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10 00:08:21瀏覽986|回應17|推薦13 | |
.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982252 ●本文是作者近日在北京參加一項兩岸座談的書面報告 大會座談的主題是:「民進黨時代的兩岸交流:挑戰與出路」 挑戰人人都看得見,問題在出路。 鄭必堅先生說:「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據此可言,兩岸沒出路,關鍵在思路的境界不夠,所以要開闊並提升思路。 暫時擱下當前的困局,從宏觀架構看,我們或許不妨想像:兩岸未來的走勢,有無可能形成一場民進黨的「心靈台獨」和北京的「心靈統一」的拔河?這是我想談論的思路與出路。 思路的起點是:對民進黨而言,「台獨」不是只有一種「台獨」;對北京而言,「統一」也不是只有一種「統一」。 在二○一六總統大選以前,我曾發表過三個與本文有關的看法: 一、我認為,蔡英文在當選執政後,不會再操作「法理台獨」,而是改採「心靈台獨」。這也就是,台獨不只一種。 二、我認為,由於不再有正名制憲的法理台獨,九二共識裡的「反對台獨」就成了無的放矢,而「一中各表」就會變得更重要。 三、我認為,由於不再正名制憲,民進黨新的台獨思維是「不抹掉中華民國四個字的台獨」;所以,北京也應當有一種新的統一思維,也就是「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這也就是,統一不只一種。 這些,都是我在選前提出的看法。 心靈台獨 比文化台獨更準確 先談心靈台獨。一般都說是「文化台獨」,文化台獨是指一種社會意識,心靈台獨則是指一種更深層的人格狀態。我覺得,對於台灣目前的傾綠民意樣態,用心靈台獨來說明,可能較文化台獨更準確。 比如說,所謂的「天然獨」,若稱之為「文化台獨」,就不如稱之為「心靈台獨」來得深刻。一旦到了心靈台獨的境界,也就不必再求法理台獨,甚至也不必再找什麼文化上的理由;到最後,可以只是沒有抹掉「中華民國」四個字,其他都心靈台獨了。這就是借殼上市。不必正名制憲,也能「台獨」。 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民進黨的「中華民國」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一、借殼上市的中華民國。二、一中各表的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憲法 兩岸攻防武器 接著就談一中各表。蔡政府不再操作法理台獨,就必須以新的標尺來檢證其兩岸政策,這標尺就是「一中各表」。 當下,有一個十分清楚的景象是:兩岸當局都朝向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來尋找交集點。 在選前,王毅的「憲法說」,不論是有心或無意,皆是指向「他們自己的憲法」這個方向;選後,有更多的大陸智庫都主張蔡政府應回到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甚至說「憲法一中」就可以等同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另一方面,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說「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亦顯有「憲法一中/一國兩區」的暗示。 可見,北京欲以中華民國憲法來防獨,蔡政府則欲以中華民國憲法來抵擋北京的壓力。其實,這些皆可謂是「一中各表」的操作,只是北京和蔡政府都不承認。 當前的事實是,在北京與蔡政府間,如今中華民國的分量都上升了。但是,如果不及時將民進黨往「一中各表」引導,那麼「心靈台獨/借殼上市」就會一路走到底。 再談新的統一思維。習近平主席說:「我們追求的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也許可以說,這就是「心靈統一」;或者,有無可能把這句話提升成為「心靈統一」的架構。 接著下來,不妨用「心靈統一」與「心靈台獨」對照著來說。 如果台灣不再操作「法理台獨」,北京就幾乎絕無可能「武力統一」,因為武力統一在國際及在兩岸皆無正當性。而若北京不再能採「武力統一」,即須採「和平統一」,說到底,就是習近平所說的「心靈契合的統一」,也就是「心靈統一」。試想:沒有心靈統一,如何能和平統一? 前面說,「心靈台獨」是「不抹掉中華民國四個字的台獨」;那麼,北京有無可能出現一種「心靈統一」,那就是「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這就是把「心靈統一」和「心靈台獨」對照著說。 其實,「心靈台獨論」正是習近平「心靈統一論」的悖論。可以說成:「我們追求的獨立,不必是形式上的台獨,只要台灣人民的心靈契合。」 武獨或武統 現在皆無可能 我想,大家都會承認,兩岸情勢,武獨或武統皆無可能。現在及未來的情勢可能是也必須是:文化台獨與文化統一的競合,亦即心靈台獨與心靈統一的競合。也就是一場心靈的拔河。 拔河的場面,觸目盡是。例如,辛亥革命紀念日、對日抗戰紀念日、台灣光復紀念日,及孫中山一百五十年誕辰紀念日,台灣都非常淡漠,但大陸卻搞得紅紅火火,對這些涉及文化及心靈的事件,比台灣更熱衷。 這些皆是文化統一與文化台獨的角力,也就是心靈台獨與心靈統一的拔河。不過,現實卻是,如前所述,習近平對「心靈契合統一」雖有先見之明,可稱他是「心靈統一」的創制者,但仍然被「心靈台獨」搶先了一步。 北京回填自己挖的坑 台獨成因複雜,但主要是因台獨與北京內外交迫的「去中華民國化」所致,而北京在這方面責任還要大於台獨勢力。 且看當前情勢:一方面北京未放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的政策,另一方面又要主張台獨的民進黨政府回到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憲法,這難道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在「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下,中華民國在現實上不能維持自尊,也看不到得以保全尊嚴的未來;於是中華民國遂成有些台灣人在心靈上的負荷與恥辱,因而催生了「心靈台獨」。北京倘要改變這個趨勢,顯然亦知須從「心靈統一」入手,須先回填台灣因「去中華民國化」所形成的文化及心靈空洞,把中華民國先補滿填實。 須知:對台灣去中華民國化,就是去中國化;要台灣回到中國,就必須先回到中華民國。所謂「心靈台獨/心靈統一」的拔河,在現階段,其實就是「掏空中華民國」與「回填中華民國」的拔河。 我覺得,北京這幾年做的事,就是以前挖了一個洞,現在要把它填回去。 今後,將是心靈台獨「掏空中華民國」,與心靈統一「回填中華民國」的速度比賽。面對「心靈台獨」的方興未艾,北京必須設法將民進黨從「借殼上市的中華民國」,拉回到「一中各表的中華民國」。 北京看「心靈統一」,不應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被統一」,而應是「你不吃掉我/我不吃掉你」的「互統一」。所謂「互統一」,大屋頂中國、一中三憲、第三主體、共同締造論或歐盟模式等,皆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台獨有了新的想像力,「心靈台獨」是新的台獨,也就是「不抹掉中華民國的台獨」。因此,北京會不會也有新的想像力,「心靈統一」即是「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或「保留了中華民國的統一」? 回到中華民國 對兩岸都有利 有人說,現在是「天然獨」與「天然統」對抗的時期,但其實也是「人造獨」與「人造統」對抗的時期。既然人能造之,人也能改變之。兩岸當局若能以「中華民國」為交集處,穿過「一中各表」,即可能以「大屋頂中國」為「心靈契合」的歸宿。 也就是說,兩岸關係可以建立在縱橫兩條軸線上。一條是處理現狀的空間橫軸,就是一中各表;一條是指向未來的時間縱軸,就是大屋頂中國。 我曾提出「杯子理論」:「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只要兩岸都回到中華民國,必對維持兩岸現狀有利,也對走向兩岸未來有利,而且對藍綠紅三方面都有利。只要民進黨仍甩不掉「中華民國」這只杯子,就有可能將其導回「一中各表」。 蔡政府似乎正在嘗試「另一種台獨」,也就是「心靈台獨」;北京會不會也思考「另一種統一」,建立起「心靈統一」的架構。那麼,也許我們就可看到一場「心靈台獨」與「心靈統一」的兩岸拔河。 其中的要領是:不是只有一種「台獨」,也不是只有一種「統一」。 ============================ http://www.storm.mg/article/172016 {略} 馬英九擴大交流,緊守一中各表底線 馬政府八年,與兩岸關係再緊密,都不能不緊守「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底線,不過,即使是絕對執政,馬政府的處境和當前蔡政府處境相去並不太遠,民調也是在第一任就下滑,頂多是雪崩程度輕重之別,至於在兩岸相關政策上,馬政府愈用力推,後座力就愈大;過去的民進黨因為少數執政的不安全感而擁抱深綠,馬政府在第二任面對政黨再更迭的壓力,國民黨內部顯然也有分裂之虞,洪秀柱「一中同表」的換柱風波,就是代表號,沒想到,洪秀柱當選黨主席後,一不做二不休,搞出「和平政綱」,索性一舉廢了「一中各表」,前副總統吳敦義隔海大呼,「國家尊嚴不能偷工減料,一中各表不能亂(省)掉」,不過,呼也沒救了。 洪秀柱的思維雷達肯定測不出自己幫了蔡英文這麼大一個忙,就在蔡英文發給民進黨員一封信的前幾天,吳敦義隔海說不能亂刪,副主席詹啟賢滅火說「沒有(一中各表)不表示刪了」,國民黨組發會選動部旋即發了一封信給群組黨員:〈和平政綱作為九二共識外的另一種選擇〉,引據一連串民調數據指稱,九二共識的內涵是不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已經產生變化,「本黨實應嚴肅面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已經無法獲得多數台灣民眾認同的事實,必須針對兩岸關係另尋一條能夠為被多數民眾接受的出路,而『和平政綱』正是可以扮演此一角色的選擇。」這不是擺明了一中各表「被蒸發」了嗎? 20160904-中國國民黨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陳明仁攝) 洪秀柱的和平政綱,為蔡英文解套 洪秀柱難道不明白當「一中各表」被蒸發掉的同時,蒸發的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中華民國?難不成國民黨真要扛起殺朱拔毛反共復國的未竟大業?國民黨要扛,不問問台灣人民要不要扛嗎?沒有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是誰跟誰的共識?不要忘記,當年辜振甫堅持不點頭,電文往返所確定的不過就是兩岸交流不能無視中華民國,國民黨不肯跟共產黨「各表」,除了北京,誰要跟國民黨「共識」? 洪秀柱廢了「一中各表」,形同把「和平政綱」擱進國民黨的冷凍庫,只能期待來者有沒有機會重新把「一中各表」端出微波後,再看看「九二共識」還能吞不能吞,而在這段期間裡,又何須爭議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呢?因為連國民黨都認為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內涵不被認同,至此,北京心心念念蔡英文未答完的考卷,不必答了。 {略} .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