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生之旅
2005/11/04 10:48:11瀏覽906|回應0|推薦1

「如果沒有明天,要怎麼說再見?」這原本是著名歌手薛岳在癌症末期過世前唱的歌。

 

如果死亡真的就立刻逼近面前,會是怎樣如臨大敵的感覺?終於發現了有多少事情來不及完成,有多少話來不及說出口?

 

電影再生之旅就是一部描寫一位原本叱吒風雲的大醫師突然被發現得到了癌症,從醫師的角度變成了從病人的角度再回到醫師的角度去觀察整個醫療體系,從死亡的威脅中反而感受到真實卻泥濘不堪的一切,然後重新學習體貼。

 

得知癌症的驚愕,並且把這樣的消息讓家人與同事知情,原本堅強而自信的形象頓時受到挑戰。

 

首先的挑戰是面對自己和面對事實,面對自己是人,同樣會生病,也不免有脆弱的一面,而接受生病的事實所需要的勇氣和平時說服病人接受治療所耗的力氣完全不同,因為唯一不能忍受的痛就是自己的痛。

 

接著說服親人朋友一起接受事實也是一種挑戰,一起接受疾病的考驗與挑戰,不用一種強者或弱者的姿態,而是用勇敢卻又虛心的姿態,男主角在告訴妻子罹癌的事實之後說,這是一場團體遊戲。

 

或許每個人都是一個人來又一個人走,但我們畢竟並非都是一輩子都生活在孤島離群索居的人,我們需要家庭、親情、友情,需要社會的關愛、國家的保護和各行各業的人來協助食衣住行育樂,一直以來,生活進行的都是團體遊戲。

 

或許也是這場病,讓身為醫師的男主角知道,家庭也很重要,雖然身為醫師有許多不得不的無奈,不得不值超過自己能承受的班,不能輕易害怕,手上有病人的時候不可以輕易休息、無法稍稍懈怠,但親情卻也值得經營,更是在患難的時候越能見到的珍貴感情。

 

「我們的癌,如巨蟹爬行,

爬過愛人的臉上留下陰影,

癌病多足,一種不可告人的憂鬱,

匆匆橫行過生命的海岸線,

啊,死亡何其神聖繁複,

卻不斷被沖毀,失去了蹤跡。」           <我們的癌如巨蟹爬行‧鯨向海>

 

愛雖然不能輕易說出口,卻要及時行動,男主角的妻子終於表達出她的孤獨,在死亡的威脅面前,他們一起經歷最深刻的體驗。

 

前幾年不幸過世的年輕癌症患者周大觀弟弟,也是在疾病的催熟下,粹練出超齡的文字,許多的感覺,原來都能在生命緊急煞車之前凝集出動人的光芒。

 

唸醫學院的時候,就是被這樣一個個生著病甚至過世的故事砥礪著,所以在學醫的憔悴裡還沒開始後悔。

 

男主角再接下來愈到的問題,從掛號制度的不便利,到病房的隱私被忽略,美麗醫師冷酷的醫病態度,點出了病人往往是弱勢卻又無法抗拒的一群人,身為醫生以及整個醫療環境並不應該擺出任何高傲的姿態,即使已經身陷其中的我們會被制度和權威綁住手腳,無法根據良心與道德自由行動,但我們必須一直秉持善念抗衡,做永遠的堅持,因為在病的神祇面前,我們一律平等,都將會是生病的人。

 

「完美的人生總會帶點誤差,

愛過的痛過的一同被釘在架上,
聾了的告解,啞了的爭辯。」   <讀過那張X光片>    非典型醫學生晟著風

 

最後男主角親自躺上手術台,體驗接著手術的過程,當然不只醫生會變成病人,每個人的命盤裡都埋藏了生病的基因,而對於每個身為人的我們來說,其實死亡沒有離那麼近,但也不會太遠。 

 

 曾經也聽說一個正要在醫學界發光的年輕主治醫師發現了自己得了癌症,儘管早有定期追蹤,卻還是在發現後的三週內驟然過世。

 

又如同一時爆發的SARS,二十世紀初奪去幾百萬人命的流行性感冒,病症的迅速侵噬,常常超乎了預期,誰能完全知道自己有沒有明天?

 

在擔心的狀態下,男主角最後經歷部分聲帶切除手術,並幸運地保有說話的特權,加上手術前面臨可能的併發症的內心煎熬,最後獲得了重生的感覺。

 

有時,過度幸福的我們會渾然不知,直到失去或面臨失去才懂得感激,因為大部分的我們往往沒經歷過。

 

慈濟的謝坤山師伯,是位失去兩隻手和一隻腳的前輩,他常說我們身上都有幾百萬以上的財產,不信的話,他拿幾百萬換你四肢其中的一肢,你願意嗎?

 

如果沒有明天的人,拿一切東西跟有明天的人交換明天,誰又願意呢?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

痕跡,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經在這世界裡活過。」                             <情願>   林徽音

 

身為明日的醫師,我們要趁來的及的時候做來的及的事,就像劇中最後過世的癌症病人留下的話,用寬廣的心迎向世界,也記得要有堅毅的信念卻柔軟的心,認真過著每一個今天,或許平日的兢兢業業使得我們對曾有的熱情的冷感,或許我們還以為一切都還來的及,時間措措有餘。

 

每一天都會是再生之旅。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bertHu0708&aid=9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