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10/03 台北市>北投區>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全球最美25座公立圖書館之一)、凱達格蘭文化館、台北廳長-井村大吉紀念碑
2023/10/15 23:22:16瀏覽779|回應0|推薦18
我們今天來到台北的新北投地區,一早先逛了「新北投車站」及「北投公園」。接著要造訪的景點,幾乎都圍繞著「北投公園」

「北投公園」隔著中山路的對面,這棟外型奇特、十層樓高的建築物,是「凱達格蘭文化館」,主體建物的外牆格柵錯落,彷彿是一棟會呼吸的房子。

凱達格蘭族為台北地區早期的平地原住民,台北市政府乃以此為名,成立「凱達格蘭文化館」,推廣原住民的文化。門口地板上,有各原住民族的圖騰。

「凱達格蘭文化館」除週一休館外,開放時間為每天09:00~17:00,免費參觀,有提供免費的團體導覽預約。

一進門,就有原住民部落的氛圍,看到這座名為《祖靈六號》的多層次彩色燈飾,是以金屬方管、燈管、木夾板、帆布、霓虹軟燈等材料所組成。

《祖靈六號》分為三個部件,下面的「灶」,象徵人類的文明起迭,在時空中留下軌跡,堆積成當今現代文明的養分;中間的「霓虹燈條」,象徵將過去的養分,透過臍帶連結當今文明;上頭的「祖靈柱」,則是祖靈的具象化體現。

漂流木蝸牛屋

一樓主要是服務台及簡單的展示廳,主要的展區都在二樓及三樓,也是目前開放的主要樓層,展出的內容,當然都以原住民文化及傳統手工藝相關為主。

「凱達格蘭文化館」建館於民國91年(2002年),為全國第一座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的藝術及教育多功能中心,為「北投憲兵隊」舊址改建。照片右半側有台灣原住民27族(有這麼多!)的居住分布圖。

館內時常舉辦原住民文化系列活動及傳統手工藝展,目前二樓有《原住民服飾常設展》,這一期展出的是《盛服時代》

西拉雅族主要居住地為台南市東山區,Kabua Sua(吉貝耍)部落Siraya(西拉雅族)於2022年9月底辦理夜祭,祈求族人平安,夜祭中可見族人穿著近年積極復振重製的傳統服飾,顯示族人對服飾文化之認同與族群向心力。

台灣的原住民,主要以台灣五大山脈為居住地。首先,圍繞著【海岸山脈】的有阿美族、卑南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達悟族,上述族群皆擁有獨特的「海祭」傳統。海岸山脈最高峰為「貓公山」,是阿美族的聖山。卑南族視「都蘭山」為聖山,總在每年的海祭時遙望蘭嶼,祭拜祖先的靈魂。雅美(達悟)族人常將動、植物、山川等,轉換成圖樣,展示在服飾、器物或是建築構造上。

達悟族的傳統服飾,是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的。

撒奇萊雅族的男女服飾,以土金色與暗紅色為主,土金色代表土地,暗紅色代表祖先於Takubuwan戰役(加禮宛事件)所凝乾的鮮血。男女頭飾的底色以凝血色為主,女性頭飾的白色串珠代表眼淚,貝殼代表與海洋的淵源。

卑南族的男女服飾,最醒目的就是以織繡技法夾織色毛線,織出紅、白、黑多層菱形紋樣。另外,卑南族的男、女所穿的短褲、裙多在黑色的布底上以十字繡來繡出多彩的圖紋。這組服飾是卑南族的長輩所穿戴的服飾。

阿美族的男女服飾,以黑、紅、白較常見。較特殊的是部分男子所戴的羽冠上白色長羽毛;帽子常做為社會地位區別的標誌,傳統上為藍腹鷴的羽毛,阿美族認為藍腹鷴是天神的使鳥,象徵阿美族的浪形紋便是表示海的起伏波浪。

這是台東馬蘭地區阿美族的服飾,阿美族成年男子穿著後敞褲,象徴勇敢、無所畏懼、有膽識的男士。女性服飾則有花冠、霞披、兩片長裙、腰帶及護腳套。檳榔袋昔為日常用品,現在族人平常也樂意配戴,顯出對族群的認同。

屬於【雪山山脈】「大霸尖山」自古是泰雅、賽夏兩個原住民族的聖山。泰雅族的起源傳說是「大霸尖山」上有一佈滿苔蘚的巨石,自然裂開而生出一男一女,成為泰雅族人的始祖。賽夏族的起源則有『大洪水傳說』,僅存於「大霸尖山」之夫妻為其始祖,其子孫到大湖、苗栗方向後,再向山地移動到南庄。

布農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以「玉山」為聖山。布農族稱玉山為「Tongu Saviec」,意指「提供避難的山」。因為族人傳說遠古洪水氾濫時,大地都被淹沒,只剩玉山可以避難。「玉山」舊名「八通關」,則是鄒族Patungkuon的漢語譯音,與鄒族關於人種起源、神靈傳授祭儀等神話有關。

布農族的男女服飾,通常以白色為底並用紅、黃、紫或紅、黃、白來搭配。祭典時,男子多穿著以黑、藍色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女子的服飾多以藍黑色為主色,肩背上的刺繡紋樣多為菱形紋,是仿自百步蛇身上的花紋。

【中央山脈】最南端峰脈為「大武山」,為排灣族與魯凱族的聖山。【中央山脈】主稜線上的「白石山」為太魯閣族的聖山。相傳賽德克族和太魯閣族是從神奇的老樹根誕生的,此樹根長在【中央山脈】的「白石山」上。

「大塔山」【阿里山山脈】中的最高峰,在鄒族人心中是「天神的屬地」,也是鄒族的聖山,更是人類死後靈魂的歸宿。邵族人說他們的祖先原來住在阿里山,為了追逐白鹿,來到了現今日月潭附近,從此日月潭便成了邵族的故鄉。

鄒族男人所配帶的帽飾,是成年禮時長老準備的;頭上的羽毛飾品,得自在山林中的戰利品,而一般年輕人只能配戴兩支,而且是要成對的藍腹鷴羽毛;上衣則為鮮紅色。女子盛服為黑裙、藍色長袖上衣、刺繡精美圖案的胸衣為主。

鄒族常以野鹿、山羌、山羊等的獸皮及骨針、獸牙等,縫製衣、褲、帽、鞋等來穿著。主要作用是捕獵或爭鬥時,可以用於防護自身,減少受到傷害。草衣則是運用植物纖維做為製衣材料,如構樹、苧麻和香蕉絲等。

除了衣飾外,還可以看到不少原住民族的手工藝品,這是排灣族黑陶壺。排灣族的起源神話裡,有一說為太陽下蛋在陶壺中,蛋在陶壺裡孕育,排灣族的貴族從此誕生。

來到三樓,還有帆布編織展,以帆布為材料,透過編織技藝,成為一件藝術品。

「河流」對於泰雅族來說,是族人遷徙的重要路徑與指標。河流在藝術家的創作上,也與其生長的土地及自我認同有關。「藍白帆布」在部落生活使用上隨處可見,藝術家嘗試將其重新解構與組織,成為具有時代風格的編織作品。

河流的飄盪,激出藍白的浪花。

連柱子都可以透過繩索,展現出編織技藝。

「凱達格蘭文化館」記錄了原住民族的各種歷史風情,喜歡原住民文化的朋友,可以利用個半小時的時間,來這裡走一走。

離開「凱達格蘭文化館」,回到「北投公園」的園區,這裡有一座閃閃發光如煙火的燈座,晚上必定更加燦爛。

前方是台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就座落在綠意盎然的「北投公園」內,書香鳥語相映成趣。

「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就在「北投溪」畔,屋頂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配合大片的陽台,降低熱輻射,達到節能效果。綠化的屋頂接收雨水,再利用澆灌植栽及沖水馬桶,達到綠化與減少水資源浪費。

在「北投溪」這一側,有一座蓮花池,開滿了睡蓮。

可惜只帶手機,而且還是iPhone的單鏡頭,無法拍出『景深』效果的花朵。

蓮花池旁邊,是一座洗手間,樓上則是觀景平台。

從二樓觀景平台欣賞「北投圖書館」,早期這裡曾是陽明山管理局所設立的局立圖書館,於1963年轉為台北市圖書館系統中,並於2002年拆除重建,2006年重新啟用,即為現館。

「北投圖書館」外型風格獨特,建築設計與公園的環境自然融合,2007年獲得內政部鑽石級綠建築標章的認證,也獲得國內外多項獎章,2012年獲得美國網站Flavorwire.com評選為『全球最美25座公立圖書館』之一

北投圖書館、北投溪、步道、蓮花池並排,好一幅美麗的景象。

從觀景平台望向另一個方向,溪流、瀑布、小橋、涼亭,哇!這景象,像極了在日本的「日光」勝地。

另一側,是「溫泉博物館」,是一棟和洋折衷風格的兩層樓建築,晚一點我們會去造訪。

走過剛剛看到的小橋,「北投溪」在這裡形成一個小瀑布,日本人稱之為「瀧」

來到「北投圖書館」的前側。「靜聲勿語」,貼切的提醒。

「北投圖書館」的正面景觀,很有沉浸在森林、綠色圖書館的感覺。

門口的圓形噴水池,可惜今天來沒看到噴水景觀。

圖書館旁高聳的「南洋杉」。

另一座「雁鴨噴水池」,也沒有噴水景觀。

「雁鴨噴水池」正前方,有一座國父孫中山的石雕像。其實這個位置的石雕,原本是日治時期1934年所立的「台北廳長」井村大吉,當時是為了表揚他過去對北投地區建設的貢獻。

二戰後,國民政府將井村大吉的石雕像拆除,在此改立了「光復紀念碑」,民國54年(1965年),再改立國父遺像。

2013年正值「北投公園」百年紀念活動,台北市政府在不遠處又重新設立「井村大吉紀念碑」,井村大吉的後代也特別從日本遠道而來參與盛會,一同見證「北投公園」的百年風華。

在紀念碑附近,還留有幾座「石燈籠」。

接著進到圖書館,我們今天當然不是來圖書館看書的,而是要借道圖書館,到後側的陽台。

長長的後側陽台,也可以拿著書籍坐到陽台來,眼前滿滿的綠意。

從陽台隔著「北投溪」對望觀景台。

另一頭的步道、蓮花池。

離開「北投圖書館」,繼續沿著中山路走,經過「北投兒童樂園」,有兩個入口,我們還有幾個景點要走,「北投兒童樂園」就留著以後有機會再上去了。

繼續要走訪另一個景點「溫泉博物館」。

※※※

【凱達格蘭文化館】點我開啟官網

【北投圖書館】點我開啟官網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vin218&aid=17997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