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15 11:37:47瀏覽425|回應1|推薦12 | |
「那天,醫生宣佈我得了乳癌,我一躍而起,大聲擊掌:『終於等到你了!』」第一次見面,這是她的開場白,語氣鏗鏘有力,像尋寶人挖到了寶藏,樂得連嘴角、眉宇、心尖兒都充滿著笑意。 怎麼有人得了癌症還那麼高興?「因為,我擔心自己罹癌擔心了幾十年,這種沒來由的恐慌,較之謎底揭曉時的恐懼尤勝過千萬倍。」原來,當她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參加舅舅喪禮,看到他躺在棺木裡,周圍的人哭天搶地、痛不欲生,她問媽媽:「舅舅為什麼會死呢?」媽媽回答:「得癌症!」從此,癌的陰影在她幼小的心靈萌芽,隨著年齡增長蔓延滋生,終至盤踞她整個心房。 我想起 「我多麼感激這些癌部隊,讓高牆倒下,讓我的心得以飛出城門之外。」我可以體會她爭得自由後吶喊的份量,當恐懼由未知轉成已知,人們彷彿又拿回了主導權,吞吐一下子變得遼濶起來:「我不再害怕了,我開始跟癌細胞做好朋友,每天不忘傳遞快樂的訊息,鼓勵它們,愛護它們。」甚至她還促猍地說:「原本婆婆對我要求嚴格,現在放鬆多了,可能她想我快死了,就隨便我吧!連老公都不反對我交男朋友呢,這真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來不及體會她的快樂意涵,我已陷入另一個沈思:是否當年她的母親錯失了一次與孩子的深談? 曾經讀過一位母親的心情紀事,她的孩子有一回問她:「我聽到妳和爸爸在談大海嘯的事,媽媽抱著兩個孩子被大海嘯沖走,結果媽媽選擇放棄那個大的孩子,妳和爸爸都說,如果是你們,也會這麼做,為什麼呢?」媽媽聽得好心痛,原來這已是幾年前發生的事了,孩子沒有問,卻一直心存疑慮,因為他也是那個大的孩子,媽媽遂決定好好跟孩子談一談。 媽媽認真的告訴他,兩個孩子都是媽媽的摯愛,但一手抱一個小孩根本無法抵擋海嘯的威力,只有兩隻手緊緊抓住一個孩子才有活命的可能。「那為什麼要放掉大的孩子呢?是不是媽媽比較不愛老大?」媽媽說:「當然不是,放手對媽媽來說是多麼痛苦的決定!但是因為媽媽知道,老大比較懂事,他會抓住漂流物求生;獲救時也會告訴大人怎麼回家;還有上帝會特別眷顧他。」老大聽了十分放心,便問:「後來那個大的孩子找到媽媽了嗎?」「找到了!他好勇敢,被一位澳洲人救起來,送到醫院,全家團圓了。」老大笑得很開心:「我懂了,那個大孩子好棒,難怪媽媽會選擇放掉他。」 孩子的心思既單純又縝密,往往大人某些無心的言行,都將烙印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形成一輩子難以抹滅的傷痕。我就認識一位旅台金門人,在自己專業的領域努力鑽研,成績不菲,但總覺得他的內心深處有一把鎖,鎖住了自信,鎖住了親情,因為父親對他不滿,批評他比不上一個在家鄉平庸度日的公務員。 深談是一種深度的對話與真誠的分享,親子深談既是理性的開啟,也是感性的延伸,如劉再復、劉劍梅父女兩地書寫,共悟人間;如法國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呈現心靈與科學的世紀交會。哲學家父親這麼說:「我們的目的是要凸顯出我們的相同之處,同時不去隱瞞我們相異之處」;女兒劉劍梅說:「父親尊重我的聲音,所以我們的對話是平等的對話」。 想到罹癌女子遲來的自由與快樂,我竟開始有些感傷。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