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塵世的生活」 (馬勒: 少年的魔法號角)
2007/08/19 17:47:22瀏覽1865|回應2|推薦0

「"母親, 噢母親, 我餓了
給我一些麵包不然我會死"

"再等一下, 我親愛的孩子
明天我們會趕快去採收"

而當玉米已採收
孩子繼續哭泣:

"母親, 噢母親, 我餓了
給我一些麵包不然我會死"

"再等一下, 我親愛的孩子
明天我們會趕快把玉米打好"

而當玉米打好
孩子繼續哭泣:

"母親, 噢母親, 我餓了
給我一些麵包不然我會死"

"再等一下, 我親愛的孩子
明天我們會趕快烤成麵包"

而當麵包烤好
孩子已躺在葬禮的棺木架上」

很殘忍的一首歌, 但歌詞並沒有交待前因, 徒留給聽者想像的空間. 很典型的一首馬勒, 充滿焦慮跟不確定感.

這首是引領我欣賞藝術歌曲的起點. 我讀 "古典音樂101" 這本書, 經由裏面對這首的講解, 而了解到藝術歌曲的複雜及趣味.

這首裏有孩子, 母親, 跟旁白者三個角色, 對歌者來說, 她要做很多判斷跟思考 -- 孩子多大? 是男孩還是女孩? 歌者要扮演三個角色? 還是其中兩個? 還是如講故事般的旁白者?

進一步, 母親為何要欺騙孩子? 母親是位不盡責的母親? 還是另有苦衷?

歌者站在不同的立場, 演唱時的表現, 如音色, 重點, 唱腔, 重音都可能不同. 歌者在不同的年齡  (這首通常由女性演唱) , 例如結婚前後, 生兒育子前後, 詮釋也會有所不同. 書上提示說, 年輕的歌者通常會偏向孩子, 身為人母後, 立場則會傾向母親 -- 我現在為人父, 深深同意這樣的說法.

事實上我很怕聽這首歌, 這首呈現的不是單純悅耳的音樂, 而是充滿焦慮, 問號, 又曖昧不明, 讓人不得不皺眉思考的困難處境. 像這樣殘忍又不愉快的作品, 可能要自問為何要自找麻煩的聽它? 我想藝術歌曲就像文學作品一樣, 可以空洞能被輕鬆閱讀, 也可以鋪陳跟探討複雜的情境. 其實自找麻煩也不算壞事, 有人就是不想用傻瓜相機或開國民車, 而偏偏要玩攝影跟玩車子.

而如果你願意思考, 那當聆聽台上歌者的詮釋, 就會有非常多的溝通交流. 不論歌者的立場你是否贊同, 都意味你接收到歌者的想法了. 往往台上的歌者就像裸身一樣, 內心想法全部會被觀眾窺探到 -- 我的話, 聽唱片還算自在, 要是現場的話, 唱藝術歌曲的場地都不大, 歌者跟觀眾距離很近, 我想我應該會坐立難安吧.

(歌詞中文翻譯: Willian Mann 自德文譯為英文, 李靜宜在 "古典音樂101" 中自英文譯為中文, 我有依歌曲調整過段落)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lhouettes&aid=1171704

 回應文章


2022/05/23 13:50
點點滴滴(6)

BravoFM91.3
布拉格之春音樂之旅-馬勒100紀念音樂會
2011/04/14 15:39

版主您好!
抱歉打擾了,由於您對馬勒似乎有興趣
因此想推薦您電台舉辦的一個布拉格之春音樂之旅,時間是5/12~21共十天,目前剩8個名額
由捷克達人高嵩明老師帶領,歡迎瀏覽瞭解喔!謝謝!
http://tw.myblog.yahoo.com/fm-913/article?mid=2356&prev=2362&next=-1
BravoFM91.3敬上

1989年,電影「布拉格的春天」上映,這部頗具爭議的愛情電影,在台灣電影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也開啟了國人對捷克這個陌生國家的認識。這部改編於米蘭‧昆德拉小說的電影,深入探討人們內心微妙的情感旋律,導演大膽激情的手法令人印象深刻,使得當時的知識份子相當憧憬東歐國家的神秘色彩,而布拉格這個令人著迷的城市,有如綻放的玫瑰花,讓人一見鍾情。

從1946年開始舉行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不僅是布拉格一年一度的音樂盛事,也是世界各地的古典音樂愛樂者朝聖之地。
今年為了紀念馬勒逝世一百週年,特別在馬勒逝世當天,也就是5月18號,安排了由艾森巴哈指揮捷克愛樂以及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再加上五個合唱團聯合演出馬勒第八號千人交響曲。
BravoFM91.3年度行程將邀請高嵩明老師隨團導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