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03/09 花東五日遊>Day-4>太魯閣國家公園>煙波大飯店花蓮太魯閣沁海館、九曲洞、燕子口、靳珩公園、酋長岩、靳珩橋、錐麓斷崖
2023/04/07 17:50:57瀏覽4552|回應0|推薦12
(*** 台灣在2024/04/03發生規模7.3的大地震,鄰近震央的花蓮地區承受重大災害,尤其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更是受損嚴重,美景不再,令人難過。***)

僅以此篇遊記,對因地震而失去家人、家園毀損的同胞,致上最深切的慰問之意;也對無私奉獻、深入險境救人的特搜隊,致以最高的敬意。


我們的「花東五日遊」最後兩天的行程,將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各景點為主。今天是第四天的行程,早上將先到「九曲洞」「燕子口」,下午再走訪「天祥」各景點。

我們五天四夜的行程,最後兩晚都住在「煙波大飯店-花蓮太魯閣沁海館」。一早起床,拉開窗簾,就看到旭日東昇美景,太陽從太平洋海平面緩緩升起。

金黃色的太陽照映海面,想必這又會是一個美好的一天。

我們後面兩天的行程都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因此就訂了這間位在<新城鄉>的飯店,開車不到10分鐘就可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房間空間略小,床墊是英國名床,浴室有免治馬桶、有面海大浴缸,冰箱裡有新城著名的檸檬汁。

飯店背山面海,面的是太平洋,背的是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轄區邊界上的「新城山」

飯店的公共設施並不多,除了二樓有游泳池外,只有一樓的酒吧及餐廳。

有山海意象的大廳及櫃台。

一早吃早餐前,先到飯店外走一下。飯店外有一座水池,平靜如鏡,倒影迷人。

飯店外有一大片草原及兒童遊戲區,更遠處,約走5分鐘可到「外海灘」,欣賞海景或把玩礫石。

這間就是飯店的酒吧,飯店會不定期地在這裡舉辦活動,如:歌舞表演。

用餐有做分流,我們第一批來享用自助式早餐,取餐區相當寬廣。

早餐餐食內容豐富、新鮮,凱文夫妻都很滿意。

用餐區可以透過大面落地窗欣賞窗外美景。

用完餐,簡單整理後,我們便開車直上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最遠處的「天祥」,約30分鐘就到了,車子停在「梅園」旁邊的免費停車場,客運車的車站也在這裡。

【太魯閣族】人見這裡山棕繁茂,乃以山棕(「塔比多」)之名建立部落。1914年【太魯閣戰役】後所建的「佐久間神社」,在1960年中横公路通車後,改稱「文天祥公園」,地名也改成「天祥」。天祥招待所(今晶英酒店)、祥德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天祥山莊(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郵局等機構充滿歷史味道。

「天祥」的食宿、交通等設施齊備,在中横通車後,一直吸引許多遊人在此停歇,也使這裡成為公路東段最大的據點。

「太魯閣國家公園」從「新城」到「天祥」間,景點非常多,卻因山路狹窄,停車不易,因此搭乘客運車成為一個好選擇。從「花蓮」市區到「天祥」間,有「台灣好行」「太魯閣客運」等客運車行駛,班次還不少。

我們車子就停在「天祥」,接著搭上客運車,要先往距離「天祥」不遠處的「九曲洞」。

早上凱文開車上「天祥」,無法盡情欣賞沿途風光;搭車就可透過窗戶,盡情欣賞「太魯閣國家公園」兩旁的壯麗峽谷風光及「立霧溪」的清澈溪流。

不到10分鐘,便抵達「九曲洞」站,前方是「九曲洞隧道」。這裡並沒有小客車的停車場。

「九曲洞隧道」全長達1220公尺,於1996年通車,取代了原本「九曲洞」蜿蜒多彎、會車不易的狹窄舊道。

緊鄰「九曲洞隧道」,這條就是「九曲洞」舊道,目前已成為人行步道「九曲洞步道」,是「太魯閣峽谷」中最精華的路段之一。

因為是斷層山壁,常有落石意外,為了維護遊客安全,沿途設置了幾段觀景明隧道。

「太魯閣峽谷」的形成是地殼持續抬升、溪水不斷下切的過程。「立霧溪」巧妙地流過這片厚層大理岩,加上大理岩質地緻密,且下切速度快,使邊坡不易崩壞而能維持垂直陡峭,歷經漫長的歲月,造就了令人驚嘆的「太魯閣峽谷」。

「九曲洞步道」是親近「太魯閣峽谷」的絕佳步道,全長約700公尺。步道緊臨「立霧溪」,曲折多隧道,一路都可欣賞到鬼斧神工的「太魯閣峽谷」。

「九曲洞步道」保留了早年「中橫公路」的隧道,露出原石的隧道與山壁,可以看出當年修建公路的原始工法與痕跡。

可以深刻感受到當年榮民弟兄們一斧一鑿打造出「中橫公路」的艱辛,台灣人民可以輕鬆享受「中橫公路」的便利,榮民弟兄們值得應有的敬重與感謝

這就是明隧道的內側。

從這個角度看,便可感受到明隧道外山壁的陡峭險峻,以及落石的可能性與危險性。

沿途的步道緊倚著峭壁深谷,兩岸山壁間湍急的「立霧溪」,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直讓人讚嘆震懾!

很快地就走到開放步道的終點,前方舊道已年久失修,終點處有一「觀水」石碑。終點處右邊有一階梯,可以往下走。

沿著階梯走下來,原來是一處裝飾成「觀水」書法藝廊的景觀步道。

從景觀步道能更清楚地觀察下切溪谷、大理岩壁上的紋理。

峭壁上也有不少岩生植物,也頗值得一觀。

廊道上介紹了「九曲洞」,這裡在【日治時期】曾是「產金道路」,「中橫公路」修建期間,因這裡隧道相連而命名為「九曲洞」。過去曾有颱風來襲,造成「立霧溪」溪水暴漲漫過公路,自然的力量令人震懾。

也有「太魯閣國家公園」其他幾個景點的介紹。很多人都對「太魯閣牌樓」有印象,而牌樓後方的隧道,就是建於1915年的「太魯閣第一隧道」,是「太魯閣」最古老的隧道;1956年改建為「中橫公路」進入峽谷的第一座隧道

【日治時期】為了開採「立霧溪」砂金,1941年修建了『產金道路』,開啟了「太魯閣峽谷」的車行交通。「中橫公路」的「燕子口」路段,依循當年的『產金道路』擴建,穿梭在險峻的「太魯閣峽谷」中,更方便一探峽谷的壯麗景色。我們稍後也會到「燕子口」。

「靳珩橋」跨過「立霧溪」的支流「魯丹溪」,【日治時期】是石拱橋「白龍橋」,修建「中橫」時,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拱橋。為紀念1957年在這裡殉職的靳珩段長而更名為「靳珩橋」,1997年曾因被颱風沖毀而改建成現橋。

「慈母橋」原是臺灣第一座以大理石石獅裝飾橋頭及欄杆的橋,但1990年因颱風侵襲,山洪爆發而嚴重受損,而後在原橋下游處改建為現今的斜張橋。

觀景廊道緊鄰峭壁、溪谷,可以近距離地觀賞峽谷的驚奇景觀。

觀景平台上,建有透明玻璃踏板,可以透視腳下湍急的溪谷。

有遊客直接站在透視的玻璃踏板上,凱文則敬謝不敏。

我們原路折返,「九曲洞步道」路面寬闊平緩,是一條大眾化的遊憩步道,適合親子同遊,年長者也可以輕鬆行走。

鏡頭左方有一條棧道,是可以下到更靠近溪谷的「水景步道」,不過,因為安全考量,我們並沒有往下走。

「九曲洞步道」有乾淨、新穎的廁所,在到下一站「燕子口」之前,先在這裡方便一下。

我們準備離開「九曲洞步道」,就在站牌處等下一班客運車。

沿途又是壯麗的峽谷風景。

約不到5分鐘就到了「燕子口」「燕子口隧道」也是新建的隧道,取代右方的「燕子口步道」。

「燕子口步道」是以前的「中橫」車道,目前已改為人車共用道路,開放車輛單線通行。

一進到「燕子口步道」,就會先看到「錐麓古道」的收費亭。

「錐麓古道」是管制古道,有人數管控,需在收費亭繳費(200元),並填妥個人基本資料後才得入內。

我們這趟並沒有計畫要走「錐麓古道」,倒是從入口處就可以看到不遠處的「錐麓吊橋」

「錐麓吊橋」跨越「立霧溪」,是通往「錐麓古道」的路徑。通過「錐麓吊橋」後,一路陡上可到「錐麓斷崖」,寬僅約1公尺的古道高懸在斷崖上,與立霧溪谷垂直落差約500公尺,從古道上鳥瞰「太魯閣峽谷」,驚險又壯觀。

1914年「太魯閣戰役」後修建「錐麓古道」,道路鑿穿「錐麓斷崖」。1921年及1934年,續往西拓修,翻過「合歡山」到「霧社」,即「合歡越道路」。古道目前開放從「燕子口」至「斷崖駐在所」路段,全長約3.1公里,地形險峻。

「燕子口步道」是「太魯閣峽谷」的精華路段,沿途都是鬼斧神工的大理岩峽谷地形。從這裡到「靳珩公園」,距離約650公尺,是由「中橫公路」舊道整修而成。繼續往前,可再到「錐麓斷崖」,距離也約650公尺。

沿著「燕子口步道」走,可以遠眺高高在上的「布洛灣吊橋」,看起來非常驚險刺激,我們預計明天會去走一趟。

更往前走,可以看到下面的「錐麓吊橋」以及上面的「布洛灣吊橋」,還有中間遠與近沿著山壁而開的舊山路,形成三條不同功能的交通要道卻同畫面的難得景象

走了約100公尺,來到了真正的「燕子口」。石碑上的簡介,想必是高人所題。

『兩岸斷崖凌霄壁立,仰望天空,如坐井中。崖腳清流蕩漾,岩石皆大理石紋理如繪,洞穴累累。春燕每至此結巢,晝間成群飛舞,為恬靜峽谷增添生氣,燕子口之稱亦由此而起。燕子口,隧道曲折綿延,主洞通車輛,副洞則供遊人散策遊覽,另闢小徑迂環洞外亦連於公路,成為洞內有洞、道外有道奇景。』

來「燕子口步道」,別忘了在洞口與石碑合照。

一進到洞內,宛如見到貓頭鷹的兩顆大眼睛,也馬上見識到石碑上所述『洞內有洞、道外有道』的奇景。

透過岩洞往溪岸望出去,對岸岩壁上有許多的「壺穴」,偶而可見到燕子從壺穴中竄出。據說下雨天會看到雨水從壺穴中流出,宛如「湧泉」。

這些「壺穴」的形成原因有二,其一是「立霧溪」在持續下切的過程中,溪水夾帶著河砂,不斷磨蝕大理岩壁而淘蝕出來的,其開口會朝向上游;其二是岩壁中的地下水從岩石縫隙中湧出,日久便蝕出洞穴,其開口會朝向下游。洞穴的位置有的接近溪床,有的則高懸在山壁上,不難瞭解「立霧溪」曾經流過的歷史演進。

「立霧溪峽谷」在這裡顯得相當狹窄,大理岩壁紋路明顯,溪水清澈。

從這個角度看前方步道,益發顯得陡峭驚險。

「燕子口」這裡的燕子大多是「洋燕」。峽谷中的上升氣流帶來許多昆蟲,洋燕往往能施展凌空捕蟲的特異功能,春夏是牠們的繁殖季節。

鬼斧神工的峭壁,是「立霧溪」歷經久遠的歲月所切割、雕琢出來的精心傑作。

馬路旁的山壁上,寫著「飛燕迎賓」,正是「燕子口」的寫照。

走出隧道,繼續往前,前方有一峭壁。走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步道上,還是要隨時注意安全,尤其花蓮地區地震頻繁,小心落石。在轉進「布洛灣」的路口,有提供遊客借用安全帽,帶著安全帽會比較安全一些。

前方看到近乎「一線天」的峭壁溪谷。

往前來到「靳珩公園」,這裡可以看到有名的「酋長岩」。

遠眺對岸,可以在岩壁上發現一張巨大的側臉,鼻子、嘴巴、下巴、酒窩、眼凹、額頭…,加上額頭上的植物,看起來宛如戴著頭冠的酋長,被稱為「酋長岩」。這件經典的作品,是「立霧溪」溪水經年累月雕琢的成果。

從「靳珩公園」的觀景平台上,可以看到對岸的「酋長岩」,如紅色圓圈處,您看出來了嗎?

鏡頭拉近看,維妙維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酋長岩」。

【日治時期】的『產金道路』中的「白龍橋」,在【中橫公路】修建期間曾改建,並為紀念不幸殉職的溪畔工務段「靳珩」段長而更名為「靳珩橋」。「靳珩橋」原是鋼筋混凝土的拱橋,1997年因颱風暴雨毀損,而改建成今日樣貌。

1957年10月20日清晨2時,強震侵襲施工中的中橫公路。天亮後,溪畔工務段靳珩段長巡視工程受損情形,於木板橋上督工時,山壁上鬆動的土石突然崩落擊中木板橋,靳段長墜落十餘公尺深溪谷,成為中橫工程最高階的殉職者。

該橋完工後即以「靳珩橋」命名,並在這裡塑像立碑紀念。石碑由當時的退輔會主委蔣經國立碑,碑記由黨國大老錢穆撰文。

「靳珩公園」位於「魯丹溪」及「立霧溪」交會處的高地,公園最高點,立有一座尖柱狀的中橫工程殉難員工的紀念碑。

從「靳珩公園」往下看到的這一座橋,就是「靳珩橋」。

我們離開「靳珩公園」,繼續往前行,經過「靳珩橋」。這一段畫白線及沒畫線的路邊,是可以停車的。

從「靳珩橋」往下看,落石累累,可見這是一段地質不穩定的路段。

從這個角度往回看,剛剛走過的路段,山壁陡峭且部分山壁裸露無植披,驚險可見。

繼續往前,前方溪谷上兩邊的岩壁,也有不同的想像空間,像不像動物側臉呢?

高達數百公尺的峭壁,真讓人讚嘆大自然的神奇。

一路走到「靳珩隧道」口,這裡是步道與「中橫公路」的連接處。

溪谷對岸就是「錐麓斷崖」的一段,真是驚險!再往前就只有公路而無步道,我們在這裡原路折返。

返回「靳珩橋」,上方是現行的新橋。

再經過「靳珩公園」、「燕子口步道」回到出口。「燕子口步道」可說是一條兼具地形、生態與人文特色的步道。如果到「太魯閣國家公園」而沒來走「燕子口步道」,就太可惜了!

我們再從「燕子口」車站搭客運車回「天祥」,結束今天早上的行程。我們下午要慢慢地欣賞「天祥」。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vin218&aid=1788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