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2/06 22:50:34瀏覽271|回應1|推薦25 | |
鹿港一直是凱文想去好好走走的城鎮,這次真的安排了兩天的鹿港遊,我們要走遍鹿港的每一寸土地(太誇張了!),穿街走巷,悠閒慢遊,好好地認識鹿港這個小鎮。
<鹿港永樂酒店>
↓我們從桃園開車南下,直抵今晚下榻的飯店「鹿港永樂酒店」報到,這是鹿港地區目前唯一的四星級飯店。
↓大廳不是太大,我們早上10點就到了,飯店說昨晚客滿,還沒有空房可以給我們。好吧!反正我們預計兩天在鹿港都是走路,就把車子停在飯店的停車場。
↓飯店門口有一台淘汰下來的人力三輪車,這是若干年前鹿港鎮使用的導覽人力車,飯店弄來一輛,提供給住宿客拍照用。
↓另一側的腳踏車,則是飯店提供給住宿客借用遊鹿港的,我們嫌麻煩,並未借用。
<鹿港國小>
↓往西走,開始今天的行程,第一站來到飯店旁的「鹿港國小」。明治29年(1896年),日本人創立「鹿港日語傳習所」,是鹿港國小的前身;隔兩年的明治31年(1898年),改立「鹿港第一公學校」;光復後再改名為「鹿港國小」。
↓歷史悠久的「鹿港國小」,許多鹿港出身的名人,都是畢業於「鹿港國小」,校園優美宜人。
↓鹿港的主要鎮區,約呈長方形狀,大致上就是我們這兩天要走的範圍。
<摸乳巷>
↓接著是到鹿港必訪的景點「摸乳巷」。
↓「摸乳巷」原是一條狹窄的防火巷,僅容一人通過,二人則必擦身才可通過,因此有「摸乳巷」之稱。另有一說是古人渴望生子,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故稱其為「夢麟巷」,因與台語「摸乳巷」諧音相似,久而久之而得名。
↓這條窄巷,最窄處還不到70公分,如果男女正巧營面走來,擦身而過時,將會是很尷尬的情境,而被稱為「護胸巷」、「君子巷」,及粗俚的「摸乳巷」。
↓應景護胸一下。
↓既然來「摸乳巷」,哪有不走一趟的道理?就讓老婆先行,不過,好像有點危險,就在最狹窄處折返,意思到了就好。
↓「摸乳巷」旁邊有一間民宿,有磚造門牆、疊磚窗、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木柵門,座落在巷弄間,充滿古意。
<鹿港溪(舊港溪)>
↓往更西邊走,來到「鹿港溪(舊港溪)」。在「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清朝期間,「鹿港溪」是與大陸貿易的運輸河道,商船可以從這裡直接駛入鹿港;緊鄰的老街區,是當時貨物交易匯集地,見證鹿港當時千帆入港的盛況。
↓時過境遷,「鹿港溪」早已失去當年的商務功能;經整治後,成為居民及外來遊客休憩空間,重現昔日「鹿港溪」的風華。
↓今日的「鹿港溪」,擁有約1.5公里長的水岸廊道,在稍涼的初冬時節,漫步於水岸廊道,別有一番風情。
↓沿岸設有12處的多元景觀區,走來輕鬆,也有多條跨橋道路,據說夜間還有水舞表演,適合全家大小同遊。
<鹿港老街>
↓我們轉進「鹿港老街」,嚴格來說,「鹿港老街」是一個區域,而不是特定的一條街。
<鹿港新祖宮>
↓老街必有老廟,首先造訪的是「鹿港新祖宮」,「祖」是指「媽祖」,也就是「天后宮」。
↓廟前有一座「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碑。乾隆年間,大將軍福康安率軍平定【林爽文亂事】後,奏請朝廷在鹿港興建官拜「媽祖廟」。自此清朝官吏來台履職,必先至本宫朝拜後再到任所。
↓官員至宫前一見「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文官應下轎、武官必下馬,以示對「媽祖」的崇敬。只是,原石碑已流失不見,多年後才重新勒其碑文豎立於宫前,供世人景仰。
↓據官方統計,鹿港是今(2024)年全國遊客人數最多的景點,今天也看到不少學生團體。
↓「鹿港新祖宮」是清乾隆皇帝敕建的「天后宮」。
↓「鹿港新祖宮」是全台唯一官設的媽祖廟,竣工於乾隆53年(1788年),俗稱「新宮」,其廟貌遜於舊祖宮(鹿港天后宮)。
↓乾隆皇帝敕建「天后宮」的御筆核准奏摺,原稿存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文昌穴-老師巷>
↓在「鹿港新祖宮」右前方的小巷子,素以「文昌街-老師巷」之稱而遠近馳名。「老師巷」內,『三步就有一位老師』,短短的巷子裡,就出了70餘位老師。
↓「新祖宮」附近有二個靈穴,而「新祖宮」就蓋在其中的「文昌穴」上。本地能夠如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據傳乃因居民自幼經常於「新祖宮」的廟埕上玩耍,並參拜媽祖,吸收靈氣,故而蒙受媽祖庇佑,福慧聰明。
↓巷子口,就有許多書畫石碑,顯現此地文風鼎盛。我們也用力地吸取「文昌穴」的靈氣,或許可以走走老運,平安快樂幸福。
<鹿港天后宮>
↓有「新宮」就有「舊宮」,離「鹿港新祖宮」不遠處,來到「舊宮」的「鹿港天后宮」。『我們不能掌握生命的長度,卻能夠營造生命的深度』,頗為勵志。
↓「鹿港天后宮」屬於「三進」、「兩廊」、「兩護龍」的建置,廟內的雕刻、彩繪,皆精緻絕倫巧奪天工;廟門面對台灣海峽,遠眺著「湄洲祖廟」。
↓「鹿港天后宮」殿內有康熙皇帝御賜「撫我則后」匾、雍正皇帝御賜「神昭海表」匾、乾隆皇帝御賜「恩霑海國」及「佑濟昭靈」匾,以及光緒皇帝御賜「與天同功」匾等,顯現其地位之崇隆。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萬暦19年(1591年),是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媽祖神尊的廟宇,是清代名將施琅將軍迎奉來台,現被列為【國定古蹟】。
↓「鹿港天后宮」廟內香火始終鼎盛不衰,國內許多媽祖廟,皆由「鹿港天后宮」分靈分香而出。
↓「鹿港天后宮」也是到鹿港必訪的景點之一,看到學生團體也來此參觀。
↓「鹿港天后宮」有大片的廟埕,歌星羅大佑2020年在鹿港的演唱會,便是在「鹿港天后宮」的廟埕舉辦;在鹿港小鎮演唱《鹿港小鎮》,相當有趣。廟埕四周,有許多的百年老店,眼前的香鋪,創立於乾隆21年(1756年)。
↓老街即使在平日,也常有人潮湧入。
↓我們轉個彎,又回到「鹿港新祖宮」。
↓這次我們要走「鹿港新祖宮」另一側的巷弄。
<鹿港老街>
↓「玉珍齋」在老街的古厝。
<南靖宮>
↓來到創建於乾隆37年(1772年,依《彰化縣志》記載)的「南靖宮」。
↓由福建漳州移民過來的住民,於乾隆48年(1783年) 奉請原鄉的「關聖帝君」來台,成為主祀的神像,目前為【縣定古蹟】。
<鹿港公會堂>
↓就在「南靖宮」的旁邊,是建於昭和3年(1928年)的「鹿港公會堂」,目前也已被列為【縣定古蹟】;會堂前有開闊的廣場,是活動的好場所。
↓「鹿港公會堂」原為建於乾隆34年(1769年)的「萬春宮-蘇府王爺廟」,光復後改稱「中山堂」,曾經做為老人會館。「鹿港公會堂」是日本時代重要的公共建築,舉凡歌舞表演、藝術展覽、民眾聚會等活動,均會在此舉行。
↓「王爺廟」的廟址,曾因臨「鹿港溪」畔,成為早期港口通商的貨物集散地。唯多年後因港口淤塞,加上【天津條約】開放通商港口,鹿港未被列入其中而航運沒落,「王爺廟」跟著香火漸稀而荒廢,致有日後「鹿港公會堂」的改建。
↓「鹿港公會堂」的外觀,方、圓、拱型窗並立,建築立面以洗石子為主,結構左右對稱,堪稱藝術創作。
↓「鹿港公會堂」的廣場,常有許多的公眾活動,11月有著名的「鹿溪宴」、「老歌那卡西」等活動。
<鹿港古市街>
↓「瑤林街」、「埔頭街」等皆源自「泉州」地名,乃先民懷念故土而命名,如今都被列為古蹟保護區。紅磚道上的景觀、藝品、古厝,皆值得遊客慢慢欣賞。
↓鹿港先民多由大陸的「泉州」移居而來,在商業繁華約60年後,隨港口的淤積及其他因素而沒落,從昔日「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榮景中,退為一濱海小鎮,是台灣發展史的最佳縮影。「鹿港」地名的緣由,也有多種說法。
↓「仲彥麵茶」。麵茶是由中國大陸傳到台灣的民間小吃,在鹿港保留了下來,成為鹿港的特色甜點。
↓老街(埔頭街)巷寬約3公尺,鋪著紅磚,頗具古典韻味。
↓很漂亮的花格窗框與陽台欄杆,色彩繽紛。
↓此店名為「松林居」。想不到在鹿港也看得到原是台南安平才有的「劍獅」(如綠色圓圈處),房內展示了不少的木雕作品。
↓李登輝總統所御賜的褒揚令石碑,原來這是獲得台灣第一屆【國家薪傳獎】木雕大師李松林的故居,故名為「松林居」。
↓這間是傳統的手染服飾、手工繡花鞋,都很有特色。
↓「童年的店」,除了是童玩店,還賣近年來翻紅、號稱『台灣LV包包』的「茄芷袋」。
↓又是一間外觀亮眼的紅磚老屋,長方形、拱形、八角形的窗框,格外吸引人。
↓很多老街都有的「桂花巷」。
↓不過,「桂花巷」裡找不到桂花,僅有各種的藝術雕刻及裝飾。
↓「老街雨傘師」,差點看成「雨傘節」了…
↓裡面果然發現了不少有特色的傘,而且是一間有特色的小閣樓。
↓懷舊的「天后雜貨店」,可惜今天沒營業。
↓這裡也有一條「君子巷」,想必也是狹窄的巷弄。
↓巷子口還有「自助占卜機」,籤詩是來自日本東京的「淺草觀音寺」,重點是『苦命者免費』!抽中好籤者,籤詩可帶回;抽中不好籤者,則可將籤詩丟入旁邊的消災解厄筒內,可避開災厄。
↓「君子巷」果然越走越窄。
↓老街裡難得見到的三層樓古厝。
<鄭玉珍餅舖>
↓來到了這間以「鳳眼糕」著名的「鄭玉珍餅舖」。
↓「鄭玉珍餅舖」創立於清光緒13年(1887年),創辦人原與黃姓商人合開「玉珍齋餅舖」,後來另開「鄭玉珍餅舖」,奠定名號,日本時代曾榮獲『金牌賞』。
↓「鳳眼糕」製作過程的介紹。過去只有上流階層才能享用的奢侈珍品,現在一般民眾都能品嘗得到。
↓代代相傳的名店,在鹿港巷弄間散發出歷史風華,也持續受到各媒體的報導。
↓也受到彰化縣政府及中央官員的推薦。天啊!照片中看到的,都是名人哪!
↓店內也有小閣樓。
↓店內還擺設著百年的「榭籃」,還有糕餅模具,可供遊客DIY糕餅。
↓小花貓瞇著眼,冷眼旁觀來往的芸芸眾生。『本姑娘"很恰"』,遊客遠觀即可。
↓彎彎曲曲的老街,別具特色。
↓這間除了賣麵茶,也兼賣快要失傳的捏麵人。
↓又一間外觀具特色的古早商行。
↓前方這條有著漂亮紅磚牆的巷子裡,有兩間具特色的店,過去看看。
↓「樂未央-古時計」,是一間專賣懷舊古董掛鐘的店。全世界鐘錶店的時間,永遠都是顯示著10點10分。
↓牆壁上掛滿了古董掛鐘。哈哈!果然是古董,時間顯示各不相同,代表著有不同的年紀吧?
<旗袍美學文化園區>
↓斜對面是「鹿港老街旗袍美學文化園區」,像是大戶人家的房子所改裝的,裡面有旗袍的租借服務。
↓園區內有許多拍照背景擺設,遊客可以穿著旗袍在園區內拍照,想秀的,也可以自由走動於老街巷弄間。
↓古時候的汲水幫浦。
↓還有一口井,以前的大戶人家,常會挖一口井自用。
↓這是被列為【歷史建築】的「友鹿軒」,是過去船務興盛時期的傳統街屋之一,推測建造時間,約落在道光30年至光緒6年(1850年至1880年)間,正面保留著木造結構。
↓對面的「意和行」,是另一間被列為【歷史建築】的商店,也是清代鹿港標準的街屋商舖形式的建築,其後院就是昔日「鹿港溪」的卸貨港埠。
<半邊井>
↓來到另一個景點「半邊井」,這是一口半露在圍牆外的井。
↓這口門裡門外各半的「半邊井」,便於鄰居、過客汲用,甘露均霑,發揮了敦親睦鄰的傳統美德。
↓這口「半邊井」目前已經被屯起來了,未見井水,或許是基於安全的考量吧!
↓這間提供「半邊井」的王姓大戶人家,門楣上題有「三槐挺秀」,似乎透露出王家為書香風雅之士。
↓「半邊井」也是學生團體導覽的趣味景點。
↓走出了鹿港老街,我們接著還要往另一區走,繼續探訪鹿港迷人的街道、古蹟。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