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2/14 23:06:42瀏覽68|回應0|推薦17 | |
我們這兩天安排『鹿港兩日遊』,經過一夜的好眠,今天要繼續鹿港小鎮第二天的歷史文化探尋之旅。
↓一早拉開窗簾,火紅的太陽從山邊升起,喜迎我們充滿希望的一天。
<鹿港龍山寺>
↓一早梳洗完畢,離吃早餐的時間還有將近一小時,便先來到飯店旁的「鹿港龍山寺」走走。廟前有很大的廟埕,旁邊有昨天走過的「鄭玉珍餅店」的分店。
↓「鹿港龍山寺」創建於明永曆7年(1653年),主祀「觀世音菩薩」,原址位於鹿港舊港溝邊(舊地名「暗街仔」,今大有街);清乾隆51年(1786年)遷建於現址,目前被列為【國定古蹟】,也曾入選【臺灣宗教百景】。
↓「鹿港龍山寺」被認為是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清朝建築物,也是台灣五座知名「龍山寺」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有【臺灣紫京城】的美譽。入口的「山門」有燕尾屋簷,俊秀挺拔,頗有層次感。
↓「鹿港龍山寺」的平面配置圖(照片取自鹿港龍山寺官網),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長方形的佔地,面積1600多坪,長約110公尺,寬約35公尺。
↓進到『第一院』,前方是「五門殿」,顧名思義,有五扇門的進出,而後可進到「前殿」。五開間的建築格局,兩側還有「龍虎翼廊」,算起來,實為七開間的立面。屋頂形式,為三個獨立的燕尾屋脊。
↓「鹿港龍山寺」工藝精細,歷年來曾經過多次天然災害的侵襲及毀壞,也持續有修復工程進行中,龍山寺的木結構,滿滿的歷史感。
↓懸於「五門殿」正門內的這一塊「龍山寺」名匾,底色藏青、浮雕直書的「龍山寺」金字,書法及雕工皆甚精美,是民國53年(1964年)由時任台灣省省主席黃杰將軍所獻。這裡是龍山寺的「戲台」,建築木柱林立,風格獨特。
↓這是「龍虎翼廊」龍邊的廊道,右側的廂房,在古裝劇中常常看到。
↓倒映在金屬桌面上的屋簷。
↓「鹿港龍山寺」的「拜殿」,建於咸豐年間,殿前的「龍柱」,是咸豐2年(1852年)重修時所鑄;龍柱上雕著鳳、麟、鶴、龜等吉祥性動物。
↓「拜殿」廣場上,有蓋著佛門標記的水井。
↓「拜殿」龍邊的廂廊上,有一口被列為【彰化縣古物】的「古鐘(咸豐鐘)」,為咸豐8年(1858年)重修完成後,隔年(1859年)由「鹿港八郊商號」及士紳等請人鑄造。
↓「古鐘」由上而下共分八層,鐘高140餘公分,鐘上銘文記載著當時的官員及「鹿港八郊」之名稱;可惜原本古鐘上方的鐘耳已經毀損,鐘上的銘文也明顯斑駁。
↓「古鐘」上的銘文內容,取自龍山寺官網的照片。
↓「拜殿」前的中埕兩旁,有兩棵百年的老榕樹。
↓兩棵老榕樹,推估都種於清嘉慶3年(1798年)左右,目前都被列入【彰化縣珍貴老樹】。
↓再回到木柱林立的「戲台」。
↓「戲台」中間的屋頂,有一座全台首屈一指的「八卦藻井」,是清道光11年(1831年)重修時所建,高度約為6公尺餘。
↓這座「八卦藻井」,四周有層層的斗拱及彩繪雕刻,設立於「戲台」之上,在演戲時能創造共鳴的效果,而「八卦」也有鎮邪、平安之意。
↓回到最前面的「山門」,從這個角度看,更能感受三層燕尾屋簷的優美。
↓將近早上八點,離開「鹿港龍山寺」,回到飯店,準備吃早餐了。
↓飯店的餐廳座位並不多,因此分批吃早餐,我們排在8點這一批。
↓早餐樣式不多,還算精緻美味。
↓用餐環境還不錯。
↓退房後,繼續第二天的行程。走出飯店,看到好多輛電動觀光導覽車。昨晚有團體入住,早上他們要搭導覽車遊鹿港,不過,我們偏好步行慢遊。
↓這是由政府輔導的導覽車。
↓我們早上的行程重點,在當年號稱『不見天街』的中山路東側。中山路沿路有不少的歷史建築,這是三民路口的古老建築。
<石廈街>
↓鹿港的特色就是小巷弄特別多,而且各具趣味,從中山路轉進來這條小巷是「石廈街」。
↓紅磚牆、蜿蜒的巷弄,想必又是為了降低冬季海風長驅直入的侵襲。
↓漂亮的花格窗。
↓這間看來已經廢棄、室內斷垣殘壁滿滿荒煙漫草的人家,卻有精緻的門面,想必主人很有品味。
↓對面的這間也不遑多讓。
↓為防禦盜匪,「石廈街」在中山路的路口處,原本有一座「隘門」,是鹿港對外的第一道防線。
↓「石廈街」這條古道,過去是從鹿港通往舊彰化城的主要通道。
↓這戶人家除了紅磚牆、柱及地板外,還有拱門、花格圍牆及木格門窗;門口有復古的信箱,前廊還有一台腳踏車改造的攤車,好有味道喔!
<石廈街復興宮>
↓來到我們這趟鹿港行造訪的第六間廟宇「石廈街復興宮」。
↓「石廈街復興宮」溯自清乾隆時期,由泉州分靈而來,並建廟於清嘉慶年間(約1810年),主祀「伽儒帝君-韋府王爺」。
↓「伽儒帝君-韋府王爺」生於戰國時代,因忠義救主,而身死戰場,死後昇天,受玉皇大帝親賜為「大總巡」,並賜姓「韋」,總巡陰陽兩間,後勅封為「伽儒帝君」。
↓廟前一口古井,還有已經不常見到的汲水器。
↓往前走,有一座公園,公園後面是我們早上的另一處重點目標,『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鹿港辜家舊居(鹿港辜家辜顯榮宅邸)」。
<鹿港辜家舊居/鹿港民俗文物館>
↓「鹿港辜家舊居」門面並非很豪華,目前已由辜家捐出改為「鹿港民俗文物館」,並成立基金會負責管理,也是台灣第一座私人博物館。
↓入館門票每人130元。
↓一進門,就被映入眼簾的景象所震懾。園內共分三館,眼前的主館「洋樓」,始建於1913年(大正2年),歷時6年,於1919年(大正8年)竣工,正面為英式洋樓設計,兩側設有八角形塔屋,雕飾精緻。
↓大片的庭園風光,更顯豪宅之尊貴。
↓自古豪宅多配置池塘、涼亭,風生水起,富貴鴻福。
↓不同的角度都可欣賞主建築的風采。
↓雖然氣溫不高,太陽直曬還是讓人覺得辛苦,坐在涼亭中小歇一會兒。
↓漫步廊道中,充作騷人墨客。
↓涼亭設計有不同的變化。
↓八卦涼亭,許是風水設計考量。
↓大戶人家常倚樓而望,視野寬闊,眼光自是遠大。
↓古時候的磨漿石器,應該是當時管家人員服務主人的工具。
↓1920至30年代,辜顯榮家族聲望鼎盛,這裡的「洋樓」曾是接待外賓要地,日本皇族、官員、貴賓及台灣士紳名流等,想必曾頻繁出入此樓,冠蓋雲集,熱鬧非常。
↓辜家於民國62年(1973年)捐出祖居土地、建築物、家具、器皿及收藏品等,加上民間捐贈,成立此民俗文物館,開放參觀。
↓民俗文物館開幕時,由時任台灣省主席的謝東閔先生蒞臨剪綵,門楣上的匾額,則是後來的嚴家淦總統所賜。
↓「鹿港民俗文物館」除了我們現在所處的「洋樓」外,還有另一棟約興建於18世紀的「古風樓」,屬於傳統閩南式建築格局。
↓「鹿港民俗文物館」的平面圖,A棟就是「洋樓」;B棟是行政辦公室;C棟便是「古風樓」;A、B、C三棟的佔地落差極為懸殊。
↓「洋樓」前廊有不少的歷史文物展示,這是祥龍雕塑。
↓這是「銅胎福虎」。龍虎兩座雕塑,洽立於門側龍虎兩邊。
↓頗有歷史痕跡的兩乘(頂)轎子,右邊是「新娘花轎」,左邊則是「媒婆轎」。
↓以前的新娘轎子,為了表現出喜氣洋洋,整座轎子雕造了人物和花鳥,並彩繪吉祥圖案,所以別稱「花轎」。花俏之外,門簾上會畫「張天師騎虎圖」,還要覆蓋畫有八卦的米篩,這是源自《周公鬥桃花女》的傳說,可用以避邪。
↓所謂「千里姻緣一線牽」,媒婆幫忙牽紅線,張羅結婚過程中的禮節習俗,並穿梭於兩府間。「媒婆轎」的造型雖較「新娘花轎」簡樸,仍不失對其之敬重。
↓古代官家都有專屬的「執事牌」,標明著官階品位等,出巡時再以「肅静」、「迴避」牌開路,駕前浩浩蕩蕩,好不威風。
↓「鹿港民俗文物館」館藏的執事牌,為光緒20年(1894年)甲午年的恩科進士鹿港許肇清所有,是位【欽加四品銜】,賞戴花翎的武官。
↓「武進士大刀」常與「執事牌」並立,象徵文武科舉並重。
↓主館「洋樓」旁,還有「耀星樓」,目前是行政中心,並未開放參觀。
↓「耀星樓」有個樓梯可以爬上去。
↓爬上高台,以另一角度欣賞優美的「洋樓」結構。
↓「洋樓」門前的緩衝區,有如『玉帶環腰』的氣勢。
↓我們在「鹿港民俗文物館」待了一個多小時,感受了大戶人家的大氣。準備再從這裡出發,前往其他的景點。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