以為生命帶來什麼樣的平安,就不會把孩子的幸福全鎖定在物質層面了。我們會想在生活無缺外,兼顧他的品格,兼顧他對生命的方向和意義,在乎他的靈魂是千瘡百孔還是完整健全。

只有當孩子心裡有真理,才會選擇按真理而行;只有孩子按真理而行,才可能擁有真正的生命平安。孩子也許會在生活裡掙扎,也許會碰見不安定的大環境;但是信仰所賦予的平安,是世人奪不走的平安,真理所賦予的力量,是可以走過苦難的力量。孩子只要心裡有真理,還怕什麼是他渡不過的難關?勝不過的試探?

所以,我們要幫孩子在信仰紮根。但這意味著我們自己的生命必須先紮根在天父的真理裡面。我們無法餵養孩子自己都沒有的東西,因此必須先瞭解信仰如何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比如說,我們的信仰對金錢說了什麼?對我們的時間管理、健康、工作、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都說了些什麼?只有自己先活透我們的信仰,才能餵養我們的孩子。

當然,沒有一個人是全方位成熟的基督徒,每個人都有跌跌撞撞追求和摸索的一段。但無妨,比較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是否對真理有顆渴慕的心?真理是否真的能給我們帶來生命的意義和喜樂?若我們對真理認真,孩子可以學習到我們看重真理的態度,嚮往真理給我們的生命力量。由此,激發他們也會想要追求真理。

總結來說,在愛裡建立美好的回憶,提供正面的生活環境,以及在信仰中幫助孩子拋錨,是我們可以為孩子在生命中投資的寶貝。這些寶貝不會朽壞,且能長存於永恆。過去若從未開始,可以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我們永遠可以從今天開始。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電腦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7919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