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母親節特刊】母親,神聖的呼召丨莫非(附音頻)
2023/05/12 19:28:31瀏覽568|回應0|推薦1

「推動世界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做母親是一個神聖的呼召,那麼,這份呼召涵蓋什麼樣的豐富意義呢?

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鄰舍」,如何有效溝通,傳遞美好見證?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eCQ100《文化智商知多少》課程。

母愛真偉大,但我真渺小

世人皆頌讚母愛真偉大,許多人成長中經歷過,許多文學、藝術也表現過。常言也道:「一個偉大的男人背後,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這個女人不見得是他的妻子,而是他的母親。

林肯在被票選上美國總統時,就曾說:「我今天這整個人與我期望會成為的人,全要歸功於我的母親。」

或者我們也可以說,一個偉大的男人背後,一定有兩個偉大的女人。一個是他的母親,一個是他的妻子。但在戰場上,戰士陣亡前即將闔眼,心裡想的還是母親。

退一步看人一生,母親可說是我們在這世上辨識的第一人,也是我們面對疾病、疼痛、死亡時最思念的一人。因為母愛會守護我們一生,是來自上帝的寶貴禮物。

母親不僅對個人有著重要意義,對整個世界也有其重大影響力。兩百年前拿破崙就曾說:「推動世界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

伸出手看看,做母親的你,看得見自己這雙手可以推動一部分的世界嗎?我看不見。 反而是在世人頌讚母愛有多偉大時,感覺自己戰驚惶恐。

雖然孩子生下後,一開口講話就叫我「媽」,社會看我也是孩子的媽,我整個人從上到下看來就是個老媽子;但我心底知道,這個「媽」離世人所謂的「偉大母親」有多麼遠!

有人說母愛天生,沒錯,大部分女人可能和我一樣會有母愛,但我們的愛是屬於母雞愛小雞,那種動物式原始保護的愛。一旦說到母親對孩子的人格和靈魂等種種責任和影響力時,則是一路摸索、一路感覺不安。

尤其當孩子愈大,成為青少年、成人時,便愈感覺不到自己偉大,只覺得卑微。因為過去種種的心血與辛苦教養,現在好像要驗收了。面對世上所有對我們公然挑戰的價值觀和衝擊,說實在,我並沒有把握孩子可以勝過。

因此,每過母親節,內心就有許多掙扎和反省。孩子為我慶祝時,我感覺很不配。當孩子尚在初中時,有次在餐桌上我和一對兒女分享做母親的掙扎,結果兩個孩子都一再保證我是一個好媽媽。因為,照女兒說:「不像我同學的母親,你不酗酒,不濫用藥物,不離婚,而且,她最後的結語是,你教的兩個孩子還這麼成功!」她講到這裡,我不禁失笑,但我女兒的態度很認真誠懇。

由此可看出孩子的寬大,他們是用最低標準衡量他們的母親。只要我不酗酒,不離婚,我就是好母親。緊接著,她衡量自己和弟弟的成功標準,也是他們兩個都沒有濫用藥物、沒亂搞性關係,沒有變壞,就是成功!也是用最低標準在衡量。

然而,孩子沒有變壞,難道就是我們身為母親的最大心願嗎?常聽人這麼安慰父母:「孩子不成才沒關係,至少,孩子沒有變壞!」

從何時開始,教養孩子會變得如此消極?有時在想,我們也許不敢期許能推動世界,但至少會希望,孩子能對這世界有些正面的影響和建樹吧?從何時起,我們放棄了對孩子能推動世界的期望呢?

所以在全天下都一起慶祝母親節的這一天,也許身邊愛我們的人會藉機對做母親的我們表示一些感謝,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也需要利用這一天再回到神面前,重新領受神給我們做母親的託付是什麼?探討做母親這一神聖使命,到底涵蓋什麼樣的豐富意義?還有做母親這一路到底需要學習什麼功課?

簡單來說,母親的神聖呼召含帶下面幾點:

參與神創造生命的奇蹟

母親這一呼召,包括受孕、懷胎和生育。

科學再發達,一個小生命還是必須透過女人的身體孕育出來,子宮也無法人造。科技文明推展至今,仍無法發明一和子宮相近的培育胎兒環境。

女人也因為懷孕,整個身體開始跟著轉變、調整,提供所有胎兒所需的血液和營養。在女人帶著兩個心跳過上九個月後生產,產後再哺乳,乳汁可以提供孩兒所需的所有營養。然後母親哺乳多久,奶水便會分泌多久;直到斷奶的一天,奶水自動停止。處處可見奇蹟。

也可說整個生命孕育過程,是人類最接近神創造的部分了。然而女人自己無法創造生命,女人自始至終都只是一個器皿。這正是我們領受呼召的開始,一個生命的託付,一個生命的承載。

為了這個託付和承載,母親在懷孕時需要潔凈自己的身體,不抽煙、不喝酒、不碰咖啡因和所有沒有營養或對嬰兒不利的食物。母親也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生活方式,不做任何會危及胎兒的動作或事情。母親還會發現,照顧自己就是照顧胎兒。這種骨肉相連、生命共同體的經驗,讓母親不再能活在自私的奢侈中,女人不再凡事只為自己一人活,只為自己的喜好打算,而是事事都要顧到體內的胎兒。

這,正是母親學習無私捨己的開始。

透過滋補餵養,母子建立深深牽繫

然而生下孩子,只是做母親的一個開始。

孩子的長成,必須有母親一路的滋補和照養。而這滋補照養是個橋樑,透過橋樑傳遞的是一份和孩子緊密牽繫(Bonding)的關係。

這牽繫關係很重要,心理學研究愈益發現母愛和孩子的人格發展有著重大關係。

老實說,科學進步並未對人的生命和心理發明什麼新東西,只能印證一些古老傳統的真實價值和意義,比如說餵母奶。現在科學研究證實沒有奶粉可以取代母奶,母奶是孩子免疫力和營養最有效的來源,尤其是初奶。這是為何現在醫院都推動新生兒母親親自餵奶。

同樣地,心理學也發現「母愛」對孩子有終生的影響。孩子自小怎麼與母親互動,感情牽繫如何建立,不但會影響孩子日後的人格形成,也會影響他的自我意識、自我形象,以及親密感的建立能力。但是母親和孩子的牽繫如何形成呢?

專家學者的研究愈來愈發現,孩子生下後的第一年很重要。那是孩子學習適應全新世界的時候,也是孩子學習感情第一課——「愛與信任」——的時候。當孩子哭時,母親回應;餓了,母親餵食;尿布濕了,母親更換;有任何需要,母親盡量滿足。如此互動,會讓孩子建立一種信任,以及自己的需求會得到回應的安全感。

孩子會經歷並確認在這世上有一人關心自己,是可以信賴的對象,進而認識到這世界是一個穩定和安全的世界。照布蘭達·韓特博士(Brenda Hunter)的形容,母親對孩子的回應,和他建立起來的感情牽繫,便成為孩子一生的「感情安全基地」或「感情本壘」。孩子日後的人生可以建立在這基礎上,對世界可攻可守,探索世界也比較具有信心。

但如果母親不理會孩子的哭求,或對他的需要不敏感,孩子會內化出一些負面感覺,覺得這世界是一個冷酷、不愉快的地方。長大後,便會帶著一個認知:父母怎麼待我,他人便會怎麼待我──他們會忽略我,又冷淡地與我疏離。

所以小時候被父母視為小公主、小王子的孩子,學到的人際關係是溫暖的信任與愛,踏進世界後對承諾、婚姻便會有正面的期望。反之,從小若是被忽視,過著被塞一個奶瓶入嘴,父母便不見人影的童年,長大後,便會與人疏離,認為遺棄是必然,與人互動走不近,對承諾、婚姻更帶著負面的期望。

因此小時候與父母如何互動,會影響孩子未來對配偶在感情裡是開放,還是保留。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博比(John Bowlby)做了二十年研究,提出一個「感情金字塔論」。他說,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感情對象階級排列(hierarchy of attachment figures),是孩子愛與信任對象的排列次序。有的排在頂尖上,有的則排在可有可無的基層。

在孩子早期成長中,有一個他最愛,也對他最重要的人,在感情階級裡自然被排名第一,這個人通常是母親,因為母親是最主要的照顧者。

但當母親因出外工作或生病,不再是最主要的照顧者時,感情階級裡排第一的人,就可能變成父親或祖父母,甚至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保姆。任何一個肯花心思關懷孩子需要,且長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出席,愛他、回應他,與他互動的人,都可能成為孩子感情階級裡的第一人。

這是為何母親最好在孩子剛出生時,不要同時做職業衝刺的打算,把生命裡的優先次序重新排列,以陪孩子為重。母親若能在孩子三歲前不出去工作,專心在家照顧孩子,那會是送給孩子最好的一件禮物!

然而有些女人因經濟因素必須工作,也許可以退而求其次,安排做部分時間或彈性時間的工作,這樣便可以帶孩子看醫生,參與學校重要場合,或在孩子清醒時與孩子有些共處經驗。尤其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裡,有許多成長的里程——第一次抬頭、坐、爬、走、說話等,都是母親渴望親身捕捉的珍貴時刻。

誠然,在生命中,錢可以再賺,職業也可以再發展,但孩子生命中的安全感,在感情裡的安定性,以及母子共處的親密時刻等,卻是千金不換,做母親的要盡力把握。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電腦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791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