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23 10:44:09瀏覽331|回應0|推薦6 | |
「已經遇到了,誰也不想這樣呀!一隻貓、一條狗也是生命,往生我們都會難過,何況是一個人因我們而過世呢!」 電話那頭,好友的聲音輕微而自制,不見驚慌,沒有怨天尤人,只是懊惱自己,以及對罹難者更多的同情與理解──她先生開車時不幸與對方相撞,對方傷重身亡。 我靜靜地聽她描述過程,她很少自我辯解,即便遭此橫逆,對向來單純度日的他們如同青天霹靂,她依然表現出勇於承擔、思謀解決問題的誠意;對於無常人生、無情命運的不解,似乎也已從宿命說裡找到一些情緒的出口。 這就是我多年來一直尋尋覓覓的生活元素──沒有過多的掩飾,活得誠實、簡單而且放心。為此,我的步履行至偏遠鄉間;登上原住民山區;遠征國際救援組織所達之處;甚至,初抵加拿大,都選擇了離溫哥華二小時船程的乃摩市鄉下居住。因為我深信,某些屬於人的本質的部分,應是自然生於天地、默默孕育於草根,遠遠超脫”專業”、”學院”、”精英”等的桎梏。而金門,此刻我生命的停泊港口,正以她最平素、質樸的姿態,展開其獨特的文化圖景,由小花與細沙所呈現的世界,讓人忍不住為她佇留。 記得有一回,我們聚集了一些婦女同胞,為『金門男性公務員一年只能單獨進出大陸三次』的特別行政法,舉辦座談會之會前會。與會中有位太太,老公常年在大陸工作,聽到大夥兒七嘴八舌,討論如何做出風險管理時,竟一臉茫然,頻頻表示:「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吔,不會吧?」她與我們分享婆媳、姑嫂之間的溫暖互動,言語中充滿幸福與感恩。不過,回程中她若有所思的告訴我:「也許,我該開始想一想剛才大家所談的問題…….」,望著她清澄的眼神,我竟開始為自己的無端吹皺一池春水,覺得有些不安了起來。 我想到乃摩市的白人朋友Louis。曾經有一段時間,他對人生的意義及價值十分困惑,我於是帶著他漂洋過海,來到溫哥華道場尋找答案。沒想到他與佛教一拍即合,還興奮指出,其與最原始的基督教思想沒什麼不同呢!由於他前晚幫朋友搬冰箱扭傷了腰,師兄問他要不要到一位師姐處針灸,他不假思索,立刻驅車前往,到了那兒往床上一趴,即閉目等待紮針,不畏不懼。事後我問他:「你第一次接觸中國人的針灸,也是第一次認識這位紮針的師姐,為何如此放心呢?」他回答:「我正為扭傷而苦,現在有人提供我一個減輕痛苦的方法,我為什麼不試一試呢?」源於這樣一個簡單的思維,Louis紮了針,病情獲得改善,日後也參加了禪坐課,與佛結了善緣。 不論舊識新交,金門友人總帶給我無比暖意。養雞的送雞,飼羊的送羊,種菜的送菜,捕魚的送魚;擔心我不善烹煮,甚至料理好端過來。讚美紅葱頭美味,馬上炸來一大罐;不堪冬日冷冽,即親手織上毛衣;向市場親戚買魚,肯定奉送一堆蘿蔔、地瓜;有一次和朋友自述心情,不久竟接獲來電,問我是否想出去走走? 其實,他們所用的言語都極為簡單,話不多甚至無言,彷彿自開天闢地以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該如此。最常聽到朋友的問候是:「回金門,習慣嗎?」兩句話道盡關懷,我總會抱著這些隻字片語細細咀嚼,體會品茗回甘、咖啡底蘊的甜美。先生常說:「金門人,壞不到那裡去的」,這句話,讓我倍覺心安。 我想,我正在聆聽一種深植於泥土與草根的通俗的聲音。同樣做為一個具有尋常喜怒哀樂的人,我們都有自己本質上的通俗身分,透過直心,即可盡情享受通俗文化。余秋雨曾經說過:「在人文領域,沒有通俗文化的介入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真實的。如果同時敢於公然享受通俗文化,據我的觀察,他會比別人更深刻地體察世態人情,更少一份極端、偏激和虛假。」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