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2/09/08 阿里山三日遊>博愛亭、千歲檜、樹靈塔、香林神木、旌功碑、慈雲禪寺、阿里山博物館、香林國小、阿里山吊橋、三代木、象鼻木、舟之橋、香林拱橋
2022/10/09 22:00:07瀏覽3203|回應0|推薦13
我們「阿里山三日遊」第三天的行程,進入最後一段路程。我們將從「神木車站」再走一段巨木群棧道,爬到「香林國小」附近的幾個最熱門的景點。

我們到「神木車站」前,已經先走了一段「巨木群棧道(二) 」,接著要走「巨木群棧道(一)」,棧道就在「神木車站」及「阿里山神木遺跡」的後面。

檜木在地球上僅存五種及一變種,分布在美加、日本和台灣;小小的台灣何其有幸,與美加及日本一樣,各擁有其中的兩種,這是因為台灣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台灣扁柏」和「紅檜」。巨木群棧道分一、二期,全長1.1公里,我們從後面走起,這條是稍長(600公尺)的「巨木群棧道(一)」。

巨木群棧道一、二期相交於地勢最低的「神木車站」,因此接著的木棧道,多是爬坡的棧道。

在步道旁的邊坡,看到用枕木交叉堆疊的擋土牆設施「牛稠(牛圈)」,具透水性、韌性與彈性,護坡效果非常好,是今日所倡導的生態工法之一。

這是早期鋼筋混凝土尚未普遍使用前的一種工法,當時的建築材料大多就地取材、物盡其用,這段擋土牆便是利用【阿里山林業鐵路】汰舊下來的枕木所砌成的。

前面有兩棵巨木,分別是編號19與20號巨木。

這兩棵則是編號16與17號巨木。

紅檜普遍生長在多霧、水氣豐盛的環境中,也因此樹幹上常有許多附生植物,尤以蕨類及苔癬、藤蔓居多。這些住在巨人肩膀上的植物,雖然都較矮小,卻有聰明的生存之道,讓自己也能享受陽光。

沿著蜿蜒的木棧道而上,巨木就矗立在兩旁。

猜猜看「紅檜出現在台灣的時間?」。紅檜竟然在距今三百萬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台灣了,台灣扁柏略短,但也已經是一百七十萬年前了。

與「巨木群棧道(二)」一樣,這裡在不同路段上,也有不同的人數/重量的總量限制。

「檜木的種子有多少呢?」真是很難想像,檜木約每隔3~5年會大量結果一次,每公頃的種子量,約有200萬粒,最多可達1000萬粒。

除了我們一般所熟知的家具、建材外,檜木還可以做什麼呢?紅檜全株還可以提煉檜木油,具抗菌、消炎、治黴菌性疾病的功效。

繼續往上爬,前方兩棵巨木,左邊是編號10號巨木,右邊則是11號巨木。

檜木林是台灣最古老生態系之一,與銀杏、水杉等同為世界頂級的古老珍寶,價值很高。檜木含有豐富芬多精,百年不變。生長緩慢,材質堅密耐腐朽、紋路美,成為"山老鼠(盜伐林木人)"的最愛。

走在巨木群棧道,不論四季晨昏,都有豐富的芬多精,別忘了大口呼吸,多走幾趟,保證可以延年益壽、青春永駐。

檜木往往有數十公尺高,根部所吸收的水分,是如何對抗大氣壓力及地心引力而運送到樹冠上的呢?原來它是利用根壓、內聚力、蒸騰拉力等三種力量,以時速達45公尺的力量,成功將水分及養分輸送到樹冠及全身的。

我們常說的「台灣檜木」,其實是紅檜與台灣扁柏的合稱。

我們從「神木車站」一路爬上來,走過在檜木林間穿梭的木棧道。木棧道依原有樹林環境而建,遇大樹則避開、繞路,已經做到對樹林最少的破壞程度了。

繼續往上爬,最後一段陡上木棧道了。

這是編號1號的巨木。我們在巨人腳下穿梭,走完木棧道。

看遍了36棵巨木,來到木棧道出口。

這裡介紹了阿里山常見的鳥類。可惜凱文不是鳥類專家,也沒帶大砲相機,無法成功追逐鳥類的蹤影。

在木棧道口旁邊,有一座木柱紅瓦的涼亭「博愛亭」

這裡是日治時期的「阿里山神社」,設立於1919年,原本設有本殿、拜殿、手水舍、第一鳥居、第二鳥居等。光復後,所有含日本意象的建築物紛遭被拆除的命運,「阿里山神社」也不例外而改建為「博愛亭」,僅保留原神社的基座及參道路徑。

「博愛亭」內,立有「國父頌」的詩文。

就在博愛亭前方,看到了另一棵神木級的「千歲檜」。千歲檜樹高約35公尺,樹圍11公尺,樹齡約1700年。

日治時期的林務官認為此樹形極像雙手高舉大喊萬歲,故命名為「萬歲檜」。直至1976年,時任省主席謝東閔先生巡視阿里山時,看到萬歲檜,認為它只有兩千年樹齡,不應取名為萬歲,故改名為「千歲檜」

繼續往前來到「樹靈塔」。樹靈塔的基座為六層環狀物的構造。日治時期,日本人大量砍伐阿里山千年檜木,卻發生不少伐木工人罹患怪病而死亡,日本政府認為是樹靈作崇,便於1935年建造「樹靈塔」,以祭祀被砍伐的十萬樹靈。

因被砍伐的神木多有兩三千年歷史,樹靈塔基座的六層環狀物,象徵樹的年輪,每層五百年,象徵神木樹靈三千年。基座上有高低不一的矮小圓柱,代表樹木被砍伐後所殘存的樹幹,象徵樹木被砍伐的傷痛。

再往前,還有另一棵老紅檜「香林神木」。「香林神木」舊名「光武檜」,由前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因推算其落地發芽的時間,約為東漢光武帝年間而得其名。「香林神木」樹高約45公尺,直徑4.1公尺。

原阿里山第一代神木於1956年因雷撃逐漸失去生機,並於1998年被放倒。「香林神木」乃於2007年被選為第二代巨木,並改名為「阿里山香林神木」。其實「香林神木」雖然粗壯,卻是一棵合併木,推估樹齡只有600多年。

旁邊看到的,是「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碑上的文字似乎有些怪異,其中,「博」字少一點,「甫」也變成「十田」;而「功」字右邊之「力」字變成「刀」。應該是古字的異體字吧?

此碑建於1933年,為紀念1903年來阿里山進行調查的日本林學博士-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琴山河合博士的貢獻而設立。依其統計,阿里山共約有30餘萬棵的紅檜以及台灣扁柏等巨木,其報告對阿里山林業的開發計畫有關鍵性的影響力。

繼續來到此區域最遠處的景點「慈雲禪寺」,這是台灣海拔最高的佛寺之一,它有獨特的紅瓦屋簷外型,和漂亮的窗櫺。寺內主奉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

禪寺前方有一座鐘樓,造型也很有特色,不過無法上去,當然也無法敲鐘。

禪寺園區內,種植了不少花卉,這是夏天常見到的「愛情花」。

「慈雲禪寺」建於1919年,原名「阿里山寺」,1945年改為「慈雲禪寺」。當初日本人認為此地宛如印度的「靈鷲山」聖地,而建此寺。寺內供奉的千年釋迦牟尼佛像,相當珍貴,當初是泰國國王贈與日本天皇的,而據說日皇認為玉山高於富士山,乃轉贈安奉於阿里山,至今已超過100年。

禪寺園區前方,有幾棵高大的「銀杏」,部分樹葉已轉黃

「銀杏」又稱「公孫樹」,這是因為銀杏通常要幾十年才會結果,宛如種下一棵銀杏,要當阿公、有孫子了,才能看到它開花結果。銀杏起源於兩億七千萬年前,老樹與年輕的樹一樣健康,理論上接近永生不死,堪稱植物界的活化石。

從「慈雲禪寺」牌樓前方往前面山邊展望,尤其是傍晚時分,只要天氣配合,經常可以欣賞到落霞、雲海美景,是著名的眺望點,而這裡正是『阿里山新八景』之一的「慈雲觀景」

在牌樓旁邊,看到幾棵符合在地名稱的「阿里山十大功勞」

「阿里山十大功勞」的根、莖、葉、花、果,因含小蘗鹼可以入藥,對人的功勞不小,取"十"完美之意,因而得此名。它其實不是阿里山獨有的花,全世界各地都有,但有別於其他地方春天開花,阿里山的十大功勞卻在冬天開花。

禪寺前方有一棵高大的楓香,秋冬時節也可欣賞楓葉變黃、變紅的美景。

我們離開「慈雲禪寺」,又是一段高聳林木的密集區。

來到一個五岔路口。地板上有一片圓形石板路標圖案,我們要往左前方的「阿里山博物館」。

「阿里山博物館」是一座以檜木打造的木造特色建築,就座落於林木之間。

博物館建於1935年,原為展示阿里山動植物標本之博物館,因1999年【921地震】受損而關閉,2007年重新修繕。現今館內展示阿里山森林鐵道相關歷史文物、模型與老照片,以及阿里山林業發展文物等。博物館具有歷史意義,也為阿里山的開發歷史做了最好的見證。

博物館每天08:30~16:30開放參觀。

博物館內有講解人員,一進門就看到一大面的「阿里山森林鐵道」的介紹。阿里山森林鐵路是一條集「森林鐵道」、「登山鐵道」、「高山鐵道」三者於一身的鐵道,而阿里山地勢陡峭,鐵路建築也考驗著人們的巧思,如罕見的「折返式」車站、獨特的「螺旋路線」,及「三進三退」、「以退為進」的「之」字型特殊路段,直至今日,森林鐵道的聰明工法,仍讓世人大為驚艷。

這裡有一面日治時期所繪「阿里山森林鐵道」的地形地圖,途中經過數十座隧道及橋梁。(註:突然想到,到底是橋梁還是橋樑,一直以為是橋樑,引用格友的文章《橋梁還是橋樑》,似乎應該是橋梁才對)

「阿里山森林鐵道」從平地的嘉義車站(海拔30公尺),緩步行至竹崎站(海拔127公尺)後開始爬坡,走了71.4公里後到達海拔2216公尺的阿里山車站。

日治時期,阿里山鐵路原以運材為主,因應沿線居民需求,開始提客運服務。民國50年代(1960年代),阿里山鐵路轉型為觀光鐵道。後期,因當時文化保存觀念薄弱,在改建橋梁與隧道時,許多古蹟陸續消失,殊為可惜。

原本的「東埔線(沼平至東埔)」,因改建為【台18線(新中橫公路)】而消失;民國71年(1982年)阿里山公路通車,阿里山森林鐵道在票價及時間劣勢下而式微。民國75年(1986年),「祝山線」通車,祝山車站海拔2451公尺,成為台灣鐵路最高點。

1999年【921大地震】,原本計畫取代神木成為阿里山新地標的「石猴」,頭部滾落碎裂一地,且造成石猴車站與月台傾斜,「眠月線」從此中斷。隨著鐵道懷舊風潮興起,「阿里山森林鐵道」被【文建會】評估為具《世界遺產》潛力點。

博物館內也有許多早期伐木史及林場保育等特色的主題佈展,這裡看到的,是阿里山過去伐木的五大木種的橫切面標本:台灣扁柏、台灣杉、紅檜、華山松、鐵杉。

嘉義車站至阿里山車站(現今的沼平車站),全線於1913年通車。這裡有一張珍貴的照片,當時的蒸氣火車Shay行經當時尚未倒榻的「阿里山神木」的情景。

傳統【鄒族】原住民居住於阿里山境內約海拔400公尺至1500公尺間的山區,這裡也有【鄒族】文化的介紹。

還有【鄒族】傳統服飾及使用器具、雕刻藝術品的展示。

另一區,則有「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四季之美介紹。

接著有好幾櫃展示了過去阿里山森林鐵道使用的文物。首先看到的,是車站使用的各種印章及戳章、通行券、列車到站登記表等。

還有日誌、列車運轉報告、購票證明單、自用品運送單、舊式紙車票等。

這邊看到的,則是新型膠卡式車票、通行票剪、站務人員的職稱名牌等。

還有古老的手搖式對話機、無線電對話機,是日常營運很重要的工具

接著是「阿里山森林鐵道」分成六大段的特色介紹。第一段,是從「嘉義站」到「樟腦寮站」。中間的「竹崎站」,是平地段的最後一站,其後就開始步步高昇了。而後會經過名符其實的「大彎橋」及有名的「一號隧道」。

第二段,是從「樟腦寮站」到「梨園寮站」。這一段可以遠遠地看到火車以螺旋狀爬「獨立山」的情景。還有「S形彎道」,往往繞得乘客昏頭轉向。最後以「8字形」駛離「獨立山」,饒富趣味,也是最令人驚奇的一段。

第三段,是從「梨園寮站」到「奮起湖站」。這一段,會陸續出現名景的竹林、茶園及長長的連續隧道。最後,就是遊客常買便當來解決中餐的「奮起湖」。

第四段,是從「奮起湖站」到「十字路站」。這一段,會經過幾個原住民部落。因【921大地震】及【88風災】的侵襲,目前「嘉義站」開出後,僅能到達「十字路站」,因為是與【阿里山公路】最接近的車站,而成為熱門旅遊點。

第五段,是從「十字路站」到「二萬平站」。這一段,是阿里山鐵道常崩塌的路段,這一段目前仍無法通行。這一段還有阿里山鐵道著名的「之」字形前進的路段,在這裡可以體驗火車像是要碰壁(撞牆)而停止,再倒著開出來的驚奇。

第六段,是從「二萬平站」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是阿里山鐵道的最後一段,也有「之」字形前進的設計。早期上阿里山的遊客,都只能搭森林火車,早上從嘉義搭車,中午在奮起湖買個便當吃,到阿里山都已經下午2~3點了。

離開了「阿里山博物館」,我們接著來到旁邊這間號稱『寶島最美學園』「香林國小」

其實香林國小也號稱是『台灣最高學府』,海拔2195公尺。

在這裡讀書的小朋友非常幸福,每天在空氣這麼好的環境學習,歷史地理課可以就近參觀古蹟,體育課可以跑巨木群步道,身、心、靈必定都充實滿足。

由香林國小往下,來到一個岔路口,前方過橋後便是著名的「三代木」,不過,我們要先從岔路往左走。

前方有一間小小的廟宇。

這是一間土地公廟(福德祠),就座落在群山叢林間,也是好幾條森林步道的交匯處。

在土地公廟後方,還有一間小小廟,其實是原本的土地公廟,後來改建大土地公廟後,小土地公廟被保留下來,如果有來拜土地公,記得前後都要拜喔。

土地公廟旁邊的步道上,有一棵「福德萬古樹」,標示著海拔2182公尺,還有個很大的樹洞,步道就沿著這個樹洞而過。

「福德萬古樹」旁邊還有「許願池」,好像很少看到土地公廟有許願池的,心誠則靈。

穿過「福德萬古樹」,往下走沒幾步,就來到「阿里山吊橋」

「阿里山吊橋」很古樸,於民國67年(1978年)完工,大約20公尺長而已,過了橋,可以往「巨木群棧道(二)」。

「阿里山吊橋」也是跨「阿里山溪」的另一座橋。

從這裡往下,也可以到「神木車站」;我們要往回爬,沿著土地公廟的步道,前往「三代木」。

回到剛剛的三岔路口,前方過橋就是「三代木」。

這座橋是「香林橋」,是座石板橋,看起來也很有歷史了,不過橋下溪水乾涸。

這就是阿里山著名的「三代木」,一、二、三代共存,非常奇特。

橫倒在地上的樹幹是第一代,樹齡約1500年。枯死後數百年,霧林帶的氣候,樹的表層可以長出苔蘚以保持溼潤,讓飄落的種子藉枯樹的水分及養分生長成第二代。當二代木枯死後數百年,又生長出第三代,這種現象也與紅檜每年每公頃降落30~80萬粒種子有關,因數量多、生存力強,才能有今天檜木三代同地而生、枝繁葉茂的「三代木」。

「三代木」的獨特景觀,成了遊客到阿里山必訪的景點之一。

在「三代木」的前方,則是另一個奇妙的景點「象鼻木」。這是一棵被砍掉的樹頭,從步道上方俯瞰,就像是靜臥的象鼻。可以想像在一百多年前(1895年以前),阿里山到處都是巨大的檜木原始林,節比鱗次,其景象是何等壯觀啊!

紅檜生長慢,年老的紅檜巨木常因腐蝕而造成樹幹中空,砍伐後樹頭枯死形成各種形狀。眼前這株老檜木的樹頭,奇趣天成的象頭、象眼、象鼻維妙維肖。老樹頭上,因環境潮濕而附生的蕨類與苔蘚生長茂密,像極了長毛的大象。

繼續往前,這條步道是阿里山有名的「櫻木花道」,是阿里山人氣最旺的賞櫻地點之一。

步道上看到幾處特殊的景觀,似乎在樹頭上鋪蓋著茅草布皮。

原來這是【林務局】針對櫻花所進行的『櫻花診治計畫』,將感染疾病的櫻花伐除,減少病原菌擴散,並治療樹幹腐朽,改善生態環境,期能讓阿里山的櫻花永續傳承。

我們離開「櫻木花道」,轉往『阿里山新八景』之一的「香林拱橋」。

不過,欣賞「香林拱橋」前,會先看到這座舟船造型的「舟之橋」

「舟之橋」有燈具造景,夜間燈具打亮後,會變得如夢似幻,橋就像是會發光的橋。可惜,我們前兩天的晚上沒過來走,沒為夢幻的夜景留下記錄。

「舟之橋」是橫越「阿里山溪」的木棧道跨橋,走在橋上,可以欣賞野溪之美,如果晚上過來走,相信更富浪漫氣氛。

在不遠處、與「舟之橋」對望的就是「香林拱橋」

「香林拱橋」是一座同樣跨越「阿里山溪」的石拱橋,造型簡約,頗有古味。我們來時,草木清翠,流水潺潺,更顯韻味。站在「舟之橋」上仰望,正是欣賞「香林拱橋」最好的位置。

我們幾乎走完了阿里山的重要景點,接著要往上爬,往出口走。

接回「櫻木花道」,這裡有許多不同品種、高壯的櫻花樹。

前面這棵吉野櫻,就是阿里山著名的「櫻王」。過去阿里山的櫻花季,往往以此棵「櫻王」為馬首是瞻,「櫻王」盛開了,便會開啟櫻花季的序幕。

阿里山的櫻花種植,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呢!

「櫻王」旁以柵欄圍起來的,都是櫻花樹,等待每年春天大爆發。

沿著步道往前走,回到我們所住宿的「阿里山賓館」。我們稍事休息後,搭賓館16:00的接駁車,回到遊客中心前的停車場,開車下山,一路順暢,中間短暫吃飯休息,21:30回到桃園,結束了三天的阿里山之旅。

雖然前兩天有些午後雷陣雨,略為影響行程。第三天一整天陰天、時而看見藍天白雲,讓我們的行程有個令人滿足的Happy Ending。

※※※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官網(點選連結)

阿里山森林鐵路:官網(點選連結)

開放時間:全年24小時開放。

收費:門票全票200元;停車費100元。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vin218&aid=17726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