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需要的是卸下思想包袱
2010/01/29 21:55:44瀏覽1628|回應0|推薦25

引用文章/新聞: 

孔子被打敗很久了 

由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至今其內容已有相當的改變。這個很正常,

每個人都有「時代背景限制」,不管是誰「都一樣」。他的理念

有沒有真正的「實現」過?小區域(村落)也許,大一點不行。

所以他的徒子徒孫才需要吸收佛道思想,又這裡那裡改一點。

門戶之爭?那裡少得了,八派誰還記得?一本春秋就可以

分三家解說法。有人說過:「昨日的科學,今日的「神話」。

今日的「科學」,明日的「神話」。」世界就是一直在變,

不論是自然/社會科學,有了新「證據」就要修正,歷史/

這些也是,何況有些本就是「以訛傳訛」或不正確的。 

例如唐朝人張繼名作:「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蠻「 詩中有畫」的,不是嗎?

只是當學生時,我看到的畫裡面「角色」不對。後來所看文章有

說法:「烏啼」不是烏鴉該是烏啼嶺,「江楓」是江橋、楓橋兩個鎮。

(楓樹長在高、冷、乾的地方)建議不妨晚上可以到基隆「八斗子」

漁港或和平島公園附近,找個高一點的地方,看看附近漁船作業就

懂什麼是「漁火」了。「鐘聲」?台灣寺廟甚多,自己想辦法。

順便基隆夜市小吃不錯,公園不遠也可以看看海景,記得帶件夾克。
修正:江橋是「江村橋」。有照片為證,感謝華碩市長。
 

另外有名一點的例子,像曾有老師說「焚書坑儒」有點爭議,

「焚書」沒問題,但「坑儒」有爭議。先來看一下賈誼的

「過秦論」:「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本身是儒生,若真的有「坑儒」之事,賈先生還不

「大跳」起來,並口誅筆伐一番。再看史記儒林列傳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談的更「深入」一點本來秦始皇為政兼用儒生法吏,

直到始皇三十四年(BC 213),齊人淳于越(白目先生

請求恢復封舊制。丞相李斯(元兇上場)本來說的對

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

但是後來的以儒生論政有損主上威勢,易成黨派之爭。

(誰說不是)奏請禁止論政,並下令毀棄民間政治書籍

除了醫卜種樹等通通燒,各國的詩、史、百家著作就這麼

完了。這是「焚書」部份。(蜘蛛子評曰小李子你太爛了,

你不也是出身寒微?你以前沒有論政?殺你家三族是按秦律

辦事也不過份商鞅可以請你喝杯酒腰斬太血腥小李子

你選擇就鼎鑊還是「烤活」?我自願準備柴火

其他更厲害的相關政策還有: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

滅族還有一條:學法令要以吏為師。反正就是搞「思想控制」。

還好還好,晚了幾千年,不然我這個「版主/樓主,就只能

張儉「望門投止」(跑路)了

始皇三十五年(BC 212),方士侯盧兩人私下說始皇「壞話」,

連累了一堆人。坑殺460多名「術士」與「儒生」(註)。

侯盧兩人跑的快好像不在內,所以死了一票池魚之殃的「道友」。

儒生不太像是主角。「坑儒」?除非你把妖言惑眾的算進來

細節請看「秦始皇本就懂了我只好奇中共的學者們看到

先生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會不會冒幾滴冷汗

註:當時真的沒有分那麼清楚不管學那都是「X生」。

  就算整個漢朝,「儒生」也是一樣迷信陰陽五行與符讖 

論語有一段:

葉公(唸射)問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偷)羊,

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異於是:父為子隱,

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如此,為了《名分》犧牲《是非》,

現代社會還是不免有人這樣做,大家可以接受?還是老師敢這麼

教?這對社會當然沒有益處。另外春秋的三大「諱」該聽說過。

以前看左氏春秋精選,看著看著兩行小字冒出來,解釋某一句

的「毛病」,唉! 

民國初年高喊「打倒孔家店」,是出於極端地「痛心疾首+

憂國憂民」。我們的包袱的確太重了,不能不丟掉一些。

文革的「打倒孔家店」是政治口號/鬥爭,而且那時是「破四

舊,立四新」,只有「毛家店」開門,其他一律打倒,請勿糾纏

不清。「理智的批判精神難就難在必須超越國家/黨派/學派。

上面這些例子的意思也簡單,如果我們還停留在「以訛傳訛」,

或為「政治或XXX」服務,那就‧‧‧別提了。 

謝謝大家,輕鬆一下: 

南宋趙構(那個默許殺岳飛,又「絕了後」的人)的時候。

有一回,廚師送上的餛飩是半生的。趙構大怒,將廚師先打入

大牢。晚上,幾個伶人演了一齣戲。先上來兩個書生,一個說:

「我是甲子生。」一個說:「我是丙子生。」另外一個上前向

趙構說:「這兩人都有罪。」趙構不解。

伶人說:「甲子(餃子)、丙子(餅子)都是生的,

與餛飩生的同樣有罪。」趙構大笑,就把廚師放了。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etSpider&aid=373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