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9-9-26] 傳統價值裡強烈的內在道德衝突使大和文明尚未真正現代化
2009/09/26 20:14:07瀏覽959|回應8|推薦8

.

http://blog.udn.com/chiag/3334841?raid=2794264#rep2794264
傳統價值裡強烈的內在道德衝突使大和文明尚未真正現代化
回應文章:慕陶的部落格》文章創作》從中國人與日本人的自我反省說起
發表時間:2009/09/26 19:43


關於"日本文化史"和"道德自律/他律",你講的有些空乏,不夠實在。

即便是一個大文化,兩百年可以變得完全不同,這是我二十出頭的時候想到的。我五十多了,不過我也沒有版權,大家都很容易想到的。

近代日本文化精神是日本戰國時代的產物,那個時代非常像中國的戰國時代。由代表"日出國天子"的聖德太子大化革新之後的長期穩定類近於西周長期穩定。"島國狂飆"始於神風,經過豐臣,經過倭寇,成於日本秦帝國,帝國垮了,維持了好幾百年的戰國時代的封建社會階層組織和封建地域效忠形態仍然存在,"紀律"仍在。昭和下令無條件投降,不願意遵令的指揮官衹能安靜地自殺。日本公司照顧員工,員工為公司賣命,這個日本近代企業經營文化就是日本在現代化之後承襲封建社會的上下忠義傳統的例子。日本球隊裡教練就是君王,球員挨打很正常,這也是日本的封建階層傳統"現代化"的例子。

沒有"人的社會生存"就沒有道德。道德是理智與情感辯證的產物,到最深沉處完全是自己的事,但道德不是空論,道德是實踐,沒有道德實踐就無所謂道德。道德的他律除了法律規範最低標準之外就是社會文化共識所產生的約束力,但道德的自律永遠是個人最深沉的內在辯證與外在實踐,非常孤獨,君子慎獨,但道德實踐是應世,雖千萬人吾往。爭自律他律沒有太大的意義。

日本人的"恥文化"非常有特色,裡面有基於職責的責任感,有基於道德的道義感,也有基於社會身份的羞辱感(有時純粹是面子問題)。藩主亡國,自殺,這是"恥文化"。武士見主受辱而不能救,自殺(戰國時代漢文化之"主辱臣死"是也),這是"恥文化"。指揮官陷軍,自殺,這是"恥文化"。修飛機的技工知道自己的疏忽造成飛機失事死了兩百人,自殺,這是"恥文化"。內閣部長貪瀆被查出罪證,自殺,這是"恥文化"。這是"謝罪",以親手執行自己判決的自己的死刑來懲罰自己。這是一種態度,一種實踐,一種自我拯救,在過程中有來自個人平日蓄養的自律也有來自社會規範和文化習慣的他律。這是一種社會道德,是單獨的個人面對自己所存身的社會的態度,是一種基於"個人的社會生存"的"存在主義",而不是人群集體面對什麼的態度。

日本人作為一個集體至今對日本帝國在二戰中的侵略和殘殺行為欠缺道德反省的原因很多,很複雜,但拿德國人的道德反省來對比可以瞭解很多。日本四島如果當年被四強瓜分佔領,如同德國,我保證日本人今天一定對二戰很能反省,首相一定天天到各受害國去屈單膝謝罪^_^。日出處之國優秀的大和民族不過是敗在某一個國家的兩顆原子彈之下,對別的國家 --- 尤其是日落處之國中國 --- 和別國的人民至今沒有服氣。

日本的"恥文化"對日本的"二戰侵略殘殺反省"很有妨礙,因為自殺這個自我懲罰太重,這裡面還牽涉到日本文化裡對生命的態度。菊花與劍,或櫻花與死,裡面說的是人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對自己,也對社會上的其他人,也對異國異文化的人。生命絢爛勝於平凡一世,這是一種貴族心態。能掌握決定自己的死亡就容易流於不在乎他人的死亡,這是一種貴族傲慢。講究紀律講究自覺,這是個人面對社會的修養,這是壓抑。追求絢爛不卹死亡,這是個人在社會裡擴大自我,這是放縱。這兩種個人與社會或他人相處之道都很強烈,然而彼此強烈衝突,這是日本自戰國時代以來形成的傳統文化裡"強烈反道德"的因子。日本人向來同時尊視這兩種"人生情態"和"生命價值取向"是高貴的,一為本一為用,用至極致也不能失其本,如此這般的"生命情調的抉擇"至今沒有消失,至少在評價本民族古人的時候仍然採用為標準,這就是東條英機(舉例)至今"英靈不滅"的根本原因。日本的文化傳統 --- 包括道德觀和價值觀 --- 支持這樣的"民族英雄"。

本民族對外的道德實踐必定低於對內的道德要求標準,這太正常了,不過日本人的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裡有些內容很有問題。日本人欣賞王陽明,卻買櫝還珠,對孔子的"仁"毫無觀念。從豐臣秀吉的策士到明治天皇的策士講究的都是穩準狠的敗敵成功之道,缺乏真正的基於人間平等和生命無價的道德信念或博愛神(如耶穌教)的信仰。德國人徹底悔罪,拿回了自己的博愛神信仰,結束了本民族的狂飆期。這些日本人做不到,因為日本文化裡本來就沒有可以讓二戰之後的日本人重新執拿據以走上永不退轉之路的東西。武士道與"恥文化"有關,現代化的"恥文化"是好的,是世人欣賞的"日本價值",但對"櫻花與死"有特殊理解的武士道在本民族二戰人物的歷史評價中的持續存在妨礙大和文明真正的現代化。當代日本人對自己的先人在二戰時的對外侵略和殘殺仍然欠缺真誠而且全面的反省和悔罪,這是大和文明尚未真正現代化的表徵。

拉雜寫來,純是見機而作,搞這些不是我的職業。 ^_^

.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Ftw2&aid=3352833

 回應文章

邀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腦筋真的有夠好
2009/10/15 07:59
我的學力還不夠說些什麼中肯的贊語,只能說看了你這麼多文章,覺得你的腦筋真的有夠好。
SCFtw2(SCFtw2) 於 2009-10-15 11:57 回覆:

我不好說什麼。有些事我是白癡,believe me!人生就這麼回事,乘化歸盡,人生即愚,百年一戲耳~~~ ^+++++^

.


JOY
沒錯
2009/09/30 08:15
完全同意概括承受的概念.

所以有些人會不顧一切的離開一個團體..或....家園.

血統無法切割...這是一種無奈,有幸的是除此之外........關於概括承受的其他類似的情況並不那麼糟.
SCFtw2(SCFtw2) 於 2009-10-01 10:27 回覆:

.
"概括承受"是因為"概括留傳"。能割掉的便罷,割不開的就是你的,十成十,不得挑三揀四柿子專挑甜的吃,整棵柿子樹上結的柿子你得吃光。

"自殺"這種行為在勵志文粹裡總是被批評成不勇敢,"自殺的人"這種人在真實人世間難免被一些人譏笑為懦弱。

我在報頭讀過幾篇翻譯的Isaac Singer寫的猶太人故事。媒妁之言的婚姻,有個丈夫受不了嘮叨的太太,有一天出門工作之後再也沒有回家,此後這個女人用她的一生來概括承受她的男人在概括承受她之後的這個概括反應。 ^+++++^

.

SCFtw2(SCFtw2) 於 2009-10-01 10:45 回覆:

.
"......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 我經常對人這樣說這句話。不是規勸當事人,是諷刺別人,諷刺世間大多數人。 ^++++++++++^

.


JOY
多數包含少數?
2009/09/29 12:06

這篇我有看懂(因為才疏學淺,有些文會看不懂…呵呵 ~),也覺得寫得很好。不過我個人覺得許多對民族的描述的文字,總是以某某國人如何云云來申論某種民族的特性或某些民族對某些歷史事件的態度,不禁有些疑惑,這些某某國人所代表的是該國的決策者、執政者呢?或是全體國民?我有時候會想,或許也是因為如此,才會有許多人總要執著自己該屬於某個國家民族(比如中國人或台灣人?),也或許因此政治總讓許多人熱衷參與吧!

也許對於這類描述,比如這一段:

「日本人作為一個集體至今對日本帝國在二戰中的侵略和殘殺行為欠缺道德反省的原因很多…..」

可以這樣描述:

「日本執政者至今對日本帝國在二戰中的侵略和殘殺行為欠缺道德反省的原因很多…」

因為,或許有部份日本人早就反省N遍了也說不定,但這些人卻不能代表許多相關文獻文裡的「日本人」?

SCFtw2(SCFtw2) 於 2009-09-29 19:08 回覆:

.
日本早已是民主國家,當政內閣可以在二戰反省這些事上主動說一些話做一些事,國會也可以主動表態或指責當政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舉動。這些人都是民選的,必須對選民交待,選民也可以指責他們對二戰反省拖沓無誠。但是六十年來日本這些政客對二戰反省的進展如此緩慢,首相閣員國會議員去靖國神社一直去得勤,文部省審查通過的歷史教科書裡仍然是"進出"中國,仍然是因為這個原因那個原因"不得不"與中國進行戰爭,所有這些情況當然可以歸責於"日本人作為一個集體",不算過份,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美國人有牛仔作風,但完全沒有牛仔作風的美國人當然多極了。英國人酷,但一點也不酷的英國人當然多極了。中國人受孔孟影響,但孔孟眼中的小人在中國人裡事實上當然多極了。日本人出書寫"醜陋的日本人"當然也是以極優勢的大比例來"蓋全",不爽的日本人就會說高橋敷以偏蓋全。其實這種"蓋全"沒有什麼,衹是討論方便提稱方便而已,屬於可以接受的"方便措辭"。

.

SCFtw2(SCFtw2) 於 2009-09-29 19:40 回覆:

.
還有一個情況是誰也無可奈何的,那就是"概括承受"。

這是個非常好用非常實在的概念。這個概念現在已經算是常識,我就不多說了。 ^_^
.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見機而思,敷衍成篇。
2009/09/28 21:37
http://blog.udn.com/SCFtw2/guestbook
SCFtw2(SCFtw2) 於 2009-09-28 21:38 回覆:

.

http://blog.udn.com/SCFtw2/guestbook


Golf Nu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9/28 00:29 刪除回覆

我還沒去看你在慕陶處的回應就已經知道會是什麼樣子‧‧‧果然真他媽的好!尤其是講日本文化裡的貴族色彩、放縱、絢爛、自殺那一段,實在厲害。有夠討厭!一個人懂那麼多,那麼深入幹什麼?當飯吃啊?

半夜裡睡不著,很想知道你到底怎麼寫的,所以爬起來看。看完害我更睡不著了,醒到天亮!

SCFtw2(SCFtw2) 於 2009/09/28 09:58 回覆: 刪除

SCFtw2(SCFtw2) 於 2009/09/28 09:56 回覆: 刪除

受用受用真受用~~~不過~~~

SCFtw2(SCFtw2) 於 2009-09-28 09:50 回覆: 刪除

我對日本毫無研究,從頭到尾是我自己的"演義"。見機而思,敷衍成篇。讀了不覺得我完全在胡說八道就好。 ^_^

.

.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9-27] 黃仁宇犯的大錯在"以削足適履的方式強求解釋歷史變動的合理性"
2009/09/27 21:31
http://blog.udn.com/chiag/3334841?raid=2794878#rep2794878
SCFtw2(SCFtw2) 於 2009-09-27 21:31 回覆:

.

http://blog.udn.com/chiag/3334841?raid=2794878#rep2794878

黃仁宇犯的大錯在"以削足適履的方式強求解釋歷史變動的合理性"
2009/09/27 01:01

.

所提示的不是檔案,是這兩篇14號字標題的我的文字~~~

[2009-5-13]〈一群哈佛的傻子精英〉& [2009-5-16]〈由中國充當範本的亂世歷史教訓〉

黃仁宇犯的大錯在"強求解釋歷史變動的合理性"。我不知道臺灣史學界怎麼批評這一點。黃仁宇很不錯,他成不了中研院院士是中研院的恥辱,但是他在解釋二十世紀中國史的時候犯了大錯,"用數字管理"云云有點像笑話,文句本意沒有問題,但是脈絡荒唐。這些都是我的閉門之見。

你很依賴教科書,這樣不行。

你的論說還是偏於空泛,字句很多,但邏輯強度不夠,證例也少。

我的原句是"這兩種個人與社會或他人相處之道都很強烈,然而彼此強烈衝突,這是日本自戰國時代以來形成的傳統文化裡"強烈反道德"的因子。"。我完全不能瞭解你為什麼說我"認為日本人的自殺行為有反道德的因子"。

附帶說一下:你也犯這個大錯 --- "以削足適履的方式強求解釋歷史變動的合理性"。中國共產黨革命並沒有必然成功的理由,而且如果當年他們沒有成功那麼你今天根本不可能會起意解釋他們成功的理由。這不是什麼和解不和解的問題,你根本搞錯了"學術後設解釋"應有的限制。再者,當你自認為站穩道德立場的時候,其實你可能偏離了高智社會生物的道德價值的本源。 ^+++++^

.

慕陶(chiag) 於 2009-09-27 10:41 回覆:

我也覺得,黃仁宇先生似乎太過強調中國缺少「用數字管理」習性的問題。如果是我,寧可將問題歸納為「缺少工具理性化」。 

至於大歷史的合理性,究竟是否有?我保持開放態度。總之,這是一種史觀。直接認定某種史觀錯誤,有點冒險。同樣的,我是否強求歷史變動的合理性,這是否是一種錯誤,我也願意保持開放,大膽嘗試提出這樣的論述。 

實際上,我並不相信歷史有必然性(因為我相信歷史裡有許多偶然性因素、機率性因素)。但是我相信「結構」有強烈的傾向性、趨勢性。有時候,話說得簡略,也許這樣的論述給人歷史必然的感覺。對此,我願意表示道歉。 

您所說:「這兩種個人與社會或他人相處之道都很強烈,然而彼此強烈衝突,這是日本自戰國時代以來形成的傳統文化裡"強烈反道德"的因子」。抱歉,我還是未能了然您的意思。請恕我愚鈍。 

------------------------------------------------------------------

傳統價值裡強烈的內在道德衝突使大和文明尚未真正現代化b
2009/09/26 19:45

日本的"恥文化"對日本的"二戰侵略殘殺反省"很有妨礙,因為自殺這個自我懲罰太重,這裡面還牽涉到日本文化裡對生命的態度。菊花與劍,或櫻花與死,裡面說的是人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對自己,也對社會上的其他人,也對異國異文化的人。生命絢爛勝於平凡一世,這是一種貴族心態。能掌握決定自己的死亡就容易流於不在乎他人的死亡,這是一種貴族傲慢。講究紀律講究自覺,這是個人面對社會的修養,這是壓抑。追求絢爛不卹死亡,這是個人在社會裡擴大自我,這是放縱。這兩種個人與社會或他人相處之道都很強烈,然而彼此強烈衝突,這是日本自戰國時代以來形成的傳統文化裡"強烈反道德"的因子。日本人向來同時尊視這兩種"人生情態"和"生命價值取向"是高貴的,一為本一為用,用至極致也不能失其本,如此這般的"生命情調的抉擇"至今沒有消失,至少在評價本民族古人的時候仍然採用為標準,這就是東條英機(舉例)至今"英靈不滅"的根本原因。日本的文化傳統 --- 包括道德觀和價值觀 --- 支持這樣的"民族英雄"。

本民族對外的道德實踐必定低於對內的道德要求標準,這太正常了,不過日本人的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裡有些內容很有問題。日本人欣賞王陽明,卻買櫝還珠,對孔子的"仁"毫無觀念。從豐臣秀吉的策士到明治天皇的策士講究的都是穩準狠的敗敵成功之道,缺乏真正的基於人間平等和生命無價的道德信念或博愛神(如耶穌教)的信仰。德國人徹底悔罪,拿回了自己的博愛神信仰,結束了本民族的狂飆期。這些日本人做不到,因為日本文化裡本來就沒有可以讓二戰之後的日本人重新執拿據以走上永不退轉之路的東西。武士道與"恥文化"有關,現代化的"恥文化"是好的,是世人欣賞的"日本價值",但對"櫻花與死"有特殊理解的武士道在本民族二戰人物的歷史評價中的持續存在妨礙大和文明真正的現代化。當代日本人對自己的先人在二戰時的對外侵略和殘殺仍然欠缺真誠而且全面的反省和悔罪,這是大和文明尚未真正現代化的表徵。

拉雜寫來,純是見機而作,搞這些不是我的職業。 ^_^

.

慕陶(chiag) 於 2009-09-26 21:58 回覆:

對於日本,我畢竟不是專家,看法是有,談不上深入。有人願意一起來討論,我也很受用。 

不過,我不是很清楚所指黃仁宇「大歷史」觀點的錯誤,究竟為何。循著所提示的檔案讀來,似乎是一份關於陶涵所寫老蔣傳記的報導文章。與黃仁宇的「錯誤」並沒有直接關聯。 

對於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我倒是很推崇。所以,也很希望弄清楚,所指他的錯誤究竟何意。 

接著,我想再談談我所說的他律與自律的問題。我仍然認為,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簡單說,我認為中國人社會的失序,就是因為沒紀律。而沒紀律先從缺少他律開始,最後則延伸為缺少自律。缺少他律則根源於我所說的中國式的人本主義精神。 

日本人就是從集體紀律開始,展現了他們的集體力量。自殺,簡單說,其實仍然與集體力量有關。集體壓力大到一個程度以後,使人不敢背叛,甚至不敢生出背叛之念。當遇到外在困境時,最後就可能自殺一死了之。 

總之,我認為日本人會有自殺的習性,主要還是因為集體壓力或責任大到超過某個閾限的結果。 

法國社會學先驅大師涂爾幹曾著有「自殺論」一書,其中將自殺依成因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自我型(egoistic)、利他型(altruistic)、迷亂型(anomic)與宿命型(fatalistic)。典型的利他型自殺就是像日本神風特攻隊那種(這是後人採用的例子,涂爾幹未及見到)。但是涂氏解釋利他型自殺,說是因為人的意識中有太沈重的社會或集體(的責任)。 

日本人的自殺,當然並不都是像神風特攻隊那樣。其中可能也有很個人的類似自戀的心理。我們知道希臘神話故事裡,關於自戀(水仙花)症的故事就是愛自己太過而自殺的例子。日本人的自殺可能有這種成分。而如果是這樣,確實不符合一般集體的道德要求。 

但是,我認為這並不是最主要的自殺成因。即使是比較出於自戀而發生的自殺,很可能還是有著一種深沈的集體壓力或責任作為條件:自殺者覺得自己已經無所逃於天地間,或對於集體再無積極意義。這裡,我並沒有要把這種情形完全等同於上述的利他型自殺。 

無所逃於天地間的感覺,可能伴隨著對自己某些原則的堅持。譬如,一個人只有投降才能活下去,他可能選擇自殺。他不是一定不能活下去,但是會嚴重違背他已定的生命原則。這時候,他覺得無所逃於天地間。 

無所逃於天地間的感覺模式,我認為是出於日本傳統封建領主社會的特殊情況。中國的廣大而鬆散的、人文的「天下」社會,給了人更大的逃避(道德譴責的)空間。傳統的日本社會則大大不同。 

我甚至認為,日本人對原則的堅持態度,可能也是來自這種無所逃於天地間的感覺。 

我不確定SCF兄為什麼認為日本人的自殺行為有反道德的因子,但是,我偏向認為,日本人的自殺仍然帶有濃厚的集體意味。就這個意義來說,很難說他們的自殺是反道德的。 

以上是我比較大膽的一些想法,倒希望能繼續向大家求教。

.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也想
2009/09/27 09:16

( 貼在"慕陶部落格"的回文,也移這。)

"君子慎獨",這是中華"儒"底文化氛圍的浸沈。西方基督文化底子有"上帝"的亦內亦外思維,便有自律他律的自覺吧。日本人的集體性強,故有自律他律的約束吧。

日侵華及欠反省原因複雜。個人覺得:

日政府與日民間仍有差別。民間(尤其學者界),有反省的,也公開。政府一致不反省。個人十分懷疑是有"大和民族"存在危機感因子作崇。這較難解釋。這樣說吧:日本地震特多且不輕,"安全感"從來是很警覺的。歷史上他在大國之旁,古代也曾因歸順問題與中國開戰;而近代西方叩關生死存亡記憶甚深。種種形成大和民自存危機的高度警覺。政府不對大戰道歉:(1)軍國精神曾欲立"東亞共榮圈",(對付西方危機)中國不領情,以戰爭快速解决。(2)大和民的尊嚴永遠:承認祖先大錯,害怕小島國人產生自卑,抬不起頭,生存的光彩(小島國生存之難之奮之榮)一落千丈。(他們的上頭神道,不是德國西方那赦罪的歸依。)

(上段也許是個人妙思。)

SCFtw2(SCFtw2) 於 2009-09-27 18:28 回覆:

.
你所說的這些涉及"國家意識形態"這個論題,不過在日本對二戰的反省和悔罪這件事上題旨應該是"民族意識形態"。

共產黨國家的國家意識形態大致都很可怕,公平為表,箝制為實,所以可怕。今之古國如神學士阿富汗這樣的宗教國家的國家意識形態也大致都很可怕,虔誠為表,箝制為實,所以可怕。民族主義義和拳國家如霍梅尼伊朗的國家意識形態也大致都很可怕,正義為表,民粹為實,所以可怕。法西斯國家的國家意識形態也大致都很可怕,富強為表,民粹為實,所以可怕。美好的價值必須賴箝制或民粹以行,一切就都變調了,罪惡在裡面滋長,如魚得水。

民族意識形態深藏在民族文化裡,比國家意識形態更深沉更穩定。國家意識形態垮掉了,民族意識形態可能仍未撼動分毫。但有些時候國家意識形態不過是民族意識形態在國家層面的自然延伸,日本人至今未對六十年前日本帝國在二戰中的侵略和殘殺充份反省悔罪就是這個情況。日本法西斯早就被終結掉了,但大和民族在許多有關的方面的意識形態仍然有形有質,仍然指導日本人的文化思維和歷史思維。

明治維新成功地凝聚日本全國人民為一體,走向富強,靠武力對外尋求正義,附帶靠侵略鄰國來累積資本,全國向心,所至有功,春帆樓和約與日俄戰爭戰勝是全民為之歡欣雀躍的民族榮耀,這是民族主義+法西斯+軍國主義+民粹,這是民族狂飆擴張史,這樣的民族意識形態與納粹時代的德意志民族意識形態頗有相似之處。

德國人在二戰結束之後迅速回到本民族在一戰之前前進的常軌,十九世紀的德國人的文化創造力以人口比例而言世界第一,這是真正優秀的民族,狂飆期過去了,認錯悔罪,還是世界現代文明裡的一條好漢。納粹國家意識形態被徹底拋棄了,隨附的某種階段性的德意志民族意識形態也消失了。但是日本人沒有德國人這樣的"近代和平時期威水史",日本人沒有"從前的常軌"可退可循,心理上不容易安頓。法西斯和軍國主義消失了,但民族主義和民族對外成功的歷史記憶仍然在日本人心裡潛藏著,以中國為丘壑包括旅順大屠殺的日俄戰爭仍然是大和民族的歷史光榮。如果沒有全然澄明的心境,大和民族的近代對外罪惡史和近代對外光榮史就很難切割。大和民族在世界舞臺上的發家史的內在理路是連貫的,徹底否定先人在二戰這件事上的對外作為很難不連帶"抹黑"明治天皇這位日本有史以來的頭號民族英雄。

日本人至今不徹底悔罪還有別的因素。德國文化一直是歐洲文化的一部份,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後執行馬歇爾計劃,重建歐洲,並沒有歧視德國。德法世仇,德國在二戰中甚至佔領整個法國,但法國在戰後接納德國為友邦,甚至合力發展武器,言行思維回到正軌的德國文化仍然是歐洲文化的一部份,德國與鄰國的關係甚至比二十世紀之前更好,至今歐盟的主力就是德法同盟的力量。日本的情況完全不同。日本文化從戰國時代以來是獨立發展的,並不是什麼"東亞文化"的一部份。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單獨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冷戰發生,日本成為美國同盟與蘇聯同盟在東亞相拒的前緣,東亞大國中國分裂,日本與中國的關係長期以來變得很微妙,"拒絕"徹底悔罪成為日本在國防利益與外交利益綜合考慮百般權衡之下"不得不"拿出來的態度。至今日本與大陸中國互相猜忌之心仍在,日本終於昭告天下徹底悔罪仍然不是五年十年的事。

大陸中國從前的信用記錄太差,要讓國際普遍信賴也不是未來五年十年的事。大陸中國的民族意識形態減弱到國際上普遍認為可以接受所需要的時間更要長得多。所以,日本的徹底悔罪仍然很有得等。

.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緣起
2009/09/26 21:00

有網友轉貼給我他在慕陶這篇文章下的回應帖,我因此不得不去慕陶那裡轉轉。

.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轉貼完整的脈絡
2009/09/26 20:16
x
SCFtw2(SCFtw2) 於 2009-09-26 20:33 回覆:

.

http://blog.udn.com/chiag/3334841

從中國人與日本人的自我反省說起
2009/09/20 21:45:56 瀏覽1118|回應16|推薦8

有網友推崇日本的高橋敷與台灣作家柏楊,認為社會需要這樣的自我反省者。

我也說說我對這兩位作者作品的感想。先說說我對柏楊「醜陋的中國人」一書的感想。

基本上我佩服柏楊的反省精神與敢於冒大不諱的勇氣。但是,對於他的基本論述,我有頗多不以為然之處。

對我來說,柏楊所見中國人的醜陋面,偏於皮相,不及魯迅所見深刻。或許說,柏楊的心靈不及魯迅冷辣,也不及魯迅的透視力。

但是,我真正在意的不是這一面,不是他說「中國人的壞」說得不夠透徹,而是他見不到中國人之所以如此(就說是這麼壞吧)的成因。從而,他也見不到中國社會的生機所在。這樣的反省,我認為意義有限。

我推崇德國社會學先驅大師韋伯(Max Weber)的「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
」一書的分析,我覺得那遠比柏楊的分析要來得深刻、有力。我個人則希望在韋伯的討論基礎上,能再往前推進,對於中國社會文化之所以然,有更深刻的透視。不過,我承認,我資質不足,雖然自認為愚者千慮,亦有一得,終是難得讀者青睞。

再說日本。說實話,我也不是那麼推崇高橋敷所寫的「醜陋的日本人」。簡言之,其嚴謹度也不是很高。我認為裡面頗多恨鐵不成鋼的心理,而且偏向一種右派思維。換言之,作者本身帶有保守的心態。

日本是很進步,但我認為主要的理由可簡分兩方面,一是集體紀律,一是願意吸納、學習外來強勢文化的心態。反之,與日本人的反省能力關係極淺。我甚至認為,日本人是個很不懂得反省的國家。至今,日本也未曾深刻反省、承認他們在二戰時所犯的錯誤。

日本的集體紀律,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成因。一是武士領主制與相關的武士道精神,一是日本社會的族群單一性(不是真正的單一,但是終究是高度同源性)與少受外侮的歷史經驗。

武士領主制,相對於中國的文官郡縣制,有遠較強大的集體控制力,同時又有較強的被統治者對統治者的認同感。文官在郡縣中所不能做的強勢措施,武士領主卻有足夠的控制力可以去做。後者要形塑集體規範,遠較前者要容易。武士道作為武士統治狀態的副產品,也比中國文人的所謂「人文精神」更能強有力地形塑紀律精神。

有了集體紀律,也就易於建立集體內部的「信任」(trust),並從而獲得福山教授(Francis Fukuyama)所說的信任社會的諸多好處。

順便說明一點,對我來說,集體紀律與個人自律雖然並不是同一個概念,但是,長期來說,它們還是相通的,也就是說,有集體紀律的社會,就有比較強的普遍自律習性。反之則否。(對於這一點,我和台灣主張人本教育的人的看法迥異。他們偏向認為:他律阻礙自律的發展。所以他們較傾向反對他律。而我認為:他律是發展自律的必要條件。集體紀律很可能是他律與自律的混雜產物。只是,我同意,如果不經某種轉折或昇華過程,他律最後的確可能限制自律走向道德的最高境界。我認為日本人在這裡是會遇到道德發展的瓶頸的。)

日本社會的族群單一性,也許也是個迷思。換言之,他們並不是真的只有單一族群。但是,很明顯,日本人並沒有像中國這樣,幾番受到異族殘酷統治的經驗。這種殘酷的異族統治,最可能的壞處就是帶來疏離感、冷漠感,或者,對道德的無意義感。總之,我認為,經過異族的幾番殘酷統治,使中國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下降。而日本則幸運的沒有這樣的問題。(二戰後的歷史此處暫不討論)

我甚至懷疑,部分是因為日本不曾受異族統治的歷史經驗,使他們更能接受外來文化,特別是強勢的外來文化。而中國則可能因為天朝的心態,以及歷次異族統治的痛苦經驗,使中國人抗拒接受外來文化,而在現代化過程中發展格外遲緩。

我這麼分析,當然未必正確。但是,我最後想歸納兩點,一是中國人的反省能力未必不如日本,而反省能力也未必是日本之所以在近代崛起的主要原因。再者,中國終究還是有其根柢,未來發展未必總是不如日本。

( 時事評論政治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傳統價值裡強烈的內在道德衝突使大和文明尚未真正現代化b
2009/09/26 19:45

日本的"恥文化"對日本的"二戰侵略殘殺反省"很有妨礙,因為自殺這個自我懲罰太重,這裡面還牽涉到日本文化裡對生命的態度。菊花與劍,或櫻花與死,裡面說的是人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對自己,也對社會上的其他人,也對異國異文化的人。生命絢爛勝於平凡一世,這是一種貴族心態。能掌握決定自己的死亡就容易流於不在乎他人的死亡,這是一種貴族傲慢。講究紀律講究自覺,這是個人面對社會的修養,這是壓抑。追求絢爛不卹死亡,這是個人在社會裡擴大自我,這是放縱。這兩種個人與社會或他人相處之道都很強烈,然而彼此強烈衝突,這是日本自戰國時代以來形成的傳統文化裡"強烈反道德"的因子。日本人向來同時尊視這兩種"人生情態"和"生命價值取向"是高貴的,一為本一為用,用至極致也不能失其本,如此這般的"生命情調的抉擇"至今沒有消失,至少在評價本民族古人的時候仍然採用為標準,這就是東條英機(舉例)至今"英靈不滅"的根本原因。日本的文化傳統 --- 包括道德觀和價值觀 --- 支持這樣的"民族英雄"。

本民族對外的道德實踐必定低於對內的道德要求標準,這太正常了,不過日本人的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裡有些內容很有問題。日本人欣賞王陽明,卻買櫝還珠,對孔子的"仁"毫無觀念。從豐臣秀吉的策士到明治天皇的策士講究的都是穩準狠的敗敵成功之道,缺乏真正的基於人間平等和生命無價的道德信念或博愛神(如耶穌教)的信仰。德國人徹底悔罪,拿回了自己的博愛神信仰,結束了本民族的狂飆期。這些日本人做不到,因為日本文化裡本來就沒有可以讓二戰之後的日本人重新執拿據以走上永不退轉之路的東西。武士道與"恥文化"有關,現代化的"恥文化"是好的,是世人欣賞的"日本價值",但對"櫻花與死"有特殊理解的武士道在本民族二戰人物的歷史評價中的持續存在妨礙大和文明真正的現代化。當代日本人對自己的先人在二戰時的對外侵略和殘殺仍然欠缺真誠而且全面的反省和悔罪,這是大和文明尚未真正現代化的表徵。

拉雜寫來,純是見機而作,搞這些不是我的職業。 ^_^

.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傳統價值裡強烈的內在道德衝突使大和文明尚未真正現代化a
2009/09/26 19:43

.
關於"日本文化史"和"道德自律/他律",你講的有些空乏,不夠實在。

即便是一個大文化,兩百年可以變得完全不同,這是我二十出頭的時候想到的。我五十多了,不過我也沒有版權,大家都很容易想到的。

近代日本文化精神是日本戰國時代的產物,那個時代非常像中國的戰國時代。由代表"日出國天子"的聖德太子大化革新之後的長期穩定類近於西周長期穩定。"島國狂飆"始於神風,經過豐臣,經過倭寇,成於日本秦帝國,帝國垮了,維持了好幾百年的戰國時代的封建社會階層組織和封建地域效忠形態仍然存在,"紀律"仍在。昭和下令無條件投降,不願意遵令的指揮官衹能安靜地自殺。日本公司照顧員工,員工為公司賣命,這個日本近代企業經營文化就是日本在現代化之後承襲封建社會的上下忠義傳統的例子。日本球隊裡教練就是君王,球員挨打很正常,這也是日本的封建階層傳統"現代化"的例子。

沒有"人的社會生存"就沒有道德。道德是理智與情感辯證的產物,到最深沉處完全是自己的事,但道德不是空論,道德是實踐,沒有道德實踐就無所謂道德。道德的他律除了法律規範最低標準之外就是社會文化共識所產生的約束力,但道德的自律永遠是個人最深沉的內在辯證與外在實踐,非常孤獨,君子慎獨,但道德實踐是應世,雖千萬人吾往。爭自律他律沒有太大的意義。

日本人的"恥文化"非常有特色,裡面有基於職責的責任感,有基於道德的道義感,也有基於社會身份的羞辱感(有時純粹是面子問題)。藩主亡國,自殺,這是"恥文化"。武士見主受辱而不能救,自殺(戰國時代漢文化之"主辱臣死"是也),這是"恥文化"。指揮官陷軍,自殺,這是"恥文化"。修飛機的技工知道自己的疏忽造成飛機失事死了兩百人,自殺,這是"恥文化"。內閣部長貪瀆被查出罪證,自殺,這是"恥文化"。這是"謝罪",以親手執行自己判決的自己的死刑來懲罰自己。這是一種態度,一種實踐,一種自我拯救,在過程中有來自個人平日蓄養的自律也有來自社會規範和文化習慣的他律。這是一種社會道德,是單獨的個人面對自己所存身的社會的態度,是一種基於"個人的社會生存"的"存在主義",而不是人群集體面對什麼的態度。

日本人作為一個集體至今對日本帝國在二戰中的侵略和殘殺行為欠缺道德反省的原因很多,很複雜,但拿德國人的道德反省來對比可以瞭解很多。日本四島如果當年被四強瓜分佔領,如同德國,我保證日本人今天一定對二戰很能反省,首相一定天天到各受害國去屈單膝謝罪^_^。日出處之國優秀的大和民族不過是敗在某一個國家的兩顆原子彈之下,對別的國家 --- 尤其是日落處之國中國 --- 和別國的人民至今沒有服氣。

{長度超過了,不得不切成a和b分開貼。聯網的規定很虐待回應者,還有三分鐘發帖間隔限制。}

.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中國共產黨革命
2009/09/26 15:46

[2009-5-13]〈一群哈佛的傻子精英〉& [2009-5-16]〈由中國充當範本的亂世歷史教訓〉
http://blog.udn.com/SCFtw2/2955166

黃仁宇在最重要最深沉的地方犯了錯,社會學者可能掉到同一個洞裡。

搞歷史的冀望給出"大解釋",搞社會學的也如此,馬克思當年就是以融冶為務的通才,他犯的錯後來的學問家一直在犯,替他糾正錯誤的是列寧和毛澤東這兩個魔王。 ^+++++^

我是搞自然科學的(生物學),大概比較能實事求是。 ^_____^

.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經常"隨機"談到日本史日本文化日本民族性,舉個例
2009/09/26 15:23
引用文章[2007-12-10] 大和民族史要, etc.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李敖比柏楊高大得多,魯迅又比李敖高大得多。"
2009/09/26 15:20
引用文章[2007-12-12] 即景說柏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