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圓覺筆記(三)普眼菩薩章)
2019/05/10 00:38:05瀏覽104|回應0|推薦0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 。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 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 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一)普眼菩薩請佛為那類眾生開示菩薩修行方法?啟請的原因與主要的方向?

1.為諸菩薩及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足見普眼菩薩心繫無量眾生。

2.普眼菩薩智觀一切眾生,沒有正方便與正思惟,不能悟入如來所說圓覺,終受輪迴之苦,因此恭敬請法;肯請佛陀為說思維與住持的智慧。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 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二)佛陀再次標舉出演說的對象與方法?

所說的對象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說的內容是修行漸次、思維住持與假說種種方便。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 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三)欲求圓覺智慧者,首先具備的心態與準備?

首先應如普賢章所示,遠離諸幻的正念;修奢摩他並嚴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另心安住正覺正智。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四)身心安定之後,佛陀教導觀身的方法?

(1)地大:軟、硬、粗、細滑、輕重等特質;

(2)水大:流動、凝結的特質

(3) 火大:冷、熱的特質

(4)風大:支撐、推動的特質

(五)四大與妄身的關係?

地水火風四緣不自生,所以沒有生義,因此也沒有死義;但是凡夫執為實有,因此對四大緣起的色身妄執為我所有;因此佛陀教教導眾生以定慧觀照,四大當下沒有生處,也沒有滅盡處,因此當體即空,旨在破除凡夫我見的迷執。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六)四大與六根的關係為何?虛妄心是怎麼產生的?他的實相又是什麼?

1.四大和合而成色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生於色身之中(內),兩者相依且性質相同,都是沒有實體性;

2.六根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對應之後,在識田之中的烙印下影像,有情執為實有,而念念遷流不止;但是它的實相是緣合即有,緣散即無,並沒有自體可得。

3.虛妄之心託塵而有,四大如果分解之後,根塵也沒有實際存在,因此所緣的妄心也沒有真實性,然而凡夫生滅不已的緣氣,純然是無始以來的經驗習氣,並不是圓覺清淨本性。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七)幻身與幻心的關係?幻心滅為何幻塵亦滅?

1.從因待關係來看,幻心乃是依幻身而存在,但是四大乃是虛妄相,因此幻心也不存在;

2.相同的道理,六塵也是依心而現,如今幻心不如實存有,那麼塵也是幻相,沒有真實性。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八)幻塵與幻滅的關係?

滅本無實在性,但是具有觀照的智用,因此稱為「幻滅」;幻滅乃是相對於幻塵而言,如今幻塵已滅,幻滅自然也不存在。

幻滅滅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九)能觀的幻智與非幻有什麼不同?非幻為什麼是不滅?

幻智是依幻塵而有,仍然在對立之中,但是非幻的是圓覺性,它沒有生自是沒有滅,所以「非幻不滅」,猶如蒙垢的鏡子,擦拭淨盡之後,顯現出明亮功能,乃是盡其本性而已,並非額外添加任何事物。

善男子。 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 。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十)「身心皆為幻垢」與「四大」和「六塵緣影」的關聯性?悟入垢相永滅十方清淨之後,與摩尼寶珠的譬喻有何關係?

1.文殊與普賢菩薩章,已詳細說明了四大無自性,六塵所緣成為妄心,因此無明所致的煩惱,羈累生命的本性猶如塵垢,但是一旦悟入實相就能解脫繫縛,得到十方清淨的功德。

2.摩尼寶珠從五個角度來看顏色都不同,實際上寶珠本身並沒有顏色,乃是眾生業力所見,所以垢盡永滅的聖者,心性不再有幻相,猶如摩尼寶珠的清淨本性。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十一)凡夫與聖者對於身心的體驗有何不同?他們的結果有什麼不一樣?

凡夫沒有參透身心是幻化的特質,因此輾轉輪迴不已;佛陀聖者了知身心是幻垢,所以積極對治無明,一旦塵垢淨盡之後,更進一步了悟幻滅亦滅,非幻不滅的圓覺本性,這與凡夫的輪迴不已的結果大異其趣。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十二)證得身心是幻的聖者,身心有哪些殊勝的功德?

了悟諸幻之後,對於影像知其幻滅的本質,因此身心無比清淨,並坦露出覺性廓然無邊的無礙功德。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 。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 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 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 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 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 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十一)心性清淨故,所以能夠彰顯無礙的一切功德,主要的源頭是什麼?

以圓覺心為本修因,了悟心性的清淨之後,所有的根塵識與四大隨之清淨;所有一切都泯相絕跡,直接與圓覺本心相應,猶如皮之不存毛無所附,煩惱的源頭不在,所流露的盡是清淨之流。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十二)佛陀如何從理、事兩端來說明圓覺本性?

覺性平等表示理,四大不動表示事;彰顯圓覺性理事圓融的殊勝特質。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十三)覺性具有遍滿清淨與不動的特質,身心也具有與法界含融不二的德行。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十四)以圓覺本性而行與佛心相同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 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十五)以圓覺性而修所見與佛見境相同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 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26507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