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3/13 10:50:01瀏覽2527|回應12|推薦92 | |
(本文照片皆自網路擷取,如有侵權,請告知移除)
其實這張畫是在PO出《花博的大榕樹》後,就接著畫的,但前前後後不知道捨棄多少的畫紙,懷著一種戒慎恐懼的心情畫這一幅畫,因為深怕一不小心;將那初戀情人的完美形象給破壞掉。 她的美,風華絕代、典雅脫俗;無論從任何角度看她,總令人心醉。筆拙的我,真無法用文字形容她。 上小學五年級後,學校開始讓我們接觸水彩畫,水分、顏料,根本不知道如何掌握,卻玩得很開心,因為我很喜歡看顏料溶在水裡繽紛交錯、在紙面上暈染開來;肆意奔流的那種抽像視覺呈現,就像那萬花筒裡的花樣幻化萬千。 家裡沒錢可買寫生板,有一天突然想到,撿起附近鄰居整修房子剩餘的木板,再在對角線上鑽洞、穿上繩子,大功告成,給自己做了一塊克難寫生板。 那時候台北市只有一座新公園(即為現在228和平紀念公園),離家比較遠;而中山北路上過了美軍顧問團(現在圓山花博公園),就是動物園、兒童樂園…。再走過去就是中山橋。好,就是她了;她的美,真令當下的我立刻停下腳步,無法再前進。 (所有圖片來自網路下載,如有侵權請予以告知,當即取下。)步行到中山橋頭,這就是當年的景緻,現在台灣再也找不出如此一座優美典雅,美得令人心醉的橋樑了! 請仔細觀賞那優雅細緻的線條、優美的拱弧,尤其那四座造形典雅的花崗石燈塔,及較低的青銅柱燈,在在透出一股古典美的氣質。 在那蒼茫暮色裡,華燈初上的中山橋;車水馬龍的車燈軌跡劃出了一道道的霓虹燈彩鋪陳在橋面上,此情此景不禁又讓我陷入了往日情懷裡。
這幅中山橋的夜景,更證明了她不論在甚麼時候,總是最美的。(拍攝者:郭儀攝于民國五十三年) 仔細觀賞無論橋身、橋柱、欄杆、燈塔,每個地方線條細緻的程度,想要百分百描繪她,是有難度的;台灣所有橋樑已找不出第二座了。 就算那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嫵媚遠山,也只能像眾星拱月般地更襯托出她優美的氣質。 那時候畫中山橋的心情,只是為滿足了當下對水彩畫的新鮮感,不過後來上美術課我又再畫了一張,交出去時竟然被美術老師問了一句:「是爸爸幫你畫的嗎?」 「老師,他是在課堂上自己畫的啦!」同學們立刻相挺,老師為了化解尷尬,補了一句:「老師跟他開玩笑,當然知道是他自己畫的,不然怎麼會叫他參加學校美術比賽。」也是從那時候起,我開始代表班上參加學校的美術比賽(唉,正應了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話)。 若說這座橋是橋樑藝術的極品,一點都不為過。然而半世紀過後的我,要再重畫此生中寫生的初戀情人,卻是心理障礙重重。畫紙一張丟過一張,心境已截然大不同;為了畫出她的美,必須找出她的正確黃金比例,就如同九頭身比例的美女,你不能用七頭身或者七頭半身的比例去畫。 更慘痛的是,已無法在現實環境裡再次去感受她的美,只能從網路上不斷地去搜尋、拼湊捕捉她那美麗的倩影;只能感嘆「紅顏多薄命」! 多數人未曾見過的「第一代明治橋」,為鐵製桁架橋,1901年建造,直到「明治橋2.0版」完成後,功成身退。 這座橋是「明治橋2.0版」在1930年1月25日開工,工程費是當時日幣69萬5千圓。 1933年3月20日完工,全長120公尺,寬17公尺(車道10公尺,兩側人行道各3.5公尺),兩旁人行道欄杆以花崗石砌成,各裝置一對青銅燈柱。 被擠壓蜷縮的今日中山橋;大約相同的位置,今昔的比較:上圖為昔日中山橋景觀,下圖為今日中山橋景觀,天際線已完全被斜插進來的國道高架橋和右邊的新生高架橋的水泥叢林給遮掩住,凸顯出當年為經濟掛帥,只求效率,不做環評、不惜破壞環境景觀、粗暴規劃、便宜行事的結果。 被大卸成435塊的中山橋遺體、李再春同學銅像,彷彿孤獨守護陪伴著中山橋。關於中山橋,我之前也曾寫過一篇相關的文章,請大家也順道瀏覽: |
|
( 創作|繪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