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10/03 台北市>北投區>北投溫泉博物館>博物館百年風情、榻榻米大廳、溫泉DOZO、望樓、大小浴池、月琴民謠祭、北投納涼會
2023/10/21 23:04:53瀏覽888|回應1|推薦17
我們的『台北新北投一日遊』,要繼續走訪另一個充滿歷史記憶的景點「北投溫泉博物館」

從「北投公園」探視「北投溫泉博物館」,是一間一樓磚造加拱型彩繪玻璃窗、二樓木造設有閣樓,加上黑瓦屋頂的二層樓建築,就立在公園的綠蔭間,目前為『市定古蹟』

「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為「北投公共浴場」,由日治時期的台北廳長井村大吉所擘劃,並由建造過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及台南州廳(今台灣文學館)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監造,於1913年完工,是當時東亞地區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

來到入口處,因為地形關係,入口處位於博物館的二樓,設有圓形拱門,還可看到紅磚造方形排氣煙囪。

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的10:00~18:00(週一休館),免費參觀。

博物館有入館人數管控,上限為200人。

入口處玄關設有換鞋區,為了維護古蹟,入內參觀需換穿館內的拖鞋。

二樓展覽空間分為三個展區「北投印象」、「榻榻米大廳」、「溫泉DOZO」,還有「多媒體視聽室」及「望樓」;一樓展覽空間則分為四個展區「博覽廳EXPO」、「片語拾光」、「北投溪上珍寶」、「北投浴場SENTO」,還有大小浴池。


「北投印象」展區

北投溫泉煙霧繚繞的美麗景致,像極了女巫的法術,早期的【凱達格蘭】原住民稱此為「Patauw」,意即女巫。在「松濤園」和「天狗庵」溫泉開設後,興起台灣的溫泉旅館文化,國父孫中山、梁啟超、裕仁皇太子都曾在此留下足跡。

日本皇太子裕仁曾於日治時期的1923年蒞台巡視,當時便曾來訪北投,並進入「北投溪」探訪「北投石」。

清朝文人梁啟超曾於1911年應台灣士紳林獻堂的邀請,來到當時已經割讓給日本的台灣考察。梁啟超來到台北時,曾遊覽北投,並作《北投溫泉》一詩。

1913年,國父孫中山在前往日本途中,曾在台北短暫停留,並曾前往北投溫泉的公共浴場小憩。

北投有豐富的景觀和自然資源,除了溫泉外,還有硫磺、燒陶用的高嶺土、編製榻榻米的藺草、台北建城時使用的唭哩岸石,還有目前全世界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北投石」。此外,有1200種植物、110種鳥類及160種蝴蝶。

清領時期的「台灣四寶」:硫磺、樟腦、糖及茶。

硫磺是台灣最早發現並使用的礦產。17世紀西班牙人、荷蘭人先後進入北投社,與【凱達格蘭族】從事硫磺貿易,然後賣到日本、柬埔寨和中國大陸。

唭哩岸石可耐高溫2000度,日本時代曾用做軍艦火爐和台灣中南部的燒窯建材。台北城門、台大校門、台北監獄等建築,都是使用唭哩岸石所建。展場內,便呈列了一顆唭哩岸石。

日治時期,溫泉旅館「松濤園」、「天狗庵」開設後,北投的溫泉業逐漸發展,北投公共浴場、公園、新北投車站、兒童樂園先後落成。現今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中心的園區,更是觀光客與民眾的休閒旅遊首選。

北投曾於2011年榮獲法國【米其林】三顆星最佳旅遊景點評鑑,成為獨具風格的國際觀光小城。

在北投溫泉的催化下,1916年開設鐵道【淡水線-溫泉支線】,也設立了「新北投車站」,方便湧入的遊客。

北投的溫泉旅館「松濤園」、「保養園」及「天狗庵」陸續於1896年開設後,成為台灣溫泉旅館之始。

從「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二樓往外看,是翠綠的「北投公園」。前方「北投溪」的左側為「北投圖書館」,右側則為觀景台。


「榻榻米大廳」

博物館二樓有一區鋪著日本常見的榻榻米,估計約可容納近百人。在日治時期,榻榻米大廳是供遊客在一樓泡完湯後納涼、用餐、休憩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眺望整個北投谷地以及公園美景,是一個開放的室內空間,通風良好。

「榻榻米大廳」另有一座墊高的木板休憩區,有突出的窗台,有利室內採光。不過,這一區並未開放上去體驗。

不常坐臥榻榻米,脫鞋後進來坐坐看。


「望樓」

來到二樓陽台區的「望樓」

「望樓」佈滿了燈籠,加上紅地磚、灰柱、木製屋頂,充滿了古色古香的詩情。

從「望樓」俯瞰「北投公園」,可以欣賞北投山光水色,是遊客的最愛。

這是日治時期的「望樓」景象。


「溫泉DOZO」展區

二樓的第三個展區。

一進門,就可以看到模擬當年北投溫泉旅館的櫃台擺設,古老的照片、鑰匙櫃、檯燈、掛鐘等。

還有老式的木櫃,這應該是小費箱。

旅館發展的四個時期:
1895~1913年的「軍民雙軌發展-野溪溫泉與旅館初登」,日軍的開發而起。
1913~1945年的「從高級到普及-庶民泡湯文化開啟」,公共浴場庶民泡湯風。
1945~1979年的「溫泉旅館萬花筒-北投旅館的蓬勃與斜槓」,百業興盛。
1979~至今的「北投的黑暗時期-旅館的沒落與復甦」,政令及民風的轉變。

酒家菜是當時溫泉產業的特色,餐桌上及牆壁上都有當時流行的名菜。

菜名也是一種藝術的表現。

北投溫泉產業包含:溫泉旅館、電影、那卡西、酒家菜等。

這裡有當年泡湯的模擬場景,牆壁上的水龍頭是用畫的喔!

參觀完二樓展廳,繼續往一樓走,樓板與扶手、樓梯柱,都是用上好的木材建造。

一樓樓梯邊有一組木椅。博物館的一樓,二戰後曾做為中山堂、台北縣議會招待所、民眾服務處、民防指揮部與光明派出所等使用,這組木椅是台北縣議會招待所時期所遺留的古物。椅子的兩側扶手下方的木作支撐,刻有「北」字。


「北投浴場SENTO」北投溫泉鄉洗浴文化

走進公共澡堂泡澡,沉浸在一種多重的文化經驗。源自日本的泡湯文化,隨日本統治台灣而移入,北投成為名聞遐邇的溫泉鄉。許多現代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泡湯形式與思維,都有著在北投發生質變的時間軌跡。

過去泡湯浴池區的更衣處,目前已做為博物館,不再提供泡湯服務了。

過去入浴的料金,不知當年的二十錢約有多大?

日本的泡湯文化,身上有刺青的民眾,是不被允許進入浴場泡湯的。

牆壁上有昭和10年(1935年)當時的浴場使用條例。

竟然還有一台磅秤!?難道是怕太胖的民眾一進入浴場,會溢掉太多的溫泉水?

剛剛在二樓展區有看到的泡湯沖洗區,不過,這裡的水龍頭是真的,只是並無水源。

泡湯區有幾面泡湯知識解說牌,包含:「真的可以把毛巾放在頭上嗎?」、「洗浴觀念的落實」、「沐浴前的親子搓背互動」、「錢湯與溫泉的差別」。

這是一間「小浴池」,約只可容納6~7人,有單獨的對外窗戶,以服務女賓與孩童為主。當時女性較少單獨泡湯,通常是以家眷身分前來。從浴場空間大小配置,可窺知當時『男尊女卑』的保守社會氣氛。

這裡有另一間獨立的浴池,介紹了北投的溫泉來源,分別是地熱谷的青磺泉、硫磺谷的白磺泉及紗帽山的鐵黃泉,依照酸鹼值及顏色,各有其特性。

另一間獨立的浴池,則被裝置成有互動的數位體感螢幕。博物館原所在地於1913年成立「北投公共浴場」前,民眾在戶外的野溪,搭個棚,自己接個泉水,就能享受溫泉。透過互動螢幕,可以體驗宛如回到當年野溪泡湯的樂趣。

音樂人陳明章師承陳達,尋找傳統和現代音樂的連結。因感受到月琴民謠消逝的危機,2008年開始在北投授課傳承月琴。2011年起,每年中秋於「溫泉博物館」舉辦「臺灣月琴民謠祭」,成為台灣音樂文化史上一道美麗的里程碑。

館內有不少月琴的介紹,還有許多由北投在地的逸仙國小、北投國小、復興高中及中正高中等學校師生所製作的月琴的展示。


「片語拾光」展區

「北投溫泉博物館」像是個時光寶盒,收藏了不同時期人們的集體記憶,靜靜地矗立在「北投溪」畔,見證了北投的歷史發展。透過左右兩側展示「北投溫泉博物館」及周圍環境的歷史照片,拾起一段段散落於時光中的歷史。


「溪湯漸盛(1895~1913)

日本人治台後,陸續發現溫泉資源,開始前往源自地熱溫泉的北投溪瀧,享受露天溫泉之樂。因野溪溫泉逐漸風行,開啟了台灣溫泉文化的發展,1896年相繼開設「松濤園」、「保養園」、「天狗庵」等溫泉旅館,導入商業觀光。


「繁華泉鄉(1913~1945)

北投地區泡湯的風氣日盛,1913年由台北廳長井村大吉規劃,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完成當時東亞地區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即今北投溫泉博物館。而後,北投公園落成、北投至溫泉區的鐵路支線開通、「新北投驛」開始營運等,吸引更多民眾前往北投,溫泉旅店、湯屋、料亭開始蓬勃發展。


「戰後歲月(1945~1979)

光復後,北投地區持續新建許多高級旅店,1960、70年代大量國內外觀光客湧入北投,是北投溫泉觀光產業的全盛期。風光明媚的自然景色與櫛比鱗次的溫泉旅館,吸引數百部台語影片來此拍攝,北投因此被稱為「台語片的好萊塢」


「蕭條沒落(1979~1994)

「北投公共浴場」因年久失修、乏人照顧使用,建築體開始傾頹、殘破,逐漸荒廢。1979年政府頒布廢娼政策,北投觀光事業重挫,盛況不再。1988年北淡線走入歷史並拆除新北投車站,北投進入了一段落寞蕭條的歲月。

歷經「華麗轉身(1994~1998)」、「風華再現(1998~2011)」、「北投驕傲(2011~迄今)」等三個時期的蛻變,北投溫泉又重新站起來了,風華重現。

一樓最大的區域,是當年的公共浴場-「大浴池」。可惜,我們今天來得不是時候,剛好從今天(10/3)起暫停開放三週。

「大浴池」以服務男賓為主,由拱門造型的方形列柱圍起,有羅馬風格;浴池外側迴廊牆上有鑲嵌彩繪玻璃窗花。浴池水深,因此民眾須站著泡湯,是「大浴池」的特色,估計約可有近百人同時泡湯。


「博覽廳EXPO」展區-「溫博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1994年,一群「北投國小」的師生在鄉土教學的活動中,發現被棄置荒廢近七年的「北投公共浴場」。

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在1998年重新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名啟用,向大眾介紹北投溫泉的歷史、溫泉博物館的歷程及建築之美、展示北投的人文風華。

「北投公共浴場」的催生者-井村大吉的介紹。為紀念井村大吉的貢獻,「北投公園」内設立了「井村大吉」的紀念碑。
「北投公共浴場」的設計師-森山松之助的介紹,是日治時期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官方建築師之一,「北投公共浴場」是森山在台少數休閒取向的作品。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幾項特殊建築設計:
「重錘式窗戶」:利用槓桿原理的巧妙設計,可讓窗戶任意停留在想要的位置。
「凸窗」:牆面向外凸出成多邊形的空間,有加強採光與增進屋外視野的效果。
「斜面木造雨淋板」:木板層層堆疊,可讓雨水順利流下,避免雨水滲入受潮。

這就是「重錘式窗戶」,又稱「推拉窗」或「平衡窗」,窗框左側或右側設有滑輪、繩索與金屬製重錘,做為槓桿平衡之用,也有助於通風與採光。

1930年代,民眾出遊時喜歡帶著「集印帳」,將所到之處的戳章蓋在上面留作紀念,蔚為風潮。1935年,適逢『史政四十周年』的「臺灣博覽會」,北投溫泉旅館也都製作了專屬的紀念章,照片上的幾個戳章,映照出當時各旅館的外觀,或是店家名稱的意境。

中文及日文都有「納涼」一詞,意思相當於乘涼、避開夏暑之意。「納涼會/納涼祭」為日本傳統夏季活動,舉辦的目的,主要為撫慰及娛樂在台的日本人。祭典的娛樂活動,多為花火及日本傳統演藝活動。

1913年,《臺灣日日新報》舉辦了規模最盛大的「北投大納涼會」,會場架設多盞電燈大放光明,也設有餘興舞台、提燈及飲食專賣店等,還能看到煙火跟藝伎表演。

1938年起,全台「納涼會」從此停辦。2017年開始,「北投溫泉博物館」為讓百年前的「北投納涼會」重新在「北投公園」開幕,號召北投的商家及居民,藉由展覽、表演活動、夜市,再現夏季限定的「北投納涼樂園」

這是1913年「北投大納涼會」時的盛況。

介紹剛剛看過的「大浴池」與「小浴池」。

剛剛走過的「望樓」,是一突出的平台。當時附近並無較為高大的建築,視野良好,可以從「望樓」看到「大屯山」及「觀音山」。現在從「望樓」眺望,也還能看到綠意盎然的「北投公園」及造型優美的「北投圖書館」。

「北投溫泉博物館」為典型『和洋混合』建築,主因為當時有不少留學英國或師承英國的日本建築師,所留下的這種風格的建築。博物館的門廊、煙囪與半圓高窗,為西式建築手法;內部則有日式和室,和洋建築風格巧妙地搭配。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設計,除保存日本文化的特色外,建築師也在一樓以紅磚砌牆,上開彩繪玻璃窗,外觀更揉合了英式建築的紅磚、凸窗、鐘形屋頂等特色,使「北投溫泉博物館」猶如一座鄉村別墅,別具悠閒的情調。

「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為「北投公共浴場」,建築完工於1913年,占地約700坪,耗費5萬6千餘圓的公共衛生經費。【台北州廳】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是當時規模最大、最華麗的公共浴場。

一眼望向「北投溫泉博物館」,一樓外牆為清水紅磚堆砌而成,二樓則搭建英國式斜面木造「雨淋板」。它屬於『半木式建築』,底層多為磚石,上層則為木材。日治時期台灣各地的鐵道建築(車站),也常見到這樣的設計。

展示廳內,有一座「北投溫泉博物館」的雕塑模型,可以看到剛剛介紹過的建築特色。

離開一樓,回到二樓,梯間的窗戶,當然也是「重錘式窗戶」。

走出戶外,紅磚外牆及高聳煙囪,滿滿的英式建築風格。

「望樓」掛滿了燈籠,增添情趣。一樓拱形彩繪玻璃窗戶,也頗具特色。

逛了一趟「北投溫泉博物館」,對它的百年風華及北投風情,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滿滿的收穫,果真是到新北投必遊的景點。

※※※

【北投溫泉博物館】點我開啟官網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vin218&aid=179990859

 回應文章

環保阿嬤金鳳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晚安
2023/10/23 20:29
哈哈這邊是我的地盤,我每天早上6點就來這邊露天溫泉泡湯
環保阿嬤金鳳姨
Kevin(黃坤山)(Kevin218) 於 2023-10-24 08:23 回覆:
很羨慕您有地利之便,可以每天一早就到這裡泡露天溫泉,相信一定可以讓您每天身心舒暢、肌膚滑潤,迎接每一個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