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15 00:26:23瀏覽5979|回應3|推薦22 | |
植物工廠 顧名思義『植物工廠』就是工業化量產人類所需要的農作物,此種全新的植栽方式有別於傳統靠天吃飯的農業型態,以工業化技術克服天候環境的限制和影響,必須達到規模經濟以『製造』各式各樣農產品。 『製造農產品』的產業=農業或工業? 歷史記載最早『製造農產品』的事證為『巴比倫的空中花園』與墨西哥「Aztec浮動花園」,那困難度宛如古埃及金字塔般譽為紀元前世界不可思議傳說,即是人工環境下栽培植物的存在範例,換言之,『控制環境、製造農產品』的植物工廠概念,早存在人類社會的集體行動中,並非什麼偉大遙不可及的夢想實現,其主要目的不外乎供給需求鍊的延伸而已。植物工廠雛型,最早出現於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計劃,該架構主要著重在設備控制與水耕栽種,唯推展成效尚未顯著。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造成農作物損害情況日趨嚴重,在人口高齡化和工業化污況下,無毒生機食材已成為現代農業的主流趨勢。衡量各種農產模式唯以植物工廠最符合新興市場的需求方向,因為植物工廠的環境隔離模式,可不受氣候環境的影響,而且計畫性栽培無農藥、少病蟲害的農作物如蔬菜、水果與穀物等。而驅使這項農業革命的驅動力,得靠電子、農業技術與生物科技的跨領域合作。 許多人看了上述章節後不免想問:『農作物該如何被工廠所製造』?已知傳統的土耕、礫耕、溫室水耕、歐洲的岩棉耕之外,植物工廠還能有什麼把戲端得上檯面? 習知人類知識所聞,最早出現在地球的生物是藍藻,依據植物考古學證據顯示:原始地球充滿一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而缺乏氧,直到27億年前C3型光合能力的藍藻大量繁殖擴張後,大規模藻類光合作用讓地球的氧氣過量,使得泥盆紀與石炭紀時因氧氣過多造成全球氣溫上升而暖化,那場景彷彿電影2012般,南北極冰層也因高溫融化釋放出來高濃度二氧化碳來平衡氣溫,而融冰的水則使海面上升與天翻地裂的結果,讓大量藻類被埋入地底變成今日世界的原油或天燃氣,剩下如神話諾亞方舟的倖存者散落各處新世界,逐漸演化成適應低二氧化碳環境之高光合作用效率的C4型植物,它們大約出現在二億年前的中生代後半期,最後再演化出適應乾旱地區的CAM(景天酸代謝)等如仙人掌類的多肉植物,更甚者演化成能補食昆蟲類似豬籠草的植物,形成今日地球多采多姿的繁榮景象。 有關C3、C4與CAM(景天酸代謝)的植物生理演化關係,證實地球植物間的物競天擇演化關係,那也是植物如葉綠素等不同的光合作用酵素組合差異,該差異特性是為適應環境不同CO2與O2和濕度的比例所致。同理Troughton(1971)在紐西蘭調查二疊紀至鮮新統紀地層的石炭之 從組織學研究的證據發現,kortschak和Nickell(1970)將C3型植物特徵的蔗莖柔組織予以培養,其癒合組織長出地上部具有『花環狀』構造,顯示出C4型植物特徵;又其光合作用能力遠比C3複雜,且光合酵素與基質幾乎C3型全部具備僅量多寡而已,因此確立C3與C4的演化關係。 從系統分類學的證據發現,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系統為C3型,如圖顯示稻亞科、竹亞科至蘆竹亞科與羊茅亞科的植物均為C3型,而從蘆竹亞科分支出來的畫眉草亞科全部為C4型植物,然而黍亞科內卻有例外者,1973年Smith 與Brown將47族129屬198種的禾本科植物 拉拉雜雜講那麼多植物的演化歷史,各位看倌可能昏昏欲睡了吧!當然前述最重要處,在於地球科學軌跡證明地球暖化並非二氧化碳過多所造成的,反而是氧氣濃度過高所帶來的大自然的自我調節,南北極冰含有驚人的一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動物的氣體,當極冰融化所釋放出來遠比人類工業化污染的速度更快,電影裡頭演得不是沒有科學根據只是導論方向錯誤而已,未來的世界極有可能慢慢恢復27億年前的冰河時期,當然要恢復適合人類居住的高氧與溫和的氣候環境,『節能減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更是不可怠惰輕忽的課題,看倌可以發現『氣候暖化』現象多數發生在工業化極低的南半球,反觀工業化污染嚴重的北半球,則陷入『冷暖流衝擊』與『北極圈擴大』現象之中,這南北半球一冷一熱的怪異氣候,無法單純地以『全球暖化』或『新冰河時期』可完全解釋,那只能說這是個『工業污染的衝突世紀』。 因為南半球的工業化程度低而保有高氧環境,南極勢必得融冰釋放高濃度二氧化碳來平衡,反觀北半球因工業化污染程度太高,使得北極必須加速冰封高濃度二氧化碳來平衡,這南北迥異的地球氣候自我平衡調節方式,再加上類似海洋中的寒、暖流交會的大自然調節方式,個人認為這應該可成為未來地球氣候變遷的模型合理解釋。 當然要阻止地球『新冰河時期』的來臨,北半球人類必須克制物欲而減少二氧化碳與廢熱的排放,因此『植物工廠』有了第一個新目標就是『廢耕還林』,其主要原因是因工業化及都市化之地租理論的排擠,傳統農業的可耕地過度開發或偏遠山林地區,使得水土保持及綠化形勢越惡劣,再加上大量的都會區與工業的廢氣排放,如此一來地球不想放棄人類而自救也難,緣此,將農業轉型成無污染及浪費資源的高效率工業生產模式,提高北半球的水土保持及綠化程度,即為植物工廠之『廢耕還林』的首要目標。 其次植物工廠對節能減碳的貢獻在於『降低運輸污染』,是因設立植物工廠位置就近都會區,不受環境影響更可產出各式各樣、當季或反季節的蔬果,如此一來可節省貨車、飛機、貨船等長途運輸的能源浪費與廢氣污染,人們也可享受到新鮮、安全、無匱乏的食物,這也是植物工廠『降低運輸污染』的目標功能。 再者,植物工廠因為是在可控制的室內環境內生產,對於氣候變遷不管全球暖化或新冰河時期狀態,都可按部就班地以『期貨生產模式』供給人類社會,彷彿諾亞方舟的食物儲藏室般,因此植物工廠的第三個目標功能即為『期貨生產模式』或『訂單生產模式』。 綜合植物工廠的三個目標功能:『廢耕還林』、『降低運輸污染』、『訂單生產模式』。再考量日本政府農林水產省調查全國共50家植物工場的管理技術與經營狀況結果與調查原則方向,可理解『植物工廠』的基本結構與企業管理學上的產業定義。因此筆者僭越以策略管理學習知知識賦予其產業定義: 『一群在可控制環境、使用人工光源和離地栽培方式,製造農產品或提供服務的企業』。 植物工廠的組成及分類重點: 1.人工光源(補光或完全)2.溫室或封閉式栽種環境。3.離地栽培(有機或水耕) 植物生長的人工光源定義: 凡可幫助C3、C4與CAM(景天酸代謝)等路徑任一種植物生長,無論太陽底下輔助栽種或完全取代太陽光能的人造光源者。 目前所使用的人工光源品類如下:1.白熾燈2.螢光燈管3.鹵素燈4.高壓鈉燈5.日光燈6.發光二極體(LED)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