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19 17:47:22瀏覽2116|回應2|推薦0 | |
「"母親, 噢母親, 我餓了 "再等一下, 我親愛的孩子 而當玉米已採收 "母親, 噢母親, 我餓了 "再等一下, 我親愛的孩子 而當玉米打好 "母親, 噢母親, 我餓了 "再等一下, 我親愛的孩子 而當麵包烤好 很殘忍的一首歌, 但歌詞並沒有交待前因, 徒留給聽者想像的空間. 很典型的一首馬勒, 充滿焦慮跟不確定感. 這首是引領我欣賞藝術歌曲的起點. 我讀 "古典音樂101" 這本書, 經由裏面對這首的講解, 而了解到藝術歌曲的複雜及趣味. 這首裏有孩子, 母親, 跟旁白者三個角色, 對歌者來說, 她要做很多判斷跟思考 -- 孩子多大? 是男孩還是女孩? 歌者要扮演三個角色? 還是其中兩個? 還是如講故事般的旁白者? 進一步, 母親為何要欺騙孩子? 母親是位不盡責的母親? 還是另有苦衷? 歌者站在不同的立場, 演唱時的表現, 如音色, 重點, 唱腔, 重音都可能不同. 歌者在不同的年齡 (這首通常由女性演唱) , 例如結婚前後, 生兒育子前後, 詮釋也會有所不同. 書上提示說, 年輕的歌者通常會偏向孩子, 身為人母後, 立場則會傾向母親 -- 我現在為人父, 深深同意這樣的說法. 事實上我很怕聽這首歌, 這首呈現的不是單純悅耳的音樂, 而是充滿焦慮, 問號, 又曖昧不明, 讓人不得不皺眉思考的困難處境. 像這樣殘忍又不愉快的作品, 可能要自問為何要自找麻煩的聽它? 我想藝術歌曲就像文學作品一樣, 可以空洞能被輕鬆閱讀, 也可以鋪陳跟探討複雜的情境. 其實自找麻煩也不算壞事, 有人就是不想用傻瓜相機或開國民車, 而偏偏要玩攝影跟玩車子. 而如果你願意思考, 那當聆聽台上歌者的詮釋, 就會有非常多的溝通交流. 不論歌者的立場你是否贊同, 都意味你接收到歌者的想法了. 往往台上的歌者就像裸身一樣, 內心想法全部會被觀眾窺探到 -- 我的話, 聽唱片還算自在, 要是現場的話, 唱藝術歌曲的場地都不大, 歌者跟觀眾距離很近, 我想我應該會坐立難安吧. (歌詞中文翻譯: Willian Mann 自德文譯為英文, 李靜宜在 "古典音樂101" 中自英文譯為中文, 我有依歌曲調整過段落)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