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4/06/02 19:37:01瀏覽91|回應0|推薦0 | |
子音語基變化(一) §§. 二個以上的子音不許同在一個字的最後。如果有兩個連續的子音在字尾時,只保留最前面的子音,最後的子音則除去。如:maruts,變成marut (風)。 (若是二個連續子音,第一個是r,第二個並不是接上去的語尾,那就可保留。如ūrj (液汁),又如語根√rk, √rṭ, √rt, √rp,也是保留)。 . §. 子音語基大部分以k, ṭ, t, p, s, r, m, n結尾。(ṅ, l, ṇ結尾的很少)。 . §§. 一字最後的子音是口蓋音時(c, ch, j, jh, ñ, ś),口蓋音變為k。但j和ś有時則變為ṭ。 (c→k, ch→k, j→k,ṭ, jh→k, ñ→k, ś→k,ṭ) 如:diś → dik (方向,方位); viś → viṭ (入於中) . §§. 子音中只有k, c, ṭ, t, p (各音之列的最初者)(無聲無氣音)可置於一字的最後,其他的音全部變成同列的無聲無氣音(k, c, ṭ, t, p);但鼻音除外,可置於一字的最後。另有書說是 k, ṭ, t, p, r, m, n, ḥ(:) 八種,如果結尾是其他子音,也是必須還原到這八種子音之一。 . §§. 一字最後的子音是h,則變為ṭ (或ṅ)。一字最後的子音是ṣ有時則變為ṭ (另有書說變為k); madhu-lih = madhu-liṭ (舐蜜) dviṣ = dviṭ (怨憎) . §§. 一字之末的無聲音(硬音),受到其後有聲音影響(母音或軟音),而變成有聲音(軟音)。 dik-bhāga → dig-bhāga (方角,方位) sarvais arhat-bhis → sarvais arhadbhis (皆阿羅漢) . §§. 不論有聲子音、無聲子音,受到其後的鼻音影響,皆變成同種類的鼻音。 . §. 以上§§.諸規則,除了字與字之間的外連音,同時也適用於語基末的子音+語尾開頭的子音時。 . §. 子音語基在作格變化時,採用原則語尾。 . §. 子音語基男性名詞(m.)和女性名詞(f.),同一數格時,語尾變化則相同;但是中性名詞(n.)的N. V. Ac. 則不同於男性名詞與女性名詞。 . §. 子音語基有三種: 1.一樣語基:唯以一種語基作全部變化 (沒有 強、中、弱語基之分) (語基:in, as, is, us) 2.二樣語基:有強語基、弱語基之分。 (-mat, -vat) 3.三樣語基:有強語基、中語基、弱語基之分。 (常以vas, ac, an 結尾) . §. 「-in」加在a語基或ā語基的名詞後,作成表示「所有」之意的名詞或形容詞。此時,語基最後的a或ā消失。 kesara 毛;鬣 kesarin 獅子 candra 明月 candrin 黃金的 dhana 財產 dhanin 富人 kevala 獨,單,專 kevalin 冥想的苦行者 . 子音語基變化:(一樣語基:in語基) . §. as語基和in語基作同樣的變化,同是一樣語基,as語基在男性(m.)、女性(f.)的單數(sg.)主格(N.)中變成ās。 . §. as語基、is語基、us語基,在中性(n.)複數(pl.)的主格(N.)、呼格(V.)、對格(Ac.)時,a, i, u要變長音,且要插入一個鼻音(ṃ),變成āṃsi, īṃsi, ūṃsi。 manas (n.) manāṃsi (諸心意識) havis (n.) havīṃsi (諸供祭物) dhanus (n.) dhanūṃsi (諸弓) . §. 語基最後的ir, ur, iv, uv, 後接以y或其他子音開頭的語尾,變成īr, ūr, īv, ūv。 pur (f.) 都市 pur + s = pūḥ ;pur + bhyām = pūrbhyām ;pur + su = pūrṣu dhur (f.) 軛 dhur + s = dhūḥ ;dhur + bhis = dhūrbhiḥ ;dhur + bhyas = dhūrbhyas . 子音語基變化:(一樣語基:as語基) . 子音語基變化:(一樣語基:us語基)
amitāyūr-bhyām (m. du. I.D.Ab.) ; amitāyūr-bhis (m. pl. I.) ; amitāyūr-bhyas (m. pl. D.Ab.) ○ 一字之末的is, īs, us, ūs, ṛs, ṝs, es, os, ais等接在a, ā以外之母音後的s,後接有聲音時,s變成r: is, īs, us, ūs, ṛs, ṝs, es, os, ais + 有聲音(a, ā除外) → ir, īr, ur, ūr, ṛr, ṝr, er, or, air + 有聲音(a, ā除外)。 ○ 語基最後的ir, ur, iv, uv, 後接以y或其他子音開頭的語尾,變成īr, ūr, īv, ūv。 ○ ─oṣu 的s變成ṣ:一字中的s接在a, ā以外的母音之後,s 反舌音化成為ṣ。 . §. 子音語基變化:(一樣語基) ○ 一字最後的子音是口蓋音時(c, ch, j, jh, ñ, ś),口蓋音變為k。 ○ 一字之末的無聲音(硬音),受到其後有聲音影響(母音或軟音),而變成有聲音(軟音)。asṛj+bhyām → asṛk+bhyām → asṛgbhyām asṛj+bhis → asṛk+bhis → asṛgbhis asṛj+bhyas → asṛk+bhyas → asṛgbhyas ○ 除了k,語基末的 j有時也能變為ṭ。 asṛj+bhyām → asṛṭ+bhyām → asṛḍbhyām asṛj+bhis → asṛṭ+bhis → asṛḍbhis asṛj+bhyas → asṛṭ+bhyas → asṛḍbhyas . . . 連音(三) §. 一字中的o和e後接字母a時,o→av,e→ay。 bhū (有,變成……) + anīya → bho + anīya = bhavanīya i (行、來、離、去) + anīya → e + anīya = ay + anīya = ayanīya praty-ayanīya (能可信受);vi-praty-ayanīya (難信、極難信)(遠離能可信受) sarva loka vipratyayanīyo dharmo deśitaḥ (演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 §. 一字中s的反舌音化(s→ṣ): 一字中的s接在a, ā以外的母音之後,s 反舌音化成為ṣ。 一字中的s接在k, l, r之後,s 反舌音化成為ṣ。 一字中的s接在a, ā以外的母音之後,或接在k, l, r之後,中間插有ṃ, ḥ,則s 反舌音化成為ṣ。 nir-ghoṣas (音聲) vaiśvanara-nirghoṣas nāma tathāgataḥ (名為普靈音聲的如來) duṣ-pradharṣah (難攻擊損害) duṣ-pradharṣas nāma tathāgataḥ (名為難攻擊損害的如來)(難沮佛)。 duḥ-ṣaha (難抵抗的) . §. 一字末的ai, au,後接母音時,變為ai→āy, au→āv rai+as = rāyas ; go+as = gāvas ; nau+as = nāvas (財物;牛;船) tathāgatau + ārhānau = tathāgatāvārhānau (如來應供[雙數]) . §. 一字末的e, o,接a以外的母音時,常會變成 a。 sthale + iva = sthala iva (如在陸地) . §. 語根、語基最後的有聲有氣音(gh, jh, dh, ḍh, bh),若後接無聲音,則變成無聲無氣音(gh, jh, dh, ḍh, bh → k, c, t, ṭ, p); 同時√語根開頭的g, j, d, ḍ, b (有聲無氣音) 要變成gh, jh, dh, ḍh, bh (有氣音)。 budh+s=bhut dadh+te= dhatte dadh+se=dhatse dadh+thas=dhatthas . §. 語根、語基最後的有聲有氣音(gh, jh, dh, ḍh, bh),若後接的無聲音是t, th,則語根、語基最後的有聲有氣音(gh, jh, dh, ḍh, bh)去掉氣音h,變成同類有聲無氣音(g, j, d, ḍ, b),而後接的t, th 要變成dh。 budh+ta → buddha (覺悟) budh+tvā → buddhvā rādh+ta → rāddha (成功) rādh+tvā → rāddhvā labh+tvā → labdhvā (逮得)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