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漸行漸遠
2021/06/05 00:04:06瀏覽562|回應0|推薦5

人生到了某個階段,會發現許多兒時玩伴、同窗好友,以及當年一起共事的同行,在生活中都離你遠去,一年甚或幾年也難得連絡一次,見面就更別提了。回想年輕時見父母在鄉下離群索居,總以為是他們因際遇不如人,而選擇如此;終究等自己到了父母當年年紀,才了解世間事有許多固然是自己的選擇,但更多是身不由己。

造成舊友不相往來的頭一個因素,自然是時空的阻隔。從小到大的朋友,能夠一路唸同一所學校、住同一個城市,甚至在同一所機構任職的,可是少之又少;尤其是戰後在海島出生成長的嬰兒潮世代,散居新、舊大陸的,不比留在島上的少。即便與某人有這種緣份常在一塊兒,也還有各種原因成不了知心好友;除了個性及志趣不見得相同外,刻意避開的情況只怕還更多。試想,任誰喜歡生活圈裡有個人不時提醒你的過往糗事?更不要說是你不願意碰觸的一些?

第二個因素,是學經歷的不同。從小學升初中、而至高中、大學、研究所,甚至出國留學,每往上一個階段,就會失去一些朋友。當年我從中壢到新竹考高中,住在母親一位遠房親戚家;大我十歲左右的表哥指著年齡與我相當、唸私立中學的表弟說了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你們兩個現在雖然相差不多,但就像兩條交叉的直線,以後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二十幾年前我還在國內任敎時,有位小學同學從學校網頁找到我,邀我回中壢參加同學會並與當年老師相聚。由於我自高中起就到外地求學,加上念大學時,老家也搬離中壢,許多兒時同窗業已三十幾年未見;乍一碰面,昔日玩伴從記憶中童稚模樣一下跳到如今中年體態,可是不小的震撼。讓我更訝異的是,有大半以上同學,仍在中壢居住及就業,彼此間也多有聯繫,反倒是少數像我這種「外省」同學,如同失根的浮萍,流散四處。

作者小學畢業全班合照

老同學見面,固然親切,卻能察覺某些人暗藏的一份戒心與較勁。同時,你曉得短暫的重聚,無論有多麼愉快或傷感,也只是生活裡的插曲,很快就會過去,化為記憶及來日再見時的話題。倒是見到昔日讓人敬畏的兩位師長,不但健在(小時候以為大人都很老),且成了親切的長者,讓人驚喜。我也想起當年老師有感而發的一句話:「將來你們這些功課越好的,也會走得越遠,難得回來看看老師。」果真一語中的。

小學同學及老師畢業35年重聚會

再來的因素,是省籍與黨派。70年代末我出國留學前,對這一點並未有深刻體認。一來我從沒離開過校園,沒有在社會謀職及做事的經驗,不曉得不會說閩南話的限制;再來當時國內仍未開放黨禁,一黨獨大,聽不到太多雜音。我的震撼教育,反而是在異鄉取得。在我抵達美國校園後不久,同學會會長就告知要提防某些人,因為他們與當地的台灣同鄉會走得勤,是台獨份子;同時,這些人還曾在學校發傳單貼標語,「詆毀」國民黨政府。

當年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以及陳文成命案在島上相繼發生,引起國外留學生的兩極化反應;我也才開始對本省籍同學內心的積怨,稍有體認。當時學校的英文學生報上還有過一篇採訪報導,引述了某台籍教授的指控,說校園裡有國民黨的職業學生,專門打小報告。一開始我不相信,認為是造謠,丟自家的臉,多年後才曉得確有此事。

然而,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一頁省籍消長史就在我眼前發生:如今島內本省籍才是血統純正,外省籍則似乎身染原罪。不過,除了政客為了選舉炒作省籍議題外,在生活裡我卻很少碰上因省籍而起的摩擦;就算有也是無形的,一如人與人之間的諸多相異點。多年後,我與當年敬而遠之的台籍教授重逢,發現我們對科學、對教育以及對音樂,都有相同的興趣,相談甚歡,那可是始料未及的[1]

另外還有一項讓人無法輕易交心的阻礙,是宗教信仰。對國人而言,無論是佛教、道教,還是各種民俗信仰,很少成為人與人相交的障礙,因為這些信仰並沒有太多強制性;這點對猶太一神教衍生而來的宗教,無論是天主教、基督教還是回教,就大不相同。其中尤以積極入世的基督宗教對人的強制性最大,近乎生理學當中的「全或無定律」:要麼你就得決志信主,要麼你就是不信。至於對人際關係影響更大的,是擁有傳教熱忱與使命的信徒;非信徒朋友要是不能幡然領悟,接受救贖,那就只好自我放逐,成為拒絕往來戶。

當然,個人的親朋好友中,還是有虔誠的天主教或基督教信友,只不過言談間就得注意一二,不能高談演化論的觀點,或駁斥創世論的謬誤,當然更不能一不小心說出對造物主不敬的言語,那注定是要斲傷友誼的。

人年輕的時候,會純以談得來為由與人交往,而無視外貌、家世及貧富差異。再者,年輕人多喜歡團體活動,許多所謂的朋友,常也只是朋友的朋友。因此,成長過程中一路會失掉許多朋友,是常態而非特例。至於成年後交往的朋友,以職場夥伴為主,其中多數也到不了交心的層次,親疏程度反而更容易受一些客觀或利害條件影響,舉凡升遷、待遇、獎項,以及更多說不出來的理由都有可能。歸根究柢,生活裡無一物不可拿來比較,也無一事不可能造成心結。當大家都苦哈哈時,還有同舟共濟之情,等到生活好轉,反而有人斤斤計較起來,難以平常心看待。朋友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可是自古皆然,於今尤烈。

個人年輕時正流行存在主義,聽多了「疏離」一詞,只不過當年並無所感,多年後才覺得有幾分切身。人生在世沒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固然孤單寂寞;然而就算有再多的朋友,人生許多關口還是得獨自面對,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原載2007/09/16中時浮世繪



[1] 政治取向不同一向是斲傷友誼的利器,在國內是藍綠,在美國則是擁反川普。朋友聚會,不談政治,已是共識。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jenntser&aid=16350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