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09 04:33:37瀏覽2253|回應0|推薦2 | ||
中西文明的轉捩點無疑是在明成祖身後的 15 世紀中葉, 因為鄭和辭世之後的海禁不僅切斷與遠方國家的交流也流失了大量一手文獻, 使得英國前潛艦指揮官孟席斯對鄭和發現新大陸的論述備受質疑. 三寶太監可非泛泛之輩, 是永樂皇帝精挑細選出的艦隊指揮官. 詭異的是這些千百艘比哥倫布聖塔馬麗亞號大上數倍的無敵艦隊所執行的不是掠奪式的殖民經濟而是送出大禮平息受訪國內亂宣揚國威之的王道之師. 鄭和碑的部份摘錄如下, 顯示出這位文武雙全指揮官的泱泱文采 : 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之神,威靈布於巨海,功德著于太常尚矣。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領官兵數萬人,海船百餘艘,自太倉開 洋,由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柯枝國、古裏國、抵於西域忽魯謨斯等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裏。觀夫鯨波接天,浩浩無涯、或煙霧之溟漾,或風浪之崔嵬。海 洋之狀,變態無時,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非仗神功,曷克康濟?直有險阻,一稱神號,感應如響,即有神燈燭於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舟師陸然, 咸保無虞,此神功之大概也。 散進家財的孟席斯已垂垂老矣, 卻執意替我們六百年前的祖宗不斷翻案. 他大膽的推斷與論述連大陸保守的歷史學者都不表認同, 六年前的1412想証明新大陸是鄭和所發現, 如今又直陳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是由西進的艦隊造訪所引燃. 部份大陸網民自然欣喜若狂, 因為這無疑證明了七下西洋的鄭和所帶領的是如假包換的王道之師. 大陸已針對鄭和下西洋拍攝過記錄片, Discovery 亦然. 台灣也有山河探險隊於今夏 自碧沙漁港出航,預計明年返航. 可惜三寶太監沒啥緋聞可爆料, 不然周董與方文山該以此為題材拍個MV甚或類似黃金甲的歷史大戲讓老外相信和平掘起不會只是個口號而是 15 世紀初 GDP佔了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大明王朝已然揚威於世 ! 只是自廢武功的結果是差點成為次殖民地, 讓神州大地沉睡了六百年才自夢中驚醒 !
英國前海軍潛艇指揮官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繼六年前以一本《1421:中國人發現世界》,指鄭和比哥倫布更早到達美洲,掀起大爭論後,今年五月推出新書《1434:雄壯的中國艦隊在意大利點燃文藝復興》(1434: The Year A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在前一本書的基礎上,直指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之火也是由中國點燃。六百多年前的鄭和,終歸是中國的一個重要符號。 二零零八年七月十一日,江蘇省太倉市的鄭和主題公園裏,一艘七十一米長,十四點五米的一比一倣真鄭和寶船引人注目。那是零八年中國航海日的其中一個分會場,這艘船被稱為「鄭和二號」。排在它前面的「鄭和一號」,也在航海日當天展露風采。那是一艘長十六米,寬四米的「小巴櫓」, 個子雖小卻一馬當先,由台灣民間探險家徐海鵬帶領,在兩岸直航政策出台前,從台灣基隆直接來到太倉港。他們還準備來一次「鄭和八下西洋」。 二零零八年,「鄭和」這個符號,依然代表著勇往直前,依然是中國航海日的標誌。他和他兩萬八千人的隊伍早在六百多年前就超越了中國人的視野,走出土地文明,走進太平洋、印度洋,或者我們不知曉的大海深處。 鄭和的這段歷險,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史學界的一個專門研究領域。但是從零二年孟席斯發表《1421:中國人發現世界》一書,提出不是哥倫布而是鄭和船隊最早發現美洲並最早環球航行開始,整個世界都走進一場有關鄭和之謎的追尋,甚至可以說是一場論戰。這場論戰在零五年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達到一個高潮,孟席斯假說一度成為東西方傳媒炙手可熱的話題。零七年在中國官方在青島舉行的中國航海日,孟席斯更成為其中一個主講嘉賓。 就像中國的很多紀念活動那樣,過了六百週年紀念日,鄭和這個話題就似乎漸漸淡出了傳媒的視野。但鄭和這個名字不但沒有淡出孟席斯的生活,反而成為他發起又一輪論戰的開始。零八年五月底,孟席斯在香港召開新書發布會,這一次,書名變成了《1434:雄壯的中國艦隊在意大利點燃文藝復興》。 這本書從《1421》的關鍵疑點:哥倫布曾看到過有關美洲的地圖說開去,直指一四三四年,一隊中國艦隊載著中國皇帝的使節到達佛羅倫斯,並獲教皇尤金四世(Pope Eugenius IV)接見。 孟席斯試圖說明,在這次接見中,中國使團帶來了有關中國的藝術、天文地理(包括世界地圖)、武器裝備、建築、印刷、冶煉等科學知識。而那些來自中國的世界地圖的副本,後來輾轉到了哥倫布和麥哲倫的手中,從而解釋了兩個船長有關表明見過世界地圖的文獻紀錄,證明他們只是按圖索驥而非「發現」新大陸。孟席斯更大膽的講述,中國使團呈上的物品、文字、圖冊,那些來自中國的科技知識,是如何通過教皇身邊的紀錄者紀錄或繪畫下來,多年後又如何輾轉進入了歐洲文藝復興關鍵人物的視野,比如達芬奇(達文西)。他認為,雖然歐洲的文藝復興很大程度上能看到希臘羅馬精神的回歸,但文藝復興之火,卻由中國人點燃。 「哥倫布密碼」還沒完,又來一個「達芬奇密碼」。這一次是真是假?是騙局還是誤會?透過《1421》和《1434》,我們看到同一場沒有完結的討論。這場討論剛開始的時候,東西方似乎都在以尊重歷史事實為理據,而我們卻看到不同傾向的反應。這個弔詭現象的背後,是數個糾結在一起的矛盾體,其中包括一場從二零零二年延燒至今的史學之辯,一系列商業運作,一場尊嚴之戰,和一個涉及價值比較的政治玄機。 六年前,孟席斯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演講廳發表了關於鄭和船隊最早發現美洲的假說。這個年紀不輕,動作不快,個子不高,聲音不大,可是膽子卻不小的業餘歷史研究者,將歐洲六百年的榮耀歸於一個曇花一現的東方帝國船隊,就這樣觸動了世界歷史學界的敏感神經。 根據皇家地理學會提供的資料,孟席斯的講話通過電視和全球近十億觀眾見了面。他的理論立即佔據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英文主流媒體頭版位置,也很快被中文媒體大篇幅報道或轉載,一時之間在西方評論界引發關於是否需要修改世界歷史的討論,並給中國學術界近年興起的「鄭和研究熱」添加了一大把柴薪。 孟席斯的著作《1421:中國發現美洲》(後改為《1421:中國發現世界》)英文版厚達六百頁,活像一塊磚頭。它也的確有如一塊拍在西方英雄臉上的板磚,試圖從地圖比對、海洋知識、天文導航、造船技術、歷史文獻、出土文物、語言學、風俗學、建築學、生物學、人類學等論據全面出擊,得出這個石破天驚的結論:哥倫布、達加瑪等歐洲航海家都是帶著地圖出海的,他們沒有「發現」新大陸,而是去尋找地圖上已有的一塊陸地;中國的鄭和船隊在一四二一年之前已率先到達美洲,甚至完成了環球航行。 二零零二年十月,孟席斯參加了南京舉行的迎接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學術討論會,第一次向中國學者提出自己的假說,第一次領教中國史學家們嚴謹治學、小心求證的傳統。他們紛紛質問,這些地圖和文字記載的原件在哪裏,是不是可靠,如何判定那些地圖出自中國人之手,用物種的相似做證據是否太牽強。由於中國的歷史研究非常倚重文獻紀錄,孟席斯常常被問到的一句話就是:「請問你這句話是出自哪裏?」這個時候孟席斯能夠回答的往往只是書名,不像那些專家那樣能夠脫口而出某某卷第幾行。這過硬的基本功讓孟席斯自愧不如,也讓他困惑,他說,既然大家公認鄭和的航海資料大部分因為政治鬥爭而被毀掉,為什麼中國學者們非要堅持認為中國現有文獻上沒寫的地方鄭和就沒去過呢? 其實早在孟席斯假說剛剛提出之際,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的宋正海就已經對鄭和有可能曾繞過好望角沿非洲西岸北上,以及到達澳洲的可能性予以肯定,也對鄭和到達美洲和環球航行做了理論上的否定,同時不排除分隊船隻到達美洲的可能性。當時孟席斯的書還沒有出版,中國學術界還在觀望,宋正海敏銳的指出「只要我們相信歷史唯物主義,相信歷代的研究是認真的,就沒有必要被動地等待,而應積極主動,認真反思,系統地審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動地堅持或大膽地修正自己的研究結論。本文就是這種反思的初步結果,現發表出來,目的是積極主動地迎接孟席斯新論可能引發的學術大爭論。」 學術大爭論果然來了,可惜學術界沒有呈現出「積極主動」的姿態。不會說中文更不懂中國古漢語的孟席斯,在中國史學界很多專家看來依然是研究能力不達標、不具備對話資格的門外漢。他們批評說,孟席斯那些所謂的地圖、沉船、基因和天文導航的證據,沒有一個能拿出「實在的東西」,都是些假設和推理,這個方式寫小說還可以,但根本不能用來做學問。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地理專業教授華林甫說,「推測代替不了事實」。他建議孟席斯不要把時間浪費到這種研究上,「研究明史比研究鄭和更有意義」。孟席斯幾乎每一次通過中國媒體發表言論,都無一例外被來自中國的批判眼光反覆審視,或被中國史學界公開「打假」。 中外學界反應迥然不同 相對於中國,西方的反應總體上呈現出比較正面的反應。二零零五年五月,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館的研討會上,上百名西方學者聽取了孟席斯的演講,同時交換了各自從人類學、生物學、建築學等多個角度論證中國人最早到達美洲的成果。在澳洲,支持中國人先到達澳洲的學者大有人在。二零零六年五月,孟席斯甚至獲邀到墨爾本大學演講並接受獎章,隨後在悉尼和奧克蘭國家海洋博物館的安排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新西蘭、秘魯、智利和巴西等國演講。東南亞國家的歷史學家也普遍對孟席斯的假說表示支援,認為他提出的證據具有說服力。總部位於新加坡、學術活動遍及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的國際鄭和協會,多次高調對孟席斯的理論表示支持。在香港,多個香港皇家地理學會會員表示,孟席斯的假說之所以令人信服,就是因為他經過長時間的實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的證據,那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結論。 孟席斯在近二十年的自費研究過程中,所用的方法除了文獻法,更多的是結合自己在海軍服役期間所受的航海和天文導航知識,進行實地考察。他走訪了近九百個博物館和中世紀所有的主要港口,到過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另外他還用互聯網搜集證據,建立了一個網站作為信息集散地。這個完全透明的資料庫把全球網民變成了民間歷史研究者,任何人都能通過電子郵件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提出意見。他的「1421網站」平均每個月訪客多達十萬,常客一萬六千人,義工五百人,累計各類證據二千多頁。孟席斯承認,這些證據數量驚人,分析篩選和整理需要很多功夫,只好整理出來擺在網上,讓大家判斷。 可惜孟席斯這番心思距離目標還很遠。他不懂中文,而大多數中國大陸歷史學家英文程度偏低,能閱讀英文史料的人不多。最後變成你講你的,我講我的,這條資訊橋樑至今也沒有通車。這還不止,在不少史學家眼中,運用互聯網公開搜集和發布所謂歷史證據,是非常不嚴謹和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互聯網資料可信度太低。也就在互聯網上,當中文英文、支持者批駁者,交織成一個無聲戰場的時候。成千上萬的郵件和論文很快飛過來,其中就包括北京律師劉剛。 二零零六年一月和三月,孟席斯曾連續兩次協助中國律師劉剛,發布一張據稱為一七六三年間仿繪一四一八年的世界地圖,及發布該地圖樣本的碳元素鑒定。劉剛收藏的這幅《天下諸番識貢圖》被英國經濟學人和BBC等主流英文媒體報道之後,造成世界性的轟動,在中國本土也引起了另一場大討論。幾個歐美歷史學者公開支持這張地圖的重大意義,但數個中國歷史學家撰文直指該地圖為偽造,雙方在網上隔空交手。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研究員傑夫.維德(Geoff Wade)甚至專門建立網站,逐點駁斥孟席斯的說法,並把中國媒體上龔纓晏、周振鶴、金國平等學者的駁斥文章翻譯成英文貼上網;美國學者湯普森、加拿大學者王大鵬、孟席斯和劉剛也公開寫文章回應或論證。他們互相指責對方的論據,比如中國人在明代是否知道地球是圓的,中國人在明代是否知道經度的計算方式,明朝可不可能用簡體字的「余」,有些地名標錯的原因等等,到了非常細節的地步。雖然民間在學術論證上的弱勢是明顯的,但這是中國民間在這議題上首次公開挑戰官方歷史學家。 二零零六年六月,孟西斯到香港參加一系列演講活動,行程中還包括參加一個記者會。在這個記者會上,美籍華裔生物化學家李兆良博士宣布,他擁有一塊在美國北亞利桑那州小鎮斯瓦納諾伊(Swannanoa)出土的明代宣德金牌,上面寫了「大明宣德委賜」,代表是具有特殊外交功能的物品。他並通過金屬成分分析、出土地點印第安人的歷史變遷、陶瓷手工藝、特殊旗幟和語言對比等方面提出其他輔證,懷疑這是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到達美洲的有力證據。孟席斯並和李兆良一起,受香港皇家地理學會的邀請演講。 孟席斯理論符海洋科學 李兆良博士的說法,也同樣被中國歷史學家認為不足以為證,有人認為那塊牌子是假的,有人認為上面寫的明明是「大明宣德委製」,也有人認為那些輔證都是印第安人自己發展出來的文化,跟鄭和沒有關係。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鄭培凱對他的這位老同學語重心長地說:「你怎麼不先問問我們這些學歷史的人呢?我如果有生物化學上的發現,也要先問問你這個專門做研究的人吧?」他還說,多少人一輩子都在研究鄭和航海,多少人默默無聞點滴做學問,而孟席斯拿不出一點實在的東西,居然就敢到處亂講。到這裏,這場辯論已經繞過學術研究方法,而變成學術尊嚴之爭。 在香港皇家遊艇會的一個晚宴上,幾個西方船長說,因為海洋的險惡,船的指揮者往往是一個大家最信任的人,孟席斯的歷史研究水平也許有限,但是誠信是沒有問題的。他們還說,孟席斯的理論符合海洋科學,因為他懂得正確分析季風和洋流,帆船在海洋中駕駛的原理,更懂得天文導航和駕船者把握方向的關係,孟席斯本人還曾經是核潛艦的指揮官。有人還不免刻薄的挖苦某些中國學者,說他們如果根本不懂何為出海,如何有資格研究航海家出海之後的事?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船長成了孟席斯的忠實讀者,包括著名的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號的現任船長皮特。 一位在網上發表多篇文章的學者余果曾經以「孟席斯,你的沉船呢?」為標題,批評孟席斯拿不出證據。老實說,孟席斯的確還沒有打撈出一條沉船,拿不出一份直接證明鄭和船隊成員留在美洲的基因研究報告,沒有展示美洲任何一處疑似中國文明遺址的全貌。同時,他至今也沒有就歐洲古代地圖的相關疑問,拿出有說服力的原件。而當他拿劉剛收藏的地圖和李兆良收藏的宣德金牌作為新的有力論據的時候,還有不少人猜測,這些證據和孟席斯理論配合的「過分完美」,恰恰證明它們是某些人連同孟席斯一起偽造的。孟席斯說,他聽了這些話,「心臟病差點發作」。他不服氣,二零零七年一度要動手籌資前往俄勒岡州海岸和佛羅里達州兩處據報有中國沉船殘骸的地方,想要動手打撈沉船。到了那裏,掃描了海岸,定好位,鑽取了木屑樣本,他就已經囊中羞澀了。同一年,他和鳳凰衛視協商的一個中國人發現美洲考察項目,也因為雙方發現需要太過龐大的資金投入,而不得不擱置。 打撈沉船、基因檢驗、古董收藏和鑑定,都是費用高昂的項目,是退休老人孟席斯難以負擔的。學術權威們包圍並要求這個業餘作者找到所有這些證據並拿出所有的解答,顯然是期待過高,甚至是強人所難。而因為孟席斯拿不出這些證據就推斷他結論錯誤,嘲笑他水平不入流,批判他人格低賤,倒令人懷疑這些學者們的學術討論精神到底在哪裏。 當然,大多數中國學者並沒有對孟席斯的假說揮鞭猛打,這不是因為他們投了贊成票,而是因為他們正在花時間深入了解這個理論。隨著孟席斯著作《1421》中文簡體版的推出,越來越多中國學者對孟席斯假說有更理性的分析。中國雲南大學歷史系最早開始對孟席斯的理論進行研究。他們中間很多人一輩子研究鄭和,一輩子都在故紙堆中出入。零四年七月,在孟席斯出席的一個研討會上,該系的一位老教授朱會容曾說:「鄭和航海圖上共有五百多個地名,目前只有三百多個搞清楚,所以說我們研究了一輩子,其實對鄭和的航海了解還是很不夠,孟席斯先生的研究給了我們新的啟示。」 但是民眾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反應是迅速的,感性的。孟席斯的學說播出僅三天之後,英國一項網民調查顯示,四成九的網民認為孟席斯的觀點應該被重視,百分之六的網民認為他證據不足,還有百分之三認為這個觀點不值得探討,另有百分之三不同意前面的任何觀點。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的時候,在新浪網的讀書頻道,對孟席斯的書表示不同程度肯定的網民高達八成五。 孟席斯的假說點燃了一部分中國人旺盛的民族自尊心。這段歷史在他們看來,不是歷史真相的探尋,而是民族尊嚴的回歸。他們對在網上發表批評言論的中國學者們大肆討伐,認為他們統統目光短淺,盲目守舊,就怕自己的學術權威被一個外國人拿走。第二種意見反對探討鄭和是不是先到達美洲的問題,認為就算是他又怎麼樣,他還是沒對當地社會產生任何影響,說到底改變美洲歷史的還是哥倫布,還是歐洲人。所以討論這個問題簡直就是愚蠢兼無聊。第三種意見主要批評劉剛和孟席斯個人。說他們的所謂證據一看就是假的,他們是為了錢而欺世盜名。第四種則是覺得孟席斯的研究言之有物,目前沒有結論,值得研究下去。 如今孟席斯的《1434》又有了新的觀點,但依然在《1421》的邏輯上。就像當初那樣,某些批評家依然不必去買這本書就可以發表意見,而且已準備好一句話:「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歷史的海洋中,孟席斯為求真相而不懈努力,要穿越迷宮尋找那個真實的彼岸。■ http://www.zheng-he.org/tw/news1.htm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