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育心理學:師生關係與學生行為
2007/06/23 09:08:34瀏覽2250|回應0|推薦15

Stella認為,在教育這個領域而言,無庸至疑的是教師扮演的角色及與學生互動的情感及知識傳承,也因此,如何帶領孩子教導孩子陪伴孩子,如何經營班級如何經營師生間的關係,讓我做了以下這一份的心得報告!

師生關係與學生行為

綱要
一: 教師領導方式與學生行為
二: 教師期望與學生行為
三: 師生溝通與學生行為
四: 班級氣氛與學生行為

在班級歷程中,教師的責任是領導學生朝學習目標邁進。


領導的定義是:
1.影響力的發揮:教師的角色去影響學生行為並帶領班級活動。
2.倡導行為:假設教師在學生心裡扮演重要角色,則有能力做為學生模範。
3.促進合作的功能:學生與教師間產生良好互動,並能同心協力完成班上的事。
4.信賴的權威︰因為信賴老師,相對的也會用心服從老師的領導。
5.達成組織目標的行動︰一個效能的領導教師,對班級經營一定有所目標,在學生服從的情況下,達成目標的完成性相對會提高。
6.達成組織目標的歷程︰同上,不同的過程中合作的效能也會大增。

單向度的教師領導類型
Lewin 將其分為三種

1.權威型領導: . (Authoritarian leadership)
a.一切政策取決於『領袖』。
b.一切方法與活動依『命令』行事。
c.由領袖『指定』要做的工作及其性質。
d.領袖的獎評皆對『人』而發,並且避免實際參與工作。

2.民主型領導: (Democratic leadership)
a.政策由團體決定,領袖從旁鼓勵協助。
b.工作程序 (A):討論 -> 建立步驟   (B):領袖給予二至三種技術性的建議。
c.個別選擇工作夥伴,團體決定工作分配。
d.在評鑑方面持客觀獎評,著重精神參與,並不參加實際過多的工作。

3.放任型領導: (Laissez-faire leadership)
a.完全聽任團體或個人決定。
b.領袖無條件提供各種資料,但不參與決策。
c.領袖不參與工作設計。
d.領袖不批評成員活動,也不控制或參與過程進行。

 

教師期望之意義
1.什麼是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in classroom)

個人的行為表現常傾向受別人預期的影響,別人期望他如何他果然就變得如何。當他照著別人的期望及鼓勵去努力,發現這樣的努力真的讓現實情況更好,應證了他人的期望影響。例如說;我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是老師,從小我都被貫輸當老師好的觀念,當我在家人的期望下去努力念書,某天班級教師請我當同學的小老師,而我發現了教導他人的快樂,從此之後當老師就真的變成了我立定的目標。這就是比馬龍效應。


2.若預期者換作自己,則稱為自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意思是:自己鼓勵自己,自己給自己期待期望的暗示,而達成了自己的想望及目標,傾向被自己預期的影響。

 

教師期望之效應
教師期望的效果是重要的,尤其是探討到其教學能力的時候,假如老師認為學生能力夠,而有正確的教學策略,那當然學生接受面對的是正向的教育環境。但是,如果老師認為學生能力欠缺,卻又沒有有效率的教學策略來協助低成就的學生,這時學生就會面臨低的期望及不適當的教學。  換句話說:教師如何產生期望,那麼就會按著那個期望的方向去型塑學生的能力。

 
 
班級中兩種不同的期望效應:
一:教師自行應驗效應: 指教師對學生的能力的期望並未以事實為基礎,但是學生的行為恰巧符合此種不正確的期望。
二:教師持續期望效應: 指教師明確的知道學生的能力並有明確的回應,問題是當學生努力追求進步後,而教師卻沒有改變原先的期待來面對此種進步。

 

 如何避免負向的教師期望
1:小心謹慎解釋學生過去成績及其他檔案資料: 不要因為過去學生成績不好,就認定他的能力是差的,應該去瞭解他的人格發展及家庭教育的背景。

2:運用分組策略應彈性化: 不要將能力相同的人都編在同一組,運用混合能力在合作學習上,將能力夠的當一組的領導者,輔導幫助各組能力較不足的同學。

3:深信所有的學生皆具挑戰性: 提供有彈性空間的問題,鼓勵所有的學生作答。也不要輕易告訴學生,這很簡單你一定會或是很難你一定不會這種話。

4:對於低成就的學生回答更是要小心: 給多一點的線索及等待時間,答對題目時也不吝於讚賞。讓高低成就的學生同樣的問答機會。

5:確定教學中未有種族,階級,性別印象的偏見;不分種族社會政經地位或男女之分,給予相同的關愛及教學。

6:評量及管教歷程應公平: 同樣犯規行為受到相同程度的處罰。

7:教材及教具的使用謹慎: 注意使用的教材教具是否能顧及所有的學生。

8:有相信所有學生皆能學習的信念: 當問學生問題時,若學生不能立刻回答,請多給等待的時間,並引導其思考如何作答,不僅是給予答案。

9:所有學生享有同等權利: 在課堂或課後,都確定學生有相同練習的機會。

10:隨時檢視自己的非口語的行為: 不要拒學生遠之,也不要吝於給鼓勵的肢體動作,並注意面對不同的學生是否有不同的聲調。

 

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被認為應有兩類傳遞的知識:;
一 學術結構;指平常習得的專門知識。
二 社會參與及生活常識;指基本平常的生活活動及常規知識。

教師最常用的口語溝通方式
• 發問: 詢問以獲得學生反應。
• 增強: 教師運用口語增強<例如鼓勵>激發學生的動機,引起學習興趣。
• 批評:
• 介紹: 此技巧是獲得學生注意及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技能。
• 解釋: 將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做聯結。
• 演說或複述

非口語溝通之重要性
口語的表達非常依賴非口語的訊息,後者與前者的關係依Knapp指出有五種:
1. 重覆: 非口語訊息重覆口語訊息
2. 矛盾: 非口語訊息與口語訊息不一致
3. 代替: 非口語訊息經常可替代口語訊息
4. 強調: 非口語訊息加強口語訊息
5. 調節: 非口語訊息可調節口語訊息

非口語溝通行為
1.動作姿態(kinesics): 包含臉部表情,目光接觸,身體的移動和姿態。學者主張最有力的非口語溝通行為是教師的微笑,微笑能表現出教師對學生是否有所回應,且能獲得學生較多的注意力,更能夠凝聚成支持無威脅的班級氣氛。
2.人際距離(proxemics): 指人際互動中,有四種區域領域的存在,分別為親密的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公共距離。而教師越靠近學生則越受學生喜歡(當然是要適當的!),教師身體靠近顯示出對學生的喜歡,讚許和友善。
3.副語言(paralanguage): 指的是聲音部份的線索。如: 音調,節奏,速率,流倡,停頓或沉默。副語言的使用能夠促使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教師的強調(assertiveness),特別是透過聲音的運用,是影響班級經營的重要管道。
 

教師溝通能力    <三大向度>
1.良好的溝通能力: 具有同理心,積極傾聽,接納及真誠。
2.豐富的知識: 具備學科知識,學生身心發展的知識,溝通的知識及環境的知識。
3.嫻熟的技巧: 做到講解的清晰,幽默風趣,因材施教,因應個別差異加以輔導。

 

 

如何創造出積極的班級氣氛

1.明確的目標及規範:明確知道學生的期望和能力,教師能創造正向積極的班級。
2.開放式的師生溝通:教室中師生溝通有分成單向,雙向及多向溝通等方式,多向的開放式溝通能促使班級氣氛融洽,提高學生學習。
3.合作式的團體學習:讓學生之間彼此合作學習,有利於學生群性發展及凝聚力。
4.參與式的班級決策:民主性的領導鼓勵學生參選班上事務並決定。提昇學生的自尊,也增加其潛能發揮,更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班上的一份子。
5.適當的教師期望:教師的期望不僅影響學生的自我應驗,故教師應對學生有公平正向的期望,並透過合理的對待,適切的傳達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lla0129&aid=104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