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11 13:14:06瀏覽2855|回應1|推薦9 | |
(*** 台灣在2024/04/03發生規模7.3的大地震,鄰近震央的花蓮地區承受重大災害,尤其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更是受損嚴重,美景不再,令人難過。***)
僅以此篇遊記,對因地震而失去家人、家園毀損的同胞,致上最深切的慰問之意;也對無私奉獻、深入險境救人的特搜隊,致以最高的敬意。
我們早上去了「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九曲洞」、「燕子口」,吃過午餐後,下午就走訪「天祥風景區」各景點。
↓我們早上就已經把車子停在「天祥」的停車場,就在「天祥風景區」各景點的核心區域,各景點也大致都在【台8線】的兩側。
↓停車場旁邊,是【中橫公路】通車時栽種的「梅園」,超過半世紀的兩排梅樹,已成國內知名的梅區,希望下次來「天祥」,可以看到綻放潔白似雪的花海。
↓原住民族過去因這裡山棕繁茂,乃以山棕(「塔比多」)之名建立部落。「天祥」海拔450公尺,是【中橫公路】通車後的重要旅遊重鎮。
↓這裡是「天祥管理站」,上面是「天祥遊客中心」。
↓前方是進「天祥」的入口「稚暉橋」,橋下是「立霧溪」的重要支流「大沙溪」。遠方高塔是「天峰塔」。
↓「梅園」的另一側,是另一處小公園「福園」,也有不少梅花樹及休憩涼亭。
↓來到拱橋鋼構外型的「稚暉橋」,是以當年的黨國大老吳稚暉先生命名的。
↓「稚暉橋」兩側設有行人專用步道,我們要先往前到「天峰塔」及「祥德寺」。前方另一座橋,是跨越「立霧溪」的「普渡橋」。
↓從「稚暉橋」往下看,在「稚暉橋」正下方的「大沙溪」源自「南湖大山」;右方的「塔次基里溪」則來自「奇萊山」及「合歡山」。兩溪各從海拔三千多公尺高山急奔而來,在此匯流合一後,始稱為「立霧溪」。
↓對岸山上的「祥德寺」可說是天祥的地標,是在【中横公路】通車後興建的,陸續完成大雄寶殿、天峰塔、白衣觀音、地藏菩薩等。紅色箭頭處,分別是「天峰塔」及「白衣觀音」。
↓走到「稚暉橋」的另一頭,橋頭是用大理岩石材製作而成。
↓來到了通往「祥德寺」及「天峰塔」的「普渡橋」。吊橋外型的「普渡橋」,橫越「立霧溪」,橋頭有兩座蓮花,仿佛象徵通往祥和的聖地。
↓從「普渡橋」往下游方向看,左前方是「天祥隧道」;溪谷建有一座便橋,還有卡車進出作業,是在清淤還是在採砂石呢?
↓「祥德寺」的牌樓到了。「祥德寺」於1962年創建,主殿是「大雄寶殿」。
↓「祥德寺」建於山腰上,要先爬一段長長的磨石階梯,而且沒有其他對外的通道,一般交通工具無法到達,可以想像「祥德寺」各建築物建造時的艱辛。
↓階梯爬上來,有一休憩涼亭。
↓從涼亭旁邊,可以鳥瞰「立霧溪」,溪流依舊湍急,難得從高山陡降至此,還可見到清澈的溪水。
↓繼續往上爬,前往「大雄寶殿」。
↓往右可到「白衣大士(觀音)」,我們要先到左方的幾個景點。
↓走上來,看到遲春粉紅櫻花,忍不住要多逗留一下,賞花怡情。
↓到「大雄寶殿」還有一段路,遠方高塔就是「天峰塔」。
↓爬到峰頂,馬上看到「十方四面普賢菩薩」,菩薩聖像高十六尺,重達三噸,以青銅打鑄,莊嚴神聖。
↓「祥德寺」到了,外型典雅,背山面溪,環境清幽,是修行的好地方。
↓正殿是「大雄寶殿」,殿內主祀的三尊大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稱為「三寶佛」。
↓「大雄寶殿」前方廣場的這一尊巨大、莊嚴的「地藏菩薩」,建於1991年,高36尺,是世界上最高的「地藏菩薩」。只是不巧,剛好在整修中。
↓「大雄寶殿」正前方,有一觀景平台。
↓從觀景平台上可以眺望「立霧溪」溪谷景緻及對岸沿著山壁而建的【台8線】。
↓「大雄寶殿」三尊聖佛的法相莊嚴宏偉,殿外有祥龍石雕及彩繪。
↓還有不少唯妙唯肖的小沙彌石雕。
↓「大雄寶殿」側面有生態池及「觀音許願池」。
↓也許就是因為一般交通工具無法到達,「祥德寺」在遊人如織的「天祥」,仍能保有其祥和、與世隔絕的清靜。
↓我們準備前往前方的「天峰塔」。
↓經過一處「流籠」起吊處。【中横公路】沿途有不少果園,「流籠」是果園的重要運輸工具。
↓「天峰塔」到了。
↓「天峰塔」的建塔誌石碑。
↓「天峰塔」為八角形七層高塔,不過目前並未開放登塔,僅供入內參拜。
↓「天峰塔」前視野遼闊,幾乎整個「天祥」的山光水色盡收眼底。
↓從「天峰塔」走下來,全身雪白的「白衣觀音」就在眼前。「白衣觀音」有26尺高,慈顏善目,如沐眾生。
↓從「白衣觀音」前方的觀景平台可以看到不同視角的風景,左方箭頭處,是知名的「晶英酒店」。
↓往下走,前方可以看到「普渡橋」及沿著山壁而建的【台8線】。
↓回到「普渡橋」。
↓從「普渡橋」上遠眺「晶英酒店」,就建在「立霧溪」經年累月沖刷而成的河階地形上。
↓兩座橋分別跨越「立霧溪」的兩條重要支流,橋的造型也各有特色。
↓回到「稚暉橋」,看到一隻猴子靜坐在橋架上,是地主喔!不一會兒工夫,猴子便身手俐落、半爬半跳地回到陡峭的山壁上,牠的家吧!
↓經過溪流長年的沖刷,「天祥」地區呈現不同時期所演化而成高低層的河階地形,真是活的地理教室。
↓回到停車場,前方建築物就是「晶英酒店」,改建自早年的「天祥招待所」,是「太魯閣國家公園」裡唯一的國際級觀光旅館。
↓回到「梅園」,園內有一座銅製獅子,而目前梅花季已過,取而代之的是梅子果實結滿樹頭。
↓我們的「天祥」巡禮還沒結束,繼續沿著【台8線】往上走,陸續看到年代久遠的「天祥郵局」及「中橫故事館」,一起述說著【中橫公路】的故事。
↓【中橫公路】的另一段故事,是往上的「天祥青年活動中心」。
↓「天主教堂」就在爬往「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的路旁。
↓「天祥青年活動中心」到了。中心前身為「天祥山莊」,早年搶破頭的【救國團自強活動】,是許多四、五年級生第一次有機會牽到異性的手的活動,其中的「中橫健行隊」幾乎都會安排住宿在這裡,留下了許多人的甜美回憶。
↓我們要往「天主教堂」看一下。
↓一進到教堂園區內,就被百花齊放的園區吸引,杜鵑花和非洲菊正盛開中。
↓前方就是六角形屋簷造型的聖堂。
↓在徵求教堂管理人員的同意下,進到聖堂內參觀。裡面空間並不大,卻顯得神聖祥和。
↓從「天主教堂」往下望,「天祥」河階地形的聚落,四周山勢險峻。
↓「天主教堂」位處河階高層區域,有提供比較平價的住宿,要到教堂的朋友,也必須爬上一段路。
↓從「天主教堂」出來,我們要準備下山,轉往「長春祠」。
↓從【中橫公路】的「長春隧道」西口,轉到【台8線】舊道,即可看到矗立在「立霧溪」陡峭山崖邊的「長春祠」,這裡有大片的停車場。
↓「長春祠」雖然位於【台8線】舊道上,不過仍有多路客運車可到。
↓「長春祠」乃唐式風格建築,建於山壁間,泉水長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而被取名為「長春飛瀑」,遠望如同一幅秀麗的國畫。
↓「長春祠」最早建於1958年,但於1979年及1987年發生兩次坍方落石,祠體遭落石擊毀而二度重建,目前第三代的「長春祠」,乃於1989年完工。這裡有三次不同年代的「長春祠」照片。
↓「長春祠」乃為紀念開闢【中橫公路】兩百多位殉職築路人員所建,也讓「長春祠」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地標。
↓前方的「長春祠步道」,總長2030公尺,路徑為:中橫舊長春橋>長春祠>太魯閣樓>鐘樓>禪光寺>中橫公路禪光寺牌樓;所需時間單程約1小時,步道等級為『健行型』。步道路面平整,但坡度稍大,適合體力稍佳者。
↓左上角紅色圈圈處,便是高懸於山壁上的「太魯閣樓」。
↓「長春橋」的橋身,是始於1960年【中横公路】通車後的桁架橋,後於2013年重建,並於2014年完工通車。
「長春橋」的舊橋架,原是法國為了在越南興建鐵路而委託德國打造的,但因越南戰爭而無法順利運達,遂轉送到泰國,再輾轉送到台灣,成為【中横公路】上的橋,「長春橋」是其中之一。
↓這就是「長春橋」。原本的舊「長春橋」桁架,經過改造,變身成現行的人行步道護欄,繼續陪伴大家,我們就沿著旁邊的舊桁架護欄步道前進。
↓從人行步道往下看,可以看到一個奇景,那就是從山洞中竄出的這一段斷橋。
↓「長春橋」的終點,就是「仙霞隧道」,往前可以通往「長春祠步道」,也會接回【台8線】。
↓我們要從隧道口這裡往「長春祠」的方向走。
↓走下來,可以看到跨越「立霧溪」的「長春橋」及斷橋的相對位置,而對岸斷橋的橋墩還依稀可見。
↓斷橋目前已改建成為一處觀景平台了。
↓往前來到「彌陀巖」,吸引我們的不是「彌陀巖」裡的佛像,而是寺前呈列的226位為了開闢【中横公路】而犧牲寶貴性命的榮民弟兄姓名。
當年參與築路的于寶楞曾說「開中横公路比打仗還危險!因為打仗時我們很清楚敵人從哪裡來,但是,開中橫公路時,意外何時發生,卻無人可以預知。」
在那個財力、物力、工程技術皆有限的年代,克服險峻崎嶇的地形,開闢橫越「中央山脈」的【中横公路】,其艱難及危險程度令人難以想像。築路人抱著使命必達的信念,終於完成這項任務。施工期間共226人為路捐軀,翻車、墜谷、溺水、爆破飛石、坍方落石,都是殉職的原因。
殉職的築路人,當年因大時代的悲劇,隨國民政府來到陌生的台灣,在反攻復國無望下,沒因「殺朱拔毛」戰役陣亡,卻為開闢【中横公路】而犧牲。後世台灣人走進中橫,享受交通便利、欣賞壯麗美景之時,真該懷抱虔敬之心,感恩築路先人無私的奉獻。
凱文走這一段路時,心情頗為沉重!
↓「彌陀巖」的旁邊,是往「長春祠」的入口「太魯長春」,往前都在岩石洞穴中行走,時而看到旁邊岩石隙縫中滲出泉水。
↓從岩石洞穴中望向險峻的峭壁、溪谷。
↓回望跨越「立霧溪」的「長春橋」及停車場,而斷橋卻在這個角度隱身不見。
↓我們終究沒有走到「長春祠」,半途折返回到停車場開車。
↓回到飯店,已經下午5:30,便直接進餐廳享用晚餐。
↓我們連住兩晚,餐廳特別為我們更換不同的套餐菜色。
↓廚師料理手藝不錯,精緻美味。
我們的「花東五日遊」,明天將進入最後一天的行程,將再走訪「太魯閣國家公園」其他幾個景點。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