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5/20 17:46:55瀏覽458|回應0|推薦2 | |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原文)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語譯)志誠聽完偈頌後,向六祖悔過謝恩,並呈上一首偈子:「五蘊假合成幻化身,既是幻化怎會究竟?即使回向真如自性,倘猶著法還是不淨。」六祖稱許說好。 六祖又對志誠說:「你的老師說的戒定慧是勸小根智人,我說的戒定慧是勸大根智人。如果能夠悟得自性,就不必建立『菩提涅槃』,也不必建立『解脫知見』了。要到無有一法可得的境界,才能建立萬法。如果能夠領會這個道理,就叫做『佛身』,也叫做『菩提涅槃』、『解脫知見』。 已經見性的人,要立這些佛法名稱也可以,不立也可以,去來自由,無所滯礙,當用之時隨緣作用,當說之時隨緣應答,普現一切化身,而不離自性,這樣就可以得到『自在神通』和『遊戲三昧』,這就叫作見性。」 (說明)佛法雖是不二法門,但是人的根機有利鈍,所以入門有頓漸之分;如果從「生滅門」著手,循序漸進而修是漸,由「真如門」契入,不假方便是頓教;因為眾生悟性與機緣不同,並非法有差異。 北宗神秀派遣志誠赴曹溪參學,六祖大師開門見山就說自己無法可以給人,直接破除志誠有所求之心;但是又說自己所接引的是最上乘人,因為所說的一切都是從自性出發,沒有離開本體,所以完全不著相,也就是跟「真如」相應,正是所謂的頓教法門。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