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4 14:31:10瀏覽3049|回應6|推薦17 | |
引用文章/新聞: 李家同教授再次因為「爭議性」言論成為話題人物。引用文章一言道:「李家同教授昨天以「智慧來自閱讀」為題演說,發表演講,談大量閱讀的重要性。他很擔憂年輕人愛讀網路文章,「下一代一定會變得比較笨」,網路文章太簡單,看太多不會邏輯思考,不如讀法官判決文。」大量閱讀是好事,引用文二中有的建議如:「多讀經典名著,好的論述文章、社論、讀者投書、判決文、偵探小說、歷史及有趣的知識,等等也不錯(判決文不算)。 拜託!請問,那一位教授「中文/寫作」的老師會推薦學生去念「法官判決文」?李教授第一個錯誤就是「又撈過界了」。不是教中文的跑來出「溲」主意。我猜測美國學生也是只唸一段而非全文。當學生時推薦的書先不說,記得老師最多說:「論說文要寫的好,要常常讀的是「社論」吧?」還有就以「經典名著」來說,誰的著作算「經典名著」?老師們先吵成一團。英國牛頓(與德國萊布尼茲分別發明微積分)的「數學原理」絕對夠「邏輯」吧?但原始版本是拉丁文。誰要看?來來來舉個手。沒有吧?等你上大學再說。阿嘉莎‧克莉絲蒂著作甚多,也不是每一本都很「經典」(留學時看了一堆英文版)。「一個都不留」殺人的是‧‧‧你猜。提醒一點:有人自以為是神的使者,想完成法律做不到的事。「東方快車謀殺案」到是不可錯過,耐心一點看完會發現英文原著比中譯本要有味道。兩者都有電影,還不只一個版本讓你慢慢回味。 李教授第二個錯誤就是「以偏概全」。網路文章只是閱讀的來源之一,錯誤當然有。BBC、CNN網站上所提供的是「新聞」,而這些新聞沒有錯誤?就算書籍好了,從國中起就請歷史系出身的伯父劃重點,「每一本」歷史教科書都有「錯誤/爭議」,大學的通史亦同。「盡信書不如無書」,信之然也。連郭廷以先生的中國史綱也不免有印刷之誤。李教授本人著作中有一本介紹世界經典名著的書,其中的錯誤不知改了沒?而且那一本書內容有一半是編輯寫的。 李教授第三個錯誤就是「把許多問題看的太簡單」。挑其中一兩個談談。例如,大量閱讀我也同意,問題是我們留給學生多少時間?父母自己一邊看電視一邊叫孩子去唸書,恐怕培養不出「閱讀」習慣。自小唸的課外書不少,但是大量閱讀和「邏輯思考」的啟發訓練是另外一回事。個人經驗要到大學時代,除了旁聽「理則學」,還去參加「演講辯論」比賽,這方面的能力才一點一點磨鍊出來。還有一個問題談到寫作,要知道「論說文」、「學術論文」不一樣,「中文」、「英文」寫作也不一樣。寫作除了寫要有人改,最好願意和你討論一下。李教授的憂慮可以理解,但似乎想把教研究生的方法拿來給一般人套用是行不通的。李教授又說:「很多學生功課不好,不是不聰明,而是看了太多漫畫,沒辦法思考性閱讀,」(引用文三)真是荒謬之極。沉迷漫畫要有所限制,但微積分與漫畫也無關。在美國超人、蜘蛛俠等沒有出版漫畫?我認識一位高中生(在美國),漫畫也看微積分也修,去年參加全美Accounting I 學術競賽得到亞軍。另一位是金庸小說迷但台大博士已經拿到了。所以我們的問題在教育制度。就像裁縫為人做衣服,台灣該有自己的制度不是照抄美國。借用李教授自己的話: 發現問題徹底蒐集資料、分析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還發現了一件頗有趣的事: 李教授身為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也許不知道清華大學前任校長也在寫網路文章。這位前輩的網誌除了文章好,而且有些文章可要「用力」看才摸得到邊,絕對沒有那麼簡單。 延伸閱讀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