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03/10 花東五日遊>Day-5>太魯閣國家公園>布洛灣遊憩區>太魯閣第一隧道、布洛灣台地、布洛灣吊橋(山月吊橋)、環流丘步道/環流丘公園
2023/04/14 17:26:02瀏覽2192|回應0|推薦13
(*** 台灣在2024/04/03發生規模7.3的大地震,鄰近震央的花蓮地區承受重大災害,尤其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更是受損嚴重,美景不再,令人難過。***)

僅以此篇遊記,對因地震而失去家人、家園毀損的同胞,致上最深切的慰問之意;也對無私奉獻、深入險境救人的特搜隊,致以最高的敬意。


我們的「花東五日遊」,今天進入最後一天的行程,仍以「太魯閣國家公園」中的幾個景點為主,早上就要先造訪「布洛灣遊憩區」的各個景點,尤其要走一段驚險的「布洛灣吊橋」,更是令人期待。

今天一早打開窗簾,又是看著太陽從海平面升起,想必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

早上退房後,開車來到今天的第一站「太魯閣牌樓」,這是「太魯閣」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絕大部分來「太魯閣」的遊客都會停留的景點。

牌樓後方有一座隧道,是進入「太魯閣」的第一座隧道,也是第一座開鑿的隧道。此隧道的開築肇始於1914年「太魯閣戰役」後,當初只是一個小山洞,後因「太魯閣峽谷」美景掀起觀光攬勝風潮而擴建,幾十年後修建的「中横公路」,也以此「太魯閣第一隧道」為起點。

這塊高約三公尺的石碑,也是遊客合拍的熱點。

牌樓右方這座橋是「錦文橋」,過橋後左轉往前,是現在進入「太魯閣峽谷」的另一條主要通道。

從「太魯閣牌樓」開車,約15分鐘就來到「布洛灣遊憩區」,這裡有寬廣的停車場。

這裡是「布洛灣台地」,前方是「遊客中心」,遠方則可往「布洛灣吊橋」的入口。「布洛灣」在「太魯閣語」的意思是「追蹤獵物的地方」

「布洛灣台地」是「立霧溪」溪水沖刷出來的雙層河階,上、下兩個台地,高低差約30公尺,過去曾是【太魯閣族】聚居的部落。「上台地」在地圖左下方黃色區域;「下台地」則是地圖右上方綠色區域;「布洛灣吊橋」在地圖左上方。

「布洛灣」主要設施都在我們現在所在的「下台地」,包含:管理站、展示館、遊客中心等,另有「環流丘步道」可以遠眺橫跨「立霧溪」谷的「布洛灣吊橋」。「上台地」的「山月村」有提供住宿及餐飲服務。

「布洛灣台地」是「太魯閣峽谷」少數適合居住的區域,早在1400年前即有住民。約300年前,【太魯閣族】人越過「中央山脈」,來此定居並建立部落。

這裡是「遊客中心」,每天有定時的免費影片播映,介紹「太魯閣國家公園」及「太魯閣族文化」。

「遊客中心」旁邊這一棟是「太魯閣族工藝展示館」,二樓有販賣部。後面山坡上有一條車道,可往「上台地」。

「展示館」除公休日外,每天8:30~16:30開館,進去看看。

「展示館」內展示了許多【太魯閣族】人織布、藤編技藝的精美作品,也介紹了族人紋面的傳統。

「下台地」這裡有大片的草地,是聚會活動的好場所。前方看到了原住民搗小米的雕塑。

廣場上還有這尊【太魯閣族】抗日英雄-哈魯閣*那威的雕像。【馬關條約】後日本接收台灣,1896年的「新城事件」,哈魯閣*那威是抗日總頭目,是台灣第一個對日本開槍的原住民族,直到1914年的「太魯閣戰爭」為止,地位無可取代。

「布洛灣台地」其實也像一處谷地,眼前這一幕頗像加拿大「洛磯山脈」的「Lake Louise路易斯湖」,只差前方不是一面湖,而是一大片草地。

往前這棟建築是「伊達斯廳」,也有定時的免費影片播映。「伊達斯」是【太魯閣族】族語「月光」的意思。我們要繼續往前,到「布洛灣吊橋」。

很快就到「布洛灣吊橋」的入口。「布洛灣吊橋」原本因為廣受歡迎、遊客眾多,而要控管人數,因此需要預約,去年起已經取消預約要求了。

「布洛灣吊橋」過去稱為「山月吊橋」,目前已依部落傳統地名,改稱為「布洛灣吊橋」,這裡禁止使用空拍機。

管制口到了,這裡目前仍有總人數的管控。

我們是早上九點多來的,目前總人數還不多,應該不至於太擁擠。

前方就是「布洛灣吊橋」了。「布洛灣吊橋」的橋塔設計呈現「月」字形,似乎可與周圍群山相呼應,這也就是原本稱為「山月吊橋」的原因。

「布洛灣吊橋」全長196公尺,寬2.5公尺,只有入口(南面)有橋塔的設計。

吊橋的橋面是鋼鐵結構,上下再以鋼繩懸吊。

走上吊橋了。「布洛灣吊橋」的橋面平坦,是無障礙的吊橋,輪椅和嬰兒車應該都可以暢行無阻。

「布洛灣吊橋」除了是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跨距最長的橋外,距離溪谷達152公尺,也是落差最高的吊橋。站在吊橋上,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往「立霧溪」上游可以俯瞰「太魯閣峽谷」,下方是「燕子口」「錐麓吊橋」

往「立霧溪」下游則可以欣賞溪流蜿蜒的美景。

因為橋身高懸在溪谷上方,峽谷風勢強勁,因此橋身及橋面中央都設置有透風格柵,有利峽谷的風穿越,可以減少吊橋的搖晃,增加穩定性,是很好的設計。

接近吊橋終點,對岸上下皆有觀景平台,從這裡也可以看到沿著山壁而建的階梯。

吊橋這一側(北面)的橋墩,直接打樁進山壁,考驗山壁的堅韌度。終點處有一座觀景平台。

橋墩處有一具風速觀測器,目前風速每秒7公尺,應該還不是太大,如果風速太大甚至颱風或暴雨來襲時,「布洛灣吊橋」可能就會關閉。

目前看到的「布洛灣吊橋」,已經是第四代的吊橋了。最早的吊橋建於1914年的「太魯閣戰役」期間,是日本人為了達到治理原住民族的目的而建。而後分別於1930年及1941年重建第二、三代吊橋。此橋是【日治時期】「立霧溪」流域最長的鐵線吊橋,走在橋上驚險萬分,當時奉派到「太魯閣」的日警,皆視此橋為畏途,常萌生辭意,因此又被稱為「辭職橋」

從橋的兩側探視,「布洛灣吊橋」橋身造型優美,氣勢非凡;凌空懸吊於「太魯閣峽谷」兩岸,險峻而堅毅。

早上遊客還不是太多,尤其遊覽車的團客都還沒來,很好拍。

爬上另一邊的觀景台,上面有兩層的觀景台。

爬上高處的觀景平台,更能體驗「月」字形造型的「布洛灣吊橋」的雄偉,也可以欣賞「太魯閣峽谷」的壯麗。

凱文有『懼高症』,『冒險』到此一遊,當然要留下痕跡。

感覺離「燕子口」及「錐麓吊橋」更近了。

我們在兩個觀景平台停留約10分鐘,要原路返回了。

從「布洛灣吊橋」俯視「太魯閣峽谷」的奇妙風光,真是不虛此行。

橋面中央設置的透風格柵就在腳下,膽量高的朋友可以試踩看看。經過這裡,手機可要拿好,若從隙縫中掉下去,就算撿得回來,恐怕也已粉身碎骨。

走出吊橋,前方有一岔路往「伊達斯步道」,可以直下「中橫公路」,步道長約400公尺,海拔落差達120公尺。循著公路,可穿越「布洛灣隧道」到達「燕子口步道」。我們這趟並沒有走「伊達斯步道」。


在「布洛灣台地」一帶,有許多棵「魚蠟樹」,雪白小花大噴發,微帶香味,美景不輸櫻花及桐花。

回到「遊客中心」,我們在這裡的影音室欣賞了一片「森境太魯閣」的介紹。

有到「布洛灣遊憩區」的朋友,別只走了「布洛灣吊橋」就要離開,記得走一段就在「遊客中心」前方的「環流丘步道」

「環流丘步道」全程都是木棧道,環繞著整個「環流丘公園」一周,沿途綠蔭蔽天,即使夏天來,應該也不覺得熱。

步道沿途花卉滿布,正值杜鵑花盛開的季節。

步道雖蜿蜒曲折,全長才300公尺,屬於小而美的健行步道。

來到公園的最高點,這裡有一座觀景平台。

從觀景平台上,可以看到剛剛走過的「布洛灣吊橋」,也可以感受到兩旁山勢的險峻。「環流丘」其實就是一座小山丘,而「中橫公路」的「溪畔隧道」,就是從「環流丘公園」正下方穿洞而過。

在「環流丘公園」裡,看到了許多棵的「台灣櫸」。「台灣櫸」被列為台灣的「闊葉五木之一」,是優質的建材及家具的主要材料。這些「台灣櫸」生長在溪谷上方的山壁,牢牢地護住溪岸岩層,其貢獻度應該遠超過伐木取材的價值。

往下有另一座涼亭。從涼亭往下遠眺,可以看到「立霧溪」溪畔上的水壩。溪水被導入引水隧道,輸送至附近的「立霧發電廠」,發電機將溪水的動能轉化為電能,完成發電後的水,再被送回「立霧溪」。這些設備陸續於日治末期的1944年完工發電,其後陸續維修、重建並使用至今。

來走「環流丘步道」的遊客不多,我們獨享「環流丘公園」,遠離塵囂,只有蟲鳴鳥叫。

又看到一整排的杜鵑花。

「環流丘公園」這裡有許多的岩石。「布洛灣台地」是「立霧溪」沖刷出來的河階地,而這些岩石正好證明了「布洛灣台地」過去曾是「立霧溪」河道的事實。

走出「環流丘步道」,台地這裡的樹蔭濃密,有許多遊客在這裡野餐。

我們隨後開車,往上來到「上台地」,這裡目前委外經營「山月村」,有提供住宿及餐飲服務,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除了「天祥晶華」外,另一處住宿的選擇。

「上台地」有滿滿的原住民風情,我們並沒有在這裡待太久,便往下走,結束了早上的「布洛灣遊憩區」之旅。

我們下午將走另外兩條步道「小錐麓步道」及「砂卡礑步道」,都是凱文沒走過的步道,很期待!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vin218&aid=178918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