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蛋頭腦殘絕對平等 製造美帝種族對立
2017/08/23 14:48:38瀏覽266|回應0|推薦1

蛋頭腦殘絕對平等 製造美帝種族對立

梅元禧(中華家國黨 總管家)23.08.17

如果你的國家每天在那裡唱自由平等博愛的高調,結果因此而少子化,而移民卻生育多多,使得土耳其總統可以對土裔德國喊話反梅克爾,甚且整個國家都快要被外族吃掉,這時川普與極右納粹不會出來發聲,顛覆腦殘的仇恨言論禁忌,就乖乖的坐以待斃?

因此個人主義講絕對的自由平等博愛,完全有問題,至少會產生雙重標準,否則根本就行不通,因此需要好好檢討!天真美帝的民族大熔爐神話至此終於破滅!試想如果中國目前全讓東南亞移民佔據,我們廟公變少數,可能嗎?

其實嚴格說來,移民多是投機份子,他們不在自己的國家過日子,來發達自己的國家,卻去先進國家撿現成的好處,所以怎麼能讓他們與當地人完全平等,自必一定要有些差別待遇,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這次最低工資調到廿二開,就不當適用於外籍勞工,我們甚至應該儘量不引進外勞,這是飲鴆止渴,除非臨時性之缺工,因此企業界嚴重反彈,說這種調法只會讓外勞獲利,對本勞無甚幫助,除了服務業計時勞工外!

《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也只是講「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實質平等!我們當然可以在法律上據實思量,何謂真公平!

其他關係類推,如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等等,都必須依據不同之狀況給予不同之合理待遇,才真正能夠適應社會之需求,當然前提必須是,為政者制定之法律,是否公正合理,必須定時接受全民之檢驗!

民國一〇六年八月廿日

https://www.facebook.com/MeiFengNorway/posts/10208603341715990

本文一

弗吉尼亞種族主義騷亂投下「石子」 美國「撕裂」

民國一〇六年八月十九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美國多地日前舉行活動,紀念十二日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暴力事件受害者。圖為在美國鹽湖城,人們手持標語參加活動。新華社/美聯

一週之前,美國弗吉尼亞種族主義騷亂投下的「石子」,仍在美國社會不斷掀起巨大的輿論聲浪。

據美媒報導,當地時間八月十六日,美國前總統布什父子聯合發表聲明,譴責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另類右翼」集會引發的暴力衝突,並且表示反對任何形式的種族主義。同一天,特朗普宣佈解散兩個頗受注目的商業顧問委員會。此前,幾位企業執行長相繼退出委員會,以抗議特朗普對暴力事件做出的含糊回應。

一場騷亂將一個撕裂的美國暴露無遺。

一場白人對白人的「內戰」

美國弗吉尼亞州騷亂發生一周之後,引發的怒火非但沒有消退,反而愈演愈烈。「就像一場內戰」。德國新聞電視臺這樣形容騷亂之後的美國。

事件的導火索是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決定拆除美國內戰時期南方將領羅伯特.李的雕像,由此引發主張白人至上的右翼團體的不滿。當地時間八月十二日,保護雕像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和與之對峙的自由派民眾爆發衝突,造成三死卅餘人受傷的慘劇。

美聯社稱,這次騷亂是過去十年中,白人種族主義者最大規模的一次集會。包括新納粹組織、光頭黨組織和三K黨的一些分支等眾多白人至上主義團體匯集夏洛茨維爾。

「深刻的社會危機」。德國《焦點》週刊直言,此次暴力事件讓世界看到一個分裂的美國,經過上百年努力,美國的種族主義仍未消除。

事實上,最近幾年,在標榜多元文化的美國,種族衝突事件始終沒有停止。

此次暴力事件發生的幾天前,正是弗格森槍擊案的三週年祭。二〇一四年八月九日,在密蘇裏州弗格森鎮,手無寸鐵的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倒在白人警察槍下,引發全美持續數月的抗議聲浪。

這不是悲劇的終點。

此後,二〇一五年非裔青年格雷「非正常」死亡的巴爾的摩事件、二〇一六年非裔軍人打死數名白人警察的達拉斯案等相繼發生,種族矛盾這一美國社會羞於啟齒的醜陋傷疤,一次又一次曝曬在世人面前。

這一次,情況更加糟糕。如德國新聞電視臺所稱,此次暴力事件是美國白人至上主義者與反對者的爭端,是美國民間的對抗。這場白人對白人的抗爭將深遠地分裂美國社會。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騷亂之後表現出來的搖擺態度,讓爆發的「火山」更加洶湧難控。美國《紐約時報》稱,事件發生當天,特朗普發表了一份基本是「各打五十大板」的聲明,遲至週一,才又追加了一份對白人至上主義暴力的譴責。這被該報專欄作者布魯尼批為「沒誠意」。

怎麼走到了這一步

「我們怎麼走到了這一步?」騷亂之後,弗吉尼亞州州長的這一發問,叩問著整個美國社會。

「這已不再是純粹的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矛盾,而是自廿世紀七〇年代新一輪全球化運動以來,美國大量吸收新移民所産生的矛盾的大爆發。」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與其説這是一次種族的衝突,更可以説這是一次移民的衝突。

幾十年來,浩浩蕩蕩的移民潮大大增加美國少數族裔的人口。與之相應的是,自廿世紀末以來,美國白人人口因為老齡化、少子化等因素出現明顯下降。

「一方面,部分少數族裔始終無法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另一方面白人在一些地區成為少數群體,産生失落。」李巍指出,面對美國種族結構出現的變化,美國目前的制度體係和價值體係卻已沒有能力實現各個族群的有效融合。

二〇〇八年金融危機給美國經濟帶來的重創影響至今,美國民眾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下降,使得因為移民産生的矛盾不斷激化,日漸浮於表面。

「美國不同種族之間的隔閡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潛意識中的種族歧視根深蒂固。」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袁徵向本報記者分析稱,不同以往,此次騷亂暴露出來的美國社會存在的巨大分裂,不僅包括正在激化的傳統種族矛盾,還有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的政治分野。「相對而言,自由派更加強調包容、融合和開放,白人至上者則不希望更多移民進入美國,而是保持以白人為主的美國社會。」袁徵指出,雙方各持己見,互不妥協,難以達成共識,也讓社會的分層和割裂日益明顯。

一些分析認為,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上臺以來,旅行禁令、修建邊界隔離墻、移民政策改革等一係列政策出臺,令美國社會撕裂現象愈發凸顯。

美國《紐約時報》日前刊文稱,美國今天的局面與特朗普有分不開的關係。白人至上主義者秉持的修正主義歷史觀是特朗普勝利當選的推動,而特朗普入主白宮更助長了這股勢力的蔓延。

也許只是更多悲劇的預演

美國《紐約客》網站日前稱,發生在弗吉尼亞州的這場種族主義騷亂是今後更多同樣悲劇的預演。伴隨著事態的發酵,一場騷亂引發的是一次更為激烈的社會撕裂。

目前,美國國內,反「白人至上」示威持續不斷。另據媒體報道稱,白人至上主義者計劃本月廿六日在加州舊金山和伯克利再舉行兩場集會。特朗普的「雙方責任論」讓美國政商界也「炸了鍋」。除了受到商界領袖的冷落外,特朗普八月十五日就此次騷亂發表的看法,還招致多位共和黨人士的指責。

「此次事件發生之後,特朗普含糊不清的表態和充滿爭議的言論,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進一步加深了矛盾。」袁徵指出,彌合美國社會存在的巨大鴻溝,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特朗普政府並未表現出足夠的勇氣和魄力,來擔起彌合分歧的重任。「實際上,特朗普的當選,恰恰是美國存在重大裂縫的體現,加劇了美國社會的撕裂。」

「極右翼發動了文化戰爭,我們必須阻止他們」。日前,英國《衛報》以此為題,稱弗吉尼亞騷亂是一記警鐘,對一些人來説,美國內戰從未真正結束。

事實上,這記警鐘不只為美國敲響。

近日,德國總理默克爾針對此次暴力事件發表回應,表示必須採取有力行動對抗極右翼極端主義,並稱「我們在國內有不少事要做」。英國首相特蕾莎.梅也對騷亂予以譴責。

近年來,隨著大量移民湧入歐洲,引發一係列社會問題,正在抬頭的極右翼勢力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歐洲同樣面臨十分嚴峻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種族衝突已經成為整個西方社會面臨的嚴峻問題。」李巍説。

袁徵也指出,類似的暴力事件不僅在美國發生,在一些歐洲國家也已出現。「如何讓新移民順利融入新的國家,成為積極的一部分,而不是帶來種族主義歧視上升等一係列問題,這需要各國政府甚至國際社會採取共同的努力。」

責任編輯:李小雨

http://big5.xinhuanet.com/…/world/2017-08/19/c_129684559.htm

本文一

李雪莉/對立是如何煉成的?從美國極右派衝突到谷歌的解僱爭議

文李雪莉 封面攝影 AFP PHOTO/PAUL J. RICHARDS

民國一〇六年八月十六日

最近的美國充斥著憤怒,社會衝突屢屢躍上媒體版面。在美國東岸,白人優越主義團體為了一座公園銅像,大舉湧入維吉尼亞大學所在的小城,造成流血死亡衝突。在西岸的矽谷,谷歌因為內部一份對女性不友善的備忘錄,開除了撰寫的軟體工程師,引發公司內外的爭議。這些從東岸到西岸的紛擾,都讓人嗅到一股因種族、性別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而衍生的社會對立。公共政策、公司治理原來是可以理性公開討論的議題,為何變成你死我活的對決態勢?美國怎麼了?我們能怎麼解讀?

二〇一七年八月十一夜晚,數百位主張白人優越(white supremacy)的極右派人士,遠自四面八方來到位在美東的維吉尼亞大學,手持火炬繞行校園,大聲吶喊「你們不能取代我們」(You will not replace us)。這些人口中的「你們」,正是黑人、猶太人等少數族裔,以及左派的 commie(對共產黨人的貶抑稱呼),而「我們」,就是白人。

他們為何遠道而來這個五萬人口的小城?為的就是一尊銅像:南北戰爭中率領南方邦聯軍的名將羅勃.李(Robert E. Lee)的紀念像。

從銅像爭議燒起的社會對立

李將軍雖然戰功彪炳,但捍衛的卻是壓迫黑奴的南方,他的紀念像聳立在夏洛茲維爾市(Charlottesville)的公園裡,成為主張歷史正義的人的眼中釘。二〇一六年,該市的副市長貝拉米(Wes Bellamy),受理了移除銅像的請願,市政府今年二月通過移除的決議。

移除銅像的決議一出,立刻引來極右派反撲。在這次事件前,新納粹、三K黨已在此遊行兩次(註);而此次爆發汽車衝撞人群的「右派大團結」(Unite the Right),更是極右勢力大集合。這群自稱「另類右翼」(Alt-Right)的三K黨和新納粹,有不少從西岸、中西部等坐了十多個小時的車而來,八月十一夜晚「降臨」小城,臉上摻雜著憤怒與驕傲。

數百名「右派大團結」者持著邦聯旗納粹旗、不少人手中握有盾牌、身上配著槍枝與刀械者,與當地反制者爆發暴力衝突,對峙中彼此丟擲水瓶、互毆、叫囂,現場嚴重失控,市政府宣布該市進入緊急狀態,並取消遊行許可,這引起「右派大團結」不滿,認為自己的言論自由被箝制,群起鼓譟下,一輛由極右派支持者駕駛的轎車高速衝入反制遊行隊伍,造成卅二歲的海耶(Heather D. Heyer)死亡、十九人受傷。

汽車衝撞人群的畫面,立刻透過電視與網路傳遍美國,引起全美譁然,逼得美國總統川普不得不出面發言。然而,川普雖指責暴力,但卻不敢明白譴責極右派,讓不少媒體持續抨擊川普的姑息,說那是「川普不敢說出的仇恨」(註二)。

死亡的悲劇並沒有平息紛爭。汽車攻擊事件後的數小時,美國西岸的西雅圖、北卡州的杜漢市都發生了另類右翼與反制者的示威衝突。

美國南北戰爭已經是一個半世紀以前的事了,為何還在美國激起如此大的社會對立?

是言論自由,也是存在焦慮

此次「右派大團結」活動,HBO的VICE節目全程隨行紀錄,一天內已有一千六百多萬人在臉書與 YouTube 觀看此微紀錄片。在VICE記者追問下,極右派網站「激進議題」(Radical Agenda)的站主康特威(Christopher Cantwell)對著鏡頭直言,美國這幾年一面倒向黑人民權,讓他十分不滿,決心站出來為白人發聲。在影片中,惡名昭彰的三K黨領袖杜克(David Duke)認為,極右派說的是真理,卻被噤聲,「右派大團結」的召集人凱斯勒(Jason Kessler)認為汽車衝撞事件是警方的責任。他們說,白人的言論自由被剝奪了,所以他們得出來捍衛自己的權利。他們幾乎一致認為白人的被噤聲已讓他們經歷一場白人的「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

https://youtu.be/P54sP0Nlngg

VICE節目全程隨行紀錄「右派大團結」的活動,片名為「夏洛茲維爾市:種族與恐怖」(Charlottesville:Race and Terror)

美國社會對立的激化,當然有其複雜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因素,然而,極右派認為言論空間受限(像是臉書經常遭到檢舉封鎖、集會權利被限縮、主流媒體的不支持、共和黨建制派也對他們敬而遠之),明顯讓他們產生存在焦慮,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從極右派的角度來看,他們只是要聲張自己的言論自由,拿回被噤聲已久的話語權。但從反制者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言論卻是不折不扣的「仇恨言論」(hate speech),不該被民主社會縱容。

到底什麼樣的言論才叫「仇恨言論」?「仇恨言論」理應禁止,但那條線在哪裡?很明顯地,美國近年社會對立激化的線索,正是有群人強烈感受到言論自由的被限縮、生活方式受威脅的存在焦慮。

把場景換到矽谷,另一場沒有流血與叫囂,卻讓人們產生內心文化衝擊的事件,則在谷歌和矽谷上演。

性別盲矽谷裡的解僱風波

長期來,矽谷生理男當道,性騷擾、性歧視、不平等待遇是不少女性的日常,近年包括美國民間與勞動部在內,已針對矽谷長期存在男女待遇不公與權力失衡的問題,要求谷歌負責;五月被點名要負責的谷歌組成了內部調查小組,針對性別不平等問題提出檢討。谷歌工程師達莫爾(James Damore)在七月提出了一份名為「谷歌的意識型態回聲室」(Google’s Ideological Echo Chamber)的內部報告。結果谷歌竟因為這份報告,於八月七日開除了達莫爾。

到底達莫爾寫了什麼,讓他落到被解僱的命運?

其實,仔細閱讀這十頁的報告,會發現裡頭充斥的是習見於矽谷的性別盲言論。

這份報告「發現」:女人平均來說比較容易焦慮和神經質、女人較擅於同理而不擅系統性思考(所以更多男人因為喜歡 coding,因為那需要更多系統性思維,而女人擅於人際與美學等)、女人平均來說更喜歡合作而不喜歡競爭、男人對社會地位有較強的追求動機(所以男人願意為謀高位而長時工作、犠牲平衡的人生)。因此達莫爾總結:科技公司(尤其是軟體業)女性比例偏低,主要是男女在生理/大腦結構上的差異,而不是性別歧視造成的。

他因此導出的結論是:用差別待遇的方法,來提升女性的代表性與待遇,是不公平也不利於企業運作的。

達莫爾也在此報告裡提出值得左派人士注意的觀點,他說,「在谷歌,我們總討論著針對種族、性別的無意識偏見,卻鮮少討論我們自己可能有的道德偏見。而政治傾向實際上就是我們道德偏好與偏見所得的結果。有鑒於社會科學、媒體與谷歌左傾的壓倒性現象,我們必須批判地檢視這些偏見。」

用達莫爾的字眼,在美國社會左與右的道德光譜中,谷歌明顯左傾,他這裡的左派是指美國脈絡裡的自由派。以下是他的圖示:

「谷歌的意識型態回聲室」的內部報告。(取自 Google’s Ideological Echo Chamber)

左傾的道德光譜已讓谷歌成為意識型態的回聲室,這是達莫爾個人強烈的感受,他可以理解人們不喜歡「被冒犯」,但把不被冒犯等同於保護他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他認為是兩回事,因為那很容易用強迫的方式要求別人噤聲;他說,這種噤聲創造了意識型態的回聲室,使得某些觀念被神聖化,以致無法被誠實地討論;而這種欠缺討論,會進一步導致極端的與威權的意識型態。

這個內部報告在谷歌快速地被分享,整份文件上網曝光,不但引發內部與學術界的討論,有女性員工閱讀後表示,除非人資部門採取行動,不然考慮離開這家公司。由於反挫聲量大,谷歌的CEO皮采(Sundar Pichai)公開表示,這份內部文件已違反公司的行為準則,「進一步在工作環境裡強化性別刻板」。於是他解僱了達莫爾。

到落筆此刻,問題還在延燒,除了性別爭議,不少人從言論自由的角度質疑谷歌動作過激,畢竟,性別盲言論跟歧視或仇恨言論還是有程度差別,谷歌的懲處似乎坐實了達莫爾報告中意識形態回聲室的指控。

矽谷的性別不平等是一項重要的議題,扭轉對女性和多元性別不友善的工作環境,需要更細緻與完整的佈局;只是谷歌對達莫爾言論大力的懲處,是否有助於大家正視性別歧視的日常,或可能招致更大的反挫?

社會對立的根源,來自道德直覺

不論是因種族而起的肢體暴動,或性別問題而起的文化衝突,美國社會如今的劍拔弩張其實很早就被預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過去十多年來以研究美國的政治對立聞名。

他在二〇一二年出版了《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總結了他長年研究的結晶。他在書中提及「自以為義」如何讓美國人四分五裂。他所謂的「自以為義」,是指對自己心中的正義深信不疑,站在狹隘的立場講道德卻不寬容異見。他的研究發現,這種偏狹的正義感,其實有更長遠的根源:人類在漫長演化過程中形成的道德直覺。

海德特長期的經驗研究發現,人們有六個基本的道德模組,分別是:關懷/傷害、公平/欺騙、忠誠/背叛、權威/顛覆、聖潔/墮落、自由/壓迫。這六組道德感的來源,是人類老祖先在演化過程中,突變與適應之後保存下來的生物性狀,讓人在面對外在刺激時,可以直覺反應的機制。

海德特透過大規模的調查發現,美國自由派對於關懷/傷害、公平/欺騙的反應明顯高過其他道德模組,因此不難理解為何他們較為重視人們的權益、分配正義、動物保護等議題;至於美國保守派,則更重視這個社會是否尊重權威、人們是否對家庭和國家忠誠、在宗教上是否褻瀆等等。

透過海德特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另一個理解社會對立的根源:人的道德直覺本來就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價值多元不僅是社會的事實,也有演化生物學的基礎,它無法透過法律抹消,也無法被噤聲,寬容與相互理解似乎是唯一的道路。

從歐巴馬上臺後,從極右派的角度來看,傾向左派理想的人不斷攻城掠地,健保改革、少數族裔的民權保障、同性婚姻合法化一一過關斬將,甚至進一步挑戰個人的擁槍權,這確實造成了保守派與極右派極大的存在焦慮。

不寬容的代價

美國是個捍衛言論自由出名的國度,但極化的言論白熱化,已讓保守派與自由派都受害,這個極化甚至讓許多人開始思考要為言論自由設限。設限的第一步,是將對立的言論視為是一種傷害與暴力。

今年二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請來另類右派的新聞人兼作家,雅諾波諾斯(Milo Yiannopoulos)到校園演講,在他到柏克萊演講前,學生發起抗議抵制,進而爆發激烈的警民暴力衝突,演講在開始前兩小時被迫取消,校區當時也遭封鎖。而雅諾波諾斯回應這相當諷刺和可悲,批評柏克萊是沒有言論自由的學校。

柏克萊學生的理由是,雅諾波諾斯的言論是仇恨言論,不應該被保障,該被視為是一種意圖造成傷害的行為暴力。

然而,言論自由的界線該如何劃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容許事前的審查。美國大學校園近來發生許多演講被迫取消的事件,讓人開始警覺,風向的轉變可能燒到自由派自身。

果然,同樣的噤聲行動,也衝擊到了自由派的人士。今年七月,《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書的作者,著名的無神論倡議者、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也原訂在柏克萊校區發表演講,主辦單位邀約後,因為來自宗教界的壓力,以道金斯曾發表辱罵伊斯蘭教的歧視言論為由取消活動,引起學界譁然。因為,道金斯對於宗教的批評,應該屬於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的範圍,而道金斯也說明,自己批評的是宗教性的錯誤言論,而非宗教本身。

理想左派與保守派彼此反挫、人們對言論的自我審查或要別人噤聲,已造成人們的慢性壓力和心靈創傷,更遑論鋪天蓋地自川普上臺後,美國白人優越主義者的仇恨言論和肢體暴力,已帶來的社會失控。

海德特就建議,美國要終止認同政治的社會動員。因為透過種族、宗教、性別認同來動員的過激行動,已造成美國的極化。當人們過度鞏固某種身份認同,必然會激起另一群人的威脅感,讓對方也販賣起仇恨來動員自身的群眾。

但浸淫在意見與價值極化、在科技與社群互動頻繁、道德光譜平行的世界裡,我們對於公共事物的討論能怎麼更有品質,而不是用道德直覺,爭個你死我活?

仇恨言論,很難被言論自由所保障。但在非暴力或沒有釋放仇恨言論的前提下,當我們遭遇不同道德直覺、對立的意見時,我們有沒有可能走出意識型態的回聲室,在聆聽那表相的聲音/訴求之外,也挖掘那些發聲源/道德直覺源自何處?

走出意識型態的回聲適用各種群類。部份白人在過去幾年累積的憤怒,渴望重拾他們的言論自由,這個訊息已漸漸被正視(不就選出了川普總統嗎);但這無法抹滅白人長期壓迫少數種族與宗教的事實,特別當不少進步主張已成社會主流價值,仍佔有較多利益的白人,如何反思壓迫的歷史也同等重要。

狹隘的道德光譜,拯救不了黑暗,仇恨言論則會加深社會走出黑暗的時間。對立的煉成無比快速,共識的煉成卻需要漫長的包容與理解,歷史重複輪迴告訴我們這個道理。而民主國度裡,共識的煉成,遠比想像中艱難。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usa-social-opposition

本文三

土總統籲僑胞別投給主要政黨 德批干預

民國一〇六年八月九日 新聞引據:中央社

土總統籲僑胞別投給主要政黨 德批干預

土耳其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圖:艾爾段臉書)

土耳其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十八日敦促旅居德國的土耳其僑胞在即將登場的選舉中不要支持主要政黨,促使柏林當局對土耳其發出嚴厲警告,要求停止這項「前所未見」的干預行動。

艾爾段呼籲土耳其僑胞不要把選票投給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所屬的基督教民主黨(CDU)與他們在大聯合政府中的夥伴社會民主黨(SPD)。

艾爾段說,他們也應該拒絕支持綠黨,稱這三個政黨都是「土耳其的敵人」。

社民黨籍的德國外交部長嘉布瑞爾(Sigmar Gabriel)馬上跳出來譴責,稱艾爾段這段言論代表「前所未見的干預行徑」。

梅克爾發言人塞柏特(Steffen Seibert)在推特說:「我們希望外國政府不要干預我們的國內事務。」

艾爾段十八日做完禮拜後在電視上呼籲:「我告訴我們在德國的所有同胞…不要投票給他們,無論是基民黨、社民黨或綠黨。他們都是土耳其的敵人。」

艾爾段指控基民黨與社民黨在競選期間耍手段,認為「對土耳其罵得越兇,得到的選票越多。」他說:「你們現在必須支持對土耳其沒有敵意的政黨。」

http://news.rti.org.tw/news/detail/?recordId=363630

本文四

土耳其總統艾爾段干涉德選舉 籲勿投給梅克爾

民國一〇六年八月廿日 臺灣醒報 記者王慶宇╱台北報導

圖說:土耳其總統艾爾段呼籲德國土耳其裔公民九月大選時不要把票投給執政黨,引發干涉德國內政的爭議。(photo by Wikimedia)

土耳其總統艾爾段干涉德國內政引發不滿!自從去年七月,土耳其政變失敗之後,總統艾爾段便利用機會肅清異己並擴權,讓土耳其與德國的關係快速惡化。艾爾段更於十八日公開呼籲在德國的土耳其人不要在九月大選時,把票投給梅克爾。此舉讓梅克爾十分不滿外,德國外長加布里爾更痛批艾爾段「干涉內政」。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土耳其總統艾爾段十八日時公開表示,「基督民主黨(執政黨)與其盟友都是土耳其的敵人。九月大選時務必要支持不是土耳其敵人的政黨,讓梅克爾『學到教訓』。」此言引發梅克爾與德國執政黨的極度不滿,也顯示出土耳其與德國正漸行漸遠。

自從去年七月政變失敗之後,德國就不斷懷疑艾爾段利用政變的機會清除異己,為獨裁政治鋪路。相反地,艾爾段也利用這個機會炒作,指控德國根本就是反土耳其、反伊斯蘭,試圖形塑英雄的形象。

尤其當土耳其今年三月試圖在荷蘭、德國境內為總統擴權公投造勢時,遭到荷、德兩國以「避免造成社會局勢動盪」為由,禁止土耳其外交部長入境,同樣遭土耳其指控是「干涉內政」。如今土耳其直接呼籲不要投票給梅克爾,大有報復的意味。

《德國之聲》指出,在去年政變落幕之後,土耳其囚禁了兩名德國公民,成為兩國交惡的導火線。而最近的衝突,包含德國禁止土耳其公投宣傳、土耳其驅逐北約德國駐軍,與德國取消歐盟土耳其關稅同盟等,都讓兩國的敵意逐漸加深。

梅克爾很明顯地對艾爾段的言論感到極度不滿。她在稍後的競選活動上先委婉地表示,只要是德國公民,就有權利不受影響的投票。並隨即嚴正的申明,「我們將無法容忍任何形式的干涉內政。」

德國外交部長加布里爾也在第一時間就出面譴責艾爾段的言論,表示艾爾段的言論是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干涉德國國家內政」。他認為艾爾段根本就是在「煽動人民,製造對立」,並呼籲德國選民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不會受到煽動。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2653655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Feng&aid=108418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